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4-09-20叶晓东肖惠玲
摘 要:智慧农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农业发展,在新时代被赋予更高的使命,即要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智慧农业能够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减少城乡差别、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等路径,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使智慧农业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加强智慧农业基础研发的投入、加强智慧农业的人才培养、加强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和加强智慧农业的资金支持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智慧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帕累托改进;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001-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 is not simp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t has been given a higher mission, that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mart agricultur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by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enhan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ducing urban-rural differences, and providing a large number of jobs. In order to enable smart agricultur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investment in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 improving talent training in smart agriculture major, ensuring policy support for smart agriculture, and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smart agriculture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smart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eto Improve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智慧农业既是农业的一部分,又将农业本身进行了无限的延展,各种现代化新兴技术的运用,将智慧农业转变成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这是生产力的一种进步,同时也是配套生产关系的进步,符合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符合新时代数值化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党和国家紧握时代的脉搏,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为智慧农业赋名,可以说未来农业的发展就是智慧农业的发展。本研究将在分析智慧农业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智慧农业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最终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1 智慧农业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1.1 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智慧农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全球化的趋势,主要的发达国家均在智慧农业领域不断加强投资和布局,尤其是美国、日本、以色列,智慧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基本实现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融合,创造出了个性化服务、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定量决策和信息感知等划时代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美国的智慧农业以大型家庭农场为核心展开,采用机械化和数字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美国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建立了系统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化网络,持续不断地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日本的智慧农业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领域的应用,其农业系统在施肥和灌溉控制,二氧化碳、湿度和温度监控方面都是世界领先水平,这些技术主要应用于水产养殖、温室种植和保护地种植等领域。以色列的智慧农业发展与日本异曲同工,二者均是在精耕细作方面做文章,其智慧农业系统在植物生长调节、土壤养分管理和节水灌溉等领域表现卓越。
中国农村农业部一直都将智慧农业当成第一要务来抓,不断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智慧农业的发展。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比率已经接近30%,同比上升2.2%,智慧农业的发展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国家不断地发挥智慧农业的示范作用,截止到2023年底,已累计建设97个国家层级的智慧农业应用创新基地和31个国家层级的智慧农业创新发展中心,并颁布了《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技术指南(第二版)》,对各地的示范基地进行指导。对94家农村农业信息示范基地进行了遴选认定,精准推荐了3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智慧农业案例。为了推动智慧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并完善了智慧农业的体系架构,其中包括18个智慧农业立项标准,进一步开展了智慧农业经济效果研究,并广泛地推动数字化畜牧养殖的发展。
通过对比国内外智慧农业的发展,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第一,国外智慧农业的发展科技属性更强,科技是国外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而国内智慧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规则制定上,二者可以说各有千秋,我国此时应该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第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智慧农业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和专注,三分钟热血搞不好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应该是中国几代人,甚至是无数代人发愤图强的领域。第三,智慧农业是一种复合产业,并不仅仅是农业,要想做好智慧农业,单单靠农业部门发力是不够的,需要整个国家联动起来。
