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区依附型安置区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

2024-09-20龚晶晶罗文聪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易地搬迁是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景区周边是搬迁安置区选址的重要考虑。该文以广东云门山旅游度假区周边的搬迁安置区为例,分析搬迁后农户生计资本的变化,以及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搬迁带来农户生计资本的增加,表现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方面;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的表现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旅游主营型、旅游兼业型和非旅游经营型;生计资本的变化影响农户生计策略,以自然资本的影响为最大。该文为评估景区依附型搬迁安置区农户的生计现状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搬迁安置区民生相关政策、促进旅游目的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景区依附型安置区;农户生计;生计资本;云门山旅游度假区;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060-04

Abstract: Relo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poor people, and the surrounding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or the location of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areas. Taking the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areas around Yunmen Mountain Tourist Resor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after relo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livelihood capital on livelihood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ocation brings about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which is manifested in natural capital, material capital, financi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s, from high to low, they are tourism main type, part-time mixed type and non-tourism management type; and the change of livelihood capital affects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ies, with natural capital having the greatest influence. 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livelihood status of farmers in the dependent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areas of scenic spots, and provides experience for formulating policies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area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livelihood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Keywords: attached resettlement area of scenic spot; farmers' livelihood; livelihood capital; Yunmen Mountain Tourist Resort; rural revitalization

易地搬迁是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十四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出“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为达到这一要求,许多地方政府将搬迁安置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将安置区打造成乡村旅游点,或将安置区建在风景名胜区周边,形成了以从事旅游业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景区依附型搬迁安置区[1]。

1 文献回顾

1.1 农户生计的相关研究

生计是一种维持生产生活方式的谋生手段,其特点在于能够在面对外部冲击或变化时仍然可以维持的可持续性[2]。生计资本作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的关键点,诠释了生计所需的各类日常生产资料,及其与生计策略的相互关系。基于该分析框架,国内外学者对生计资本的类型展开研究,将生计资本分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这5类资本可以分别从个人具有的财产资源和支配能力、社会网络关系和人脉、知识技能、个人住房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定义。生计策略则是指农户为满足生计需求,对当前或未来生计活动进行的规划和选择。

1.2 旅游情境下的农户生计研究

当前研究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下农户生计变化结果持2种观点。一类是积极观点,认为乡村旅游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文化传承,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户有了更多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增涨了农户见识,推进了农户就地旅游就业和生计多元化,提高了农户收入,农户生计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而另外一些研究持消极态度,认为旅游业完全取代传统产业会使得农户无所适从,农户不具有现代旅游业所要求的经营技能,难以融入旅游服务行业之中。并且,旅游业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受到外部环境(如疫情、季节、节假日)影响很大,旅游业快速发展使社区社会结构快速变化,带来农户相对剥夺感和社区冲突,太过依赖于旅游业会降低农户生计多样性。因此,旅游业应视为助力农户生计的众多产业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可见,旅游发展是否能提高农户生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1.3 文献述评

当前,旅游发展下的农户生计问题得到学界关注,旅游业是否促进农户生计发展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搬迁到景区、以旅游业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农户是特殊群体,但景区依附型搬迁安置区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的研究仍较为匮乏,这会影响乡村旅游开发和搬迁安置区农户安居乐业,须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3]。

2 研究案例和研究设计

2.1 案例地概述

云门山旅游度假区坐落于世界过山瑶之乡——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境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珠高速、乐广高速出口近在咫尺。目前,景区建有高空全景玻璃桥、云上飞瀑、客运索道、生态步道、水上乐园、海洋公园、机动游乐园、冰雪世界、百亩花海、萌宠乐园和植物迷宫等众多游玩体验项目。

2011年,为了南水水库(位于韶关市乳源县东坪镇16 km处的广东省饮用水一级水源保护地)的生态保护,水库移民工作开始开展。截止到2021年,累计迁移1 779户,共8 460人,约1/5被安置到乳源云门山旅游度假区附近村庄,即当地政府规划建设的坝背村、马鞍山村、斗湾村等移民安置村。这些村交通便利,统一安置,环境优美。安置后,农户生计依附景区旅游业,以经营民宿、农庄、商铺为主。其中,坝背村和斗湾村位于乳源县城所在的乳城镇,马鞍山村位于大桥镇,这3个村子适合作为本研究案例地。

