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三重逻辑
2024-09-20李冬梅
摘 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论断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这是传承中华文明历史的必然,是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必然,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必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明根基,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建设,确立了文化自信,确保中华文明得到延续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逻辑来看,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必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是探索未来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必然。从现实逻辑来看,这一重大论断有利于推动文化繁荣,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历史和实践充分说明,只有经过了“第二个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不断缔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关 键 词:“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4)09-0024-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规律的精准认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又进一步强化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从而就有了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有了引领时代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就有了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更加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历史逻辑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2]因此,“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一)传承中华文明历史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道路、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也是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意味着中华文明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基础,这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创新精神的传承已经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在人类文明史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这种历史连续性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汲取相关的话语表达,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汲取与社会主义相契合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才有今天中国的繁荣稳定发展,才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过,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的显著特点;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突出创新性的;中华文明从来都是具有显著凝聚力的,因而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一直以来都是包容的,不排它的,因而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侵略其他国家,从来不去奴役其他国家,因而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突出的连续性保证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够长长久久;突出的创新性保证了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行;突出的统一性保证了各民族大团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突出的包容性使我们党能够吸收借鉴人类文明进程中一切优秀的先进成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创新发展自己的理论;突出的和平性保证了中国从不霸凌他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发展、和平、开放、合作。中华文明决定了中国人必走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始终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必然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农村包围城市,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激发了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最终使革命走向成功,让全中国人民从被压迫、被奴役的状况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全国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恢复生产,恢复国民经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4],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解放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5]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的作用范围逐渐扩大,这是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根本不存在也没有可借鉴经验的前提下,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中诞生的。归根结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沿着解放思想的道路努力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政治担当、具有理论勇气的鲜明写照。“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上强调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在政治上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7];在外交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体现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必然
从历史和实践上来看,中华民族是最应该有着文化自信的民族。漫长人类文明史,只有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只有中华民族饱经风霜而奋发图强、历经劫难而自强不息,只有中华文化屡遭磨难而薪火相传、继承传统并推陈出新。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孕育出一系列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谱写出了一篇篇壮丽宏大的民族史诗。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也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要实现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一体推进。二者的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中国的农耕文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之所以农耕文明延续了数千年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是由于农业的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中国具有与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耕文明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还适用或者仍然有一些适用,这也凸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马克思强调:“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陷入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8]曾经,中国人民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从而有效抵挡了异族的入侵。然而到了近代,西方国家开始利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展开攻击,向中国输入鸦片,用大炮掠夺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西方国家的入侵行为打破了中国小农业与家庭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破解了资产阶级文明的冲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确立文化自信,从而确保中华文明得到延续和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目的性上都是为了追求人自身的真正解放与发展,“第二个结合”也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面向未来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必然
19世纪的欧洲诞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受柏拉图、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影响,受英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在对其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真正解放,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学说和原理。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解放,进而达到全人类的解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学派的不同理念,这些学派基本都主张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强调修养身心,强调治理国家,强调天下大同,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些观点都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做人做事的原则。马克思关注的是广大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那时中国的绝大多数是农民,这个群体和马克思本人所处时代的无产阶级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生产获得生存的条件,并对人生存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二者的契合并不是说二者完全等同,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
“‘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道德理念、思想方法,同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相互融合、相互成就。”[9]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各种先进思想璀璨生辉:以“道”为核心的天人合一宇宙观——老子和法家创始人之一慎到秉持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观,崇尚天人合一,这种观点还体现在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中。以“义”为核心的协和万邦天下观——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将“人民之大利”作为判断一切功利价值的标准,以期实现“协和万邦”的理想。以“和”为核心的和而不同社会观——杨朱之学曾是先秦显学,强调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其固然不赞同舍己为人的利他主义,但又同时反对损人利己的做法,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曾被评价为“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杨朱虽然主张“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但他更强调“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列子·杨朱》),追求“天下治”的和谐状态。与墨子“爱人利人”不同,杨朱学说对新时代探索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法家作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多在各诸侯国进行变法,这些变法也体现出对“和谐”的追求。法家普遍追求“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对相对过时的思想制度实现了积极扬弃,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以“仁”为核心的人心和善道德观——孔子强调“仁爱”,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并进行了发展,其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强调义的重要作用,反对利,这与孔子的主张是一样的,希望最终能达到人心和善。
新时代,通过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不仅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探索未来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必然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这也是探索未来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必然,有利于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理论和制度。任何理论的形成,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有吸收借鉴的过程,都有前期积累的过程,都有发展壮大丰富完善发展的过程。从中国的悠久历史来看,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文化滋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0]