1.2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国际贸易争端、疫情以及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当然,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看经济增速,而是应该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短期的阵痛。总体上体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下降,企业利润增速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公共财政资金短缺等。这些阵痛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更应该从产业结构的视角进行考虑。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有3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经济发展重量不重质,大多数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简单粗暴的、不可持续的,大部分的产业都是低附加值的产业,这使得中国经济只是在总量上领先,在平均水平和效率上并没有领先,这种发展模式明显是有重大缺陷的,相关产业的演化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点。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大量的劳动力均从事低端制造业,农业和高端制造业被挤兑,大量土地逐渐闲置,农业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步并不明显。第三,整体产业的发展缺乏科技属性,即使是从事高端制造业的企业,大部分也是从事组装等低附加值工作,并没有太多的科技属性和核心竞争力,导致目前我国各个产业经常被“卡脖子”,毕竟在数字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又进一步被放大。
这就导致了目前的困境,中国经济的发展在高端领域受限于发达国家,以半导体为例,我国确实在短期内还无法摆脱发达国家的限制。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劳动,收入较低,农民工必然会追求短期效益,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不够迅速,粮食生产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这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的主要财政收入还是依赖于土地财政,土地销售收入终有尽时,这块蛋糕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是哪个产业最终想把蛋糕做大,最终能依赖的只有科技。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经过反思,我们需要发展科技,同时需要发展第一产业农业。在这个思路指导之下,智慧农业就是最好的选择,从短期看智慧农业能够解决中国经济目前发展的困境,从长期看智慧农业潜力无限甚至没有发展的尽头。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智慧农业的发展。
2 智慧农业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1 智慧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粮食安全是国家治理的头等大事,如何将中国粮食的命脉把握在自己手中,离不开粮食的增产增效[1]。农业生产是一种多部门配合、多要素参与的复合劳动,必然有低效和高效之分。高效的农业生产能在使用较少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的农业产品,而低效的农业生产恰恰相反。我国的农业生产就是一个不断追求高效生产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不断进行帕累托改进的过程,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减缓了这一过程,也就是说传统的农业生产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要想农业生产效率继续提升,就需要颠覆式的改革。智慧农业通过分析各生产阶段的数据来推动各环节的衔接,减少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2]。有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智慧农业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正向关系[3]。智慧农业恰恰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革命,完全颠覆了旧的生产方式,使用了大量新生产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而且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的瓶颈,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上限。智慧农业目前使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最先进的技术,未来还可能使用区块链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每一项新技术的使用,都会使农业生产产生质的变化,农业生产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生产也将走向高精尖化。现今已经实施的智慧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已经超越了之前的想象,未来的智慧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肯定会继续突破,进而超出现在的想象,从这一点来说,在智慧农业的引导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没有尽头的。智慧农业的技术进步,倒逼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又促进技术的进步,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良性过程,这是智慧农业的最大魅力所在。
2.2 智慧农业能够促进科技创新
目前智慧农业使用的核心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无线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感知技术等。智慧农业中信息数量和种类都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还涉及到各个系统工程数据信息融合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智慧农业对云计算技术的使用。智慧农业必须体现出“智慧”,那么就需要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来处理农业中的各种物品产生的反馈,从而最终实现无人化的计算机自动处理过程。要完成农业物品与人的对接,就离不开无线网络技术,智慧农业必须拥有即时大数据传输的无线网络,具体包括近距离的红外技术和蓝牙技术,以及远距离的无线连接数据网络。智慧农业还必须使用传感技术,以便从自然信息源获取信息,并且还需要对信息进行变换和处理,这是一门多学科进行交叉的现代工程技术和科学。智慧农业离不开感知技术,这是从农业物品中获取信息的关键技术,是智慧农业的最前端,目前常用的感知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以上阐述的技术,都是在发展智慧农业的过程中使用了“拿来主义”,即将现存的最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如果将智慧农业仅仅理解为“拿来主义”,那么就太低估智慧农业的作用了,当智慧农业进入良性循环时,必将主动地驱动科技创新,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起到科技引领的作用,到那时其他生产生活领域也会享受到智慧农业带来的正向外部性。
2.3 智慧农业能够减少城乡差别
