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中村干部工作思路探析

2024-09-20周琬婷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党在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之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乡村振兴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其中文化振兴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但文化振兴是其他4个“振兴”的精神动力源泉。村干部是乡村文化发展的直接践行者和责任人,是维系群众与政府的“纽带”,他们对于乡村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文从村干部队伍建设、理念宣传教育、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对外合作交流4个方面,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做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工作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村干部;新农村;农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85-04

Abstract: After achieving victory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Party stood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nd proposed a great strateg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ludes five aspects: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Among them,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most easily ignored aspect, but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source of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other four "revitalization". Village cadres are the direct practitioners and responsible per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link" that maintains the masses and the government. They play an irreplaceable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This paper provides working ideas for village cadres to revitalize rur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building village cadre team,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concept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eMwG9L6nkxrJvEYiOPpCfQ== farmers, and strengthening foreig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village cadres; new countryside; rural culture

文化像空气一样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又难以量化,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效益,因此许多人认为文化建设远没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建设紧迫和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是一个社会及其成员的理想、价值和意义所在,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精气神”“软实力”[1]。文化振兴是其他四个“振兴”的精神动力源泉,文化振兴可以激活乡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村“两委”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基层堡垒,村干部是畅通群众和政府必不可缺的“桥梁”[2]。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生于当地、长于当地的村干部一方面最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最容易获取当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其思想观念、行为选择最容易影响和带动当地群众。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作为乡村的一份子,更懂得乡土社会的行为逻辑和村民的现实需求,更能从农民主体的角度带领大家投身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因此,可以说村干部的思想觉悟、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水平。本文拟从村干部这一基层党组织的视角,探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做好文化振兴工作的现实路径。

1 村干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面临的挑战

1.1 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消解

由于社会意识具有滞后性,新的物质生产关系加速了乡村传统宗法道德观念的瓦解,但新的道德观念仍在重建之中。这主要表现在例如代表新的物质生产关系的商品逻辑、竞争意识日渐深入乡村地区,使得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日益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3]。此外还有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症候正在逐渐侵蚀乡村道德,例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侵蚀和摧毁着农民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日渐演变为单纯的货币关系,商品逻辑逐渐代替人情逻辑。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乡村社会更是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聚集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聚集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是新思想的策源地,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市文化带有一种优越感、时尚性,成为乡村地区向往和模仿的对象。这造成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先进文化的传入对乡村地区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化造成了冲击,有利于乡村居民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又具有消解作用,由于乡村居民不再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出现对城市文化亦步亦趋的模仿现象,产生对城市文化盲目崇拜的心理。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农村地区,这使得一些极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建筑、服饰、传统剧目逐渐消失于乡野。

1.2 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的缺失

城市一直处于发展的主体地位,城市的拉力让乡村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群体大量的涌入城市,成为流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动人口”,乡村固定居民显著减少,导致乡村文化主体的流失。此外,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存在极大的偏差,乡村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偏低,乡村文化还面临后继无人、缺失自主创新能力的困境。

除了主体的流失,在村落建设中,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也存在被淡化的现象。在我国乡村,尤其是在传统的宗族体系中,一直都有村民参与村务决策管理的传统,但随着村委会的日益行政化,以及行政命令式的工作形式,农民逐渐由主人变成看客。而且由于没有农民的参与,很多文化工程都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形同虚设。此外,乡村居民主体的缺失,也导致了乡村文化被异化曲解。一些活动披着所谓乡村文化的外衣,却早已丧失了乡村文化的内核、灵魂[4]。

1.3 资源配置与政策支持的不足

乡村文化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很多乡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无法保证足够的文化投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导致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资金短缺。乡村文化资源的分配还存在不均衡现象,资源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乡结合部,而偏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文化资源则相对匮乏。此外,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落实可能会受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官员考核机制、政策理解和执行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效果不佳。

