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伦荞麦红色基因
2024-09-20周伟余忠浩郑淑玲王振国张春华呼瑞梅张桂华黄前晶齐金全柳妍娣任长忠
摘 要:库伦荞麦品质独特,是库伦旗的特色优势农作物,其营养丰富,具有优良的食用价值、营养价值及文化价值。库伦旗种植荞麦由来已久,被誉为“中国荞麦文化之乡”。库伦人民在多年生产实践中与荞麦结下不解之缘,形成内容丰富、极具地域特色的荞麦文化。该文通过探究库伦地区荞麦种植历史,挖掘荞麦文化形成,对推动库伦地区打造特色农作物品牌,加速文化内涵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库伦荞麦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库伦荞麦;历史沿革;红色基因;文化资源;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5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077-06
Abstract: Kulun Buckwheat has unique quality and is a characteristic and advantageous crop in Kulun Banner. It is rich in nutrients and has excellent edible value, nutritional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Kulun Banner has a long history of growing buckwheat and is known as the "Home to Chinese Buckwheat Culture". The people of Kulun have formed an indissoluble bond with buckwheat over the years of production practice, forming a buckwheat culture with rich content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By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buckwheat planting in the Kulun area and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of buckwheat culture,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Kulun area to create characteristic crop brands,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to economic advantag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ulun buckwheat cultural resource industry.
Keywords: Kulun Buckwheat; historical evolution; red gene; cultural resourc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荞麦属于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是一种珍贵的药食同源作物[1-2]。根据考古学及生物信息学和文献记载,我国是荞麦栽培的起源中心之一[3-5]。现如今,我国荞麦主要有4个生态产区:北方春荞产区、北方夏荞产区、南方秋冬荞产区和西南高原春秋荞产区[6],北方荞麦以甜荞为主,苦荞则主要遍布在南方云贵川一带。
库伦旗坐落于西辽河流域,以“八百里瀚海”闻名的塔敏查干沙带贯穿全域[7],并以养畜牧河为界,分为南部丘陵沟壑区和北部坨沼区[8]。养畜牧河南岸盛产荞麦,是我国荞麦主产区之一,具有多年的荞麦种植历史,并在漫长的种植历史中衍生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荞麦文化,素有“荞麦文化之乡”的美誉。2006年,库伦荞麦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原产地商标认证,并在2008年获得无公害产品商标标识使用权。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库伦荞麦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因此,探究库伦地区荞麦文化传承、深挖荞麦历史记忆对打造地区特色经济,发扬区域优势具有深远的影响。
1 库伦荞麦历史沿革
1.1 库伦地区荞麦种植历史
荞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将当时荞麦称为五谷杂粮之首,列入八谷之一[9]。并且《天工开物》中记载:“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其性稍吸肥腴,能使土瘦。”(上篇·乃粒)[10-11]。荞麦古称“东墙”或者“东蔷”。“东墙”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当中,但仅言通假字“东蔷”之名而未有特征描述。后在《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有记载,“其土地宜穄及东墙。东墙似蓬草,实如穄子,至十月而熟。见鸟兽孕乳,以别四节”[12]。今人对“东墙”一词有2种误解,一为“沙篷”,一为“葵籽”。后经过学者多方考证[13],以晋段龟龙《河西记》云:“贷我东蔷,偿我白粱”为据,认为“东蔷”与“白粱”相提并论,其必定也是当时能够食用的主要农作物。