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嵌”与“重构”: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贤文化

2024-09-20许佳慧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乡村振兴既需要外部政策与制度支持,又需要农民内生型建设的共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维度。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一个重要内生动力就是那扎根在农村大地上,凝结着浓厚乡情的乡贤文化。长期以来,乡贤文化一直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表现形式,如今,乡贤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在传承乡村文化、培养乡村凝聚力、塑造社会风气和激励乡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乡贤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乡贤对自身角色转换的困惑、乡村文化推广滞后、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知欠缺和对乡贤的信任度下降上。因此,在乡村社会结构转型的今天,要转变价值观念、大力宣传乡贤文化、讲好乡贤故事、发挥道德模范力量,赋予乡贤文化新内涵和新境界,通过乡贤文化,激活内因,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为纽带,传承乡村文明。

关键词:乡贤文化;乡村振兴;德育;内生型建设;问题探究;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77-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not only the support of external policies a6724e2bc8b5a37528ddee81aa4203559213266cc954cfac3094a0b38206fe56fnd systems, but also the joint assistance of farmers' endogenous construction.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dimens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n important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the culture of rural talents, which is rooted in the rural land and condenses strong nostalgia. For a long time, the culture of rural talents has always been the expression form of Chines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ountryside. Now,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alent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eriting rural culture, cultivating rural cohesion, shaping social atmosphere, and inspiring villager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alent culture,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onfusion of rural talents about their own role transformation, the lag in the promotion of rural culture, the lack of cognition of rural talents culture by the masses, and the decline of trust in ruraltalents. Therefor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al structure,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value, vigorously publicize the culture of rural talents, tell the stories of rural talents well,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 of moral models, endow the culture of rural talents with new connotations and new realms, activate internal causes, carry forward good deeds and righteous deeds, and inherit rural civilization with local feelings as a link.

Keywords: rural talent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moral education; endogenous construction; problem exploration; path choice

乡贤文化扎根乡土,指的是在一个地区或一个乡村中,社会地位较高、具有崇高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人,以及他们所形成的一种团体文化现象,其强调了乡里人对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等方面的作用和责任。中国乡贤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禹舜时期,《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孕育并涵养了以教化乡民、造福桑梓、泽惠乡里、凝聚人心及引领价值为主要职志的乡贤文化。乡贤是乡贤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今天,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对教化乡里,涵养乡风文明,建设和谐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1 主体性变迁:从“乡贤士绅”到“新乡贤”的转变

在古代,由于皇权不下县的社会治理格局,传统乡贤士绅便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是连接国家和社会的关键结点。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时期,传统乡贤作为地方社会精英,在维护乡村秩序,教化乡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乡贤进行了角色的转变,新乡贤成为乡贤文化中关键主体的接替,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群体,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多元主体之一。

1.1 乡贤

乡贤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指的是品格学问皆为乡人所推崇的人。如明代蒋冕将乡贤定义为:“生于其乡,而众人共称其贤者,是为乡贤”[1]。“乡贤”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过,如资历较高,有威望的长者以部落首领或者长者的角色承担起教化民众,传递经验的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乡贤作为曾经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周出现“乡”的概念,周代行政区划名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二乡由一公任乡老,每乡由一卿任乡大夫州长,每州由一名中大夫任州长[2]。西周开始,每乡设一个乡长,乡州邻里之间会定期举办聚会宴饮,并以敬老为中心,用以维护宗族之间的兄弟关系久而久之形成了西周礼仪制度中的乡饮酒礼,这里就包含着尊敬长者的乡贤文化。贤者入仕是从汉朝开始的,《汉书·武帝纪》有这样的记载:“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朝即可由地方官员推荐,按照“举贤良”“举孝廉”“举茂才”的标准,选拔官员,一部分贤者入仕为官,剩下的没被选中的则成为民间领袖。唐代刘知几《史通·内篇·杂述》中记载:“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乡贤则成为地方的榜样。明清时期,乡贤祠祀逐步制度化,普遍化。乡贤之祀,所以崇往哲,励后贤也,祠祀乡贤本意是通过祭奠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德高望重先贤,树立典范,昭告后世。明清时期,明太祖改“先贤祠”为“乡贤祠”,且一直沿用至今;设立了“乡贤祠”的专门管理机构;对乡贤入祀的程序、数量、标准做了规范,充分肯定了乡贤的道德模范榜样作用[3]。

1.2 “新乡贤”

“新乡贤”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指当代乡村社会中有德行、有才能、有威望,热爱乡村并奉献乡村的贤达人士,其可以包括乡村知识分子、乡村能人、乡村干部和宗族族长等不同类型[4]。他们有能力、才干、资金及技术,能够为家乡建设出力,这些人即被称之为“新乡贤”。“新乡贤”的新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新乡贤”打破了地缘的限制,“新乡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绅,不再有地域的界定。“新乡贤”适应了新环境,不仅包括扎根于乡土社会的本土乡贤,也包括心系家乡反哺家乡的离土乡贤。第二,相比传统意义上的乡贤所指的范围更广,“新乡贤”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和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突出人才,以及愿意回归乡村支持乡村建设的业界名流精英,“富乡贤”“官乡贤”和“文乡贤”是主要类型。第三,“新乡贤”对比传统乡贤具备了的新的素质和功能,其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内生呼唤,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乡贤”大多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更开阔的眼界,更专业的知识,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对比传统乡贤更贴合时代需求,是共同富裕的引领者。

