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素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发展研究

2024-09-20赵婉刘小梅郑义海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具备财经素养,将对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高效用好乡村振兴资金、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个人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农村“重技能、轻素养”的观念桎梏、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培育不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的财经素养提升还存在困难。为此应以宣传促引领,以教培补短板,以评价助发展方式,来营造人才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人才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有机衔接,更好地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全面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人才;财经素养;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03-04

Abstrac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ocus; i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talents have financial literacy, which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with high quality, providing high-effectiveness rural revitalization funds, and improving the personal literacy level of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talents. However,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conceptual shackles of "emphasizing skills over literacy" in rural areas, insufficient cultiv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s for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in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literacy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To this end, we should promote leadership through publicity, make up for shortcomings throug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use evaluation to help development methods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build a sou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talent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for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high qualit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financial literac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仍然在农村,抓好“三农”问题是新时代应变局、开新局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以乡村振兴为新起点,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以来,党中央投入乡村振兴的资金逐年增加,用来防返贫、抓衔接、促发展。2021年投入1 561亿元,2022年投入1 650亿,2023年预算投入1 750亿元,其中过半资金用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2021年,在农业农村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更是表示,在未来5年内,国家将会持续投入7万亿资金到乡村振兴产业上,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支持。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而能否将乡村振兴资金用好、用对、用实,提高资金使用率,发挥最大效用,不仅仅需要各级负责人和财政部门统筹谋划,更需要广大一线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根据实际出谋划策,提供政策参考。因此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具备财经素养至关重要。

1 财经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手中的财富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财经知识,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财经素养一词正式进入大众视野。近些年,“月光族”“啃老族”群体大规模出现,“校园贷”“网络赌博”“电信诈骗”问题层出不穷,使得教育界越发重视学生群体的财经素养教育。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和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共同发布了一份报告《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列出了21世纪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其中“财经素养”被列入其中。

财经素养也被称为“财商”,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为:掌握和理解财经概念和内容,以及可以自信地运用掌握的财经知识规避风险的能力。简单来说,财经素养是“财经价值观、财经知识、财经能力”的三元综合体[1]。培养财经素养并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人成为金融精英,财经素养包含知识、能力、心理和行为等方方面面。其概念的外延是增强人的责任感和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从而提升资源的管理、调配和使用能力。具备财经素养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具备财经素养的社会公民,不仅可以内在地增强其规则意识、诚信意识,了解经济和投资知识,熟悉经济运行的动态规律,提高个人综合素养,还可以通过有序地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调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更好的配置,促进经济良性运转、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的财经素养教育风潮已经兴起,但主要集中在大中小学层面,且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经有一批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但广大农村地区,财经素养教育还尤为匮乏。乡镇管理队伍、村级干部管理队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新乡贤、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业加工能手、乡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村投公司人员等群体,作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人员,其具备财经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提升其对财经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管理、调配和高效使用物资和政府拨款,同时还能更好地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服务乡村振兴。

2 必然: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具备财经素养的价值厘析

2.1 宏观层面: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本质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共同富裕理论进行论述,其中2021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这一论述明确了乡村振兴是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和必由之路,为我们当下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作为乡村基层民众群体和服务乡村振兴的一线工作人员,作用尤为突出。

在当前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围绕资金、人口、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实现对农村各类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而在农村,正在大力培养、吸引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但在课题组开展某省份乡村振兴集成改革成效评估的过程中,发现拥有财经素养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较少,大量投入农业产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并未达到理想水平。经与其他省份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沟通,发现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拥有财经素养的高素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有利于稳固农业基本盘,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速共同富裕的进程。

2.2 中观层面:高效用好乡村振兴资金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是关系我国全局发展的一个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硬投入。能否把乡村振兴资金高效bedcb3dc779d5b0b9d6ff80d4b236341地用好,事关国计民生,事关乡村振兴的进度以及能否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然而当前我国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压力巨大,地方财政,特别是中西部不发达省区财政吃紧普遍存在。恰恰这些欠发达地区又是地方乡村产业振兴压力最大、资金需求最大的地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数量毕竟有限,全国各地都要分得到,完全依赖“等靠要”来的资金无法完全满足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各地要做好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制定“一揽子”计划,将资金“打捆”使用,同时激活社会资本、民间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是最基层的乡村振兴资金管理者、使用者,能否运用好资金,激活乡村产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物资投入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而不是将补贴、贴息贷款等用于享乐、挥霍或者无效使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是否拥有财经素养至关重要。项目组在某省份开展乡村振兴集成改革成效评估的过程,了解到一些案例,如某乡镇成立村投集团,聘请了专门的职业经理人进行投资,整个乡镇近亿元的村集体收入打捆投入,建立了农业示范园。项目初衷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事实是项目已经落地3年,至今仍未有额外的收益分红给农民。说明项目立项时可行性分析做得还不够,以至于该项目进退两难,近亿元的村集体收益变现遇阻。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并不鲜见。

2.3 微观: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个人素养的必然要求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乡村振兴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一些农村发展乏力,关键是缺乏人才,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说到底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才的振兴。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吸引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可以大有作为。

为此,近些年新时代青年掀起一股回乡潮,回乡就业、创业,实现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而乡村振兴产业人才能否在乡村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还存在未知。需要这些人才进一步结合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完善农业、科技、财经等知识体系,提升个人懂农业、善管理、会经营的能力,成为具有乡村产业发展思维,有能力推进乡村产业资源开发、调配、使用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除了必备农业技术、销售能力外,财经素养也是必备的。拥有财经素养,可以帮助乡村产业人才积极主动寻求机遇,注重投资策略,合理利用财务资源,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

