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实施劳动教育探索
2024-09-20吴丽萍
摘 要: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立志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复合型会计和管理人才。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实施中却存在着有劳动无教育和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通过构建以专业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项目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可实现将劳动教育贯穿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达到强化涉农实践和培养知农爱农劳动精神的要求,实现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及以劳育美目标。
关键词: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会计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22-04
Abstract: Accounting majo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take strengthen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e as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and cultivate compound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talents who are determined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Labor education is a key link in cultivating accounting majo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in its implementation, there are problems of labor without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without labor. Relying 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onstration base, by building a labor education system that combines professional course internships, summer social practice,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onstration base, labor education can be integrat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we can achieve the requirements of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related practice and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and achieve the goals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through work, increasing wisdom through work, strengthening health through work, and cultivating beauty through work.
Key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onstration base; accounting major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涉农高校作为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在培育“农”的传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被确定为新时代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涉农高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理应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因此,探讨涉农高校劳动教育对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1],但国内学者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等理论方面的探索[2-3]。有学者虽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4-5],但未针对涉农高校这一特殊的教育主体,对会计学专业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则尚属空白。学科专业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载体,如何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并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这一问题值得探索。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理应考虑如何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本质,做到劳有所获、劳有所感。
1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
1.1.1 劳动教育重视程度较高
通过搜索涉农高校的官方网站,可以发现各高校均制定了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校长或者副校长担任组长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务处牵头协调组织各学院开展劳动教育。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严格按照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专业特色和要求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在开课方式上主要有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和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等两种,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实现专业育人和劳动育人的有机结合。
1.1.2 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有课程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含兼职)、助研助学和其他[6]。根据调查发现,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中,课程实习占比18.3%,“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占比22.3%,学科竞赛占比17.9%,志愿服务占比20.7%,勤工俭学(含兼职)占比13.9%,助研助学占比6.7%,其他形式占比0.2%。
1.2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 有教育无劳动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需要经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建设世界,进而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7-8]。根据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理论课程,把劳动教育作为简单的一门课,将其窄化为上课,主要通过在课堂上教知识、讲劳动来实施劳动教育,而缺少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存在以“智育”取代“劳育”的现象,这导致大学生轻视体力劳动、不爱劳动也不会劳动。
1.2.2 有劳动无教育
从调查结果来看,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通过课程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还是开展与职业相关的劳动技能,进行面向学生职业发展的劳动锻炼,而忽视了职业观念和职业情感教育[9]。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存在“走马观花”式的劳动,对劳动没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未能从中获得启发与启迪[10-12]。有些高校局限于将学生带到劳动教育现场参观学习,但是没有真正动手实践,劳动教育“简单粗暴”,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内涵。
2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基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为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部自2019年起在全国各地区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各示范村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方面各具特色。为践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省内高校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以产政校融合为契机积极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江西省各大高校、研究院与各示范村已签订16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科学合理分布在南昌、九江、宜春、上饶、吉安、赣州、抚州、鹰潭和萍乡等9个设区市,能够全方位反映江西省农业农村发展情况。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所在村建制完善、有特色产业,涌现出大量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组织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2.1 强化涉农实践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复合型会计和管理人才。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可充分发挥校外基地的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教师、学生“进农业一线”,打造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知农爱农品格培养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聪明才智,进行各种劳动实践,提高劳动能力。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各乡、镇财政所或者会计代理室进行专业生产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把课堂搬到农村,把会计基本知识实践在农业生产一线。
2.2 培育知农爱农劳动精神
通过在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进行会计学专业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等劳动教育,形成以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为主体的具有农林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宣传、实践参与等形式,实施大国“三农”通识教育,鼓励学生走进农田、亲身体验农业活动,参与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使学生牢固树立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远大理想,培养优良的劳动精神。
3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基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作为各大高校、研究院与各示范村签订的战略合作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劳动场所,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结合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进行专业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及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进行劳动教育(图1),能够建立基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劳动教育的新模式。
