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诗词中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4-09-20杨逢玉刘楠楠杨帆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通过阐述高职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中“三农”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新农科背景下园林植物类课程培养师生热爱“三农”教育现状,解释挖掘植物诗词中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的缘由,通过在园林植物类课程中融入农耕文化的教学设计思路视角,用4个典型教学案例详细介绍农耕文化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并总结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效果和意义,通过农耕文化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教法改革实施探索,让学生更好理解园林植物类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热爱“三农”情怀,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教育者“三农”情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给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课堂专业知识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热爱“三农”,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诗词农耕文化的同时愿意建设新农村,对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专业优势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农科;“三农”情怀教育;园林植物类课程;植物诗词;农耕文化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16-06

Abstract: By expounding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Landscape Plant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Plant courses in cultiva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lo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excavating farming cultural elements in poetry on plants and integrating them into Landscape Plant cours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design ideas of integrating Landscape Plant courses into farming culture, this paper uses four typical teaching cases to introduce in detail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integrating Landscape Plant courses into farming culture during th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and summarizes the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farming culture into Landscape Plant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o as to integrate farming culture through Landscape Plant courses into teaching method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not only allows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Landscape Plant courses, but also has a love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t also enhances educators'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enhances educator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in rural areas, thereby injecting vitality into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garden and plant courses teaching classroom, inspiring students to lo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China's excellent poetry and farming culture, willing to build a new countryside and give full play to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education 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Landscape Plant course; poetry on plants; farming culture

在“两山”理论指导下,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恢复等问题越加关注和重视[1],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种植设计和造景四大要素之一,在城镇乡村园林生态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园林植物类课程不仅是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我院”)园林技术专业和园林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我院园林技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平台课程之一,园林植物类课程具有开课时间早、专业广、学生人数多的特点,课程覆盖面和影响面大,由于园林植物类课程属于涉农课程,因此在新农科和文化润疆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植物诗词中耕读文化更好地融入高职园林植物类教学环节,激发和培养涉农学生知农懂农爱农的情怀,改变学生对农业的思想和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为扎根农村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已经成为园林植物类专业教师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中“三农”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围绕植物造景这一主题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园林植物类课程承担着重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支撑,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是围绕园林植物,传授园林植物识别、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配植应用、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课程群,是园林技术专业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对接岗位三大核心模块之一,园林植物类课程包括园林植物识别、花卉生产与应用、园林树木选择与应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有害生物防治、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在田间地头完成,因此对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1.1 对接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

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型的高职园林专业人才,显然传统的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不符合目前城乡建设的发展趋势。高职园林专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城乡行业发展特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优化和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调整,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学有所用。园林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基础,艺术与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旨在营造生态宜居的优美人居环境。园林造景的核心重任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支持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是园林造景的基本要求,学科属性决定了园林造景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推卸的职责担当[1]。

围绕观赏植物造景,保护与美化生态环境,创造城镇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是园林人的责任和使命,在振兴美丽乡村的背景下,园林植物类课程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田间地头就是实施园林植物类课程综合实践的舞台,既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地域文化,又承担着传承乡土文化和塑造人地关系的重任。园林植物类课程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也对园林植物类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自新时代乡村建设以来形成的。

1.2 对接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抓手

从2019年《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启动新农科建设[2],到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3],再到“北京指南”,新农科的建设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匹配新农科建设“四新”理念,加快培养“三型”农林人才(即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从而进行园林植物类课程创新改革,让学生重新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理解新农村大有可为,用所学知识在农村的大舞台上就业创业,成就和实现年轻人梦想,踏踏实实扎根农村,成为助力乡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的主力军。由此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对培养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园林学子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让他们成为懂农业爱农村农民的自食其力的工作人员,这需要熟悉园林植物的涉农高职园林学生回到农村,扎根基层一线,掌握在农村的工作生活技能。

