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县域生态治理路径研究

2024-09-20赵锦莹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县域生态治理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为探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四川省要如何解决在县域生态治理中面临的困境,该文分析四川省在县域生态治理中存在人居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差异大,生态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滞后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培育乡风生态文化,打造和美宜居乡村;因地制宜,推动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体系的路径方案。该研究为实现四川县域生态的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筑牢长江中下游屏障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县域治理;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064-04

Abstract: County-level ecologic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rur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Sichuan Province should solve the dilemma faced in county ecological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Sichuan Province's county-level ecological governance, such as harsh living environment, large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erfect ecological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lagg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Target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cultivate rural ecological culture and create a beautiful and livable countrysid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green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form a path plan for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system. This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the green,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chuan's county ecology, building a strong barrier to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governa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unty-level governance; rural development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就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生态治理和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论断。党的十九大,党中央又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必须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重要论述都是生态治理的根本遵循,开辟了生态治理的新局面。四川作为长江和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区,在全国的生态治理中处于关键位置,随着党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四川在生态治理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究四川在县域生态治理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县域生态治理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这个战略写入党章,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署,也是更好地处理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乡村地区来说,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的财富,也是经济的财富,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生态支撑。在新时代,乡村地区应该响应绿色发展的主旋律,把“绿水青山”,变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1]。

1.1 县域生态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县域生态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民族想要实现振兴,乡村必须要振兴[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县域是我国基层的行政机构,县域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四川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但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全国来说,四川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都落后于东部地区,人和自然的矛盾也更加尖锐。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乡村产业和经济的振兴,乡村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良好的乡村生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四川需要加强对县域生态的治理,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1.2 县域生态治理是发展乡村绿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必须要牢牢抓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不仅能转化成经济价值,也能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只有乡村经济向上发展,农民才能实现收入增长,从而在乡村振兴中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4]。牺牲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不是长远之计,想要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兴旺,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四川有丰富的生态和自然资源,有川西林盘、大熊猫和九寨沟等特色的生态资源优势,这些都是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的依托。在县域生态治理中,要大力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加快“生态+产业”,提高生态资源的经济转化能力,开发具有四川特色的生态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3 县域生态治理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举措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人们对绿水青山的宜居环境渴望越来越迫切,而绿水青山也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2024年发布的《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意见》中,表明在“三农”工作需要突出3个重点,其中包括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千万工程”的核心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5]。此外,还对四川县域生态治理做出了部署,整治农村的人居环境,新增完成1 04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农村黑臭废水的整治,在乡村造林修复绿化,修复草原生态,并在四川全县地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6]。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和人口大省,又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运用“千万工程”的成功治理经验,不仅能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还可以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客观依据。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县域生态治理存在的困境

随着乡村生态振兴的不断推进,四川县域的生态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强,在乡村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挑战,直面四川县域生态治理在制度、体系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

2.1 村民环保意识淡薄,人居环境较差

四川乡村人居环境较差,主要原因是农村的生态受到了破坏。农村生态污染源主要是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三方面。牲畜养殖是主要的农业水污染源(表1),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 40.76 万 t,约占农业水污染物排放量的94.7%,氨氮0.39 万t,总氮 2.70 万t,总磷 0.50 万t。其尾水排水具有排放量大、瞬时集中排放、直接入河等特点,大量养殖尾水未经处理短时间内集中排放将严重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农民为了提高产量,滥用化肥和农药,大量的氮和磷进入地表水体,加剧水资源的富营养化。此外,农村养殖畜禽的粪便和污水随意排pdI8Gd89ul6L+6c0/a4Bt6xVmUuKd7GOgcHWoxcQVO4=放,容易滋生蚊蝇,危害身体健康,不利于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农民还随意排放污水,乱埋乱烧垃圾,厕所卫生脏乱差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加剧了人居环境的恶化。

2018年,四川省印发了《四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从市、县两级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从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卫生厕所改造、粪污治理等方面入手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但方案起步晚、实施时间短,部分区域农民对方案重视程度不高,参与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和农户改厕等意识不强。除此之外,四川民族较多,风俗差异大,不同区域的农村人居环境差异较大,特别是“三洲”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当地风俗习惯影响,环境问题突出,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较为缓慢。

2.2 县域生态环境差异大,协调治理困难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季风环流,导致四川区域间生态气候差异巨大。川东部为盆地,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是酸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四川中部为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湿润,耕地资源丰富,城市化进程也比较快,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是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川西北为高原,地势起伏大,土壤贫瘠,植被稀疏,草原面积缩小,生态环境脆弱,是四川生态治理最难的区域之一,主要面临荒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川西南是山地,森林面积大,动植物资源丰富,面临水土流失和森林覆盖率下降的问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四川省的生态服务体系依然在不稳定的阶段,生态治理具有波动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的特点[7]。四川各地区面临不同的生态问题,生态治理措施各有不同,治理难度较大,需要各县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对应的治理措施。

2.3 县域生态治理资金不足,生态配套设施不完善

县域生态设施建设需要物质作为保障。2021年年度,四川省中央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别为126 900万元、27 534万元、40 100万元,而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实际到位 22 648 万元。与其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相比,四川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加之,农村经济发展不发达,导致四川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各乡村开展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的不同,各地区的生态基础设施存在很大差异。2017年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农村家庭户厕普及率分别为62.4%、75.5%,与华东地区(91.4%)和华南地区(93.4%)的差距较大。四川作为西南地区的大省,在生态治理设施建设方面上存在短板,对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能力也不足。2020年,全省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只有58.37%,城镇和农村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不足。污水收集管网未完全接入城镇和农村,建设滞后,对污泥做无害化处置的配套设施不足,乡村黑臭水体随处可见。

