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4-09-20高倩文阳会兵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为响应新农科建设和课程思政时代语境,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教学团队在持续建设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坚持育人为本,落实课程思政。该文在简单介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分享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经验,提出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思政的目标导向、核心主题、实施路径和实施策略,为同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思政;核心主题;实施路径;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013-05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contexts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all courses, the teaching team of the Introduction to Smart Agriculture course,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dheres to training students and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ources, this paper share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experience i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goal orientation, core themes, implementation path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roduction to Smart Agriculture course,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implement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imilar courses.

Keywords: Introduction to Smart Agri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re theme; implementation path;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涵,也是现代教育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和教育教学实施的总体导向[1]。教育部202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重点、路径选择和条件保障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意见,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南[2]。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中,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生工作体系(含团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开展德商培育[3]、价值引领、“三观”教育[4]。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5]。除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师同样肩负立德树人责任,教师是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引导者,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必须落实课程思政。

1 智慧农业引论课程简介

自2019年“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6]。其后,“北大仓行动”作出了整体部署[7],“北京指南”实现从实验田走向大田耕作[8],在全国掀起了新农科建设热潮。“北京指南”明确提出:建设体现新农科特质的通识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和学科交叉的系列课程,形成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方案,开发新形态教材等[9]。响应新农科建设时代语境,建设体现新农科特质的通识课程,落实新农科建设实际行动,湖南农业大学组建智慧农业引论教学团队,于2021年3月建成智慧农业引论数字教学资源并在超星学银在线平台运行,已在线开课7期,选课人数12 401人,选课学生覆盖全国105所高等学校,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该课程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最新动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质改造传统涉农专业,使学生掌握智慧农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具备参与数字农业建设、精准农业实践、智慧农业探索的实战能力,是面向农林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涵盖现代农业基本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原理、农业传感技术原理、农业遥感技术原理、农业物联网工程、智慧农业支撑技术和智慧农业探索实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整合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职能,科学嵌入价值引领、德商培育、思维训练和心智开发,坚持育人为本,落实课程思政,提升育人效果。

智慧农业引论已建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包括授课视频30个(总时长341分钟)、课后作业240题、考试题库325题和课外学习资料71个,作为线上课程资源,可按0.5学分设置选修课,农林院校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完成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任务,包括授课视频、课后作业、在线讨论和在线考试,校方可认可其完成了0.5学分的新农科特质通识课程的学习任务。利用该课程的线上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即线上学习8学时,线下辅导8课时,共1学分。具体的实施办法是,主讲教师安排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同步安排和实施线下辅导,线下辅导包括课程学习部署、讨论式教学改革、辩论式教学改革、探究性学习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线下答疑和知识疏理等形式。线上教学资源已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线下辅导则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学情开展课程思政。

2 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思政的目标导向

不少教师纠结于课程思政具体该怎样实施?课程思政到底要教些什么内容?课程思政怎样考核?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占多大比重?甚至有个别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拿出部分时间来讲思政理论课内容,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走偏现象。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教师团队经过基于头脑风暴法的反复研讨,认为课程思政不应简单地重复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导向:①“三观”教育是重点。“怎样看世界、怎样看人生、什么对你更重要”,看似简单的3个议题,任何人都有迷茫的时候,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交流圈扩张、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混沌的时代,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三观”不正或认知偏差,教师应根据实际学情合理切入“三观”教育主题,传播正能量;教学过程中积极响应学生言行,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②厚植“一懂两爱”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更应该厚植“一懂两爱”情怀,不应该一般性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更应立志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农业专门人才,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内容之外,还应经常深入农村基层,较准确地把握农业、农村、农民的知识需求、技术瓶颈、发展“痛点”,能够利用自己所学服务“三农”。③激发强农报国责任感。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也公认排名第二,我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是,在农业领域,面对美国、以色列、日本等农业强国,中国农业仍然存在“赶”“超”需求,农林院校大学生应具有强烈的强农报国责任感,为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贡献自己的力量。④拓展国际化视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农林院校大学生应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学科研究前沿,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奠定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大国责任和担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关切,农林院校大学生应具有“大国三农”责任意识,适当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农民现状,有需要时能够献身援外工作。

