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研究
2024-09-20刘子明张春吉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赋予职业教育时代使命和重大发展机遇。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立足吉林省,聚焦农村产业现代化和多产业融合发展,从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科技、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及数字化5个角度促进产业振兴发展,构建“校-企-村”互惠共生合作育人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振兴;乡村振兴;育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73-04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gives vocational education a mission and majo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top prior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main front for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We must base ourselves on Jilin Province, focus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industries, promot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five perspective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digitalization, and build a "school-enterprise-village" symbiotic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to help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职业教育时代使命和重大发展机遇[1]。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职业教育起到了为乡村培养人才的核心功能。职业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又是乡土文化传创的主平台,也是农村经济增收的主力军[2-3]。因此从需求逻辑角度来讲,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因此,职业教育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具有主体地位,助力乡村振兴,要立足农村,调研各乡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乡村。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不仅可以因地制宜地培养多层次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又可以发挥实验示范和技术推广的作用, 从多角度、全方位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综合性服务[4]。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领域的振兴[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无产业的乡村,发展步履维艰,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农民27NQVyt3/DlwqgIInPK8X32PQq/YLgmkTHzOq49CZII=增收途径有限,文化活动开展困难。产业振兴是至关重要, 只有产业兴旺,才能解决农村振兴的其他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乡村的地理环境、社会和人文资源等各不相同。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基于一方水土,做好土特产文章。面向新的市场需求,用好新的技术和营销手段,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合理开发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和休闲观光等产业,着力培育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根据国家深入推进东北振兴的战略,吉林省制定了“一主六双”的发展战略,吉林振兴发展进入新阶段。吉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是现代农业的主战场,更应注重农业、发展农业,探索振兴乡村的必由之路。因此,本研究立足吉林,因地制宜,以吉林省“土特产”为研究对象,探索吉林乡村产业振兴的着力点,聚焦农村产业现代化和多产业融合发展,以期探索出适应于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1 职业教育赋能产业振兴
1.1 理念赋能乡村“职业农民”
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振兴重在教育。从教育理念上,职业教育重在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6],如图1所示。要对广大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身份高低的观点,使“职业农民”具有职业认同感和吸引力[7];职业教育要从根源上消除“等、要、靠”思想,提升农民主动性,强化农民务农动力,对“农民”这一称谓具有职业认同感和吸引力,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应该根据地域特色,寻找适应于本土环境的职业教育模式,使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实现自我提升、协同发展,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村产业模式的转变急需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农民进行普惠化、多样化、终身化培训;主动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进行分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并提供智力支持;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按需调整设置专业或增建专业群,对接产业需求,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因此,职业教育要转变教育理念,强化职业农民扎根农村的动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升农村现代气息、科技服务乡村,促进农业转型升级[8],通过“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实践路径来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1.2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视野下,职业教育要发挥主体作用,要根据乡村居民的技术需求、受教育程度等分类,分层次多元化办学,进行农业知识培训与技术创新,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搭建灵活多样的定向服务平台实现科技送乡,加快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使现代科技下乡,随时随地对职业农民进行指导,推动现代种植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吉林水稻、玉米、大豆等优质品牌,建设东北绿色粮仓;还要开展联动模式,如产学研合作、对接专业群与产业群或“学校-企业-地方”联动等形式创新教育模式,构建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职业教育可以与企业联动建设科技助农服务中心,科研团队为乡村振兴量身打造了“互联网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全国、全品类产品的预售、预订、销售、转让、批发和零售等信息功能,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创业促销活动,打开产品销路,解决农户销货难题,保障农民收益,帮助广大群众实现创业创收。
1.3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职业教育要对接乡村产业,专业设置要与当地企业的需求有机耦合,与乡村产业结构与布局相契合[9-10],专业群对接产业群,进而实现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教育-企业-产业”链式共生发展模式。针对吉林地域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广和挖掘吉林特种产业,绘制吉林省特色产业蓝图,如图2所示。特色产业主要涉及乡村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新型特色产业等。
1.3.1 乡村种养殖业
职业教育要培养大量畜牧兽医及科学养殖技术人才,为传统畜牧业产业(肉牛羊、生猪产业、奶牛、家禽及黑猪等产业)的稳步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针对吉林土特产如人参、梅花鹿、貂皮、食用菌和林蛙等各种特色养殖业,职业教育要培养农民科学种养殖技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提升产品深加工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3.2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职业教育要培养农民深入认识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农业是构建农业一体化多功能全产业链,集“研发-生产加工-保鲜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于一体。该发展模式的有效运转,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与有文化有技术的后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需要具备分级分选、冷链仓储、数字融合、深加工等各环节的操作管理技能,通过不断延伸全产业链、使产品附加值得到提升,特色产业改造升级得以推动,故职业教育要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对接产业需求。
1.3.3 新型特色产业