并且《证类本草》也把“东墙”列入了米谷条,其注解与荞麦一致,由此初步判断“东墙”就是今天的荞麦。后根据史料记载,“东墙”主要集中在汉时乌桓部所在之地(今辽宁省西北部),而今天这一地区仍是我国荞麦的主产区,库伦旗就坐落于这一区域,并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荞麦文化之乡”。由此可知,古籍中的“东墙”即为今日库伦荞麦的古称。其种植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荞麦作为当地主要特色经济作物,贯穿于库伦地区的发展历史。在清代,库伦地区农作物种类繁多。据史料记载:“塞外土泉肥甘......其谷宜黍菽稻麦”有“御稻......黍、麦、荞麦......”。在1916年出版的《内蒙古纪要》中写道:“荞麦,到处皆产,开拓之初,晓确之地,多有播种荞麦者,种有甘苦二类,苦者以充马粮”[14]。以这些史料、纪要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种植荞麦由来已久,而直至今日,内蒙古东部地区仍有许多以荞麦为名的蒙古语地名,如“荞麦塔拉”,直译为“长满荞麦的草原”或“荞麦之乡”[15]。由此可见,蒙古族是否种荞似已毋须赘言。现如今,荞麦已然是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的特色农作物,是全旗特色经济的代表,为当地农牧民增产增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1.2 库伦荞麦红色基因
荞麦在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解放历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库伦地区人民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从而留下了多个平凡而又经典的红色记忆。
1.2.1 一份荞麦捐赠收据见证库伦人民与八路军水乳相融的军民鱼水情
据有关资料记载,1946年1月4日八路军驻库伦办事处成立,得到了库伦旗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库伦旗各族人民主动帮助八路军筹集物资,库伦旗各地如坤地屯、中乌兰纲、占巴尔喜爱里占巴尔什屯、格斯贵爱里温古故台屯、下斯尔布爱里苏子屯、哈土敖力木爱里台照、下张达爱里上库力屯、西敖海白星爱里巴图查干屯、义尔哈爱里前哈尔高屯、卜都喇嘛爱里奈木格尔屯、埃尔哈爱里、查干朝鲁台爱里、阿格沁爱里、集通计爱里、格斯贵爱里地主屯、西散麻子屯、哈土敖力木爱里满赛屯、查干朝老台屯、金沙台爱里金沙台屯和奈林稿勒爱里等苏木(镇)、嘎查(村),积极捐款、捐粮(荞麦)给八路军,极大地激发了当地人民的参军热情,许多蒙汉青年踊跃参军。各族人民在解放战争中团结一致、勇敢顽强、不怕牺牲,为支援全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捐款及捐荞麦收据,生于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烟战火之中,是在全国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中库伦人民作出积极响应的有力见证物,这些票据开启了后人对这一段鲜为人知红色历史的记忆。
1.2.2 一份农业生产总结见证库伦荞麦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史
据有关资料记载,库伦旗忙汗区1949年年初(解放前)农业生产计划布置总结材料中提及:“迎接胜利的1949年,既是迎接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明确这一点即是支战和生产关系的认识提高,认识到今年生产的重要性。因此,要动用一切力量,要组织起来,为生产服务,把生产提高一步。今年收获的粮食要增加是十二分重要的,不然坨子里群众明年又是不能脱开吃野菜,吃米糠,吃草种。另外,形势发展有了新的变化,解放全中国的日子,眼看快要来到,我们的后方已经成为大解放区了。因为我们支援全国是拿物资去支援,所以积极发展大生产更为重要,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的翻身,没有全中国的解放就没有巩固与保障胜利的果实,我们应积极支援全国,迎接新中国的早日来到,永远过安居乐业的日子”。由此可见,在当时社会情景下,荞麦作为库伦旗主要农作物,是贯穿于库伦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物资,为库伦旗支援新中国解放,保障库伦地区农业生产安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2.3 一段库伦荞麦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往事传递浓浓家国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库伦旗政府通过兴办农业学大寨,改造农田建设,兴修农业水利设施,引进优良品种等途径促进库伦地区荞麦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自1950年开始,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建设的神圣任务下,库伦旗积极动员全旗民众,在原有基础和现有生产条件下,组织动员可能的劳动力,展开各种各样的生产主动性,并寻找销路,促进冬季生产的开展,提早准备,在各坨子外碾荞麦面、养猪等,保障次年大生产有籽种、有口粮和物资准备。在春d28663ab7a73560b0f8bb079af331d3c17dec1e99d6a59e00b33e8b241aa9a9c耕、备耕的工作指示下,要求库伦旗各个乡镇、嘎查积极准备早晚田籽种,主要包括荞麦、糜子等口粮作物。1951年库伦旗抗美援朝分会撰写的《库伦旗抗美援朝三大工作的总结》中记载二区道老都村全村积极响应《抗美援朝爱国公约》,积极扩大荞麦种植面积,以确保人民粮食安全和战争后勤保障。库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响应“增加粮食产量、节约生产消耗”的方针,积极恢复生产、保障春耕顺利进行,并且有组织、有秩序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爱国捐献、支援前线的生动事例层出不穷,涌现出众多的爱国拥军模范,彰显浓浓的家国情怀。
