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9-20谢正清师恭曜曹刚强田保明陈薇薇张露月郭佳林位芳
摘 要: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对我国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持续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郑州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跨院系“2+2”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期为我国涉农高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农科;植物科学与技术;跨院系“2+2”;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34-04
Abstract: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ts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majors. Taking Zhengzhou University's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ross-departmental "2+2"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ross-department "2+2"; talent training model; practical innovation
目前,我国正处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中,社会全面开放促进全面改革,高等农林本科教育也面临全面改革[1]。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推进“四新”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2]。随后,《安吉共识》发出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新农科建设宣言[3];“北大仓行动”方案从八个方面推出新农科建设举措[4];而“北京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展开[5]。利用现代植物科学技术改造涉农专业,加快布局涉农新专业,发展新农科专业,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5]。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关系到我国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新农科背景下,加强植物科学技术相关研究,持续提升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才能满足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文针对国内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郑州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郑州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跨院系“2+2”人才培养模式教改的具体举措和思考,有助于持续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以期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指导。
1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兴专业,在植物生产类学科的科研和应用上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于2001年始办于山东农业大学[6]。经过23年的教学培养实践,逐渐形成了覆盖传统农学、园艺和植保3个专业的“立足大农学、面向大农业”的,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为培养目标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我国已有20多所高等农业院校相继开展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重在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口径宽广,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植物生产类人才[7-9]。
现阶段,大力开展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9]、高等教育发展[10]和我国新农科发展的迫切需求。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高校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涉农高校承担着为乡村振兴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但实际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偏离社会实际需求,毕业生缺乏农业生产实践应用技能,教学内容缺乏对区域农业产业的融入,尤其是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的广泛运用,也给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挑战。因此,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11],才能有助于培养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应用型、复合型植物生产类涉农人才。
2 郑州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 郑州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启动
郑州大学是部省合建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家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人才瓶颈,郑州大学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化新农科建设,致力于培养适合河南区域发展的复合创新型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服务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12]。新农科背景下,郑州大学对国内涉农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于2018年开始涉农本科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并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合理规划。
2.2 跨院系“2+2”人才培养模式
郑州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生物科学大类招生,以新农科建设为指导,实施跨院系“2+2”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理、农”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创新型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农科人才[12-13]。学生入学后前两年为大类培养阶段,在生命科学学院学习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接受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通过两年的生物科学大类培养,所有生物科学本科生根据自己所学、所专、所思、所悟,在进行专业面试后,进行学科分流,实施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在农学院开展农业、涉农企业、农业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等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更加注重新农业相关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
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建院二十余年,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人,在生物科学大类教学、科学研究方面具备较雄厚的积淀。郑州大学农学院是2018年7月郑州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建的新建院系,是郑州大学“绿色高效农业”一流建设学科的主体实施单位,具有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农学院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余人,通过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办学的模式,有效实现农科教与产教融合模式,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创新型农业人才[12]。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这种大类教学+专业实践,实行强强联合的跨院系“2+2”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农科背景下郑州大学对于跨学科新农科建设的创新实践,更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创新型现代农业人才。
2.3 着力新农科教学教改,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承担的国家级教学改革任务,组织学科专业带头人专家组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管理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改革。
1)优选了“宽、优、强、新”的理学和农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进行了优化。
2)加强了对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支持和鼓励教师编写出版校本教材,并择优资助出版印刷,积极组织教师进行PPT课件大赛,参加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
3)全面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采用数字化课件、参与式、探究式、翻转课堂和雨课堂等方式,加强师生的课程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4)更新教学考核管理机制,以制促改,以奖增优,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教改得到实效,真正提高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农口人才的培养质量。
2.4 增强师资队伍国际化,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智囊保障
为加强新农科建设,推动郑州大学快速发展,郑州大学大力实施“求是教师”“求是博士后”计划,引才纳智,努力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2018年以来,郑州大学农学院共引进青年教师45人,其中博士后20余人,具有海外背景8人;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引进青年教师40人,其中博士后16人,具有海外背景5人。两个学院共配备本科生专任或兼任辅导员6人,便于学生教学、科研、就业、管理等工作协作。除师资引进外,郑州大学还加强教学培训、思政教育、基金项目撰写交流和师风师德考核评价等,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师风严谨、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国际化水平高的创新型教师队伍[14]。
