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农·体产业有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2024-09-20丁钜河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因此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便是重中之重。研究以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为切入点,立足乡村旅游资源,抓实“五个一工程”,聚焦“四个+”沉浸式体验,打造具特色,集旅游、民宿、研学、康养于一体的“两山转化”创新样板。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研学旅行;五个一工程;两山转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099-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emphasized the need to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prosperous industries, livable ecology, civilized rural customs,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ffluent life". The "Opinion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Key Work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2023" points out that "we must persist in making solving th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sues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whole Party's work". Therefore, cultivating new rural industries and new business formats, implementing cultural industries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s, implementing high-quality rural leisure tourism projects, and promoting the quality upgrading of rural homestays are the top priorities. This study takes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as the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ve-in-One" Project and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 of the "Four Pluses", aiming to create an innovative model of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mountains" that integrates tourism, homestays, educational tourism, and health and wellness with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ourism; study travel; five-one projects;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mountains
目前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过程中,都将乡村建设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我国自古即为农业大国,近年来更加重视乡村振兴的推动,以乡村既有的在地特色为载体,文旅产业促进为抓手,达成发展农村经济目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一背景下,文、旅、农、体产业的有机融合成为了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有机融合,成为另一个促进乡村建设的强有力工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文、旅、农、体产业之间往往缺乏有效地融合与协调,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产业链断裂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文、旅、农、体产业的有机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另一方面,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双减”政策更是让研学旅行需求充分释放,研学旅行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新形态、文旅产业的新业态。因此,不断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将中小学的研学教育实践,与红色文化、生态文旅、绿色休闲和体育康养等产业有机结合,探索“研学+”发展新模式,通过政企共建,打造农村研学营地,推动“研学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这为乡村开展研学旅行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研学旅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乡村是开展高质量研学旅行的重要空间。近年来,多地乡村被研学旅行点亮、激活,“研学+乡村”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载体。
1 研究缘起
1.1 文旅农体融合
文旅融合精神,是新时代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的产物,体现出跨界创新、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不仅对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融共生有所促进,也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双向互动和深度融合。在这样的融合精神引领下,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旅游产品中,使得旅游体验更具文化内涵和魅力。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也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和价值。
近年来乡村的文旅融合推动,常体现在研学旅行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文旅融合的高质量提升,不是单纯地在乡村地区开展研学活动,也不是简单地在乡村发展中增加研学元素和产品,而是要从“育人”的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村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跳出单一的旅游思维,促进研学旅行与乡村在经济、生态、文化和治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其中文、旅、农、体产业的融合更是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中文化产业在乡村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可以通过文化活动、艺术表演等形式丰富乡村生活,还可以通过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旅游业同样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还能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业作为乡村的基础产业,通过引入现代化技术、数字手段、营销管理理念,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以劳动教育为主轴的沉浸式项目,可满足游客体验农业生活的怀旧需求。体育产业则在乡村中发展迅速,如乡村体育赛事、活动及体育培训等,均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然而,这4个产业的融合并非易事,传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难以应对如此复杂的融合需求。由此如何能够有效运用文、旅、农、体产业的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新的管理和运营方案,满足乡村多种应用场景的实现,是目前乡村共富要克服的关键要素。