2 库伦荞麦文化传承
我国出土的荞麦实物遗存均发现于我国北方,集中于历史上东胡族系活跃范围内,涵盖我国西拉木伦河、渤海流域、内蒙古中部等地[16],隶属于红山文化分布范围。库伦旗位于红山文化辐射范围之内,长期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蒙古族人种植荞麦,食用荞麦,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荞麦,在此过程中逐渐创造出了独具特点的荞麦文化[17]。
2.1 民歌中的荞麦文化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瑰宝。蒙古族民歌内容一般贴合于蒙古族人民当时实际生活,根据题材和体裁可分为礼仪歌和牧歌2类[18]。库伦民歌在地域上属于蒙东民歌范畴,源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诞生于库伦旗的每一寸土地中,在这片广阔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库伦蒙古族,把家乡的山水草木及深厚的游牧文化都融入到了自己的歌谣中,用优美的歌声来赞美家乡、思念亲人、表达祝福,抒发了库伦地区蒙古族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1.1 “慧心巧思”的由来
库伦旗境内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养畜牧河,自西向东横穿整个库伦旗,将库伦旗一分为二,河水北岸是以粗砂地为主,号称“八百里沙海”的塔敏查干沙漠。河水南岸是以黄土覆盖的细土为主,盛产荞麦,被库伦人视为宝地、福地。因此,河水北岸的奈曼人及库伦人把南岸的库伦人称为“细土之人”。这种说法广泛流传于库伦蒙古族民歌之中[19]。
2.1.2 “良驹是灰驴,良食是荞面”
荞麦是库伦地区蒙古人自古以来就种植的一种特殊的地方农业作物,深受库伦人民的喜爱。库伦地区流传着“良驹是灰驴,良食是荞面”的俗语。在当时蒙古族文化观念之中,“良”代表了“好用”“用的顺手”的意思,准确反映了库伦地区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动植物情况。
2.1.3 《达古拉》的文化传承
库伦地区流传的传统民歌《达古拉》是以蒙古贞地区民歌“旧达古拉”为基础,在此旋律、框架基础上加以改进,并融合新旧文化内容、当地传统文化因素及作者个人情感而写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民歌。在新《达古拉》中:
如果知道要下雨,
种上豆子何用呢,嗬咿
如果知道分道扬镳,
为什么还放在心上呢,嗬咿
如果知道会刮风
种上荞麦何用呢,嗬咿
如果知道离别之苦
为什么还要用心去爱呢,嗬咿[20]
多次提到了豆子、荞麦等作物,由此可见,这些作物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库伦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2.2 饮食中的荞麦文化
荞麦作为库伦地区蒙古族人的传统食物,有荞麦饺子、荞麦栲栳栳、荞麦碗托、拨面和羹匙面等多种食用方式。荞麦在历史上流传最久的食用方法便是“荞麦饸饹”,在元朝王祯《农书·荞麦》中也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21]。饸饹也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具——饸饹床子,清高润生《尔雅谷名考》记载:“(河漏)以水和(荞)面团,用木机压榨而成。刺木机则牝、牡各一,联以活轴,可随手起落。外施以床,用时置机釜上。实面团于牝机内——其牝机之底,则嵌以铁片,密布细孔;面入牝机内,乃下牡机压之,则面随孔出,作细条,落釜中。煮熟食之,甚滑美也。”其机俗呼为“河漏床”[22]。目前,库伦荞麦饸饹已经是通辽及周边地区人民备受青睐的早餐之一,并衍生出如“荞佳香”等多个具有明显荞麦特征的餐饮连锁加盟店,制作工艺也从传统的河漏床压制升级为一键启动的现代化设备。库伦荞麦饸饹也成为了通辽美食的名片,向全国展示着库伦荞麦的悠久历史。
2.3 生活中的荞麦文化
在库伦地区,荞麦已经完全融入到各家各户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人际交往、节日庆典、饮食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会以荞麦面为核心礼品向他人表达祝福。例如在正月初七的早晨吃荞面饸饹为全家人祈福、生小孩的第三天吃荞面饸饹祈求孩子身体健康,过寿时吃荞面饸饹祈求老人健康长寿等。以荞面为主的库伦人以面祈福,荞麦饸饹面食是贯穿库伦人一生的精神安慰和美好寄托,俨然成为库伦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文化现象。
2.4 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逐渐流传下来的技能或习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23]。200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库伦旗荞面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伦旗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荞麦节”,这是库伦旗最有名的节庆之一。在荞麦节期间,会举办各种活动,如荞麦花展览、荞麦劈柴大赛、荞麦美食大赛和荞麦跳绸舞比赛等。《荞麦花开》是通辽市委宣传部扶持打造的库伦旗原创大型歌舞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呼和与妹妹澈力格尔的人生经历,剧中出现大量荞麦元素,凸显出荞麦与库伦人民之间紧密的联系。另外,库伦地区蒙古族人对荞麦的加工也独具特色。他们不断对“库伦荞麦”食品进行改良,形成了做法多达22种类的荞麦食品。