1.3 培养园林学子热爱农业领域专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园林学科随着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演变,所以园林学科是一门承载着人类文明,特别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行业也不断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而发展,这也就决定了园林教育的培养目标随之变化,早先主要培养造园师和园艺师,然后发展到主要培养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管理人才,后来逐渐延伸到人工自然或半自然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如风景名胜区、大型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等,到现在已经扩展到广大的城乡人居环境和大地景观等领域,工作范围不断扩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4]。人才是新农村新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5]。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现代科技信息发展迅猛,因此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关键离不开掌握农业先进科技发展的人才。园林观赏植物在新疆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内以观赏植物为主的花海大多是人工栽培形成的,这样不但可以收获旅游经济收入,还可以获得产量,提高种植户的收入。花海不仅扮靓了乡村,吸引了游客,也成为了农牧民增产致富的“幸福花”,新疆人工花海经济真正实现了铺出脱贫路的同时助力了乡村旅游。园林植物类课程使学生学习园林植物专业知识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热爱“三农”为己任,有效地融入劳动教育、耕读文化等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重新认识“三农”,从而激发出园林学子的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怀,在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的同时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作出新的贡献[6]。

2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植物类课程培养师生热爱“三农”教育现状分析

2.1 与时代相适应的园林植物类课程培养人才目标的转变不足

面向美丽乡村建设,园林植物类课程培养学生对乡村自然生态、乡村植物自然美到植物人文美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学生乡村植物景观造景等技能能力明显不足,从而缺乏乡村植物种植景观设计的实践经验,因此暂时还无法应对乡村建设景观行业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景观建设已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向。这就使得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对新的使命和命题,现有的园林人才培养方案已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不能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在此背景下,高职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也需转向改变,立足时代需要,城、乡兼顾,建设以需求为主导,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多元教育服务平台。

2.2 园林植物类课程师生对新农科发展认识不足

我国是农业大国,已进入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人才,据报道我国现有涉农专业高职院校达1 300余所,面临农业全面升级,涉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力度小,缺少重塑式的系统变革,从而呈现碎片化、蜻蜓点水式的特点,所以新农科教师队伍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都赶不上新农科建设发展的速度和质量[7]。为培养新农科高水平技能型农业人才,需要迫切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师要以农匠精神为指引,心系“三农”,热爱“三农”,树立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熟知和学习新农科建设中有关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技术。园林植物类课程需要具有丰富的、与时俱进的新农科领域教师队伍,不仅要掌握与园林植物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关注交叉领域和前沿领域的知识以及掌握乡村建设的新业态,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新农科建设的国家政策,了解新农村农情、农事、乡村文化,新农科思政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做到言传身教,将爱农情怀厚植于学生的三观中,从而增强学生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让学生相信广袤的农村大有可为。但是针对新农科建设新要求,国家还未出台有关新农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或实施细则,还未颁布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标准、质量保障机制等,所以新农科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适应高等农林教育的需要[7]。

2.3 教师对学生在园林专业涉农领域的工作引导不足

涉农专业学生入校后对专业了解不全面,学生对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缺乏专业指导,对现在涉农工作范围、内容以及方式认知有偏差,导致学生学习专业热情动力不足,尤其是涉农岗位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高职园林专业对应三大岗位,分别是园林设计制图岗位、园林工程施工岗位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愿意在园林设计制图岗位和园林工程施工岗位及相关岗位就业,而对于涉农领域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因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引导不够,在教学中以传授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为主[8],而对学生热爱“三农”思想教育和引导力度不足,导致学生投入到园林植物生产种植养护等涉农领域的实践积极性不高,学生出现重工程轻农事思想,导致学生缺乏热爱“三农”的情怀。

2.4 以服务乡村建设实际需求为指导的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还不完善

面向美丽乡村建设,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与课程体系设置密不可分,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是服务乡村建设重要的支撑,然而,美丽乡村建设服务所需的园林应用专业技能培养模块以及与培养美丽乡村建设新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还未完善,在校、乡结合与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较为欠缺,因此园林植物类的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城乡不同尺度与类型的需求,通过由“点”到“面”的调整,使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具备宽度与深度,并能满足实践表达的要求。为了满足服务地方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将乡村植物造景规划、乡村植物调查分析等专业素养与技能培养逐步融入其中,以此来提高新拓展的乡村景观建设服务应用的能力。乡村振兴的服务需要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目标,加强校、乡之间的结合与互动,通过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乡村实践教学环节,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贯穿整个过程。