1.4 乡村文化传播受阻

文化要想获得持续不断的生命力,就要被广泛地传播,文化只有在交互运用中才能得到延续和创新。在现ejMdyoIZlnrStQn2zVImD3varH9uta3avyTSTgRmgBE=代社会,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新兴媒介的不断优化发展给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目前,城乡文化还存在一种先进与落后的对立,人们对乡村常常带有愚昧和守旧的偏见,两者的交流地位是不平等的。网络媒体的主导权被城市占据,这造成了乡村文化在网络媒体的失语。此外,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偏低,其语言、文字、镜头的表达能力都相对较弱,他们缺乏对于选择传播手段,制定传播策略的能力。优秀的乡村文化难以得到真实有效的传播,从而逐渐被遗忘的事例屡见不鲜。

2 村干部做好文化振兴工作的现实路径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政府的宗旨,同时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核。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乡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和推进过程中,村干部是党组织联系农民群众的第一联系人,是乡村文化振兴主要的践行者、引领者。针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存困境,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建议,为村干部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提供思路。

2.1 加强组织建设、提升领导能力

乡村文化建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群众性,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全程必须始终加强组织、引导和监督。村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第一枢纽,是村民的第一联络人,是政策的第一执行者,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乡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乡村基层党建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创新,就没有新时代背景下党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得不到科学布局、系统实施和有效推进,而且还很容易“跑偏”“走调”[5]。因此,要不断加强村干部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其决策的执行能力,充分发挥其传导和反馈作用。

一是加强对村干部的筛选。要建立健全村干部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体系,注重考察培养。在选拔后备干部时,要关注其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文化道德素养同样也至关重要。同时要扩展关注对象,除了退伍军人、知识青年外,有一技之长的务工人员,致富能手以及其他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和具备现代化素养的人都可以纳入关注对象之中[6];此外,村干部面临的工作大多是繁琐细碎的,极其考验耐心,可以适当提高村干部的薪资待遇,以增加其工作热情。

二是提升村干部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要性的认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乡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村干部队伍中也以中老年人为主。这类村干部可能在思想上比较保守,但是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村民的拥护和支持,很得群众的信任,方便开展群众思想动员。此外,当前在我国农村有很多村干部,对乡村文化振兴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到位的,他们把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摆在首位,并且认为只要经济发展搞上去了,其他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和人才引入固然重要,但没有组织和文化振兴,没有乡村社会思想、文化、道德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助力,乡村就无法营造良好的人文文化环境和社会治理环境,人才引进、产业发展便无从谈起。对于这些村干部,必须转变其思想观念,可以适当组织参观学习和工作经验交流,以现代化治理理念着重培育他们,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7]。

三是适当调整村干部的考核机制。积极构建多元监督考核机制,在考核中不仅要看他们对上政策完成度,还要看他们对下的群众满意度。同时考核中应制定更多的弹性指标,着眼长远,根据现实情况对阶段考核目标保留一定弹性空间。此外,考核结果可以直接与村干部的工资待遇相挂钩,对于考核优秀的成员,除物质奖励外,精神上的嘉奖也是必不可缺的,恰当宣传优秀村干部的事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2.2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村民政策认同

乡村文化治理能力与治理文明体系再造,核心是人的再造。乡村振兴战略要真正发挥实效,最关键的就是要争取广大农民对振兴乡村的坚定信念。农村愚昧、落后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发展中留存下来的,有着较为深厚的社会基础。激进地铲除和“病急乱投医”地整治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要想摒弃农村落后文化、培育和发扬新农村文化,村干部应该采用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方法。村干部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价值引领和路径指向,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地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当务之急和长远之计。只有用新文化观念和新文明培育起来的新一代农民才有可能实现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再造。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文化振兴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这是一个长期的量的积累的过程[8]。

首先,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考虑举办政策宣讲团、张贴宣传大字报等方式,深化农民群体对于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以获得农民的青睐和拥护。村干部还可以开展诸如社会公德教育活动、健康文化活动、家庭新风尚树立活动等,这些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村民养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社会公德观念,并以此为行为准则,从而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好驻村干部的作用,驻村干部具有行政动员和柔性嵌入的双重优势[9],既能将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精髓要义更好地传播给农民,又容易获得农民信赖,从而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最后,村“两委”的作用不容忽视。村“两委”是基层自治组织,它源于乡村扎根乡村,能充分理解村落这一最基础行政单位的运行逻辑,也最了解村民真正的需求,而且他们能够运用农民最能接受、最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有针对性地传播乡村振兴政策并因地制宜促进当地文化振兴、宣扬正确的价值理念。因此,一定要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理论培训,只有他们对理论了解足够透彻,才能保证理论不变味地传播给乡村居民。