3 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思政的核心主题

课程思政不应简单地重复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必拿出大把时间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学情现状,合理组织课程思政的核心主题,紧扣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恰当地切入相关主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深刻领悟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主题的关联,形成发自内心的响应和感召。智慧农业引论教师团队根据座谈研讨、专家咨询、学生调研等途径,提出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思想的核心主题:①榜样教育正“三观”,专业自信凝潜力。“三观”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点,但不是简单地宣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相关理论,应在榜样教育、案例教育或相关教学内容中贯穿“三观”教育内涵,以事实为基础,以榜样为示范,开展感召式“三观”教育[10]。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落后象征、农民是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于很多学生家长和学生心中,涉农专业的大学新生普遍缺乏专业自信,课程思政应以本专业领域的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专家学者等榜样事迹来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②中国“三农”现状及农业发展“痛点”。培养“一懂两爱”的高素质农业人才,首先必须了解“三农”现状,把握农业、农村、农民对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需求,奠定服务“三农”的思想基础。农业在大量小规模生产经营者面对大市场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技术瓶颈多、品牌资源少和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些都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痛点”,应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基层,了解“三农”现状,发现农业“痛点”。③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政策导向。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课程思政实践中,应在教学内容中介绍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及农业发展政策导向的知识,使学生及时、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政策导向。④现代农业发展策略和智慧农业价值空间。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装备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农艺技术武装的现代化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生态化和自动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智慧农业引论课程讲授智慧农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同时应展望智慧农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⑤全球农业发展动态和“一带一路”倡议。呼应“拓展国际化视野激活‘大国三农’责任意识”的目标导向,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教学中,线上授课视频安排了相关内容,同时与时俱进实时地更新线上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全球农业发展动态,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级顶级合作倡议需求。线下集中辅导可安排这方面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线下分散辅导则响应学习者的在线讨论内容和师生交流过程中的言行,通过言语教育和行为示范,激活学生的内生动力。

4 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中,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11]。智慧农业引论已整体建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可按线上课程开课,也可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如果采用线上课程的方式,课程思政主要体现在线上资源的课程思政内容和教师团队通过在线讨论开展课程思政。如果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实施路径。

4.1 线上资源的课程思政内涵

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教学团队在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时,坚持育人为本,落实课程思政,在授课视频中恰当地切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思政主题,在课后作业中引导学生查阅课程思政相关知识,并将课程思政特色知识点纳入在线考试题库,实现课程思政贯穿全程。在绪论部分,将全国农业发展动态、中国农业战略与农业发展政策导向等教学内容在授课视频和课后作业中均体现出来;在现代信息技术原理部分,纳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状、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智慧农业价值空间等课程思政内容;在农业传感技术部分,把传统农业依赖经验向现代农业利用农业大数据资源转变,展开相关课程思政内容;在农业遥感技术部分,重点挖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课程思政价值;在智慧农业支撑技术部分,把智能温室与农业物联网工程、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溯源技术、农用无人机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技术等教学内容与农业发展“痛点”联系起来,具有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在智慧农业探索实践部分,把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精准农业实践、智慧农业探索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与农业发展政策导向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强农报国责任感。

4.2 在线讨论的课程思政空间

线上教学平台的在线讨论是学习者与课程教学团队交流互动的开放性虚拟环境,可以由教师发起讨论主题,也可以由学生发起讨论主题,其他学习者跟进或参与讨论,是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心智潜能的特殊环境。课程教学团队坚持育人为本,有意识地发起课程思政方面的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及时回应学生观点,发现错误观点或偏激言辞给予及时纠正。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在线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对发起在线讨论主题、回应在线讨论主题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性计分并纳入综合成绩中。

4.3 线下集中辅导的课程思政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时,一般都安排了若干学时的线下集中辅导,线下集中辅导采用现场答疑、知识疏理、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也可以开展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改革,形成教师与学习者的现场交流互动,为课程思政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线下集中辅导的课程思政实施办法类似于课堂教学,由于知识传授主要在线上教学资源完成后,因此根据班级学情和学生个体进行课程思政具有更大的空间。

4.4 线下分散辅导的课程思政

线下分散辅导通常是教师面对某个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人,可以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教师根据学习小组的倾向性意见或学生个人的言行,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由于线下分散辅导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互动,课程思政具有更大的因材施教空间,也能产生更好的育人效果。

5 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课程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策略。课程思政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也不可能机械照抄他人经验,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育教学活动和不同场景,因地制宜地实施,使课程思政变得有目标、有差异、有特色、有影响和有成效。

5.1 挖掘专业及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价值

高校不同专业服务社会不同的职业岗位群,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或每次课堂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使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具有巨大的创新空间,教师就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自身背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自身素质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价值空间,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其创造性。在智慧农业引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群体或专业班级,结合当前现实,与时俱进挖掘课程思政素材。