为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科研素养,两学院大力开展“名师名家讲坛”“农科论坛”、青年教师学术沙龙、郑州大学国际生命科学交流论坛、全国博雅生命科学青年论坛、生物学科发展论坛、生物学学科青年创新沙龙、生物学学科建设成就展科技活动周、生物多样性科普开放日等活动,积极邀请国际国内学术大家、青年学者等进行学术报告,加强国际国内师生学术交流,充分展现了高端的学术水平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同时也为学科交叉、学术创新、交流合作提供契机和平台。郑州大学的这些师资队伍建设和业务能力提升方案,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智囊保障。
2.5 持续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创新应用能力提升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条件。新农科背景下,郑州大学积极推进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郑州大学在校内兴建2个500余平方米的农耕试验田,便于学生日常实验和学习参观。而位于南阳市西峡县太平镇的“郑州大学新农科(生物科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也成功入选2022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建设主要承担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和实践,将为植物科学与技术等农口专业本科生教学、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搭建良好基础平台,对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水平和加强新农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5]。
农科教人才合作培养基地建设也为高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创新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拓宽了渠道。2022年,郑州大学农学院获批多项河南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郑州大学河南省新农科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合作育人示范基地、郑州大学都市农业农林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郑州大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郑州大学设施农业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郑州大学兰考田园牧歌草业耕读教育实践基地、郑州大学道地怀药生态种植与深加工基地。这些基地建设的立项和实施,为郑州大学新农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中,郑州大学设施农业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就是专门为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进行农业生产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而建设的。目前,郑州大学与基地依托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已联合培养研究生20余人,此外,2018年以来每年都安排郑州大学本科生来基地参观实习。已经完成了郑州大学2018—2021级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基因工程方向)专业近200名本科生的基地农业生产实习。学生主要参与专家现场宣讲培训、基地参观、农业生产实习,学习大宗蔬菜远缘杂交、小孢子培养等生物技术;水肥管理、温度调节、架蔓疏叶等田间管理技术;营养肥配比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等设施栽培技术与管理;无土栽培、嫁接技术、智能物联网与工厂化育苗等。通过实习,主要实践了学生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等课程理论知识,培养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品质,提高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知农、爱农、爱农”情怀,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支援乡村振兴事业的就业率、升学深造率,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有部分学生经过生产实习,增强了从事农业工作的兴趣,毕业后即入职实习基地开展工作。
2.6 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复合型创新农口专业人才
为进一步提升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郑州大学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依托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工程实验室、地方牛羊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河南省功能生物大分子实验室、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作物基因资源与改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设计、开展科学创新研究。设立了农学、生物学类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项,指导学生开展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创业创新项目,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的成绩。同时,强化农学类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扩大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一流科学研究机构的科教融合,积极推荐多名本科生到国内外一流院校与科研机构短期访学或交流[12]。此外,郑州大学农学院正在积极推进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硕博”贯通式教育的申请,该培养方式可有效增强有学术发展志趣的学生培养的连续性和高效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成果产出及促进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这些举措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术专业素养,增强了创新创业意识,有利于郑州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7 多渠道就业经验分享指导,开拓毕业生广阔就业前景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农业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农业、涉农企业、农业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等工作。为丰富和提高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助力新农科建设,郑州大学积极筹办本科生保研经验分享活动,提醒同学们最重要的还是努力提升自我学习、综合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成绩、四六级成绩、文献阅读写作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等;邀请已毕业优秀校友现身说法,进行创业经验分享、创新学术交流和考公、招教经验分享;邀请专业职业规划老师进行就业指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郑州大学多举措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同学们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提高了同学们深造学习的积极性、创业的成功率及其他就业,进一步开拓和确保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目前,已毕业的2018级、2019级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有一半以上选择继续深造,其他同学选择就业,用人单位反响良好。
3 结束语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1]。郑州大学非常重视新农科背景下新农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涉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新农科建设与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合理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跨院系“2+2”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多措并举促就业,致力于培养“三农”情怀深、理农学基础扎实和专业实践能力强,能胜任现代农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规划、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为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建飞.从两个大局看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世界坐标[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3):38-4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jj/201904/t20190430_380197.html.
[3]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4] “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11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新农科建设全面展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12/t20191206_411069.html.
[6] 陈雨海,董树亭,邢金亮,等.“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38-40.
[7] 史春余,宋宪亮,赵延兵,等.完善培养方案 提升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水平[J].中国农业教育,2008(4):58-59,41.
[8] 盖耀辉.亲近自然 从心开始——植物科学与技术[J].考试与招生,2014(4):48.
[9] 陈雨海,董树亭,邢金亮,等.设立“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J].高等农业教育,2003(1):57-59.
[10] 钟金玲.“新农科”背景下涉农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探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9):57-59.
[11] 李向岭,王健,杨敏,等.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8):43-44.
[12] 位芳,田保明,师恭曜,等.综合性大学农学专业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举措——以郑州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9):154-156.
[13] 王雪,何海燕,栗苹,等.“双一流”建设高校面向新兴交叉领域跨学科培养人才研究: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QCA)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8.
[14] 郭腾月.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6):105-107.
[15] 雷玉明,海江波,郑天翔,等.新农科背景下农科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