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弥勒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4-09-20陈建霖廖灵芝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葡萄产业作为弥勒的支柱产业之一,其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从弥勒葡萄产业种植面积、产量,科技支撑,加工成效等方面客观呈现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其存在品质良莠不齐、品牌缺乏竞争力、种植品种亟需调整、农旅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技术型人才短缺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政府牵头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完善农旅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人才培育与引进战略等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弥勒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弥勒市;增收致富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07-05

Abstract: As one of the pillar industries of Mil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ape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alizing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prosperity. This paper objectively pres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le grape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ting area, outp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processing results, etc., and summarizes its existence: the quality is mixed;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rand; urgent need of adjustment of planting varieties;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shortage of technical talents and other issues are put forward: the government takes the lead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standard system; strengthening brand building and marketing promotion; optimizing the planting structure of varieties; improving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nd implement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troduc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ile grape industry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grape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ile City; increasing income and becoming rich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振兴必须立足高质量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1]。弥勒葡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弥勒东风农场引入黑葡萄、水晶等品种试种,到21世纪初,该农场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 348.33 hm2,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超过3 520 hm2。2023年弥勒葡萄种植面积达6 786.68 hm2,总产量达155 700 t,总产值10.41亿元。小葡萄能带动大产业发展,葡萄产业作为弥勒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推进葡萄高质量发展对推进弥勒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2]。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科技、品牌、经营主体等因素的制约,使弥勒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弥勒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1 葡萄种植面积、产量基本稳定,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图 1所示,2018—2023年以来弥勒葡萄种植面积除2021年和2023年较上年增长外,其他年份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21年增长率约为0.82%,2023年增长率约为7.5%;在种植面积减少年份中,2022年下降幅度最大,下降率约为3.37%,从整体来看2018—2023年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如图2所示,弥勒葡萄总产量2020年、2021年和2023年虽有小幅上涨但整体基本呈现稳定趋势,2023年弥勒市葡萄总产量155 700 t,同2018年172 300 t相比减少约9.63%。2019年单位面积产量较上年下降约17.9%,比种植面积下降幅度高出约14.97%,2022年单位面积产量较上年下降约3.66%,2021年单位面积产量较上年增长约3.62%,2020年种植面积下降而单位面积产量却增长约11.96%。2018—2023年弥勒葡萄平均产量为23.22 t/hm2,全国葡萄平均产量为19.91 t/hm2,弥勒葡萄平均产量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62%,弥勒葡萄单位面积产量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不同品种葡萄种植规模、价格差异大

弥勒葡萄推广种植品种有纯鲜食品种和鲜食酿酒兼用品种,主要种有茉莉香、妮娜皇后、水晶、阳光玫瑰、红提等品种,是辖区葡萄酒业的主要原料生产基地[3]。由表1可知,2022年弥勒辖区种植妮娜皇后面积约为16.66 hm2,种植阳光玫瑰面积约为200 hm2,茉莉香种植面积约为533.33 hm2,红提、夏黑无黑等种植面积约为1 316.66 hm2,云中舞、法国野等种植面积约为40 hm2,水晶、玫瑰蜜葡萄种植面积约为4 426.66 hm2。

其中妮娜皇后在2022年均价为140元/kg,阳光玫瑰均价为45元/kg,茉莉香均价为18元/kg,红提、夏黑无黑等均价为10元/kg,最便宜的为水晶、玫瑰蜜等均价为3元/kg,全市不同类型品种总计均价为6.1元/kg。

1.3 科技创新支撑力度大

弥勒市不断加强科技赋能和成果转化应用,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进科研团队、科技创新人才,通过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先后建成了11个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农业创新平台7个,拥有涉农高新技术企业8家。2022年,全市19家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12亿元。

同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弥勒葡萄以高效生态种植的产前标准化、产中标准化、产后标准化为核心抓手,建成集葡萄展示、培训交流、学习观摩等于一体的现代葡萄科技示范园2个,从国内外引进黄金蜜、富士之辉等12个优质葡萄品种进行培育,对水晶、茉莉香等常规品种多种植模式进行培育示范,实行档案化管理。

1.4 三产融合不断加深

三产融合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服务业深度整合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范围的扩展,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4]。第一,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弥勒葡萄大量上市时间为每年6—9月,上市时间大约为100天,为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增加产品附加值,葡萄加工业企业先后成立,在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建立“云南红酒庄”之后,以“龙缘酒庄”等为代表的10余个酒庄相继建成,给葡萄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截止目前,百吨以上的葡萄酒庄有6家[5]。2022年弥勒辖区葡萄酒加工企业共收购葡萄约9 392 t,兑付收购资金11 222.5万元,葡萄酒工业产值11 350万元;2021年收购葡萄约5 150 t,兑付收购资金1 209.56万元,不断推进工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第二,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紧紧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和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弥勒建设成为云南省重要旅游城市及休闲度假示范旅游城市的重大机遇,投资7 000余万元,建成葡萄观光大道。投入扶持资金334.22万元,在观光带新植优良葡萄533.33 hm2,打造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近年来,全市每年葡萄观光旅游接待游客均超过50万人次,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第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云南红酒庄、龙缘酒庄等酒厂为首的葡萄酒加工企业不断探索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云南红酒庄目前已形成集葡萄种植、科研、葡萄酒酿造和休闲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专业化葡萄产业集团,创造就业岗位3 000人以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 000余万元。