2.5 学生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对应的岗位认可度低

园林技术和园林工程专业大部分学生虽然来自农村,但是随着新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新疆农业高度机械化、工厂化、集约化和先进信息化,在土地扭转和农村合作社兴起的今天使得新疆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不需要进行大面积繁重的农事活动,因此大多数学生已经不熟悉常规农事操作了,他们虽然依然生活在农村,但是很多农活都不用亲力亲为,所以务农的意识淡化了[9]。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造景的主体,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发展,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对技能型园林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该岗位不仅需要掌握园林植物的专业知识,同时要熟悉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要求,还要愿意在田间地头实施专业技能,目前学生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事活动,风吹日晒挥汗如雨的工作环境兴趣低,由此产生了学生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对应的岗位认可度低的现象。

3 挖掘植物诗词中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的缘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农耕文化源源不绝,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不绝。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凝聚着劳动人民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坚韧不拔、勤劳和智慧等优秀品质,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劳动人民农耕全过程成为中华优秀植物诗词丰富的源泉元素,农耕文化成为了众多中华文化遗产独特的印记。

中华优秀植物诗词融入高职专业课课堂教学,就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表现,如早在1997年余超波[10]就已经很详细地阐述了植物诗词在植物学教学中能起到活跃课堂、专业知识趣味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等作用;2004年郑宝江[11]在《谈古诗词在植物分类学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也提到运用好植物诗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课程思政研究的深入,将中华优秀植物诗词蕴含的哲学思想、中华美德和中华优秀品质等元素融入植物旅游资源课程教学中,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而且传承了中华文化,起到了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作用[12]。园林植物类课程思政元素丰富,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润物无声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入园林植物类课程,是园林植物类课程不断钻研的课题,基于此,园林植物类课程也像其他高职专业课一样,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上以“隐性嵌入”的方式将价值引导融入专业课教学,不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效果。

4 植物诗词中农耕文化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4.1 园林植物类课程融入农耕文化的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园林技术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共有6个部分,具体分为园林植物识别、花卉生产与应用、园林树木选择与应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有害生物防治和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这六部分专业知识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通过园林植物类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生产繁殖技术、美学特征、养护与管理和植物景观应用等园林植物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核心能力,这些专业能力的锻造有共同的特点,均要在室外日头下田埂地头反复训练才能掌握专业技术要领,因此结合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农匠精神为指引,以中华优秀植物类农耕文化为主题,将园林植物类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与园林植物类课程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树立学生热爱“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园林植物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上,本课程旨在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园林植物之美、感受园林植物之美、保护园林植物之美、创造园林植物之美的能力,从园林植物的个体美到群体美,从园林植物自然美到人文美,从园林植物外在美到内在美,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使学生领会并掌握新疆常用园林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芳香美和意境美,能够适地适树,融入中华优秀植物农耕文化,凝练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与应用为主题的有意境、观赏性佳的园林植物景观;结合新疆主要绿化植物独特的生态习性,讲好新疆植物农耕文化故事,使学生形成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具有植物精神,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巧用园林植物振兴美丽乡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像植物一样成长,扎根乡村,建设乡村,从而实现新农村现代化建设。