2.3 村干部要坚持农民的主体性,推进乡村文化的内生性

农民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和内源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强调了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指出“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并于2018年3月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启动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

一是重建农民主体意识。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参与者、建设者、受益人。要打破“送文化下乡”的文化建设方式,改变农民“等、靠、要”的思维方式,使农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政府的事,而是与自身利益切身联系的自己的事。同时,村干部要让农民享有更多的参与权,表达权,话语权和评判权,并增强其主体责任,使其由旁观者变为建设者,由被动变为主动[10]。

二是坚持农民主体建设理念。切实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目的,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满足农民意愿、契合其需求,是村干部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举办文化活动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因而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使广大农民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是正面引导乡村民间文化的发展。乡村传统的建筑、风俗习惯、服饰、歌舞及绘画等等,还有随时代发展出现的广场舞,乡规民约理事会,道德评议委员会等等,这一切都是农民在实践中产生和沿袭下来的,它独特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农民对乡土的深厚感情,是乡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乡村共同体形成的纽带。因而,这些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村干部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其努力打造农业经济特色品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俗旅游项目,使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并产生一定经济价值,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四是完善以农民满意为中心的绩效评价机制。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宗旨是改善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获得感评价的主体,他们是否需要和是否满足是判断乡村文化振兴状况的惟一标准[11]。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中心的绩效评估机制,以农民群众对文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满意度为重点,畅通农民群众意见反馈渠道,以“反馈-调整”机制链条倒逼乡村文化振兴切实有序地向前发展。

2.4 加强与外部力量的合作与交流

村干部是沟通村民与基层政府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挥发其上行下达的职能、使命。村干部因积极与上级政府部门沟通,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了解和掌握国家和地方关于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的政策,寻求政府的指导和帮助。除政府外,村委会还积极寻求与包括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外部组织之间的合作,灵活运用其资源,在合作中实现双赢。例如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那些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通过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来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如资助文化活动、修缮文化设施等;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学者参与乡村文化规划,或与高校合作开展乡村文化调研和实践活动,利用高校资源提升乡村文化内涵;与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利用这些组织在文化传承、艺术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和资源。村干部可以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展览、研讨会等,通过这些平台与外部文化力量进行交流和学习。

此外,村干部要提高自己新媒体的管理运营能力或引入相关媒体对当地文化进行有效宣传报道,积极拓展乡村故事的载体和传播渠道,要充分利用数字赋能,打造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数量更多、质量更好、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和级别更高的传播平台。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建立乡村文化传播、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文化的可见度和参与度。

3  结束语

乡村文化振兴对于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人才回流、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提高乡村组织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12]。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村干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遵循系统实施、逐步推进的思路,详细认真了解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现实情况、资源禀赋将政策层层推进,切实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达到服务乡村社会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中文.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背景、目标指向和推进思路[J].广西社会科学,2022(9):15-22.

[2] 黄颖,余秀江.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干部的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来自广东、广西、云南三省423个样本的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4):548-560.

[3] 陈雪娟,胡怀国.中国现代化进程透视下的城乡关系演变[J].经济纵横,2021(5):9-17.

[4] 顾海燕.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治理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2-57.

[5] 李敏,姚顺波.治理制度、村干部素质与村级治理能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5):105-117.

[6] 阳清,郑永君.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获得感的形成路径研究——基于村干部素质、政策感知及政策参与的视角[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1):37-49,126.

[7] 蒋淑玲.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对策探讨——基于衡阳市的调研[J].农业经济,2011(11):25-27.

[8] 徐顽强,王文彬.重塑农民主体自觉:推进乡村振兴之路[J].长白学刊,2021(2):109-115,2.

[9] 郑永君,李丹阳,阳清.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的柔性嵌入机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2):1-8.

[10] 黄永林,吴祖云.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与作用发挥[J].理论月刊,2021(3):93-99.

[11] 孔德永,韩园园.新时代农民文化获得感的生成逻辑与实现机制[J].学习论坛,2021(4):99-105.

[12] 丁晓洋.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学术交流,2023(1):1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