2.4 县域生态治理能力落后,统筹协作能力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8]。县域生态治理的关键在于人,只有让更多的“三农”人在乡村扎根,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乡村就业人员总人数为28 793万人,而我国乡村实用型人才约为2 254万人,仅占乡村就业人员的7.8%,乡村人才短缺。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四川乡村传统的治理技术和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乡村环境监测和监管,迫切需要一批新型的乡村人才队伍提高乡村环境监管和检测等领域的现代化和数字化水平,充分挖掘数字化平台在生态治理中的潜能。

此外,四川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各部门联系并不紧密,各部门各司其职,单独推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及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之间存在交叉,但是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及水务局等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难以形成部门合力,容易出现职责不明和职能重叠的问题。县域生态治理如何协调好各方力量,县政府如何行使好自己的权力,这些都是四川县域生态治理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县域生态治理的对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四川乡村的生态治理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路径。

3.1 培育乡风生态文化,打造和美宜居乡村

《关于以生态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2020—2022年)》中指出要弘扬乡村生态文化,推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培育乡村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宣传[9]。

四川想要建设和美宜居乡村,需要从农民思想观念入手。加强对国家乡村振兴建设政策宣讲和教育,保证村民能够积极配合政府建庭院、建入户路、改水、改厨、改厕和改圈等活动。加强生态治理制度法规的宣传,保证村民对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政策法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破除四川部分农村地区的陈规陋习,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村文明新风建设。创建文明村镇以及文明社区(单位),把生态文明培育作为重要内容,促进生态文明成为村民共识。因地制宜,根据乡村生态特征,打造绿色乡村生态文化,鼓励评选四川“最美乡村”。要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介的作用,依托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微博等互联网媒体,创新宣传和教育方式[10]。

3.2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四川省分布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农田、森林和草地,不同生态系统起到不同的生态作用,要充分发挥好不同县域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分区管理,分类治理,全面发挥好各区域的绿色协调发展[11]。

在巩固草原畜牧业基础上,打造特色生态产业。推动川西草原生态保护,优化畜群结构,加快园区建设,发展草原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旅游,重点打造特色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园区产业。充分挖掘川西草原游牧农业文化的价值,发展“草原休闲观光”的休闲农业[12]。利用生态优势,发展高原绿色产业。川西北高原区,生态治理脆弱,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的滞后,在对土地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高原的资源优势,开发高原旅游、药材种植等,保障村民的生存生活,只有缓解了县域贫困问题,才能减少为了生存和生活对高原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川西高原的生态治理。

推动乡村生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对于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以及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生态环境问题比较明显,需要缓解区域人口压力,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生态建设面积,加强绿色生态基础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3.3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基础设施

乡村生态治理设施建设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四川的县域生态保护资金大部分是政府主导,补偿的方式一般是地方政府横向或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对部分欠发达县域来说就是杯水车薪,必须要让市场进入到生态补偿机制中,要探索和建设涵盖范围更广、补偿方式更加多元、更加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分配效率与精准度。对于规划明确的重大生态工程和项目要优先投放财政资金,县政府要把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当成财政支出的重点,保障县域生态治理资金的充足。

借助市场实现生态资金的配置。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有关生态保护补偿的引导、激励和约束政策。调动市场的活力,扩大市场的投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县域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加快建设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对老旧和破损的管网统筹改造和修复。对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保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化运行与维护,有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的治理。对农村的荒地废地、边角地等充分利用,建设小微村庄公园和公共绿地。对县城、中心镇以及行政村的环境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3.4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在追求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乡村生态文明的有效监管,提高乡村生态治理的稳定性和健全乡村生态治理工作体系。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乡村生态治理的关键在于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积极与农业院校或研究所交流合作,加强在生态治理、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对接。

强化社会公众的参与。四川县域生态治理过程中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健全农民参与生态治理的引导机制,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治理成果。鼓励社会组织通过实地访问、摄像摄影、调查民意等方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监督;发动乡村的环保组织通过举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活动,创立生态环保公益资助项目等方式参与到县域的生态治理中。

加强多方合作。乡村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多方合作,社会共同参与。四川县域生态治理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除了生态环境部门外,林草局、农业部门、水利局等都应该发挥生态治理的重要作用,需要加强多方合作,各部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开展乡村生态治理。

4 结束语

四川省农村生态治理不仅能够推动美丽四川的建设,还全面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四川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任重而道远,在新时代,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四川乡村生态治理的道路,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四川的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省上下必须认真学习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生态建设方面的指示,加快推动乡村生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奋力谱写建设美丽中国四川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徐晓风,刘海涛.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J].学习与探索,2024(2):122-126.

[2] 赵建军.县域生态振兴新路径探索[J].国家治理,2022(4):36-43.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4]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

[5]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意见[N].四川日报,2024-02-29(001).

[6] 2021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四川省情, 2022(3):28-35.

[7] 邓茜月,王永生,黄晗.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因素[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3,40(5):1111-1121.

[8] 魏后凯.中国“三农”研究:第2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5.

[9]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印发《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61975.htm.

[10] 徐琳瑜.县域生态环境治理解困创新之道[J].国家治理,2022(7):48-52.

[11] 左玲丽.基于县域尺度的四川省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12] 周莉.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绿色发展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