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与路径

2024-09-20陈育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随着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无人机等新一代智能技术引入到乡村建设,给加工制造类的毕业生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智慧农业发展下,乡村振兴缺乏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创业型的加工制造类人才。该文通过中职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分析,探索分析中职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最佳策略与路径,培养出的人才对接乡村振兴的需要,熟悉并懂得使用智慧农业设备,具有过硬的维护维修技术技能、勇于创新善于创业的能力,甘于乐于奉献乡村振兴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93-04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gener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smart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ternet of Things, and drones into rural construction, it has brought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graduates in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lacks high-quality technical skill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talents. Through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best strategies and path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so that the cultivated talents can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e familiar with and understand the use of smart agricultural equipment, have excellent maintenance and maintenance technical skills, have the courage to innovate and be good at entrepreneurship, and be will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training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加工制造领域,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于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必须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和路径。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中职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文首先回顾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然后分析了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路径,包括更新课程内容、加强产教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以期构建一个更加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研究,期望为中职学校在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对推动新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1 中职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1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设备设施的智能化及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无人机等新一代智能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乡村建设中,现代化、智能化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革命的关键因素,农业生产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对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需要掌握智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同时也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这不仅为加工制造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智慧农业的浪潮下,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型的加工制造类人才。

为了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必须培养出既熟悉乡村文化,又热爱农村农业、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并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因此,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出能够切实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 可行性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不仅是一项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任务,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这一战略的推动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被置于核心位置,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因素。

职业院校凭借其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有效地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亟需的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弥补乡村人才短缺的现状,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从而加速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中职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双重优势。首先,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和实践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创业,还能够激励他们成为乡村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其次,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工制造领域的专业人才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智能化升级和改造的重要力量。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促进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2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不足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对推动乡村振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开人才谈建设,将是纸上谈兵。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机设备的大规模应用、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意味着对加工制造类人才的大量需求,然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实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1 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实践性要求。由于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存在差异,这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有快速响应和调整的能力,以及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当前,尽管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许多职业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课堂教学,而缺乏对课程设置的及时更新,此外,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也是导致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职业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与乡村发展需求的对接。深入调查了解乡村发展对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具体需求,将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中,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策略,提升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精准的人才支持,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2.2 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实践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已经成功培育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在农业相关专业领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然而,当前教育体系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起来、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没有围绕乡村振兴的具体需求设计,以及在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力度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

为了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实践的问题,可以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带领学生走进农业生产基地,亲身体验农业设备的实际应用与操作,以及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出更加适应农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技术支持。

2.3 加工制造类专业对乡村文化传承教育不够重视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在人文学科的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乡村振兴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文化振兴,有技术、有技能还需深入了解乡村文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扎根乡村振兴,才能深切感悟乡村振兴的深层含义,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建设。因此,中职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在乡村文化传承教育方面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把乡村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可以通过团建活动课、教育实践基地现场参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教育课,让学生深切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也可以通过在校内开展乡村文化班会主题特色教育课、引进专家开展讲座和劳模进校介绍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的典型案例,大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的工匠精神。

3 中职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和路径分析

3.1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培养侧重机械设备的构造、电子电路的原理、故障的检修和设备的维护等,实训课程较多,且学生基本以男生为主。

以实践操作为主。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要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要求达到一定的实际操作要求,有一套规范的实践流程,以达到所学专业的要求。

以实用性为目标。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实用技能,强化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具备职业需求的能力。

3.2 技能培养与创新思维的融合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农业领域的先进技术,而且要深刻理解农业产业链,同时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他们应当勇于创新,敢于创业,能够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为了实现技能培养与创新思维的有机融合,教育模式需要创新。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调整应将创新思维的引导和激发融入技能培养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和兴趣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这种非正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通过设计和制作小作品、参与项目开发等方式,在原有技能学习的基础上融入创新思维,既能够巩固和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与创新思维,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技能培养与创新思维的有机融合。

3.3 加强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紧密对接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关键因素。随着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崛起,新一代智能化设备正不断涌现,预示着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在此背景下,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强化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通过深化中职加工制造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可以探索出更加适应当前及未来乡村发展需求的最佳教育策略和实施路径。加强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紧密对接,可以确保培养出的加工制造类人才具备更加精湛的技术技能、更强大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更全面的素质,能够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对口专业人才要求。

3.4 具体的策略和路径

3.4.1 更新课程内容,融入智能技术

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无人机等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正在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一进程中,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技术技能的加工制造类人才,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作为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上应特别强调技能的实践性培养。技能培养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依赖于实践教学的深入指导。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以服务乡村振兴,必须将智能技术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能整合进入中职加工制造类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

在课程设计上,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中。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出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更新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的课程内容,融入智能技术,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乡村振兴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具备创新精神的加工制造类人才。

3.4.2 加强产教融合,实现教学与企业有效对接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深入调研,了解现代乡村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教师团队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和实践路径,以更高效地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为了实现教学与企业有效对接,一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学习和操作的机会。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技术动态,还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二是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与智能制造类企业积极开展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参与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教学活动中来。此外,定期邀请企业家和行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或提供指导,这将极大地帮助学生了解当前行业趋势,拓展知识视野,并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相连。

通过上述措施,中职教育能够实现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学生顺利融入未来的工作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4.3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可以设计和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项目管理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教学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是组织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新创业竞赛、模拟创业项目等,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和创新实践的平台,这是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实训基地可以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和探索,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开展如“毕业杯”创新创业作品设计大赛、班级间的创新创业模拟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些竞赛不仅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提升项目实施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结合实践教学和组织多种多样的特色活动,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能够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 结束语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践不仅是检验课堂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为此,中职学校应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激励更多高素质青年人才深入乡村,体验乡村文化,理解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并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这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也能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中职学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应与当地农村建设的需求高度对接,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走进乡村建设的创新园区和产业平台进行实地考察,多角度推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从多角度出发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路径和策略,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的地域特色,满足乡村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可以培养出与当地新农村建设高度契合的人才,确保技术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26.

[2] 陈建辉.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农家参谋,2022(18):4.

[3] 倪祥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耦合机制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2):12-14.

[4] 聂永涛,赵庆松,王靖谊.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研究[J].现代农机,2022(4):104-106.

[5] 王卫华,李美会,郭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J].经济师,2022(11):141-142.

[6] 肖芬,梁云.“双创”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装备制造技术,2022(5):228-230,255.

[7] 王沐芽.优化中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J].科技视界,2022(4):131-132.

[8] 李海艳,唐礼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与驱动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2022(8):128-130.

[9] 李保良,侯丽娟.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3):32-34.

[10] 李红兵.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J].安徽科技,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