3.1 专业课程实习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结合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中设置了涉农会计与财务、涉农上市公司财务案例、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等与农业、农村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实践性强,但教学中普遍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学习效果差。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在实习周组织会计学专业学生进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经济组织进行课程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涉农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核算,学会分析涉农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3.2 暑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结合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暑期会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但主要采取支教、田间劳作、参观红色景点等方式进行,针对运用会计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的活动相对较匮乏。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可组织学生进入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乡(镇)财政所或者会计代理室等地了解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熟悉其财务操作流程,帮助涉农组织进行财务管理。同时,也可参与到涉农资金的专项审计,了解涉农资金的来源、划拨、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
3.3 毕业论文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结合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在毕业论文环节,要求论文选题尽量涉农以深入了解农业农村。为此,每年可再安排部分大四学生入住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充分了解基地的经营管理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在教师的协助下确定涉农的毕业论文选题,并完成论文的调研工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农业农村的热爱,又能给学生带来涉农选题的灵感,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3.4 创新创业项目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结合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开发,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充分挖掘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劳动模范、乡贤、农民企业家等,树立典型,指导学生从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依托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比赛等,引导会计学专业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与本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体会会计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
4 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基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实施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
对于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进行会计学专业劳动教育可以从专业课程实习的完成率、暑期社会实践的渗透率、涉农毕业论文选题的占有率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率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图2)。
4.1 考核专业课程实习的完成率
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考核学生专业课程实习的完成率是指学生在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进行会计学专业课程实习期间,相关专业课程老师根据制定的课程实习计划,规划劳动教育目标和任务,在每个环节的劳动教育结束后,由课程专任教师进行打分评定,对该阶段的劳动教育效果进行实地考核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在专业课程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与基地工作人员合作,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学校和基地的要求完成实习任务。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完成劳动教育实践任务,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4.2 考核暑期社会实践的渗透率
会计学专业每个班级都有班主任和与学工口对接的辅导员。暑期社会实践可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进入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进行劳动教育,并由班主任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进行评价考核。考核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渗透率主要包括评价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次数、参与的时长、参与项目的多样性等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签到记录等方式进行统计,并要求学生撰写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了解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收获和体验,增强学生劳动教育意识,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
4.3 考核涉农毕业论文选题的占有率
涉农毕业论文选题的占有率是指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中涉农选题占总论文数量的比例。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深入了解涉农组织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为毕业论文选题寻找方向,最后把关毕业论文的选题、调研及撰写,并引导学生根据本校会计学专业定位,尽可能结合自身专业知识选择涉农题目。同时,还评价涉农毕业论文题目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相关性和实际需求的匹配度,考察论文题目与基地的发展规划、经济社会情况等方面的关联度,进一步评价涉农毕业论文的质量,实现劳有所感。
4.4 考核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率
会计学专业学生实行本科导师制管理,学生入校后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名一本导师,帮助其进行学业和生活等方面的规划。一本导师可带学生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开发,并由一本导师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评价考核,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让学生研究和了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情况,关注基地的需求如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互联网+农业”等,确定适合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制定创新创业项目的计划,寻找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进行营销和推广,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度,体会劳动教育的精髓,让学生劳有所获。
5 结束语
涉农高校作为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应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会计学专业更应考虑如何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总结涉农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基础上,根据会计学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以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为平台实施劳动教育,构建出专业课程实习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相结合、暑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相结合、毕业论文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相结合、创新创业项目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这能充分发挥涉农高校资源优势,使劳动教育有了实施的场所,能让会计学专业学生体会到自身专业价值,体会到学有所用,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本质,做到劳有所获、劳有所感。
参考文献:
[1] 程文宣,黄海鹏.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57-59.
[2] 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3]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4] 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5] 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2-66.
[6] 林建刚,于强.乡村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价值及其创新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5):79-85.
[7] 孟国忠.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85-87.
[8] 裴文波,岳海洋,潘聪聪.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87-89.
[9] 王飞,车丽娜,孙宽宁.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9):75-79,85.
[10] 吴泽强.打造高校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2(18):16-18.
[11] 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3):100-104.
[12] 张拥军,李剑,徐润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认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实证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6):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