4.2 植物诗词中农耕文化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

4.2.1 典型教学案例一

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中新疆常用园林植物识别技术是专业课基础,需掌握新疆常用园林植物外部形态特征和识别新疆常用园林植物,能用专业术语准确描述新疆常用园林植物并能正确识别常用园林植物的科属种要点。学生学习这些专业知识时枯燥、难记,尤其是常用园林植物科属特征,在进行技能训练时将课堂移至室外亲眼可见这些常用园林植物,学生依然对用专业术语描述常用园林植物心生惧意与倦怠,原因不仅是专业知识多、杂、细碎,也是室外上课风吹日晒,很多学生容易心烦意乱,这时引入植物古诗词文化,瞬间就吸引了学生。以美丽乡村建设的花海植物芍药为例,单纯地用植物形态专业术语描述芍药,学生觉得乏味,这时引入爱情的话题,学生立即就七嘴八舌说开了,等学生们发言差不多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大多数学生说到玫瑰表达“爱情”,告知学生其是西方情人表达爱意时用的花卉,此时引出《诗经·郑风》中的诗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告知学生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把芍药当作表达爱情的花卉了,同时告诉同学们芍药现在在新疆乡村旅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奎屯市开干齐乡举办的“芍药有约,醉美花海”首届芍药花文化旅游节,学生们很惊讶一株观赏植物竟能助力新农村建设,引起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园林植物助力家乡建设,这时因为芍药花文化的滋养学生再学习枯燥的专业知识时动力十足。

4.2.2 典型教学案例二

花卉生产与应用是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中最接地气且实践性强的岗位课程,课程进行了模块项目化改革,分为3个模块,分别为模块一园林花卉的认知,即赏花;模块二园林花卉的生产,即育花;模块三园林花卉的应用,即用花。该课程项目实施完全与大地亲近,充分融入田间地头,3个模块中均融入花文化诗词元素,该课程已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教学,通过向社会和我院师生开放本在线课程时,发现凡是有花文化知识的课件和视频的学习人数最多,点击量也最高,这为学生接受甚至喜欢与室外(土壤)打交道奠定了极好的思想准备。以萱草为例,原产于我国,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萱草类品种花色丰富,花期为6—7月,为营造新疆夏秋季花海奠定了基础,花叶均具较高的观赏性。其中黄花菜还可创造经济价值,可成为乡村经济的致富花,推荐品种如耐寒的大花萱草类、红宝石萱草、黄花菜和金娃娃萱草等[13]。萱草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中国母亲之花”,代表诗文如《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便我心痗”,诗中谖草就是萱草;唐孟郊“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14-15]。在线课程中制作了以萱草文化为主题的教学视频,将这些专业知识与萱草文化融入到教学视频中,当学生们知道了中国的母亲之花是萱草时,在室外分株栽植萱草以及萱草花境设计时都展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同学们都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晒,从而践行了热爱“三农”的具体体现。

4.2.3 典型教学案例三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是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核心,是园林专业重要的岗位课程,该岗位要求室外工作时间长,专业技能高,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告知学生岗位特点和属性,要求学生要具备不怕吃苦的素质,势必物极必反。在室外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引入我院教授自主培育抗寒月季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知晓系列抗寒月季在新疆培育、应用的成功意味着新疆终于实现了露地栽培的抗寒月季专类园[16-17],同时融入月季花文化元素。月季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誉为花中皇后,月季自古就因四季长春特性而被赋予多情、娇美、惜时、长寿、团圆和希望等等文化意蕴[18],代表诗文如宋朝苏东坡《月季》“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牡丹最贵惟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而系列耐寒月季继承了古老月季“长春”的文化特质,不畏严寒艰难,不嫌家贫,练就坚韧品格;感叹遗传的魅力,生命的伟大,一代更比一代强;叹服培育者不忘初心的锲而不舍精神等,这些赋予抗寒月季新的文化内涵。这些花文化融入教学,学生因自己教师培育的家喻户晓的植物就在身边而倍感自豪和骄傲,因此在该课程专业技能的学习上格外认真和投入。

4.2.4 典型教学案例四

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中园林树木是最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在新疆园林景观造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园林树木生长具有典型的地域特点,学生需掌握新疆常用树木的习性、栽培要点、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这些专业知识,会进行树木选择和景观配植专业技能。单纯讲述专业知识或技能训练势必枯燥乏味,并不具特色,在课程中引入树木诗词文化,使课程变得有趣有益,触发了学生树木造景的创造力。以该课程模块二项目五新疆常用园林树木的识别与应用中杨柳科柳属的树木为例,专业知识需要学生掌握的是新疆主要应用柳属树种的识别要点、生态习性、观赏特性以及园林应用,重点知识为柳属树木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难点知识是柳属树木园林应用。教学设计和实施是将柳树诗词植入课程,如唐代贺知章《咏柳》这首诗对应柳树的识别要点, 晚清杨昌浚《左公柳》对应柳树的生态习性,《别君叹》视频歌曲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应柳树的观赏特性和园林配植应用,这种教法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新疆常用的柳属树木专业知识理解非常到位,尤其是讲述左公柳的来历,学生倍感震撼,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种子种到了学生心里,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5 植物诗词中农耕文化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特色及应用效果

