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4-09-20罗静宋宇何伟伟
摘 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乡村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该文在对聊城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解析聊城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给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包括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建立灵活有效的供给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公共文化;乡村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81-04
Abstract: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r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are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achiev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Liaocheng Cit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Liaocheng City, and giv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luding building multiple entities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establishing flexible and effective supply mechanisms to improve service efficiency,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talent teams.
Keywords: public culture; rural public cultur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实力,还需要文化内涵,而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基石,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的意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指为乡村地区的广大村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系列过程,包括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公共文化空间,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组织文化活动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日益增强。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村民文化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平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都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1 聊城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
1.1 实施基层文化惠民工程
截至2023年6月,全市已建成6 293个文体广场和6 32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分别占据全市自然村总数的99.2%和99.7%。同时,积极推动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总分馆制建设,力求将高质量的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动“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自2023年以来,已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2 090场次,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2 379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4 481场次,举办多样化的乡村阅读活动12 000余场,同时还成功举办了700场群众性小戏小剧演出[1]。
1.2 构建文明实践平台
设立了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形成了包含“中心、所、站”在内的三级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11个县级中心、135个镇级实践所和2 401个村级实践站,文明实践站的建设覆盖率达到100%,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共计2 959人负责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另外,新增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标志11 272个,发布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8 928个,设立志愿服务岗位2 303个。开展结对共建、资源共享合作。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均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地区高唐县和临清市展开合作。各级文明单位与文明实践站也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效能。
1.3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充分利用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组建志愿宣讲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通过举办如“中国梦·新时代·跟党走”和“背红色挎包、讲红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成立不同类型的“永远跟党走”新时代宣讲志愿服务队伍共1 335支。志愿者们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向广大村民宣讲,让村民乐意倾听、易于理解、易于领会。同时,依托妇联、团委、文化馆的志愿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宣讲、诵读、电影等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成为新时代的实践者。利用新媒体制作生动有趣的微信、抖音短视频或音频等宣传作品,提高村民群众参与度、知晓率和满意度。
1.4 提升乡村遗产保护水平
聊城市是文物大市、非遗大市,乡村有大量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遗迹,同时还有丰富的民族节庆、传统民俗、戏曲曲艺等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保护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自202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开展未定级文物普查和非遗项目调查,确认文物点581处,新发现29处,县级以上田野文物均实现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普查非遗项目976项,梳理具有产业发展能力的非遗项目116项,培育市级非遗工坊31家、非遗传习所27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个,临清贡砖、景阳冈酿酒2家非遗工坊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加快培育一批非遗特色村、特色镇,东昌府区省级“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启动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认定工作,经前期申报、专家评审,已初步确定96项市级非遗项目。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用诗词、书画、摄影和饮食等多种形式,展示黄河流域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1.5 发展壮大乡村文旅产业
深挖民俗文化内涵,推出乡村田园生态休闲之旅、乡村赏花采摘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精心打造佳乡田园、太平乡趣、云野星辰等10余处露营地。策划“乡村好时节”主题活动,鼓励各县(市、区)举办乡村音乐节、露营节、篝火节等活动,打造艾山牡丹节、肖庄大枣节、梨园文化观光周等节庆品牌,为乡村旅游持续加温。持续办好“黄河大集”四季活动,培育100个“特色大集”实施“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年货节、购物节、文博会等活动,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就业增收。
长期以来,乡村一直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点。虽然近年来对乡村文化投入有所增加,城乡发展差距有所减小,但总体而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尚未根本改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
2 聊城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主体单一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主导角色,在乡镇和社区层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依赖政府的投入,社会力量和群众的参与度较低。村民文娱活动的组织主要由单一主体负责,村民对自身文化主体性意识较弱。村民的需求表达不足,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失衡,文化活动主体的多样性还需进一步加强。面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政府作为唯一的供给者,无法满足群众对文化需求多样性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多元供给主体模式。
2.2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不足。目前,聊城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需矛盾,服务种类单一,形式缺乏变化,层次划一,并未根据各村发展状况和乡村居民需求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配置,导致服务方向与村民需求不匹配。据调查发现,一些村民对室外健身设施、宣传栏等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较大。而在文化活动方面,地方政府常举办广场活动、电影放映和各类演出,而村民更感兴趣的是文化培训、才艺比赛和农业技术培训等。大部分农村养殖技术都是口口相传,缺乏专业的指导。因此,人们的文化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较低。尽管基层政府及其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了大量文化活动和服务,但公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反应消极。例如在“送戏下乡”活动中,村民参与热情不高,对演出节目缺乏兴趣。二是公共文化设施闲置问题突出。例如农家书屋的使用率较低,经常出现门庭冷落的情况。农家书屋的设备配置未能满足群众需求,部分图书不符合读者需求且更新不及时,使得农家书屋失去吸引力。乡村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等文化场所建设标准不高,个别场馆常年关闭、缺乏监管,甚至被挪用、挤占等,不能满足丰富乡民休闲生活的需求。
2.3 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随着新时代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加快,乡村风貌正经历着深刻变化。村民大规模涌入城市,使得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石日渐动摇。老龄化问题加剧,留守群体难以挑起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加之青壮年劳力的外流,乡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明显不足。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留守的老年群体因各种原因难以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老一辈的技艺传承者亦在生活的压力下无奈转行,导致诸多宝贵文化遗产陷入传承困境。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共同体意识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日渐淡薄,村民的认同感降低,乡村公共文化的内在动力被严重削弱。面对这一困境,需要重新审视并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4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紧缺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顺利开展的关键之一是是否拥有专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但目前该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许多农家书屋缺少专职管理员,大部分由村委会工作人员兼职担任,其信息技术能力有限,人员变动频繁。由于缺乏培训和管理经验,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工作激情不高,精力有限。此外,乡村青年大多流向城市,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儿童,真正愿意在乡村扎根、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人非常有限,导致乡村文化振兴参与主体力量匮乏。