2.2 生计资本的评价指标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前人对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的研究,选取自然、物质、金融、人力、社会和文化等维度量化农户生计资本。自然资本方面,土地资源是农户最为重要的生计保障,同时房屋位置是否靠近游览线路也会较大程度影响农户旅游经营,因此本文选择土地面积和住房区位作为自然资本的衡量指标[4]。物质资本方面,本文选择住房面积和生产设备拥有量作为衡量指标;金融资本是指农户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可使用的资金,本文选择家庭总收入、获得政府补贴难易度及获得借款难易度作为衡量指标;人力资本方面,本文以农户家庭整体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以及旅游经营技能培训进行衡量;社会资本方面,本文选择家庭中是否有村干部、家庭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社和家庭礼金支出3个层面测度。文化资本是指可以价值体现的非物质习俗和物质文化要素,以农户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可用于旅游开发的设施资源来衡量。采用熵值法计算生计资本各指标权重见表1。

2.3 生计策略的类型划分

参考前人研究,将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策略分为旅游主营型、旅游兼业型和非旅游经营型3类。旅游主营型是指旅游收入占家庭收入80%以上的农户,他们具有经营规模大,客户来源渠道多的特点,赋值为2;旅游兼业型指旅游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不到80%的农户,他们采用了多种谋生方式,除了农家乐经营收入,还有稳定的工资或打工收入,赋值为1;非旅游经营型是指没有农家乐业务收入的农户,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房屋租赁收入或来自景区管理和卫生工作的工资收入,赋值为0。

2.4 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

本文数据来源自2023年9月至10月在坝背村、马鞍山村、斗湾村的实地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之前,笔者对所在村农户进行了半结构深入访谈,以了解移民安置村的基本情况及农户生计活动。根据访谈结果,参考相关文献设计了问卷。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对某些问卷项目提供了必要的解释,以帮助受访者准确理解,共发放调查问卷236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有效回收率为95%。

样本描述性分析显示,坝背村、马鞍山村、斗湾村的村民占比分别为28.1%、32.7%和39.2%;男女比例为 61.4%和38.6%;年龄在21~65岁的村民占71.4%;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人数占比73%;家庭住址和区位方面,处在游览线路上、偏近和偏远的村民分别占比38.4%、24.5%和37.1%。

3 实证结果

3.1 搬迁安置区农户生计资本

搬迁安置后,农家乐已成为安置点大多数农户的基本生活方式。家庭住址的位置是农户从事旅游经营的天然资源,因云门山的旅游资源和市场和良好区位,农户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本。其次,农户搬迁后居住在3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中,他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加之当地政府已规划建设周边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农户的物质资本在显著增加。再者,搬迁后,安置区农户的财务状况和金融资本也得到改善,这一方面来自旅游经营,另一方面来自于当地政府为民宿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援助和担保贷款。再者,当地政府考虑到了农户人际关系的适应性,安置区的住房位置尽量与搬迁前保持一致,农户的左邻右舍并未有太大变化,同时旅游发展增加了农户与外界互联互通的机会和渠道(如一些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与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故搬迁后农户的社会资本也有所增加。最后,由于搬迁后所处的旅游景区中有云门寺,访谈中有农户提到会时常参与寺庙的节庆活动,这加深了农户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理解,农户文化资本也有所提高[5]。

然而,搬迁后农户从第一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原先以农耕种植为主要技能的农户尚未完全适应现代旅游服务业,加之农户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较大,学习效果不佳,旅游经营技能不足,导致安置点农户的人力资本变弱。尤其在面对游客多样需求和市场趋势变化时,农户难以调整旅游经营服务策略。

3.2 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

经调研,旅游主营型、旅游兼业型和非旅游经营型的农户分别占比42.9%、33.8%和23.3%。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旅游主营型、旅游兼业型和非旅游经营型,但3种类型的农户生计资本的具体表现有不同(表2)。通过方差分析发现,3类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资本在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上并无明显差异。旅游主营型的农户住房区位条件较好,方便接待游客,与外界联系较多,旅游受益较为显著,故其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明显高于旅游兼业型和非旅游经营型。人力资本方面,旅游主营型和旅游兼业型的农户更关注旅游技能的提高,更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与学习,相较于非旅游经营型的农户更高[6]。

