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4-09-20张妃燕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依山傍水,农村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开发当地有力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有限,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证明,发展农村产业不仅仅是让农民摆脱贫困的方法,更是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巩固脱贫取得的成就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的内容包含着关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农村发展的基本,也是推动农村长久振兴的策略。乡村振兴,物质是基础,物质的充分发展才能充分带动精神的发展,进而实现农村以质量更高、方式更好的形态发展。因此,该文以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作为出发点,探索产业振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对乡村产业振兴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091-04

Abstract: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Rural areas are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rivers. On the one hand, rural development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ful local resources.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limited infra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more manpower,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needed.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proved that developing rural industries is not only a way to lift farmers out of poverty,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e achieveme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cont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ludes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ies, talents,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s.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a strategy to promote long-term rural revitalization. Materials are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solid rural revitalization. Only by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can we fully drive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rural development in a higher quality and better way.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explore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studies the path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 human resources

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联结的是农村生产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1]。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农村各方机制,解决农村固化问题,提升农民幸福感指数。产业振兴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不仅要全面脱贫、全民脱贫,更要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产业振兴不仅要增加农民的钱袋子,发展农村的经济,更要实现农民精神财富的增长,做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两手都要抓。不仅要大力培养农村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还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整治和改善农村市场以及激发农民的生产创新能力。农村产业振兴从整体出发,找出产业振兴遇到的实际困境、提出策略解决困境。从问题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促进农民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农民对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1 我国产业振兴取得的成效

1.1 注重乡镇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以发展农业经济为先,关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保证城乡要素流动的有序化和畅通性,并从产业、核心人才资源、文化组织、生态体系等方面入手加以完善[2]。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置业与农民就业问题,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承担着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城镇具有协同乡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功能,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式来看,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是以乡与镇的结合发展为主,农村产业的发展表现为各地以镇为点,以乡镇的共同特色为基础发展,以镇周边的乡村为界线,打造点面线乡镇特色产业。在这一方式上,政府依靠当地特色,在各地建立了特色产业的示范点,以此为典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梳理发展的路径,提取适合当地发展的方式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模式,以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激发农民参与其中,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城镇为点,乡村围绕镇发展产业,从而形成点面结合的辐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促进镇与乡之间共同分享产业发展的经验,根据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依据产业优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农业绿色经济。通过促进乡镇之间的合作,推动乡镇区域协调联动性发展,乡依托镇的管理发展经验,镇挖掘乡的特色,以此打造乡镇发展的合作性特色产业,推动乡镇区域产业发展。

1.2 依托特色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农业结构调整和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 只有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进程, 才能取得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足发展[3]。广大乡村经过长期的发展,一些地区在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人文情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加之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农村的产业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农村依托自身特色,加之科技扶持,农村地区加快了自身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并且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进一步转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四川明月村为例,作为乡村文创时代的精品,明月村依托自身优美的环境,在保留田间作物、水系河道和古树的前提下打造了优势特色旅游产业,并且通过自采摘的方式发展农业,不仅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产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方式,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合肥的三瓜公社在科技的加持下发展了本地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把自身的特色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开启了“互联网+‘三农’”的发展理念,当地的农产品不断得到发展,农产品加工产值不断增加,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美丽乡村的建设。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所区别,广大农村在发展自身经济时,需要依托于自身的特色农业产业。与传统的农村发展方式不同,现在的农村的发展可通过加工农产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村的发展有必要依托自身的特色产业,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1.3 发挥企业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企业的带动,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无论是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乡村的整体发展,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带头的作用。一方面,在农村产业振兴上,企业可以加强相关科研投入,促进农村产业创新,其次,企业在农村的发展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在这些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乡村振兴的实践证明,乡村产业在农业创新和农产品市场流通方面仍需要发挥企业的作用。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注重发挥企业在产业创新和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头作用,政府在乡村产业振兴上充分发挥了企业作为抓手的作用,大力引入企业帮扶乡村产业发展,并且培养省级、市级龙头企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引进为产业振兴赋能加速。不仅如此,我国现推行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保护了当地的环境。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企业通过对当地特色的评估,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协作发展,以此推动当地绿色产业发展。旅游产业与农业相结合,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环境,落实了我国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政策。

2 新时期产业振兴面临的困境

2.1 群众参与程度低,社会化水平不高

产业振兴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体在村一级,重点在农民,难点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4]。农民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尽可能地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是当前产业振兴的关键点。但是,各方因素导致了群众的参与程度低。一是农民自身的因素。首先,农民接受的教育不高有可能导致认识事物停留在表面,对农村产业的发展认识浅薄;其次,很大一部分农民长期住在农村,从事固定的农业活动,与外界的沟通较少,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因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因个人不愿意参与相关集体活动,从而导致合作能力不强等情况。二是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不到位,组织农民参与的行动力不足,甚至出现组织自己包揽的行为。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出现不知道情况、不了解事实、不明白政策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农村社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另外,这些方面也侧面反映了在农村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较为困难,并且在巩固成就上也很难维持。诸如此类现象,虽在多方努力下有所改进,但是仍然出现该类情况。群众的参与程度低也导致了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出现农民各做各的、合作协调能力差、没有及时了解政策等问题,导致产业振兴不能全覆盖和难以巩固。