3 实然: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提升财经素养的突出问题

3.1 观念桎梏:农村“重技能、轻素养”的观念浓厚

当前,我国对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的培育相当重视,要求“强素养、提能力”两驾马车并驾齐驱。但在广大农村地区,“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农村地区更重视怎么嫁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能,培育哪些新品种可以增产增收,怎么注册直播账号进行直播带货等,而掌握经济财经等知识,知道怎么进行资源的管理、支配和使用的素养并不重视。魏建国等[2]对广西182名村干部的财经素养现状进行调研,其中69人从未听说“财经素养”一词,其余村干部即便听说过,也并不明晰其含义和作用。甚至超60%的村干部不认为财经素养是村干部的一项必备素质。

可见,财经素养作为人才,特别是一线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对于乡村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提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2021年,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2022年突出培养“聚焦全产业链技能水平”的高素质农民,2023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认识到了农民素质素养的重要性,提出要推进“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未来乡村产业振兴人才职业技能和素质素养全面提升将成为一种必然。

3.2 培育不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关于财经素养的教育近几年才开始兴起。2016年由多所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发起的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编制并印发了《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专门针对学校中的不同学制群体,明确了财经素养教育标准。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一线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鲜有关于提升乡村振兴人才财经素养的教育,类似的培训仅仅是专门针对财会、金融人员等某一特定群体,人员覆盖率很低。

尽管当前县域层面非常重视基层工作人员的培养,大力实施了“领头雁工程”等培训项目,但“以会代训”形式普遍存在,培训目的性、内容系统性不强,使得培训形式和培训效果并不够理想[3]。课题组在开展乡村振兴集成改革成效评估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前农村区域开展的与财经素养有关的培训,主要集中于宣传金融产品、金融政策及指导农民使用智能支付工具等业务性培训,让民众足不出户可以线上办理各项业务,其他的培训内容较少涉及。这与课题组开展调研的过程中,遇到的某村资金拨款的收支账目模糊,记录不规范,统计不出准确的资金数字。以至于县级层面无法明确统计出乡村振兴资金的有效使用率相呼应。

3.3 提升遇阻:乡村产业振兴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有不少代表提案如何扩充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如实施“荣誉村民”制度,引导人才回村,引导大学生来当高素质农民,畅通人才服务农村渠道,创新乡村振兴人才评价机制等。2021年吉林省开展了首批优秀乡村人才评选工作,评选了一批“乡村振兴杰出人才”“乡村振兴优秀人才”乡村高级职称人才等,极大地提升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的荣誉感和工作的积极性。可见健全、合理人才的评价机制是激活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活力、创造力的一个关键点。

当前我国部分发达省份已经出台了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突出以实绩贡献和影响带动力为主要依据的评价导向,评价领域拓宽至乡村治理、农业、科技和文旅等多个领域,针对职业农民、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生产能手等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制定了包含标准认定、管理办法、激励机制等相关的配套政策,通过“真金白银”奖励,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干事热情[4]。但仍有较多地区还没能配套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配套的地区也不同程度存在执行力度不一样、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衔接不紧密问题,导致评而不奖、奖而不励,评价“指挥棒”作用没有得以有效发挥,堵塞了人才上升渠道,导致职业发展遇阻停滞。这也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应然: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财经素养的实践路径

4.1 以宣传促引领,营造人才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财经素养是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的必备素养,需要进一步面向各省区特别是基层部门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基层政府部门以及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对财经素养作用的认识,形成“政府推动人才全面发展,人才努力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打破乡村人才“重技能、轻素养”的观念桎梏,补齐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发展短板,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让爱乡村、懂技术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不仅能通过技术带动村民致富、实现自己的财富目标,还能用好、用实乡村振兴物资,把握好乡村优势特色资源,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开发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康养一体化发展,找准产业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4.2 以教培补短板,构建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排头兵”,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政府组织部门要深入推进和落实好“领头雁工程”,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和系统的培训计划,除先进技能的培训外,要增加财务知识、金融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增加产业转型升级、农村“三变”改革后资产的保值升值、市场产业发展动向等相关财经知识的培训。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方法,综合运用现场座谈、经验交流、现场观摩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引导乡村产业振兴人才运用网络平台拓宽知识面。必要时可邀请或者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与高水平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进行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要组织对学习成效进行评估,根据学习效果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学习方案和计划,并将学习效果纳入政府组织部门和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提高教育培训的时效性。

4.3 以评价助发展,有机衔接人才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要具有递进性,满足了低级的需要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而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农村地区要建设一支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一个精准科学、导向明确、竞争择优和规范有序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想要使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就要根据其需要层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来唤醒其内生发展动力。可以将能否带领技艺传承、能否带强产业发展、能否带动群众致富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其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评审以外,还需丰富评价的手段方法,如将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鉴定结合,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在评价渠道上更加多元化,引入市场评价、社会评价、同行评价等机制,畅通评价渠道。在评价成果运用上,要给予配套支持,在政治地位和经济上给予保障。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帮助有效地划定激励的等级,鼓励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全面发展,增强干事创业的活力,从而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制度环境。该制度环境将对人才的“引育留用”产生正向激励,进一步打造人才“强磁场”,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推进人才“总量、存量、流量、能量”“四量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主要归根于人才、资金和产业三大维度。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资金是保障,产业兴旺是关键。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要多层面、多角度地开展人才建设和培养,强化人才财经素养教育,将中央的资金投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用好用实,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生活富裕。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当公民财经素养遇上共同富裕[J].人民论坛,2022(7):64-67.

[2] 魏国建,凌韬,黄丽洁.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村干部财经素养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5):1-5.

[3] 匡瑛.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突出问题与破局之策[J].人民论坛,2022(21):73-76.

[4] 罗哲.让“农把式”评职称为乡村振兴赋能[J].人民论坛,2022(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