5.2 积极开发基于过程体验的课程思政潜能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性教学,对于学习者而言,都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体验,包括感觉体验、知觉体验、情绪体验、行为体验和思维体验。理论教学一般为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讲授和演示,使学习者通过感官形成感觉体验,学习者结合知识本底和能力基础形成知觉体验,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及基于情绪体验的行为,最终形成综合性的思维体验,通过一系列的过程体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提升。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教学场景,基于动手能力或实践能力训练的过程体验有异于课堂教学的被动学习,学习者更关注过程体验所带来的思维响应,更容易形成基于过程体验的心智开发,赋予教师或组织指导者更大的课程思政发挥空间,组织、安排、实施这类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过程积极开发课程思政潜能,实现寓教于学、寓教于勤、寓教于行、寓教于心和寓教于乐。

5.3 响应学情动态的课程思政价值空间

学情分析指教师对所教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分析,一般包括学生的日常经验和学习基础,以及对学习内容的已知点、兴趣点、困惑点和发展点等。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学情分析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学情分析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13]。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学习者或学习群体具有一定的实时响应状态和心理变化特征,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应实时感觉学习者或学习群体的现实状态,这就是学情分析。教育是一种心理潜能激活过程,也是一种灵魂唤醒过程,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响应学情动态的应变能力,同时也应积极挖掘响应学情动态的课程思政价值空间,包括面向个体的因材施教和基于群体的面上实施。

5.4 处理异常事件的课程思政特殊场景

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异常事件,如学生提出反对观点、个别学生行为异常、课堂秩序难于控制、实践教学中发生安全事故和竞赛失败等,面对这类异常事件,教师或组织指导者的首要任务是采取合理的紧急处置措施,平缓或控制异常事件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或损失,实施紧急处置措施以后,应及时分析发生原因、可能后果、异常事件的责任担当,形成基于处理异常事件的课程思政特殊案例,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和其他同行提供面向特殊场景的课程思政素材。

5.5 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道德主体,必须以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为己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完满发展,促进心灵的丰盈和健全[14]。教师的教学潜能源于知识积累、过程体验、交流互动、社会阅历和思维凝炼,从而使不同教师个体在教学能力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知识组织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工具应用能力、技术展示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等方面。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核心是话语能力,包括话语建构力(说什么)、话语表达力(怎么说)、话语感召力(效果怎么样)[15],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也应注意加强自我修炼,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6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落实课程思政至少要从3个层面来实现,在课程建设层面,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材编撰、配套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都应考虑课程思政的需要,智慧农业引论的线上教学资源和配套教材基本达到了这方面的要求。在课程教学实施层面,每次教学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智慧农业引论通过在线学习和线下辅导实现了多途径的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层面,必须综合考察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是否结合学情开展关联主题的课程思政活动,是否能根据学生个体实施因材施教,智慧农业引论的授课视频、课后作业、在线讨论和在线考试等线上资源覆盖了课程思政的核心主题,综合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课程思政效果。线下集中辅导、线下分散辅导则由主讲教师综合考察,能够实现课程思政效果的主观评价。

参考文献:

[1] 栾淳钰,白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原创性贡献[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223-229.

[2] 刘营军.农科特色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8):15-17.

[3] 姚鹏,沈亚英,金鑫.药学类学生“德商、情商、智商”培养体系思考——以协同创新为视野[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33-36.

[4] 石建勋,付德波,李海英.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是“三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38-40.

[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4-05-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 赵希娟,孙海艳,曾明,等.新农科建设下园艺产品营销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3(5):91-96.

[7] 人民网.“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110.

[8] 人民网.新农科建设推出“北京指南”[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6):104-106.

[9] 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北京指南)[EB/OL].(2022-09-23)[2024-05-19].https://fgc.sicau.edu.cn/info/1063/1962.htm.

[10] 王果,李建华.人工智能时代“他-我”师生关系的建构——在教育性对话中深化责任、关怀和人格感召[J].中国教育学刊,2021(7):40-44.

[11] 郭丽颖,耿艳秋,张强,等.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探讨——以作物栽培学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8):147-150.

[12] 莫忧,王婷.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3(19):44-47.

[13] 展卫军.学情分析三阶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2):43-44.

[14] 金生鈜.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师的良知[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4):1-6.

[15] 井颍双,何云峰,张丽.课程思政话语能力核心要素、现实样态及提升路径——基于高等农林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23,24(6):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