APP下载

在思考中探索 在拓展中创新

2024-09-24陈永略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18期

【摘要】解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思考、探究,延伸知识点,拓展解题思路以及创新解题等方式深挖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本文通过探究几个数学例题,论述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从例题中发现更深层次的规律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探究;创新

中考是评价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考试,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解题思路解决各种类型的数学问题.而数学中的经典例题需要进行思考并探索其考查的知识点,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如果只是停留在例题表面,可能会陷入“模式化思维”,因此需要对这些例题进行革新与拓展,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题能力.即通过对例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将其进行拓展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解题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例1 如图1所示,点P为等边三角形ABC的中心,△ADE与△ACP全等,∠PAD=60°,连接PD,可得PD=PA,由此可知△APD为等边三角形,则∠BPD=180°,∠PDE=180°,那么点E、点D、点P和点B在一条直线上,因此PA,PB和PC之和等于PD,PB和DE之和,且数值上等于BE.在△ABC中,取一点P′,该点到点A、点B和点C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固然是不相等,那么点B、点P′、点D′和点E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P′A,P′B和P′C之和大于PA,PB和PC之和,即点P到点A、点B和点C的距离之和最小.

探究 如图2所示,P在△ABC中,∠APB,∠BPC和∠APC相等,证明点P到点A、点B和点C的距离之和最小.

拓展 如图3所示,在△ABC中,假设AC=6cm,BC=8cm,∠C为30°,该△ABC内存在一点P,求点P到点A、点B和点C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

分析 探究题是例1的一个问题的转化,同样是点P到三角形顶点的距离问题,以例1为启示进行拓展,如图4所示,分别以AB,BC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同样连接CD,AE交于点P,进而证明△ABE与△DBC全等,可得CD=AE,∠BAE=∠BDC,在DO上取一点Q,使DQ=AP,则△ABP和△DBQ全等,故可证得△PBQ为等边三角形,那么PB=PQ,可得点P到点A、点B和点C的距离之和等于DQ,PQ和PC之和,且与CD,AE相等,再根据勾股定理便可算出AE.

变式1 如图5所示,∠ACB=∠CBA=∠DCE=∠CED = 60°,点A,点D和点E这3点共线,连接BE.

①∠AEB的度数为60°;

②线段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D = BE.

变式2 如图6所示,AC=BC,DC=CE且∠ACB和∠DCE均为直角,点A、点D和点E三点共线,过C点作△DCE的高CM与DE相交于点M,连接BE,求∠AEB的度数以及CM,AE,BE的关系.

yXm8Jh8rYCc2C0nSvZNtLxgSaIHpZyXiF+7N8PmYyGk=分析 变式1:根据题意可知△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ACD和△BCE全等,进而可知AD=BE,∠ADC=∠BEC.点A,点D和点E这3点共线能够求出∠ADC,进而∠AEB的度数便可求出.

变式2:根据变式1中的解法可求出∠AEB以及AD = BE;由题意可知△ABC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CM =DM = ME,进而求出CM,AE,BE的关系为AE = 2CM +BE.

例2 如图7所示,AB =10,∠B为60°,△ABC的边AB和BC上存在点D和点E,BD = BE =4,△B′DE是通过△BDE沿DE翻折所得,将点A和点B′连接,试求AB′的长.

分析 在本题当中,关键点在于构造直角三角形,使用勾股定理寻求边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过点D作B′E的垂线交于点F,过点B′作AD的垂线交于点G,如图8,∠B=60°,则△BDE为等边三角形,且边长等于4.△B′DE是通过翻折所得,故其也为等边三角形,GD=B′F=2,B′D=4,由勾股定理可得:B′G= B′D2-GD2,进而计算可知B′G=23,则AB=10,即AG=10-6=4,最终可计算AB′的长度.

拓展 如图9所示,四边形ABCD为矩形,以GH为对折线折叠,点Q和点E分别为点C和点D的落点,EQ和BC交于点F,AD=8,AB=6,AE=4,试求△EBF的周长.

分析 该题与例2同为图形的折叠,把握矩形的特性以及折叠过来之后图形的关系,通过例2进行举一反三即可求出△EBF的周长为8cm.

结语

初中数学解题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对原题进行思考,探索其所考的知识点及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拓展原题或者延伸相类似的知识点,去形成系统性和条理性的解题思路,使得解题思路更加灵活.本文以两个几何例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并对两个例题进行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应变地做一类题而不是某一道题.此外,通过在思考中探索、在拓展中创新的方式培养数学解题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和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孔婷薇.初中数学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8):146-148.

[2]李权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新课程,2022(11):156-157.

[3]阮准.初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