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设施园艺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9-20严露露杨丽王志勇刘松虎申君朱庆松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该研究旨在探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设施园艺学这一专业课程如何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并在实践中取得成效。通过整合线上数字资源和线下实体课堂,构建符合设施园艺学特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该研究为设施园艺学及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推动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和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设施园艺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研究;过程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42-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o implement the mixed teaching reform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facility hort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results in practice. By integrating online digital resources and offline physical classrooms, a hybrid teaching model that me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cility horticulture has been built. This model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blended teaching effectively improves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enhances the appeal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course, and at the same time enhances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for facility horticulture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cility horticulture;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teaching research; process assessment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多样的互联网信息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防线,因此,高等院校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育才和育人相统一,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1]。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农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践行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和责任,努力成为“学农、知农、爱农”的创新人才[2]。

在互联网技术的浪潮下,专业课程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要在内容上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而且要在教学方式上主动革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育人育才的时间和空间[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线下立体沉浸式的教学形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融合、优势互补[4-5]。该教学模式能够灵活应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为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中实现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6-8]。

设施园艺学课程主要面向园艺专业本科学生开设,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课程,主要介绍设施园艺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设施园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园艺栽培设施的类型、结构与性能、覆盖材料的种类和性能、设施环境特性及其调控技术、设施作物种子处理和育苗技术、主要设施园艺作物栽培技术,同时介绍设施园艺新技术和新成就[9]。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将设施园艺学设置为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奠定了该门课程在园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0]。然而,在传统的设施园艺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理论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教学的形式单一,教师和学生的交集主要集中在线下课堂,课堂容量和教学效果已跟不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基于现状,本课程团队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充分利用线上学习资源,开展了课程思政视域下设施园艺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1 教学目标

1.1 专业教学目标

了解设施园艺及设施园艺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设施园艺新技术、设施园艺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和新理念,了解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和趋势,让学生知道该课程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设施园艺的生理生态基础理论,掌握主要园艺栽培设施的结构与性能,掌握覆盖材料的种类与性能,使学生在实际生产中能够灵活运用设施园艺的基本理论,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设施类型和覆盖材料,获得最佳的设施栽培效益。掌握设施环境特性和设施环境调控技术,了解设施作物生育特性,掌握设施育苗技术和主要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技术,使学生能够在生产中指导农民进行设施作物的育苗和栽培综合管理。

1.2 课程思政目标

深度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职业行业实际等有效关联对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大国三农”情怀,践行“知农爱农”精神,增强农业强国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农科人才,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效果。

2 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2.1 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设施园艺学课程作为园艺专业核心课程,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学院、教研室、教学团队多次采用集体听课、集体备课、单独磨课等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近年来,教学团队积极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逐步摸索出以线上线下混合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忙起来、动起来。

2.2 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是引进教学资源与实际学情如何实现融合的问题。引进的课程内容与本校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不尽相同,且未充分考虑本校学生实际学情,不利于因材施教。在本校开展异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后,课程团队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与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有选择性地挑选部分线上资源,并结合本校实际学情自主建设相关课程资源,包括课件、教案、题库、作业库和案例库等。

二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如何实现结合的问题。传统课程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缺乏过程性评价。应该紧密结合“MOOC+SPOC+翻转课堂”模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平时成绩采用过程性评价,依据混合式教学的特点,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构成,考查内容包括线上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线下实验实践与报告讨论等模块。结果评价选择期末试卷考核的形式,注重考查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是学习主动性与案例教学法如何实现耦合的问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缺乏有效互动,过于强调理论学习,而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应该围绕“理论-实践-案例”建设,每章都有导入案例、案例测试,授课中也有大量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学习兴趣。

2.3 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包含教学文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课程思政素材库、题库、作业库、课件、课程讲授视频等,资源建设类型主要有文本、PPT课件、视频和动画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计划见表1。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由授课教师与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秉承科学性、设计性、计划性等原则,科学规划资源的内容及其形式,注重学习资源设计的标准和统一,有计划分步骤开展资源建设工作。目前,课程主要依托智慧树线上平台完成课程建设,配合雨课堂方便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展。课程已在园艺专业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应用,累计选课382人次。