2.5 医药文化(民族中药)
荞麦为药食同源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功效物质和多种药理作用,在食品加工和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具备降糖、降脂、抗肿瘤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药理作用[24]。《本草纲目》中记载荞麦主治咳嗽上气、水肿气喘、绞肠沙、小肠疝气和腹痛微泻等[25]。另外,荞麦对于人体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人体长期食用荞麦可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并且荞麦内部类黄酮物质含量较高,可以潜在地预防癌症或抑制癌症的影响[26]。另外,《本草纲目》还记载:“荞麦壳可明目,清热解凉,促进睡眠”。而现代研究表明,荞麦壳含有的芸香苷甙,对偏头疼、颈椎病及失眠等病症都具有一定防效。因此,用荞麦壳作为填充物制作而成的枕头既可以保证舒适性,也对人体有一定养生的作用。库伦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材的重要产区,旗政府联合多家医药公司利用荞麦药食同源的特性,以荞麦为主要原材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离荞麦的药用成分,研发出针对各种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药用制剂,如降糖降脂剂、苦味素药剂,以及荞麦茶、荞麦饮品等多种类型荞麦保健品,并且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3 库伦荞麦现代化产业发展
绿色、生态、健康是现在人类对于特色农作物的新要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长条件使得库伦荞麦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库伦地区作为内蒙古荞麦的主生产区之一,常年荞麦种植面积在10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以上,且生产的荞麦品质优良,具有高产、面细、色白、味香和加工精细等特点,闻名国内外[27]。近些年来,库伦旗政府大力推动库伦荞麦产业发展,打造库伦荞麦品牌建设。推行“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组织+专家包联+农户+基地+标准”的发展模式[28]。积极发挥中国科学院纽带作用,促进江南大学荞麦加工技术成果转化,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户增产增收。而“库伦荞麦”也获得了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原产地商标认定,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农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并在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此基础上,库伦旗也在探索荞麦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动荞麦精深加工,围绕荞麦产业与多个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现代荞麦产业链延链补链工作顺利进行。围绕荞麦产业链,库伦旗培育了“荞管家”等精深加工品牌,精心打造以荞麦为主的杂粮品牌,并研制多种荞麦制品,如荞麦茶、荞麦面、枕头、荞麦酒、酸奶、饮料,以及荞麦洗发液、护发液、荞麦护肤品等各类产品,实现了集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方式促进当地荞麦种植科学化,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4 展望
4.1 加强库伦旗红色文化教育
库伦旗是蒙古族居民较为富集的一个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和坚实的红色文化基础。全旗应通过学校思政课程设置、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红色文化宣讲活动等形式加强红色教育,将红色文化与地方民族特色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红色精神信仰,充分挖掘整合库伦旗红色文化资源。并且要持续跟进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如库伦旗原创大型歌舞剧《荞麦花开》已经成为了库伦旗文化宣传的标志。