1.2 调研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滞后、资源匮乏等问题。然而,乡村地区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传统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解决乡村面临的挑战,文、旅、农、体产业的融合成为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文、旅、农、体产业的融合在乡村建设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产业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资源浪费和发展不均衡;同时,产业链条的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乡村产业难以吸引投资和建立信任。
国家先后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及乡村振兴战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优质研学产品成了家长们眼中的“香饽饽”,在户外课堂中体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书本中的历史知识,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出行选择。因此在深入乡村调研的过程当中,必须切实地以群众观点为需求,以整合优化乡村旅游资源为切入点,从乡村亲子研学入手,充分融合各村域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才能着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集研学、休闲、游玩于一体的文旅品牌,加快乡村振兴从“建设”到“建设+运营”的思维转变,通过亲子文旅完成乡村振兴“质”的升级,真正做到懂乡村、懂农业、懂农民的“三农”结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文、旅、农、体产业有机融合在象山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情况、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各地在推动文、旅、农、体产业融合方面的创新做法和经验。通过调研,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可以为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有益的市场信息和合作机会。
2 田野调研
2.1 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象山县晓塘乡的田野走访调研,发现乡村在观光资源整合方面都尚待进一步提高,急需切实地找出乡村“旅游+”体系机制中等待完善、宣传引流提升、美丽庭院建设提高等问题的核心,进而才能针对核心切中要点的解决问题。在深入走访的过程中,常发现乡里有许多优质的人力资源亟待运用开发,可以挖掘总结出“乡村就是大课堂,庭院就是小教室,农民就是最好的老师”概念,农民们拥有丰富的乡土知识和生活智慧,他们的参与不仅能为乡村文旅注入新的活力,也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通过打造研学线路、设计研学课程等活动,让游客在亲身体验的沉浸式研学线路打造、研学课程设计等活动导入中,感受乡村的魅力,从而推动乡村文旅的持续发展,达到其观光资源的整合。
2.2 痛点难题
象山县晓塘乡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文化资源的乡村地区。然而,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该乡面临着一系列痛点和难题,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这些痛点不仅制约了晓塘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反映了许多乡村在振兴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本次调研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浙江提出在全省选树建成1 000个左右景美人和业兴共富示范村,加快探索走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之际。本研究团队紧扣趋势,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深入象山县晓塘乡进行调查研究,挖掘以下亟待解决的痛点。
1)缺乏总体营造提升计划。晓塘乡在乡村振兴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营造计划,这些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调研发现,晓塘乡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这为乡村旅游和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这些资源的开发呈现出较为零散分布的状态,难以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晓塘乡下辖19个村,村村有各自亮点特色,如西边塘村有海之湾生态旅游项目、青山头村为体育特色村,但整体缺乏主体风格营造,显得较为独立分散。
2)文旅资源整合有待提高。通过对政府公开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象山旅游资源丰富,但多集中在石浦镇、新桥镇,晓棠乡南边虽与石浦镇接壤,但却没有共享到石浦镇带来的旅游红利。经实地走访发现,乡里有较多文旅资源亟待优化整合开发。
3)文旅融合亮点不够突显。晓塘乡有“中国第一棵红美人”之乡称号,这里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农业资源、多样的传统文化。然而,这些资源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展示。乡村的文化特色缺乏创新和活力,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虽然存在,但没有有效融入旅游体验,导致游客在晓塘乡的体验缺乏深度和独特性。这种状况阻碍了文旅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乡村的特色难以得到广泛传播。在下乡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亮点特色并未延伸打造出针对性的研学线路及研学项目设计,未能通过村村资源融合形成强烈的突出亮点。
4)文旅整合机制尚需完善。通过对晓塘乡开展“两村两景区”的专项调查,发现该乡存在“旅游+”机制有待完善、宣传引流还须提升、美丽庭院建设尚待提高等问题。文旅整合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晓塘乡的文旅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规划。乡村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和协调,难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文旅品牌。
2.3 实际做法
通过对晓塘乡深入的资源调研和评估,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评估乡村的基础设施、接待能力等方面的短板,从而为晓塘乡文旅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以下分别叙述本研究调研后的发展措施与手段。
1)统筹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乡村微改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它通过小规模、低成本的改造,实现乡村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精提升则侧重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入优化和精细化改造,使乡村更具特色和活力。调研结果显示,统筹推进这2项工作需要兼顾多方面因素,以确保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帮扶指导乡村制定环境微改造工程工作方案、细化责任清单,优化完善“精美”“精致”“精细”三精工程,村政府安排改造资金,全面落实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审批报备微改造项目、考核评比改造提升精细机制,形成一套与地方有序衔接,且具有村乡特色的乡村微改造体系。