“第二个结合”使得中国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深入人心,增进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果背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文化根基,未来的理念和制度创新就会失去方向。因此,“第二个结合”既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人类发展前景。立足中国的实践,“第二个结合”最终要落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能够长长久久发展下去,使社会始终和谐安定,国家繁荣发展,长治久安,“第二个结合”要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完备的制度体系。
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现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1]
(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繁荣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的胸怀闻名于世,从历史上的”张骞通西域”再到“郑和下西洋”,无论为中世纪的欧洲带去中华文化思想启蒙的“东学西渐”,还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和技术的“西学东渐”,中华文明始终在同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当中不断历久弥新,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创新发展,这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滋养,更为世界贡献了中华文明的精彩篇章。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变化波诡云谲,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但中华文明开放的脚步永远不会放缓,包容的胸VeDT4NMt+MJsznvRF9QNlQ7Zjic+7zwObNMSXVhclqk=怀永远不会关闭,文化繁荣会一直持续。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已经具有了更强烈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第二个结合”不断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向纵深发展,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推动人类文明的本土转化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第二个结合”在根本上推动了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第二个结合”塑造的是顺应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巩固自身的文化之根,在精准的文明定位中前进,与此同时,秉承包容,兼收并蓄,在精准的文明定位中不断创新,中华文明始终是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已经焕发了具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这取决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取决于中华民族的磨砺前行,取决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直接影响文化向纵深发展,直接影响文化自信的基石,直接影响外来文化的本土转化,进而直接影响文化的繁荣。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第二个结合”将创造新时代的文化,不断强化中国的文化根脉,在正确的文明定位中突破自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推进新时代的文化创造,不断推动新时代的文化繁荣。
(二)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植根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之中,浓缩于彰显民族特质的文化基因之中,是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深深地认同和自信。历史上的惨痛教训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抛弃或者背弃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最终结局往往是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理念和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和国别的限制,为当下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就是要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汲取各个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就是要在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双向奔赴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让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天下大同、和信修睦等思想理念,这就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挖掘其时代价值,使其优秀内核不断与进俱进。“第二个结合”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强大的理论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以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总结典型、传播故事,从而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来的,因此不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唯一指导地位,也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就要充分运用好“第二个结合”,充分继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精神,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为文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12]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丰硕的成果,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的目标,是“第二个结合”具有创造性的体现。在经济上,中国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世所罕见,新时代也必将在文化层面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的创造取决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文明也曾经遭遇过挫折,但是当遇到马克思主义后,中华文明焕发了勃勃生机,凸显了自身强大的创造力和吸引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传播践行,被人民群众内化于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明维度上的要求。只有经过了“第二个结合”,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位于时代前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3],与此同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14]守正是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只有在实践中被应用才能闪耀真理光芒,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本清源,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中自觉抵御不良文化的渗透,清除思想尘埃,坚定政治信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固本培元,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坚定文化自信,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前推进,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竭动力。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拓宽了空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站在新的文化建设起点上,为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广大文化工作者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牢牢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文化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动文化不断走向繁荣,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效衔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继续谱写中华文明的当代华章,实现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
结 语
“思想解放开天地,天边光景一时新。‘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15]因此,“我们要在生产力上优越于资本主义,也要在精神、文化创造上优越于资本主义。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开放包容的思维,以海纳百川的度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吸纳自己祖先留下来的好东西,有效借鉴外国人创造的人类文明精华,不断拓宽自己的道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不断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16]“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具有鲜明的历史定位,具有鲜明的历史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总结好中国经验,提炼好中国理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文化自信融入中华民族气质和文化品格当中,提高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应该围绕着不断改善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围绕着当代中国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围绕着不断增厚、丰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特色而展开。”[17]
【参考文献】
[1][2][11][12][1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
人民日报,2023-06-03(0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4][5][6][13]本书编写组.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2,2-3,4,4.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9][15]任理轩.“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N].人民日报,2023-08-16(09).
[1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16][17]王中汝.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主体意识的新觉醒——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J].党政干部学刊,2024(2):3-11.
Triple Logic of “‘the Second Combination’
is Another Ideological Liberation”
Li Dongmei
Abstract: The significant assertion that “the second combination” is another liberation of thought has profound internal logic. From a historical logic perspective, this is the inevitability of inheri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summarizing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Marxism’s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reflecting the found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at highlights the continu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vastness and profoundness of Chinese culture have provided a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cultural confidence, ensuring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further creating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From a theoretical logic perspective, this is an inevitability of high compatibility between Marxism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 necessity for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 necessity for exploring future theoret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From a practical logic perspective, thi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cultural prosperity, building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and building a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PC has le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o achieve historic achievements that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has constantly promot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ly through “the second combination” can we continuously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m, continuously innovate and develop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continuously cultivate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the second combination; ideological liber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责任编辑:刘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