4.2 打造库伦红旅文化模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增强文化的熏陶[29]。库伦红旅打造是一项旨在推动库伦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项目,在红色文化旅游方面,库伦红旅打造致力于挖掘库伦旗的红色资源,通过建设红色记忆展、“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暨党员干部拓展基地、党员政治生活馆等红色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一条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历史文化、接受精神洗礼的旅游线路。这些景点将连点成线,形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为库伦旗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要以库伦厚实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大力发扬库伦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作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库伦旗具有浓厚的红色文化沉淀,具有坚实的红旅文化根基,要加强库伦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重视程度。结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时代背景,结合当时荞麦相关历史事迹,如捐粮票据、生产总结资料、动员条文等,并融合荞麦饮食文化,根据当时显著的历史特征,过去的场景、事件、人物等因素,深化库伦红色荞麦文化形成、发展、传播的基本途径。通过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基地,促使人们重温往昔,塑造居民及游客的文化、历史、民族、政党和国家等多种“认同”感[30]。并融合库伦荞麦历史发展,宣传介绍荞麦种植历史及库伦农耕文化和农业发展概况,讲好荞麦故事,诉说农耕文化,健全荞麦文旅体系,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31]。
4.3 打造特色文化宣传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建设,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建立特色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和红色文献资源数字传播体系。在嘎查、社区、街道等范围内开展红色故事宣传、红色主题文艺汇演等活动来传扬红色文化。相较于线下宣讲会、观摩会等传统宣传方式,虚拟展览、展品数据可视化等数字化技术,使得展陈区域不局限于实体展馆内,为参观方式增添了灵活性[32]。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着重强调了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性[33]。目前,在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的背景下,可建立荞麦产业一体化的网络平台,进行荞麦种植技术科普及荞麦制品的陈列,还可公布荞麦原料、加工生产、物流运输及销售的管理体制和技术规范,让消费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库伦荞麦产品的详细情况。要紧贴时势发展,依托“网红村”等网上带货模式,结合线上销售渠道,进一步加强库伦荞麦的宣传力度及销售份额。
4.4 构建完善全产业链加工体系
荞麦作为库伦地区的明星产品,打造荞麦全产业链加工体系,可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户荞麦种植收益。要加强政府-企业-农户间的联系,建立多元化荞麦加工体系,加快荞麦研究成果转化,能更好地扩大品牌效应,提升荞麦产品附加值。要加强三产联合,以荞麦产业为中心,连接一、二、三产业,提高荞麦产业与文化的辐射面积[34]。要顺应时代风口,打造传统售卖+互联网平台的新模式,扩宽销售渠道,推动荞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4.5 加强库伦荞麦文化创造性转化
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往往是借助现代技术和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等进行创造性设计,从而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35]。文创产品主要包括手办、纪念品及具有特殊寓意的产品展示或包装。基于库伦荞麦悠久的种植历史及文化渊源,将荞麦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结合开发成为文创产品,既可以将当地文化内涵转化为经济收益,也可扩宽库伦荞麦文化的传播途径。库伦荞麦文创产品可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涵盖彩妆、食品、文具和纪念品等方面,通过设计特殊包装和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等方式给予消费者不同的体验。文创销售渠道可选择线上结合线下共同运行,依托互联网进行传播推广,进一步加强库伦荞麦的推广途径。
5 结束语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逐步落实和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特色农作物的领域中,荞麦作为一种小宗杂粮作物,具有其独特的利用价值。库伦旗具有悠久的荞麦种植历史和浓厚的荞麦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荞麦之乡”。因此,挖掘库伦荞麦背后的红色文化内涵,对库伦荞麦文旅打造、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红中,惠富平.古代荞麦种植及加工食用研究[J].农业考古,2008(4):191-198.