3.3 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策略的影响,以农户生计资本为解释变量,生计策略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构建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关系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农户自然资本与生计策略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7***。由于搬迁安置点农户的农家乐经营基本依赖云门山旅游市场,旅游的季节性已成为农家乐经营的重大外部冲击。自然资本高的农户更倾向于经营农家乐为生,因此,其旅游经营策略表现更明显。人力资本与生计策略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36***。由于安置点农户的生计已从农业转向旅游,但农户却不懂现代旅游服务业的经营技能,这导致人力资本成为农户旅游生计策略的阻碍。

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与生计策略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安置点农户的物质资本以住房为主,主要用于农家乐经营,难以在其他方面再带来收入。金融资本大多用于旅游相关营生的投资[7],较难拓展到其他方面。因此,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对于农户策略的影响不大。同时,访谈中发现,虽然礼金开销已成为农户的经济负担,但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这不会对生计策略产生明显作用。此外,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可用于旅游的文化资源几乎没有差别,故对于生计策略的影响同样不明显。

4 结论与对策

4.1 研究结论

搬迁后,农户的生计资本增加,表现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方面。因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移民安置,极大影响了被安置农民的生计。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旅游资源、物质条件、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参与当地活动均得到增加,但旅游经营技能不足。

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的表现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旅游主营型、旅游兼业型和非旅游经营型。原因在于,旅游主营型农户由于房屋位置好、旅游受益多、积极学习旅游技能,其在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上相较于另两类农户更高。

生计资本的变化影响了农户生计策略[8],以自然资本的影响为最大。由于搬迁安置点农户的农家乐经营基本依赖云门山旅游市场,房屋离浏览路线近、自然资本高的农户更倾向于农家乐经营,因此,其旅游经营策略表现更明显。

4.2 管理对策

4.2.1 加强旅游经营技能培训

选择乡村旅游民宿管理人员、乡村旅游带头人,星级农家乐从业人员、景区景点讲解员、旅游大通道沿线群众,通过现场名师讲解、交流、现场观摩学习等方式相结合,展开典型案例的宣传推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景点运行管理、旅游服务接待礼仪和实际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实训,让农户更好掌握标准规范的服务流程,不断提高农户旅游经营技能。

4.2.2 扩大旅游路线辐射范围

充分挖掘当地瑶族饮食、建筑、节日、习俗等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推进文化特色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如以世界过山瑶风情园为牵引点,以八一瑶族新村、东下山村、雕子塘村为辐射点,以乳桂经济走廊为主轴,形成“五点一廊”研学综合体发展格局。整合县域内营销资源,旅游宣传片、旅游歌曲、旅游画册、旅游广告、旅游活动和旅游微刊等手段,实现云门山文化旅游宣传立体营销。推进云门山景区提质扩容,完成停车场、游步道及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扩大旅游路线辐射范围[9]。

4.2.3 拓展农户就业渠道

当地政府应将旅游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发展农文旅融合和现代乡村旅游,通过县域内稳岗扩岗、壮大村集体经济、社区工厂提质升级等方式,招大引强、延链强链,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安置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农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和稳定收入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应重视和紧盯“走不远、离不开、增收难”的劳动力,积极落实帮扶政策,立足区位优势,实现“村内生活、村内就业”。

参考文献:

[1] 唐文跃,胡郭潇,王乾光,等.新冠疫情对景区依托型安置区失地农户生计的影响:以三清山银湖湾安置区为例[J].中国生态旅游,2022,12(1):125-139.

[2] 龚晶晶.气候灾害、农产品价格策略和农户生计脆弱性——来自生态搬迁安置区的考察[J].价格月刊,2024(1):22-32.

[3] 肖轶,尹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融资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基于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5区县562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2):127-135.

[4] 贺爱琳,杨新军,陈佳,等.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2):174-181.

[5] 史玉丁,李建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J].旅游学刊,2018,33(2):15-26.

[6] 盖梦迪,杨海娟,李飞,等.基于产业分类的农户生计与生计产出关系探究——以西安市城郊乡村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5):200-207.

[7] 龚晶晶,唐文跃.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对其与企业间契合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国企经营型和私企经营型两类景区的比较[J].人文地理,2024,39(1):161-172.

[8] 饶品样,耿亚新,张雅.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生计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基于“生态依赖-生计福祉”的响应模式[J].中国软科学,2023(5):64-76.

[9] 郭华,杨玉香.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20,35(9):13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