3 原因分析
3.1 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存在错位
目前,供给主体往往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组织为辅助,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缺乏多样性。多年来,政府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一直停留在建农家书屋、文化广场,送戏下乡等方面,未能结合城乡发展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存在供需矛盾。随着村民文化需求意识的觉醒,单一的供给模式已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村民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现有的文化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尽管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无法满足村民多元化的需求[2]。基层单位提供的文化资源具有单一化的倾向,品类同质化现象明显,无法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从而忽略了村民的文化诉求。在文化供给方面,基层单位未能充分调查研究乡村实际需求,导致文化资源的供给通道不畅。由于供给主体和内容过于单一,未能有效满足乡村社会多样、个性化且分散的需求,政府提供的服务与农民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
3.2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率低
乡村文化空间作为传达村民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乡村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使命。传统的乡村空旷场地,如田间、家庭院落等,一直是村民开展思想交流和公共活动的场所。然而,随着个人主义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乡村社会的社交方式变得更私密化,公共文化生活减少,公共文化空间逐渐减小,这不利于村干部组织并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农民个体差异的加剧,传统的宗祠、戏台等文化场所缺乏情感纽带,逐渐走向衰落。新型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村史馆等往往是在村委会为中心进行建设,有时过于形式主义,在政府主导建设下,地域特色不够突出,存在同质化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乡村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受不良政绩观影响,一些古村落、古建筑被随意毁坏、拆除,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3.3 乡村公共文化的价值观日趋功利化
大量村民涌向城市,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外流。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怀揣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们纷纷去往城市,使得乡村文化振兴的骨干力量外流,改变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构成。缺乏文化建设主体给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带来极大困难,乡村文化的精英们本应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但因他们的流失,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出现缺失,进而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创新。随着村民外流逐渐改变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在文化认同危机下,村民与乡土文化的联系渐渐淡化,村民逐渐疏远乡土文化,不断变迁的现代生活方式削弱了传统价值观的基础,导致乡村文化失去了内在的发展动力。
4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4.1 营造多元主体构建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引导与管理并重的理念,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赢。在强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连接公共文化供给和文化市场的制度通道,激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内在活力。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使政府能更好地了解和满足群众需求,为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采取“政府搭台,村民唱戏”的模式,扶持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将国家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与乡村传统文化相结合,帮助村民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从而转变其文化观念,形成政府、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格局。
4.2 确立灵活高效的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首先,依据“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度”原则,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拓展群众获取信息途径,畅通需求表达途径,以及时了解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3]。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让群众能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所需的文化服务,推动参与式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鼓励基层自治组织的参与,共同构建参与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例如临清市老赵庄镇整合“非遗”传承技师,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传承队,通过“微菜单”模式将“非遗”文化项目与志愿服务融合,实现有需求的群众点单服务[4]。其次,倡导打造文化消费品牌,在法定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整合文化资源,深挖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费品牌,举办文化消费季活动,突出区域和地方特色,培育新生文化消费业态。例如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篮球赛通过网络传播,丰富了乡村生活,拓展了乡村消费领域,推动了乡村产业升级。最后,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6/Y6bvCHSin4w1eUeWH2lnRDBNFg2I51TlFV1DI9v0=设,利用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广泛辐射、快速传播和资源共享特点,创造更多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拓展信息传播范围,丰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广泛覆盖,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公平享受文化的途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借助“互联网+”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升级,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开展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4.3 激发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的内生动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文化主体的流失成为制约文化繁荣的一大挑战。为了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的活力,发展乡村经济刻不容缓。乡村产业的兴盛是吸引村民回归与留驻的关键,它有助于弥补乡村人才精英的不足,进而强化乡村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文化振兴相互依存。推动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经济环境自然会孕育出更多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村民应成为真正的主体。鼓励他们参与到决策、执行与监督的每一个环节,增强乡村文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文化教育,提升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意识,从而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4.4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中,人才无疑是最宝贵的资源。为了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石,需要完善配套的人才保障制度,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双向吸引人才回流乡村。通过文艺下乡、大学生文化服务等多样化供给模式,将优质资源引入乡村,从而培养村民的文化主体意识,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注重乡村文化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选拔大学生村干部、引进“三支一扶”人员、购买公益岗位等方式,强化乡村文化管理员队伍。同时,加强专业培训与辅导,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各类文化组织的作用,推动专业人才、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等形成互助共建的格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此外,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的优化建设,通过政府、社会、村民三方的良性互动,形成公共文化建设的合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5 结束语
要推动聊城市乡镇综合文化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协同发展,充分整合公共文化资源,避免资源空置和浪费,逐步实现“资源共享、阵地共建、设施共管、活动共办”的目标。进一步落实“十四五”期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目标,着眼于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瞄准新时代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特点,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规划和协调,优化资源分配,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综合发展,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范围和效果,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我市乡村“文化绿洲”成方连片[N].聊城日报,2023-06-29.
[2] 王晶晶,黄生成.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究[J].现代农机,2023(1):44-49.
[3] 刘锦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呼和浩特模式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4] 聊城临清:“点单”式志愿服务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起来[EB/OL].(2021-09-15).https://www.sohu.com/a/490090701_121 106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