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2024-09-20吴达月
摘 要: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村文明建设工作,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步骤,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乡风文明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但在社会治理中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些农村存在攀比、浪费等心理;受西方文化冲击,乡村传统文化衰落现象突出;一些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较低。该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这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不断充实乡风文明建设人才队伍。树立系统思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更多活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新质生产力;系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035-05
Abstract: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always placed great importance on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Building a civilized rural culture is a crucial step in advanc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such as improved social civility have been made in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notable issues in social governance remain: some rural areas exhibit tendencies towards comparison and waste;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is declin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some farmers have low-quality cultural lives. Therefore, feasible paths for promoting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moted are both feasible 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 The paper emphasizes that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efforts, to vigorously promote cultural reform, enhance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provide a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continually strengthen the talent pool for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By establishing systematic thinking, a new atmosphere of rural civilization can be fostered, thus injecting more vitality into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cultural reform;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ystematic thinking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质量,关乎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聚焦乡风文明新风气,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农业农村部等关于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指出,要重点治理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3]。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通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重构农村地区的公序良俗,让乡村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是党和国家的殷切期盼。持续推进乡风文明现代化建设,能够革除农村的陈规陋习,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升乡村文明程度,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风文明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农民群众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乡村的文明程度不断得以现代化,广大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差,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等复杂因素,乡风文明建设的治理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受到较大影响,中国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尚存在一些较大的弊病需要铲除。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尤其是在和现代社会相比较时,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4]”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相对城市来说比较缓慢,其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比较滞后。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比较低,这也影响了乡村文明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1.1 存在攀比心理
农村的攀比等不良之风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第一,高价彩礼阻碍婚姻文明现代化。彩礼是中国传统婚嫁文化中的一种正常礼俗,表达了对即将步入婚姻的男女青年的美好祝愿。在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女方的嫁妆和男方的彩礼本来是对等的,新郎向新娘家送的礼金或者礼物,代表着男方对女方的尊重以及对家庭的承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被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所捆绑,高价彩礼使婚姻和爱情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婚姻被当做买卖,待价而沽,不少适龄男青年苦于无法支付高额彩礼致使感情破裂。高价彩礼成为农村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第二,出现“薄养厚葬”现象,传统孝道式微,殡葬方式影响村容村貌。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外出务工,由于经济、假期较少等原因的限制,子女回家的次数比较少,给予父母的物质帮助和感情关怀比较少,年迈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父母内心感到孤独。农村封建迷信等观念依旧存在,不少农村子女为了面子等,在父母去世后大操大办,过于铺张。较多农村地区的殡葬领域存在突出问题,未实现集中划区进行殡葬和管理,农村的一些田地甚至变成坟地。第三,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乡村社会经济普遍提高,农民的面子竞争行为成为农民获得体面和尊严的方式。乡村社会的面子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理想类型:外显性面子、社交性面子、依附性面子[5]。外显性面子体现在对建房子、红白事、权力和社会地位等的追求上,对物质财富的欲望过于膨胀;社交性面子体现在对着装、娱乐休闲、人情往来等社交场合中,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依附性面子体现在为宗族的贡献中,在南方农村的宗族势力表现更为显著。农民之间的仪式性人情支出逐渐失去淳朴性质,人情支出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
1.2 乡村传统文化衰落现象突出
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衰落是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一大因素。第一,乡村“空心化”现象较为突出,民俗文化面临衰落和消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 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 658万人,比上年增加468万人,增长2.7%[6]。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外出务工,西部地区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乡村由于村镇等就业机会较少、薪资待遇低、发展空间较小等因素,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前往经济发展程度高、就业前景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的省市就业,极少留在本地村镇,民俗文化后继无人,难以传承。第二,古村落保护力度不足。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古老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古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根与魂。古村落由于自然损毁,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过度商业化和趋同化等原因,古村落逐渐失去特色,衰落和消失。第三,乡村传统文化缺乏行之有效的传承途径。乡村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部分民众无法理性看待传统文化,视传统文化为糟粕;传统文化的形式或者内容未进行创新性革新,不契合时代发展;部分非遗文化及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其传承难度大,例如中医、戏曲、木雕等。现代生活节奏快,一些年轻人趋于浮躁和功利,难以静下心来学习传承。
1.3 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较低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匮乏是影响乡风文明现代化建设的一大因素。第一,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娱乐占据了农民的大部分空闲时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9.8%[7]。农村网民的规模越来越扩大,快手、抖音、火山等短视频平台成为农村网民的重要精神食粮,但长时间沉迷网络,在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充满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中,人会越发感觉空虚和焦虑。网络上存在着不少内容不健康的信息,长期接触一些不良信息,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由于缺乏理性判断能力,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偏离社会主义正确航向。沉溺于无思想的娱乐中,对现实的幸福的体验感反而会下降。第二,农村的有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较少,很难契合农民真正的精神需求,未能产生良好效果。农民喜爱的露天电影放映活动、文艺演出等活动比较少。农民消遣娱乐的方式更多是在树荫底下聊天、打牌。逢年过节农村地区开设赌桌,进行赌牌的现象屡禁不止。第三,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的文化建设资金投入较少。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是衡量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数之一。虽然一些农村地区配备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运动场等硬件设施,但大多比较陈旧、简陋,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农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不高。