[2] 常庆涛,蒋莹,王全友,等.江苏省荞麦生产概况、研究现状与展望[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7):1274-1277.
[3] 张瑞丰,张智勇,陶建波,等.不同种植模式对重庆荞麦产量和发育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5(9):12-24.
[4] 韩世杰.我国古代种植荞麦的经验和对荞麦利用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史,1986(1):92-99.
[5] 杨明君,郭忠贤,杨媛,等.我国荞麦种植简史[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85-86.
[6] 严慧玲,陈泓旭,叶雪玲,等.我国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J].四川农业科技,2023(2):12-15,23.
[7] 王滨.库伦:中国最大的荞麦种植基地[J].黑龙江粮食,2017(7):39-41.
[8] 吴玲玲. 县域文化在文旅城镇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1.
[9] 许铮.内蒙古西部地区荞麦产业化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10] 关力维.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地区的荞麦种植[J].农业考古,2020(3):48-53.
[11] 梁啸天,张春华,倪娜,等.荞麦营养功能与产品开发前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0,23(9):21-23,32.
[12] 范晔.后汉书·乌桓鲜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80.
[13] 宋立恒.汉魏文献记载中的“东墙”实为今之荞麦考[J].农业考古,2012(6):34-36.
[14] 内蒙古纪要[M].北京:北京经纬局,1987:102.
[15] 王至堂,王冠英.“河漏”探源[J].中国科技史杂志,1995(4).
[16] 王丹丹.荞麦与荞麦文化产业的创意开发[D].赤峰:赤峰学院,2017.
[17] 都日娜.库伦蒙古人的相关荞麦习俗探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18] 梁钰.新中国蒙古族经典民歌的文化蕴含与传播[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3,40(3):146-150.
[19] 海山.多维视野下的内蒙古库伦民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2.
[20] 库伦民歌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139-140.
[21] 王至堂,王冠英.餄餎考[J].中国文化,1995(11).
[22] 李鹏.山西面食传统制作工具初探[D].太原:山西大学,2013.
[23] 郭虹,坚冰卓,姬红杰.甘肃新疆两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4):78-84.
[24] 王晓萍,王文燕,邢晓冬,等.荞麦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OL].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12.[2024-08-19].https:// doi.org/10.14066/j.cnki.cn21-1349/r.2023.0707.
[25] 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6] HU Y, HOU Z, YI R, et al. Tartary buckwheat?avonoids ameliorate high fructose-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and oxidative stress associated with the insulin signaling and Nrf2/HO-1 pathways in mice[J]. Food & function,2017,8(8):2803-2816.
[27] 李文洁,张琦,李夏伟,等.浅析库伦荞麦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标准化,2023(10):142-146.
[28] 张铜会,王竑盛,韩永滨.内蒙古库伦旗科技扶贫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107-1114,998.
[29] 张瑶.红色文化旅游与西部乡村振兴的产业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23(27):61-64.
[30] 赵芷羚,杨昆.红色旅游情境下的体验、怀旧与认同——以青年群体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4(1):39-44.
[31] 黄爱斌.乡村振兴战略下荞麦观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0):107-110.
[32] 李红英.陈列布展中的时代叙事表达——以西南联大博物馆陈列布展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2(3):24-28.
[33] 丁伊丽,田向阳,聂波,等.西南联大博物馆线上数字化教育发展模式与文创品牌探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4,22(2):59-63.
[34] 郭旭,胡俊鸿,杨婷,等.贵州省威宁县荞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食品工业,2022,43(9):209-212.
[35] 杨爽.新时代我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9):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