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农林高校耕读教育研究

2024-09-20李可心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对于农林高校新时代耕读文化教育的开展有着新的要求。该文的研究主要为农林高校探索新的具有特色的耕读教育模式提供思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耕读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能让其能够学习专业的科学知识也能够修身养性,从而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通过对耕读文化内涵价值的研究,以及对农林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必然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林高校;耕读教育;乡村振兴;人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26-04

Abstract: Since the convening of the 20 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re have been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mainly provides ideas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new distinctive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model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tudents can truly experience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and not only can they learn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also can cultivate their own character, thus becoming outstanding talents wh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inevitability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arrying out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countermeasure

中国自古代以来就流传着“耕读传家”的古训,耕读教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耕读文化虽然在不同时代,内涵也随之而变,但重点都在于发展耕读一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它起始于春秋,成熟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在《说文解字》中,“耕”解释为“耕,犁也,从耒,井声”,即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养家糊口,安身立命,此为先民赖以生存的方式和生活的内容;“读”解释为“读,诵书也,从言,卖声”,本义为诵读诗书经文,后引申为阅读、学习[1]。由此看来,耕读教育不仅仅是通过劳作、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技能,获得物质成果的简单教育,而是通过劳动提升人的精神气质,修身养性,明德自强,以文化为中心的精神传承教育。耕读文化是文化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化形态,把文化融进社会不可或缺的生产活动并与之并列,号召士人像重视读书一样重视农业,号召农民像重视生产一样重视文化[2]。由此可见,耕读文化对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仍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认为耕读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劳动生产活动与精神文化教育相融合,将学生培养成一位兼修农业科学技能与精神文化的大国之才。农林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要肩负起时代重任,通过“耕”劳动实践与“读”文化教育相结合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责任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自立自强内外兼修的新时代青年[3]。要把耕读教育与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结合起来,农林高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农村,深入百姓生活,切实了解中国耕读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科学调研考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助于通过耕读教育解决复杂的社会生活,解决农村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1 农林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必然性

1.1 更新教育理念,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耕读教育最主要的体现方式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为耕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领、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内涵。通过校园实践或社会实践,帮助高校学生正确理解耕读教育,将个体道德修养与家庭文化传承和劳动技能知识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勤俭、独立、奋斗、节约”的劳动精神,培育“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勇于奉献”的高尚品德,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今全国农林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面对庞大的学生队伍及农林院校拥有的丰富农业生产技能知识和资源,更应该思考如何将学生培育成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的农科人才。耕读教育的作用就是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陶冶情操,树立了文化自信。耕读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2 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耕读传家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是古人教育智慧的集合体,例如二十四节气理论,如今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古人从天地运行中发现的科学规律。其中也蕴含着天地精神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易经》中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天地在古人的眼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道德与智慧。耕读教育则体现了古人对天地智慧的创新与延续,在昼夜交替的劳作过程中不仅是与天地对话的过程,也是学习天地知识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道理与治国之道[4]。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耕读教育并不需要再传承,这正是当前教育的困境所在。新时代需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明,先辈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的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耕作生产文明的精神实质,是先辈们的心血与结晶。新时代的耕读教育要在传承传统耕读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创新耕读文化,理解耕读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创造性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 丰富扩宽育人渠道

新时代农林高校有着新的育人要求,农林高校要优化育人模式,增强育人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受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和教育模式的影响,耕读文化作为先辈的宝贵文化遗产已经日渐衰弱,学生们很少通过亲身实践来体验我国优秀的耕读精神,实践与理论的高度分离,是现在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农林高校培养的农科人才在进入社会后,无法面对复杂的农业生产问题,难于投身农村农业建设之中,无法为中国农村建设输送人才。然而耕读教育则为中国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也意味着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在新时代要让耕读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有效连接。切勿忽视实践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把实践放在第一位,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将耕读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的地位,相互促进,相互协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教育意识,自觉承担中国乡村振兴的重任。

1.4 为乡村发展培育人才

农业是国之发展根基,农村问题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农村的进步和团结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富强密不可分。国家粮食安全,人民幸福生活都离不开乡村振兴。但当下促进乡村振兴中,相关专业人才资源短缺是需要克服的难题。如出现了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农林高校是农业发展所需人才储备的主力,近年来农林院校的学生队伍逐渐庞大,面对此种情况,农林高校要快速作出反应,承担起当下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供给责任。耕读教育有助于我们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并拥有高度专业农业实践知识的全面人才。耕读教育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农业知识的兴趣,更能使学生体验中华博大优秀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使学生成为责任、能力与素质兼备的新型人才,并能够促使学生反哺农村,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耕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国“三农”的意识,将国家的命运与优秀传统文化及个人修养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发展的支撑。

2 农林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与教学课程不够完善

当前虽然农林高校想要注重耕读教育的发展,但是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与教材的缺失。开展耕读教育过程中没有将耕读教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所使用的书籍仍然是死板专业的农业知识,无法让学生真实理解耕读文化的含义。教材的内容偏于理论的直接阐释,难以理解且内容枯燥,无法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融入实践中去。且不说当前耕读教育开展的规模较小,专业教师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应当改善耕读教育的教学体系,将耕读教育作为核心,全面改革农林高校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5]。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耕读教育注重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且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修养。当前课程大多为书本授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小,教师缺乏与学生的全面沟通。学生对于文化精神的体验感较差,难以从课程中得到良好的品德修养,更多的是浅显且粗略的学习。农林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通过耕读结合将课堂与实践基地高度融合,真正实现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新时代对于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也要进行新的知识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增加知识储备,特别是要优化知识结构。目前耕读教育的快速发展,说明了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培育复合型、应用型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思政教育必不可少。当前农林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思政教师的专业性也有待考察,耕读教育是促进学生美好品德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高度专业知识且拥有丰富的文化情怀的高素质新农科人才。耕读教育为学生提供学习科学知识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因此农林高校既要深化育人意识,也要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特别要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但农林高校如今面临的情况为具备各专业技能的教师,难以将学生们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单独授课无法全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耕读教育注重的是全方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及实践教育要同时并行,这对教师的培育以及课程的安排有着高度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进行系统优化。