2 弥勒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弥勒葡萄产业在发展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2011年,“弥勒葡萄”获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12年,获得“弥勒葡萄”地理标志商标[6]。拉动当地葡萄种植业的兴起,推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长,带动了当地酿酒产业的发展,几十年间,不断涌现出例如云南红、龙缘酒庄等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企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品牌竞争力不强、品质良莠不齐、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着葡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1 品质良莠不齐

弥勒葡萄种植范围广,种植区域主要集中于新哨镇、弥阳镇、虹溪镇等区域[7] 。弥勒葡萄栽培面积是云南葡萄栽培县域中面积超过6 666.67 hm2的县域之一,同样也是弥勒首个超过6 666.67 hm2的水果产业,对弥勒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自2011年8月17日起,依法对“弥勒葡萄”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保护范围为东经103°04′—103°49′,北纬23°50′—24°40′之间,即弥阳镇、新哨镇、竹园镇、朋普镇和虹溪镇5个镇。弥勒市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工作站为“弥勒葡萄”地理标志唯一合法的证书持有人,县域内的企业、协会、个体使用“弥勒葡萄”地理标志的需办理申请审批手续且符合下列条件:生产经营的葡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已取得登记葡萄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葡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对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域范围、标志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由于县域内部分种植户暂未申请使用“弥勒葡萄”地理标志,种植过程缺乏监管,种植户缺乏科学的种植和规范化的管理,对其进行不科学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导致葡萄生长环境不佳,葡萄品质下降。还存在采摘、入市标准不健全情况,种植户根据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判断,易受到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影响,部分种植户为追求高收益,对葡萄进行过早或过晚采摘,错过最佳采摘时间,导致其品质下降。

2.2 品牌缺乏竞争力

品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象征,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灵魂,它一方面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可以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增强市场竞争力[8]。弥勒葡萄经过不断的发展,虽然已取得地理标志认证,先后成功申请注册“东风韵”“东风水晶”“高原水晶”“弥东”“南乡坝”和“水晶皇后”等品牌商标,但缺乏竞争力。在云南省2018年“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2021年云南省“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中均没有弥勒品牌葡萄。

2.3 种植品种亟需调整

在全市葡萄种植面积中,水晶葡萄、玫瑰蜜葡萄种植规模最大,截至2022年种植面积达4 426.66 hm2,占全市葡萄种植面积的67.76%,但在销售价格中水晶葡萄、玫瑰蜜葡萄2022年全年均价仅为3元/kg,相对于价格较高的品种妮娜皇后和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分别为16.66 hm2和200 hm2,约占总面积的0.26%和3.06%,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影响了种植户的收入,使农民的葡萄种植收入减少,这给他们的生计带来困难,可能导致农民减少投入或者转产其他作物,将影响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持利润,种植户需要寻找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需要投入更多财力、学习时间的新技术、新设备的改进欲望降低,从而阻碍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

2.4 农旅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弥勒市是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云南省特色旅游城市、云南省旅游强县,在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突破1 500万人次,在2023年7月上榜“2023上半年县域旅游影响力TOP100”榜单,同年8月在“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中位列第62位,弥勒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葡萄入园采摘源源不断输送游客。

近年来“体验”热潮不断升温,入园采摘成为游客们体验葡萄脱离树枝,亲近大自然、感受劳动乐趣的模式,同样入园也可以成为教学研究的基地,为各种研学群体提供了相应场所,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之上,但据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田间产学研基地、入园采摘基地等所需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让体验者获得良好的体验,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充足是前提,好的基础设施可以给弥勒葡萄带来较好的口碑,更好地促进葡萄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葡萄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发展,提升葡萄产业经济价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2.5 技术型人才短缺

农户是葡萄产业的主要经营主体,农户家庭经营是主要经营方式[9]。农户家庭经营具有兼业经营特征,他们既没有引进现代农业科技的实力,也缺乏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对于引进现代农业技术缺乏动力,而技术型劳动力在葡萄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0]。弥勒葡萄产业是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根据弥勒市东风农场管理局产业发展中心表示,葡萄打工“专业户”大概有300~400人,他们成了葡萄产区乡村振兴的技术人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弥勒全市常住人口为53.81万人,有农村劳动力26.96万人,基础劳动力充足,但缺乏技术型工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应用,葡萄产品质量提升困难,从而影响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弥勒葡萄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小葡萄亦能带动大产业,弥勒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葡萄产业,产业的不断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问题,拓宽了农民收入来源,成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引擎”。产业发展着力品牌、质量和绿色健康为目标,推行科学化、标准化种植,不断弥补产业发展短板,全面助推弥勒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