2.4 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体流程按照“线上先学→教师后教→案例分析→分组研讨→教学互动→评价考核”进行。依托智慧树教学平台建立翻转课堂,课程团队教师沟通协作,以教学大纲为主线,梳理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涵盖园艺设施类型与结构性能、园艺设施内部环境特点及其调控、设施作物栽培技术等,介绍设施园艺栽培与管理的新技术、新理念,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应用性与研究性相结合。在组织实施上,课程团队教师经过收集甄选,上传了完整教学材料、前沿研究动态、典型案例等,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的线上学习提供有力保障。学生课前按照发布的任务进行线上预习,了解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可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学生预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在线下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讨论。另外,通过配套练习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线上、线下的学习表现均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强化过程性考核,提高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

2.5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课程兼顾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占比40%,结果性评价占比60%。过程性评价包括线上、线下2个部分。线上包括智慧树和雨课堂2个平台的学习表现,线下包括实验实践、讨论报告、随堂测验等。结果性评价主要为期末试卷考核。

3 课程特色与创新

3.1 课程特色

设施园艺学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率先探索设施生产方式、方法的领域。课程立足河南省设施园艺发展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以强化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意识,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和线上教学有机融合,培养一批设施园艺领域专业人才。

3.2 教学改革创新点

1)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如盐入水,使学生自觉感悟“三农”情怀,提高专业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做到“一懂两爱”。

2)教学模式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选取智慧树线上学习平台,学生利用平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见面课师生互动交流,课后线上互动加强学习。另外,利用雨课堂平台开展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3)教学反思优化。利用线上平台,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数据,及时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整理补充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教师可采用集体学习+个性化辅导,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4 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

4.1 考核情况分析

4.1.1 命题的主要特点

期末试题覆盖了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突出对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并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一定要求,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设施园艺学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试题分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4个类型,从识记、理解、应用3个层次进行命题,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查,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查,通过考核能够反映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期末试题从内容方面侧重考查学生对设施类型、设施环境的特征与调控手段、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从题型方面侧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客观题占30%,主观题占70%,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1.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教学对象为园艺专业大三学生。本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由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构成。以2021级学生为例,综合成绩平均分为77.48分,高于开展教学改革前的该项成绩,也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课程所学内容。由学生期末成绩考核结果可以看出,简答题得分率较高,论述题失分比例大,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较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有待提升。平时成绩由线上雨课堂成绩和智慧树学习平台成绩以及线下实验实践、讨论汇报等组成。其中,雨课堂测验综合成绩为课堂上即时的快问快答,平均分为76.54分,成绩中等偏上。智慧树学习平台成绩由学习进度评分、学习习惯分、互动分、章测试成绩和期末成绩5部分组成,平均分为81分,成绩良好。对比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可以发现,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呈现正相关。综合来看,开展教学改革后,能够较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4.1.3 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以往设施园艺学的考核方式不够全面,尤其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动态监督,学生多存在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后,教学人员可从后台实时查看学生学习状态数据,加强了对学生的监督。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任务要求认真完成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能够围绕教学目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设计各项课堂活动,能够做到对教材内容的充分把握,同时又能扩充相关的实践知识。但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当前所讲授知识进行了课堂总结,但未能充分对学生是否掌握设施园艺学的基础知识进行阶段性总结,致使学生对设施覆盖材料、设施环境调控等知识点掌握不足,失分较多。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堂的开发与应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4.2 改进措施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设施园艺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其教学模式亟需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考核结果,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充分挖掘智慧树、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整合更新课程资源,搭建实时反馈渠道,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互动性,继续加强过程性考核。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效率。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及时分析课程后台数据,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3)持续加强课堂思政融入,优化教学内容,在传授设施园艺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引导学生思考设施园艺产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培养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5 结束语

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开展设施园艺学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性创新,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革新。改革的核心在于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教育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价值观的引领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他们的学习动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设施园艺学领域将会迎来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设施园艺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永远在路上,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继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反思,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早日实现农业强国,贡献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文洁,王晓芳.混合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131-138.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滕云,王亚坤,杨丽,等.基于智慧教学的植物学课程实习研究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1):17-20.

[4] 秦俊梅,刘奋武,李廷亮,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土壤肥料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2):109-113.

[5] 刘倩宇,樊晓泽,张林,等.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4):157-160.

[6] 陆晶莹,饶时庭,廖黎黎,等.在线资源在动物药理混合式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4,4(4):125-128.

[7] 金明慧,侯贺丽,李传保,等.基于“智慧树”的土壤肥料学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J].农技服务,2022,39(2):113-115.

[8] 张娟,王振磊,梁郸娜,等.后疫情背景下设施园艺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J].现代园艺,2023,46(10):198-200.

[9] 吴智明,李娟,宋雯佩,等.设施园艺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6):248-250.

[10] 孙小川,任旭琴,陈伯清,等.新农科背景下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1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