5.1 有效融入植物诗词农耕文化元素,使硬冷的理性内容变成有温度、柔软、直击人心的感性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润疆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园林植物类课程中有效融入植物诗词农耕文化元素,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园林植物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园林植物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激情。所以在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中,将中华优秀植物文化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中华优秀植物文化元素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将专业学习与国家建设密切联系起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就是“文化润疆”背景下思政元素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的具体表现。

5.2 有效融入植物诗词农耕文化元素,在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同时增强教育者“三农”情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与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速度相比,现在面临的学情变化是巨大的,而恰恰是这代学生成长起来后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所以教育者的使命也需要与时俱进,与受教育者同向同行,通过有效融入植物诗词农耕文化元素,可以不断提升教育者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理解,汲取中华文明农耕文化的力量,对增强教育者“三农”情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意义重大。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三农”,扎根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5.3 有效融入植物诗词农耕文化元素,立足新农科建设,活跃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热爱“三农”情怀

通过不断对园林植物类课程进行教法改革,尤其是有效融入植物诗词农耕文化元素于教学内容中,通过身体力行的践行教学实践,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专业知识变得生动、立体、直接,给其专业知识注入了灵魂。通过讲述新疆园林绿化植物背后的故事,不但活跃了课堂,还对引发学生们思考在新农科建设形势下如何建设新农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6 结束语

融入植物词词中农耕文化的园林植物类专业课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农科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列举了植物诗词中农耕文化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强调了其对激发和培养涉农学生知农懂农爱农情怀的效果,以及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提升的积极作用。高职园林植物类专业课程以“学农知农爱农”为中心,通过分析“三农”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涉农师生热爱“三农”教育现状和缘由、优化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等举措,致力于培养涉农学生的“一懂两爱”责任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为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凌艳,等.基于产教研三元融合的园林植物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3,3(3):110-113.

[2]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3] “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110.

[4] 曹三杰,李明洲,康波,等.“蜀韵耕读”强劳育“知农爱农”育新才——四川农业大学耕读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2(3):10-15.

[5] 王策,冯根祥,黄明逸,等.新农科时代涉农人才乡村就业窘境及“知农爱农为农”培育路径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3(24):35-39.

[6] 张玲,傅琼.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的价值及策略[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3):101-107.

[7] 漆勇政.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3(11):71-76.

[8] 单提波,王迎宾,卜庆雁.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一懂两爱”农业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7):274-275,279.

[9] 张兰兰.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教育的路径与机制——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30(3):154-157.

[10] 余超波.植物诗词在植物学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16(6):47-51.

[11] 郑宝江.谈古诗词在植物分类学教学中的运用[J].生物学通报,2004,39(4):47-48.

[12] 白杨,任娟娟,贾风勤.基于古诗词的植物旅游资源教学与课程育人[J].教育教学论坛,2021(33):185-188.

[13] 杨齐红.红宝石萱草寒地繁育技术及园林应用[J].现代化农业,2013(5):29-31.

[14] 丁献华.萱草的文化意蕴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优势[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1):110-112.

[15] 张晶.萱草植物文化内涵研究——以《全唐诗》中的萱草诗词为例[D].上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22.

[16] 郭润华,隋云吉,杨逢玉,等.耐寒月季新品种“天山祥云”[J].园艺学报,2011,38(7):1417-1418.

[17] 李娜.一金一铜·新疆扬名北京世园会月季国际竞赛[J].新疆林业,2019(4):9-10.

[18] 吴丽娟.月季花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