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8]。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文明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类越拥有更多自由。文化上的进步让人类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是促进人类迈向真正自由的重要元素。不断推进乡风文明的现代化建设,可以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
2.1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能够及时清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落后文化观念,真正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迈向新阶段。马克思指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10]”马克思尖锐批判了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性和野蛮掠夺性,随着数字资本主义的急剧扩张,西方国家宣扬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在农村社会的影响亟待清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西化、分化图谋从未停止。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影视作品等把娱乐至上、追名逐利等错误价值观输入中国,造成了恶劣影响。这需要党和国家下大力气,彻底清除。第一,党和国家要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合起来,专项拨款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宣传系列活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等,针对农村地区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文化宣传和不文明现象整治活动。坚持寓教于乐,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孝老敬亲等传统美德,倡导简约文明的婚嫁习俗、殡葬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认知,推动移风易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二,树典型、立榜样、聚民心、促乡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11]”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定期开展榜样人物、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唱响乡风文明建设主旋律,弘扬社会文明正能量,用榜样的力量去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坚持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让乡风文明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第三,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建设文化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孔子家语·六本》中提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12]”基层机关单位要注意引导村委会利用横幅标语、文化墙、宣传海报、文化长廊、广播和组织观看优秀文艺作品等形式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文化涵养乡民品格,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为乡风文明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断感染人、熏陶人。
2.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打造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美丽的乡村是广大村民的愿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村民建设宜居宜业的乡村新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4]。产业振兴是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第一,要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特色农业产业链,促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质量,巩固农业生产基础。严守耕地红线,对耕地进行严格管理,推动乡村公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用数字化平台打造农村特色产业园模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作物产业链向纵深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第二,不断探索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有效路径,能够切实把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引擎。坚持贯彻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找准自身定位,突出生态优势,强化乡土风情,重视文化特色,打造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广西程阳八寨景区、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黑龙江漠河市北极村等结合本村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乡风建设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5]”人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让社会不断进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当地政府可以与校企进行合作,立足实际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多种途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掌握更多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发展高品质农业。通过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乡村地区人员就业,实现共同富裕,以经济建设助推文化建设。
2.3 培育乡风文明建设人才队伍
人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塑造者,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育一支优秀的乡风文明建设人才队伍。马克思曾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16]”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精神生产,能够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第一,落实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分工责任制,组建一支优秀的乡风文明建设整治队伍,常态化开展治理工作。乡风文明建设涉及乡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比较复杂,需要系统、规范进行治理,全员参与治理。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发挥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不断完善修订村规民约,通过共同的行为规范对涉及乡风文明建设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对红白事、老人养老、留守儿童教育、乡村垃圾分类与清理和村民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等问题高度重视,及时解决,不断总结治理经验,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治理科学化水平。各省市、乡镇注意推广乡风文明治理示范村的成功经验,通过先进典型激发各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热情。第二,党和国家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理论和经验指导,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更多线上培训课程。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7]”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正确理论指导,更需要落实在社会实践中。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文化环境需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科学理论,更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第三,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对乡村工作人员的补贴,为乡村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风文明建设,鼓励本地有知识、有道德、有权威的乡贤加入乡风文明建设队伍,开展更多乡风文明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当地政府积极探索与高校形成合作机制,对乡风文明建设进行学术研究,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 结束语
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不可或缺。恩格斯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18]”乡风文明建设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其发展规律。乡风文明建设既要遵循客观辩证法,也要遵循主观辩证法;顺应自然,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乡风文明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既需要通过相关制度进行规范,更要乡村全体成员从思想上、行动上予以高度重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通过良好的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2] 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857100.
[3] 关于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2(9):24-27.
[4] 费孝通.乡土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97.
[5] 贺雪峰.南北中国: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63-165.
[6] 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OL].(2024-04-30)[2024-05-17].https://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
2404/t20240430_1955166.html.
[7]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27.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0.
[11] 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44975.
[12] 文心工作室编著.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161.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14]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3-6(01).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55.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