3.1 政府牵头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葡萄质量标准体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弥勒建设葡萄种植示范引领户16户4.67 hm2。各示范户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技术指导下,化肥、农药使用同比减少60%以上,经培育示范的葡萄长势较好,有效提高了种植户科学施肥施药意识和技能,促进了化肥农药科学合理使用。第一,为了使弥勒全域内葡萄种植户科学、规范地进行葡萄种植,可成立葡萄种植培训组织,进行集中学习、下乡到地指导培训以及观摩示范户成功案例,使种植户学习科学种植技术,引导规范化种植,提升种植技能,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促进葡萄提质增效;第二,完善葡萄种植、采摘、入市等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推进葡萄追溯体系建设,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个过程进行可追溯性管理,引导葡萄生产全过程参与者科学规范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确保安全、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3.2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

近年来,云南省致力打好“绿色食品”牌,在云果产业发展上劲头十足。第一,可充分借助云南省委、省政府在绿色品牌上的现有政策积极申请省级、州(市)级绿色品牌建设资金项目,注重“三品一标”认证,培育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助推品牌建设。第二,弥勒鲜食葡萄销量占总销量的70%,其品质好坏消费者可直接目睹,因而销售时要对其进行严格筛选,对其果粒大小、紧实程度以及成熟度等方面加以严格把控,通过标准化的分级和包装,做到差异化销售,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第三,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其创建优势品牌。第四,充分利用弥勒葡萄文化节、旅游等人群密集时刻融合线上+线下宣传方式对弥勒葡萄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以提高市场知名度。

3.3 优化品种种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优质高端果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3]。根据《2022年中国阳光玫瑰葡萄产业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约20 806.67 hm2,其中云南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面积为2 666.67 hm2,弥勒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5%。为促进种植结构的合理化,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满足消费者对妮娜皇后、阳光玫瑰等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品种的需求,同时也不可忽视水晶、玫瑰蜜等兼用型葡萄品种的种植,将鲜食型葡萄和兼用型葡萄依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平衡其种植规模,最大程度提高农户的种植收益,让种植户有足够的驱动力去学习新进生产技术、配置新设备,以促进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

3.4 完善农旅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体验,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可提高消费者的好感度,促使消费者对相关消费项目留下良好的印象[11-12]。产学研基地、入园体验基地等模式的开展都离不开交通、网络、水电供应、房屋和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第一,交通通达度可直接影响消费意愿,应对交通网络进行合理规划,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线,完善交通网络,提升道路通达度,对道路进行维修与养护,提升舒适度;第二,网络状况、卫生条件等也会影响体验,对其也应着重考虑。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个人、公司等来进行投资建设,按照谁出钱、谁收益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个人、企业投资,减轻农业发展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提升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3.5&nb4EeND33Z4Nbq9ljFIRnFpg==sp; 实施人才培育和引进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需要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作为支撑。第一,政府增加农业科研经费和福利投入力度,增强农村技术型人才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通过相关福利待遇鼓励技术型人才帮助农民掌握相关技能,提升种植水平;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产业急需的种植、加工、销售、品牌策划等专业人才,倡导大学生走入基层,引进大学生人才可以有效推广和普及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给葡萄产业发展带来新鲜“血液”;第三,对农民应积极进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自身改变,接纳新技能,可通过对主动购买新设备、学习新技能的农民进行相应补贴政策,引导农民通过自身改变掌握相关技能,以此来推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于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关键。弥勒葡萄产业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葡萄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葡萄种植、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不断得以拓宽,产业越来越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但通过梳理发现其在发展中存在品牌缺乏竞争力、技术型人才短缺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实施人才培育和引进战略等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弥勒葡萄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使其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为弥勒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郭辉,姚龙.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及对策[J].北方园艺,2024(4):129-136.

[2] 李金成.巩固和提升弥勒葡萄酒产业浅析[J].中国果业信息,2012,29(12):15-17.

[3] 李永平,董莉,王立东,等.云南省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北方园艺,2022(18):136-139.

[4] 曹兵.三产融合背景下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研究:以南京蓝卉庄园为例[J].山西农经,2024(1):117-120.

[5] 刘江晏,李业荣,樊云香,等.云南省弥勒县葡萄产业发展对策浅析[J].经济视角(下),2013(7):16-17,28.

[6] 杨文武,马洁艳,朱权,等.弥勒市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5):84-86.

[7] 毕梅丽.基于钻石模型的弥勒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思考[J].南方农业,2019,13(23):106-107.

[8] 余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内江科技,2024,45(2):75-76.

[9] 高欣月,陈秉谱,莫琪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问题及路径研究——基于敦煌市葡萄种植区调研[J].中国果树,2024(4):142-147.

[10] 殷治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问题研究——基于舒尔茨“理性小农”思想下的家庭农场与乡村振兴[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2):15-18.

[11] 韩新栋.河南省鲁山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35):7,9.

[12] 赵青.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