挖掘新型特色产业,如道地药材种植技术、羊肚菌的栽培技术等,协助农民建立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一乡一品”产业。此外,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的战略要求,中药材的种植与生产离不开农业农村。因此吉林省应依据本省地域特色发展优势道地药材的生产,科学培育、规范种植,提升中药材种植规模并进行推广,进而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如集安市太王镇高台子村因地制宜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品种培育,将野生五味子向人工种植转变,大力发展五味子产业,产量高达85万kg,并完善五味子产业链,建立精深加工工厂、利用五味子药食同源特性开发研制五味子茶品,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此外可以开发如人参、天麻、北苍术和细辛等道地药材的种植,为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需要对农民进行种植及生产技术培训。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注重新型特色产业的研发,2021年起进行羊肚菌培育项目,经过3年多的努力,科研团队投入大量的经历筛选出适宜吉林省栽培的优势菌种,在校内建立羊肚菌培训基地和省级试验平台,与梨树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食药用菌协同创新中心,并在吉林市、白山市、四平市等多个地区进行试种实验。团队成员深入乡村,实地指导,引领示范羊肚菌种植技术要点;项目攻关阶段邀请著名菌物专家李玉院士进行指导。经省内专家认定,我校羊肚菌中试亩产超过1 500 kg,大大提升了羊肚菌的亩产价值,该成果被吉林日报报道。我校羊肚菌团队中试实验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省内外的农民、企业、和相关院校的关注,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因此,我校将进一步加快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建立羊肚菌全产业链项目,为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增添新途径。
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契合,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或专业群建设。通过职业教育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组建“学校-企业-乡村”的合作育人主体,创建“项目-创新-创业”联动的育人载体,搭建“线下+线上”混合育人网络,改革职业教育服务模式,多方面拓宽农民致富途径,使乡村振兴充满新活力。
1.4 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利用“查干湖、松花湖、松花江”等生态资源,打造特色渔业、休闲渔业品牌,借鉴长春冰雪文化、地热温泉、吉林雾凇冰雪节、四平红色旅游、叶赫那拉古城等成功文旅经验,因地制宜探索适于各区域的乡村观光旅游服务融合发展模式[11],抓住市场机遇,分析拓展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如发展生态/红色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见表1。如奢岭街道、万昌镇、桦皮厂镇等利用地质优势,开发温泉度假;前二道乡、孤家子镇、一拉溪镇开展休闲农业,建立特色农业如草莓、蓝莓、大樱桃等采摘活动;四平市重点宣传推广二龙湖生态旅游、叶赫文化旅游、塔子山开发区等;此外吉林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开展别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12-13],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特色文化。因此职业教育要顺应吉林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需求,开展或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要面向乡村、利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培养能够“传播吉林文化、讲好吉林故事”的新型多层次文旅产业服务管理人才。
1.5 数字化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从乡村产业振兴角度来看,数字化在农产品推广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意义,我国农业正处在智能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为特征的技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14]。农产品要提升生产竞争力应注重产品品牌设计与推广,吉林省一些具有特色农产品如“长白山人参”“吉林木耳”“查干湖胖头鱼”等在长期的营销过程中已获得了良好的知名度与市场规模,而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新型或待兴农产品与知名产品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推广农产品、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市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一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为农产品的推广提供了机遇。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充分掌握数字平台的实用技术才能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流量进行宣传,开拓销售市场。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要发挥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活力。职业院校应增加互联网、农村电商、大数据素养教育培训,使农民提升数字素养与技术,增强农民对数字化的适应能力,使数字化为农所用,推进“互联网+农业”[15-16],帮助农民解决问题,通过直播授课、线上指导、产品推广等角度真正实现农业数字创新与应用[17-18]。
表1 吉林省农文旅型乡镇举例
数字化能够使农产品种植-生产过程对消费者实现可视化,提升产品可信度,有利于农产品的推广,建立品牌效应。乡村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淘宝、京东、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向消费者介绍产品信息、特色等方式进行二次宣传,进一步利用数字化建立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农民增收。
2 结束语
推动产业振兴,要建立在农村的特色资源之上,开发多种功能农业、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升乡村效益,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强农业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吉林,根据地域特色,探索适宜吉林乡村产业振兴的着力点,从教育理念、科技、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与数字化5个角度剖析适用于吉林省的“校-企-村”产业振兴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院校要完善涉农专业群建设,依据农村产业特征、技术需求、经营模式等人才需求,改革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农村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建立适宜推动产业振兴的本土环境的职业教育模式,整合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办学模式,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度,构建“学校-企业-乡村”互惠共生模式。通过职业教育使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自我提升、协同发展,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婷婷,张益刚.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J].教育与职业,2023(19):106-112.
[2] 贾晨曦,张龙.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任务转变及功能重塑[J].现代职业教育,2023(31):9-12.
[3] 张杰,潘承恩,楼韵佳.“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16):88-94.
[4]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J].教育研究,2023,44(8):122-129.
[5] 陈柏林,周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2(10):115-117.
[6] 李杰豪.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实施路径与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1):57-63.
[7] 彭洪莉,朱德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多维演进与未来图景[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9):31-40.
[8] 查永军,李启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关切与推进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9):83-90.
[9] 龚浩,孙天翊,高珂.赋能与共享:发展职业教育对推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3,39(4):13-23.
[10] 张晓辉,高泽浩,崔翔宇.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研究——以伊通满族自治县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24,34(5):1-7.
[11] 李宇欣,杨常伟.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乡村文化旅游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2024(8):45-47.
[12] 韩东峻.美了乡村 兴了产业 富了百姓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掠影[J].中国民族,2023(12):68-71.
[13] 叶瞳.项目制背景下乡村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吉林省N村民俗旅游项目为例[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23.
[14] 项丹丹,项梦丹,潘丽芹,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策略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8):180-183.
[15] 刘玉兰,张秀峰,元明浩,等.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型组织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3):280-282.
[16] 宋哲,王玥霖.数字信息技术背景下开放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6):94-96.
[17] 孙红绪,王鹏程,姜汹,等.高职院校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对策[J].中南农业科技,2024,45(4):194-197,201.
[18] 汤艳慧.职业教育融媒体教材开发探索——以《农产品网络营销》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