2 “内嵌”:乡贤文化的价值彰显

乡贤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谨慎原动力[5]。乡贤文化的“内嵌”体现在其与乡村相互融合的机理,表现在它对乡村的价值彰显上,作为一种内驱力量,乡贤文化的塑造、示范功能可以促使乡村社会形成良好道德氛围,推动乡风文明的建设。

2.1 塑造功能:引导当地人民向上向善,塑造美好社会风气

乡贤文化通过塑造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他们的成就和荣誉成为社会的骄傲,弘扬乡贤文化有助于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激励成员共同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乡贤文化蕴含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孝悌等优秀文化基因,经过不断阐释演化,形成诸如耕读传家、经名行修、勤俭持家等为主要内容的乡贤修身齐家文化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6]。通过向年轻一代传递这些正面的价值,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使之成为社会中的共同认同,引导他们追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从而塑造美好社会风气。

2.2 示范功能:发挥道德榜样作用

乡贤文化所倡导和传承的尊老爱幼、勤劳淳朴、信任互助等乡村伦理,影响着村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为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7]。乡贤是乡贤文化的载体,是乡民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作为道德模范,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榜样示范角色。乡贤作为道德行为的典范,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道德修养,激励和引领他人追求道德高尚。个体在接触和学习乡贤榜样时,能够借鉴他们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培养自身的德行品质。这种借鉴过程往往通过社会认同和模仿的方式进行,通过观摩乡贤的善行和道德选择,个体能够寻找到道德行为的指引和规范,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和行为水平。

3 我国乡贤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的发展,乡贤文化所根植的社会土壤在很多方面迥异于传统,因此,乡贤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乡贤对自身角色转换的困惑、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知欠缺和对乡贤的信任度下降以及乡贤文化推广滞后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重构乡贤文化的重点。

3.1 传统乡贤角色转变引起的身份认同问题

乡贤作为乡贤文化的载体,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向着新乡贤角色转换,但是,在传统乡贤和“新乡贤”之间或者在两者转变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传统乡贤往往根植于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和传统价值观,如家族尊严、传统乡土文化等,当他们面临现代社会对乡贤角色的新要求时,可能会与个人的传统认同和价值观相冲突,导致身份认同的困惑。传统乡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强调尊重和遵从权威。传统乡贤可能更倾向于维护传统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对新观念和创新持保守态度,在面对社会进步和改革时存在抵触,因此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最后,在传统乡贤和“新乡贤”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个人能力和知识的不足对角色转换进行抵制,在面对自身身份困惑和怀疑的同时,与“新乡贤”在变革方面产生价值观上的冲突从而在管理中出现意见不统一和管理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乡村的快速发展。

3.2 乡村文化推广滞后

其一,乡贤古迹和乡贤祠的保存不完善,很多乡村文献和历史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失去踪迹。其二,乡村中了解乡贤事迹、尊重乡贤精神的氛围不浓厚,农村基层组织未能组织合适的活动深入民间与村民一起弘扬乡贤文化。其三,乡贤精英人才流失严重,乡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乡村人通过考试、就业纷纷涌入城市,人才外流使得乡村社会日益空心化,如何让“不在场”乡贤有效支援乡村建设,吸引回流乡村,成为促进乡贤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3 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知欠缺

一是基层群众对乡贤文化存在陌生感。群众对家乡有名的乡贤士绅的人生经历、事迹贡献、学识品行不了解。二是交流服务不到位。乡贤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以乡土为基本载体,具有区域性,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大部分年轻人在外求职、经商,这部分“新乡贤”由于“不在场”,乡镇也没有建立有效的交流平台,所以与村民的沟通较少,信息传达不畅,难以掌握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村民对这部分人的了解度、认可度与支持度不高。三是群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乡贤文化渐渐失去生存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减弱,缺乏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乡村中原有的传统道德准则被现代化、市场化的价值观冲淡,乡村社会风气有所变化,如不讲信用、不尊重他人,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冷漠,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影响。

3.4 道德失范现象削弱对乡贤的信任度

乡贤作为道德榜样,如果其道德行为发生偏差或败坏,可能会引发社会对乡贤的失望和质疑。这种道德失范会削弱乡贤作为道德典范的能力,减弱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影响力和人民群众对乡贤的信任度。如今,部分“官乡贤”存在贪污腐败现象,如一些乡贤可能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或参与腐败行为,以谋取个人利益,违背公共利益和道德原则,损害社会的公信力[8]。此外,一些“官乡贤”可能在担任领导职务时表现出消极懈怠、不负责任的态度,忽视公共利益和地区社会发展,导致地方事务的滞后。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乡贤表现出虚假的道德品质和言行,通过制造形象或伪装来获取社会认同和利益。这种表现欺骗了公众,破坏了信任关系和道德准则,削弱了乡贤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道德观念淡化的乡贤则过于追求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忽视了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德,以谋取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忽视对他人的尊重和照顾。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乡贤失去了对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准确把握和遵循,导致了社会、家庭和个人方面的许多负面影响。