2)纵深推进乡村研学旅行共富基因。乡村研学旅行正在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通过整合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农业资源,研学旅行可以为学生和家庭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与体验机会。这种新型旅游形式不仅拓宽了乡村的旅游市场,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将产业业态与传统资源导入良性互动,派请研学旅行专家组对乡村资源进行研学旅行路线设计优化,提升改造方案,并进行研学导师指导,安排改造资金,全面落实“一乡二村三景四线路五引流”机制。通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特色性改造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村民共同提升生活环境,通过文旅融合共同致富,让空心村变网红村。
3)持续优化乡村文旅人才高质量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目前可谓日益增长,随着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传统的农业技术人员扩展到包括旅游管理、文化创意、市场营销和数字化运营等在内的多领域人才。这一趋势反映了乡村文旅产业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通过政府引才政策、政策优惠、财政支持与宣传引导,组织大学生返乡创业,带领大学生深入乡村调研,举办创业宣讲会,进行产业孵化项目,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此外,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机制,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和晋升机会,强化留住乡村文旅人才的重要手段,继而不断持续优化乡村文旅人才高质量发展。
4)坚持提升文旅振兴精神共富水平。乡村地区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不均衡,部分地区的文旅项目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此外,乡村基础设施的不足,如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等,也影响了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导致乡村居民难以从文旅产业中获得更高水平的精神和经济共富。因此依托艺术中心,实现艺术家入村、建设美丽庭园,推行“村风家训”特色,建立美好家园管理机制。每月安排艺术家赴村民家中开展艺术指导,坚持提升文旅振兴乡村中的精神共富水平。
5)整合强化健康体育主题唱响文体共富。通过健康体育主题的整合与强化,乡村社区能够实现更加紧密的凝聚力、积极的生活方式及经济与精神层面的共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因此继续协办宁波市美丽乡村“奥运会”暨迷你马拉松赛。同时延续“迎亚运·享健康”2023年宁波市美丽乡村健身行活动中推出的“橘趣+非遗”科普研学课、“柑橘研学+橘野躺营”计划、“寻味·青山”集市、全民健身大讲堂和文化走亲等系列精彩活动,大大地整合了强化健康体育主题唱响文体共富节奏。
3 结束语
本次调研以文、旅、农、体产业有机融合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融合作用。以象山为例,文、旅、农、体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象山通过整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农业资源,成功打造了多个融合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项目的实施还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调研中也发现,通过文、旅、农、体产业的融合在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了乡村文化,也激发了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这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乡民们正跟随着国家的脚步,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创新的思路,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立足本地旅游资源,晓塘乡紧扣“五个一工程”,精心打造“一颗橘”、种好“一粒谷”、绘美“一片景”、用活“一块地”和共富“一个乡”,全面提升了乡村的魅力和活力。在“农+旅”的跨界融合中,晓塘乡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结合旅游元素,打造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农旅产品。游客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农耕文化,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橘+谷”的组合则展现了晓塘乡农业产业的多元化。柑橘和稻谷的丰收不仅丰富了乡村的经济结构,也为游客带来了别样的丰收体验。游客们可以在采摘柑橘、体验稻谷收割的过程中,感受到乡村的丰收喜悦。“研+文”的跨界融合,让晓塘乡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深入挖掘和传承。通过研学线路的打造和研学课程的设计,游客可以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感受乡村的独特魅力。而“宿+体”的结合,则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旅游服务。优质的民宿和丰富的体育设施,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体验到舒适的住宿环境和健康的运动方式。
晓塘乡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以文、旅、农、体产业中的应用,提高透明度、增加可追溯性,确保安全性,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助力乡村文旅农体产业的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的新突破。未来,将协助晓塘乡继续深挖文旅资源,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http://www.nanhu.gov.cn/art/2024/5/31/art_1229658474_1804936.html.
[2] 晓塘:“七彩果乡”的诞生[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7(2):48-49.
[3] 贾俊花,李丽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视域下高校资源功能发挥浅议[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1(1):18-20,38.
[4] 吉拉·欧登高娃.高校资源在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5] 宋其欣.研学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方案研究——以吉林省本科高校为例[J].科技视界,2022,12(19):146-148.
[6] 王娟媚,杨渝凤.民族地区产业兴旺的“茶+”发展模式研究——基于贞丰县长田村茶产业的田野调查[J].智慧农业导刊,2024,4(3):58-62.
[7] 蹇亚兰,戴艽.新媒体视角下民族文化与体育赛事的耦合与发展——以贵州“村超”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8):176-179.
[8] 宋迎颖.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武汉市江夏区长江村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8):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