2.2 人才缺失量较大,缺乏创新能力

涉农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引进模式不成熟、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和人才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困境[5]。产业振兴需要的人才,不仅在科学文化和科技运用上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创新与经营管理上也要有一定的发展,因此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在大学课堂上培养,更要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上得以实践。农村的发展急需人才,不仅要解决人力资源的投入问题,留得住人才也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就当前的乡村发展情况来看,农村不仅缺乏人才的投入,在人才培养上也是困难重重。农村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都需要技术的投入,但是乡村大量缺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受教育程度有限,因此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非常有限,大多数是依靠长期从事农业活动积累的经验,缺乏科学认知。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发展没有城市发展的机会多,科技人才下乡服务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意愿并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乡村基层干部多是从广大农民群体中选出,所以部分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带领农民发展产业的方法不多,因此在乡村产业振兴上没能为农民提供更多有效的指导。种种原因导致了有效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农村的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创新点,缺乏创新能力,限制了农村的产业发展。

2.3 乡村资金匮乏,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涉及领域更广、内涵更多、目标更高,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6]。此前农村的发展大多依赖于基础的农业发展和政府的投入。涉农项目往往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收效慢、人工成本高、风险大且不确定性程度高等特点,由于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少乡村振兴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持续亏损导致项目经营难以为继[7]。农业的投入与所需要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成本较高,利益的回收率却较低,导致了乡村融资困难,资金匮乏。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影响下,资金的投入较之前有明显的增加,但是仍然不足以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特色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还处在实验的阶段,此前也没有形成投资发展的机制,因此投资者认为对特色产业进行投资有一定的风险,也就出现了不敢投资、不愿投资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地没有资金进行产业投入,虽然政府对当地特色产业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并且带动了一些企业的资金投入,但是这种类型的资金投入只能是暂时的,后期投入的资金要依靠特色产业带动的资金增长。因此后期的资金投入不足,产业资本投入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农村产业振兴较之脱贫攻坚难度更大、范围更广、深度更深,很难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和便民的融资政策的投入和支持。

3 挖掘农村多元价值,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3.1 激发各方建设积极性,振兴农业产业体系

农村的产业发展需要激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多以个体经济为主,农民之间缺乏合作意识,这种情况不利于乡村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因此要制定相应的农村合作机制以振兴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理念对乡村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技术、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动,充分缓解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激活特色经济发展动能。农村合作机制的制定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首先,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一方面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也要回馈社会,企业应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在企业审批等环节的改革也增强了企业的效益,这也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生产发展积极性,激发企业的潜在活力,从而增强企业带动农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动力。其次,村干部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起到重要作用,村干部要积极宣传党的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进来。最后,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主要的作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政府及社会组织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以及加大宣传力度。农民在产业振兴当中起到人力保障的作用,为激发农民对农村生产的积极性,各方需制定相应的对策,积极宣传,进一步对农民进行教育,加大农民的合作意识,促使其认同农村合作机制,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人翁,从而积极投身到农村建设中来。

3.2 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壮大乡村产业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8]。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注重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乡村振兴亦是如此,乡村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需要大量高素质、掌握技能的人才投身于农村的建设。“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广大的农村中极为缺乏有建设性的人才,由于教育基础薄弱等原因,农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有限等导致了农村的经济水平落后。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才的缺乏,需要从农村内部进行解决。首先,要唤醒农民的意识,改变农民本身固化的小农思想和不良的自私心理,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努力,政府要加大在乡村教育中的投入力度,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村干部通过宣传扶贫脱贫的典型案例促进农民意识的觉醒,让农民积极投身于摆脱贫困的建设当中,树立良好的农村新风尚。其次,加大对农民的创新性教育,鼓励农民参与技能培训,其中可以运用经济补贴、适当奖赏的方式,发展本地创新性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对村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以及各方面技能的培训,培训一批有技能、讲效率、有担当的干部。最后,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农民要熟悉当地的特色产业,鼓励技术性人才扎根本土,运用当地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的高质量的发展。通过大力培养农村创新性人才,壮大农村产业人才队伍,以促进农民摆脱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产业的振兴。

3.3 加大各方面扶持力度,鼓励多方合作发展

乡村的产业振兴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方的参与。在政策层面,一是加强农村特色产业与政府在农村扶贫产业政策的衔接。目前农村的特色产业表现为产能小、获利薄、发展弱的特点,因此需要将农村的特色产业集合起来,发挥集群优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集体资产管理,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使乡村的产能做大做强,并增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做好乡村产业与乡村治理的衔接。没有好的乡村治理就没有好的乡村风尚,就会形成混乱的乡村景象,村委会的建设尤为关键,乡村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管理与治理,增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提高干部专业性,有助于提升乡村产业振兴治理水平。三是做好乡村已有要素之间的整合。部分农村的资源处于分散的状态,一些地区的资源虽得到暂时的整合,但是没有充分地运用起来,其脆弱性仍然存在。没能利用好乡村的资源不利于乡村的振兴,因此要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建立严格的资源分配监督制度,加强乡村的治理能力。在解决和处理产业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时,既要善于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又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通过各方面对乡村产能经济的扶持,鼓励多方合作发展促进了乡村的产业振兴。

4 结束语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难点。农村产业振兴问题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产业振兴,农村兴旺,国家才能富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促进农村产能的极大发展。从整体来看,农村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从农村各个方面来看,农村产业发展许多旧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农村仍存在农民富足程度不高,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较大,农村产业基础不牢固等困境,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找出农村人才的缺乏,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农村产业的整合、管理、可持续发展等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并分别探讨其对应的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性举措,以此发挥农村地方优势,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通过各方努力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丹竹.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治理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2(12):17-18.

[2] 杜婉音,宁国辉.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3(11):32-35.

[3] 杨文霞,黄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进程——瓜州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初探[J].甘肃农业,2011(8):52-54.

[4] 正定县南岗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同推进乡村振兴[J].乡音,2023(8):56.

[5] 刘磊,曾志炜.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村委主任,2024(3):237-239.

[6] 张雁鸿,刘光玲.特色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2024(4):17-19.

[7] 左卫平.乡村振兴背景下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3(12):48-49.

[8]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63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