2.3 教育资源相对较少

一方面表现为实践基地的数量较少,耕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是重要的平台,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基地,将专业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也可通过实践基地创新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大部分农林高校所在区域土地资源紧张,学校能够用于实践基地的面积不多,这就导致了农林高校实践基地的数量较少。校外实践过程中由于高校教师的资源不同,在开展校外研究的过程中,无法使学生有效地深入,只有极个别学生可以参与校外实践培训。另外,我国对于耕读教育经费执行的情况也不够乐观,对农林高校来说耕读教育需要充分的资金支持,当前国家对于耕读教育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强,高校也不能够开展相对应的改革和发展,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6]。当地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在此时显得异常的重要,很多农林高校都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政府也为高校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但是其中的合作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合作模式,双方的活动仅限于表面,难以深入地开展耕读教育。

2.4 学校难以形成耕读文化氛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文化氛围是至关重要的,耕读文化现在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厚,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到位。这些都阻碍着农林高校耕读教育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农业的严峻远远不够,很多人甚至认为发展农业是无关紧要的,在工商业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以及乡风文明的建设,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中国优秀的耕读文化蕴含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都有着重要且现实的意义。目前社会的耕读文化氛围不够,耕读文化的宣传不够到位,人们对于耕读文化的认识了解较少,未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另外,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校园为主,当前我国大学生返乡的意愿较低,很少有大学生选择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建设中去。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加深,也使得深厚的耕读文化遭到了侵蚀。农林高校必须要坚持创新发展,在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将耕读文化融入学生校园生活当中,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经验,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资源的优势。展现出农林高校发扬耕读文化的优越性,将耕读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

3 农林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全方位完善学校耕读教育体系

农林高校需要全方位完善耕读教育体系,结合各个高校的现实情况,形成特色校园文化,首先要培养师生对于耕读教育的兴趣,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耕读教育中,发挥耕读文化的现实价值。其次,落实耕读教育必须构建耕读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活动化、体验式、合作式学习。丰富耕读教育文化课本,并且能够使课程回归生活,使同学们体验真正的实践学习,体验劳动文化,读圣贤书,走圣贤路。加强耕读文化与各学科的渗透,可以设立专门的耕读文化课程,也可以将耕读文化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发展。农林高校可以利用悠久的农业文化历史,促进学生认真研读经典文化。当前农文旅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高校与当地耕读文化园结合,使学生们在参观学习的同时,体验农耕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3.2 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

当前农林高校的实践基地教学场所数量较少,政府应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支持。农林高校可以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农业文化产业园等社会资源以及其他一些农业生产活动,积极参与校外实践,建设一批耕读教育实践文化基地,使高校学生能够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考察实地学习,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7]。加快建设区域性共建共享的农业生产实践教学基地,让区域内相关农林高校学生能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们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与企业要肩负起协调与支持的责任,与各大农林高校协调发展,合作共赢,拓宽耕读教育实践教学场所,对合作项目进行品牌价值延伸,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品牌项目,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3.3 营造浓郁的校园耕读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使学生深入了解耕读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必须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例如绘制二十四节气文化墙,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赋能社会实践,深化校园环境浸润耕读文化育人体系,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滋养。新时代要传承农耕文化精神,加强农耕文化的建设,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8]。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可以通过微信、QQ、抖音等社交平台,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提高学生们对耕读文化的认知程度,增强其认同感。开展一系列关于耕读教育的读书活动,专题文化展览,鼓励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挖掘农林高校特色校本耕读文化,将耕读文化融入到暑期社会实践当中,为高校培育新农科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重视榜样的力量,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最后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通过对校园人文环境的改造,让耕读文化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3.4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农林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离不开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可以使耕读文化更好地改革创新和发展[9]。优化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是当前不可缺少的关键一步,耕读教育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要提高相关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其耕读育人的意识,增强教师对耕读教育价值的认同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对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定点培训来提高教学能力,农林高校要成立耕读文化教师培训中心,抓住教学重点,选派相关教师相互学习,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教师深入了解耕读文化,以多种途径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农林高校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培养,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其指导学生开展耕读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时代农林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能够使其学习到专业的农业科学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个人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而言,能够优化高校的培育模式,增强育人效果。开展耕读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大进步,将个人、家庭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乡村进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张晨.新时代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22.

[2] 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J].社会科学战线,2020(6):93-102.

[3] 张玲.农业高校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72-174.

[4]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4):43.

[5]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35329.htm.

[6] 章君,李勋华.开展耕读教育要利用好“三个阵地”[N].重庆日报,2021-03-18.

[7] 陈荣高.重塑耕读文化的几点认识和建议[N].浙江日报,2020-05-25(10).

[8] 许川川,李凌.耕读启示乡村教育振兴之道[N].中国教育报,2021-04-15.

[9] 吴学安.新时代呼唤赋予耕读教育新的内涵[N].中华读书报,2021-1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