4 ; “重构”:乡贤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具有悠久历史的乡贤文化要想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重新焕发生机,就要做到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赋予乡贤文化新的内容和形式,“重构”乡贤文化,传承乡贤文化中的“乡贤精神”,以乡贤文化引领乡风文明。

4.1 主体驱动:转变观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融合

对于传统乡贤角色转变问题,应以儒学为基础,推动儒家思想与现代知识理论相融合,转变传统的等级观念、权威主义倾向、官僚主义、保守主义和思想僵化等思想,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人伦关系,追求和谐,崇尚礼仪和道德,以及弘扬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等思想。与此同时,通过探索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对接,使传统乡贤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引导传统乡贤在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乡贤意识到个人的价值和发展与社会的利益和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平衡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4.2 协同增效:协调各方资源,宣传乡贤文化

其一,对本地古代及近现代乡贤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对乡村文化遗产、珍贵文献文物进行保护。乡土社会广大复杂,其文化特点各异,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9]。乡村中家训、族谱、村史村志等是重要的文献资料,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乡贤文化的研究,正如浙江绍兴上虞区,成立专门的古籍整理与文物保护工作小组,组织乡贤研究会,专门研究历代乡贤,弘扬乡贤文化。因此,县乡政府要以故居遗址、祠堂碑志等文物为线索,以名人事迹或者名族大姓为轨迹,挖掘历史,追根溯源,梳理乡贤事迹,提炼乡贤精神和价值,重温乡贤的道德力量。其二,建立乡贤纪念馆、乡贤堂等,从家族发展史的角度去探寻先人事迹,通过一件件物品,睹物思人,让村民真切体会到乡贤的精神力量,形成了解乡贤事迹、尊重乡贤精神的良好氛围。此外,相关部门也可以定期举办文化讲堂、村民讲坛或者乡贤联谊活动,弘扬乡贤文化。其三,通过短视频、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展现乡贤群体的贡献以及及时更新乡村发展的动态,传达乡村发展的信息,以乡愁为纽带,强化外在乡贤的恋乡情节,增加彼此的互动,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3 夯实基础:讲好乡贤故事,颂扬乡贤事迹

首先,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对作出贡献的乡贤进行表彰,设立“功德名册”传播乡贤热心公益,惠泽乡里的事迹,以此产生正面的舆论效应,加深对本地乡贤的认知,引导群众传承乡贤文化,争当道德楷模。其次,搭建沟通平台,推动“不在场”乡贤与“在场”乡贤的交流互动,传递信息,反哺家乡,使村民对“新乡贤”增加了解度和认同感。再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宋史·文天祥列传》:“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这充分说明了乡贤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学习教育,乡村可以出版乡土读物,以乡贤的事迹为主题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通过有趣的故事传播古乡贤的事迹;对于社会教育,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不良的乡村风气,凝聚乡贤道德,弘扬乡贤文化。

4.4 多方联动:发挥道德模范作用,树立正面形象

各地不少乡贤都是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英雄模范,中国好人等,他们的广泛存在实际上带动了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与优秀文化的发展[10]。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坚持高尚的道德伦理,给人们积极的引导。面对部分乡贤的道德滑坡现象,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例如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强调个人的社会角色和义务,加强乡贤的社会情怀培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社区是一个共同体,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分享身边和历史上的道德榜样故事,让乡贤了解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责任感的人是如何影响社会的,从而激发他们模仿和追求。政府也应鼓励乡贤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社区或乡村的发展中,通过专业服务为社区带来实质性的益处,从而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对那些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展现出高尚道德和责任感的乡贤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其他人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传播那些为社区、乡村作出积极贡献的乡贤的事迹,激发更多人效仿他们的榜样。最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改变道德败坏的风气,乡贤们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5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笔者认为,乡贤文化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内生动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乡贤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培养文明乡风,促进乡村善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农村,要重视发挥乡贤的道德引领作用,改变重经济、轻道德的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重视乡规民约制定规范,重视自律,重建乡村价值观,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袁灿兴.中国乡贤[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2] 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齐海宽.明代提学官与乡贤名宦祠祀管理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4] 杨超高.“新乡贤”的生成、困境与蜕变的可能--论二十年来“新乡贤”小说叙事的一种路向[J].江苏社会科学,2021(2):167-174.

[5] 王志良.继承和弘扬乡贤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7-23(01).

[6] 白现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J].北京社会科学,2021(12):91-99.

[7] 刘志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建乡村文明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5-20.

[8] 胡玲.新乡贤参与乡村道德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1.

[9] 赵秀玲.乡村文化振兴与新乡贤再造[J].河北学刊,2023,43(4):167-175.

[10] 李毅.培育契合乡村振兴的新乡贤[J].人民论坛,2019(3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