自从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了两极现象,农业生产一直在为工业生产作贡献。这种“剪刀差”的经济发展模式,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劣势是会造成两者之间的差别,客观地说,我国城乡之间是存在差距的。之前的做法是引导农民进城,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进而消除城乡差别。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农民都进城,那么角色的转换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境,只有使农村真正变得好起来才算是根本解决之策。我国一些发达省市农村发展迅速,不过进行的是工业化建设,这样的农村其本质已经不是农村,只有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村才是真正的农村,只有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地减小城乡差距,智慧农业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只有智慧农业才能够做到这一点。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差距,造成农村人口流失,多数农村呈现老龄化现象,对于智慧农业技术的需求更是日益增长的[4]。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慧农业,可预期不久的将来,城乡差距将会不断缩小甚至消失,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村甚至会产生大量的比较优势,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4 智慧农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中大量的工作岗位必将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替代,这是文明进步的结果,也是大势所趋。城市中必将有一部分人暂时性的失业,这种失业不是绝对的失业,而应该是结构性的失业,毕竟人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对人的需求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一个朝气蓬勃的发展中国家。那么,在新时代农村将大有可为,辽阔无垠的土地上需要大量的人才,包括各种基础工作者和高精尖人才,可以说相对于我国的国土这种生产资料,劳动力永远都是稀缺的。智慧农业把这一切都变成了可能,智慧农业将为每一个勤劳的劳动者提供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智慧农业必然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并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农业各环节对人才需求量大,可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都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
3 智慧农业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智慧农业基础研发的投入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均是重使用轻研发,这就导致了经常出现“卡脖子”的现象。当前,各国均处在智慧农业的初级阶段,智慧农业的出现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住这一机会。脚踏实地地发展智慧农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智慧农业,从基础研发开始,重视基础研发。基础研发是一个投资时间长见效慢的工作,也就是说短期内不会产生任何经济效益,甚至是一直只是投入没有任何产出,但是从长期看致力于基础研发永不过时。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经济领域强大,都是因为其在该领域基础研发能力强大,应用强只能强一时,而基础研发强大才是根本。现阶段,我国对智慧农业基础研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虽然我国体现出了制度优势,成立了众多示范区和中心,但是皆是停留在应用层面,基础研发投入微乎其微。如果不想重蹈半导体材料产业“卡脖子”难题的覆辙,我国在智慧农业领域必须将基础研发抓起来。智慧农业领域的基础研发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建立智慧农业领域基础研发的行动纲要十分必要,然后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
3.2 加强智慧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智慧农业发展初级阶段,从业者都不是专业人士,当务之急是培养大量的智慧农业专业人才。智慧农业的人才需求更倾向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种业人才、化肥研发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等都是需求远大于供给[6]。传统农业生产只重视机械和土地,而智慧农业则在此基础上强调智能装备和信息知识。智慧农业目前急需的人才主要集中在3个领域,即智能装备、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其中智能装备人才主要强化农业工具,信息技术人才主要收集和应用数据,生物技术人才主要对新型肥料等应用和作物周围环境修复。智慧农业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其中技术型人才缺口最大,占总人才需求比例约60%。高校应设置智慧农业专业,对智慧农业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强化智慧农业基础教育,保障智慧农业专业人才持续稳定的输出。智慧农业的外延不断扩大,未来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智慧农业学院,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智慧农业院校。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要有前瞻性,不能仅仅是为了眼前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否则永远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同时可能造成专业人才的相对过剩。目前我国智慧农业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为了使智慧农业能得到高质量发展,应鼓励校企合作,让市场需求与科研融合[7]。因此,在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应制定相关的行动规划,在总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分批次、分专业地持续稳定输送专业人才。
3.3 加强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个产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策的保驾护航是一个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对于智慧农业的发展首先应该构建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通过建立统一健全的管理体制,梳理清楚各个企事业单位及农村组织之间的关系,整合力量进行全局化布局,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其次要形成合理的制度体系,厘清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为智慧农业的发展争取财税支持和金融扶持,设立各种专项补贴,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做好制度保障。第三是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建立标准的规范,使智慧农业的一切发展都有迹可循、有规可依,强化标准化供给,一切皆有原则。最后要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构建安全的网络体系,智慧农业必将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安全是核心要务,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加强网络监管和评估,强化智慧农业数据安全保障。关于政策的扶持,我国可以学习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通过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3.4 加强智慧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智慧农业可以说是一个几代人都无法彻底完成的大项目,需要资金源源不断的投入。这就需要全社会发动起来,群策群力,任何一个单独的群体都无法完成这一伟大的工程。首先,智慧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国有资本责无旁贷,应当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主要资金,尤其是智慧农业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资金应有国有资本提供,其他资金方实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完成这一工作。其次,民营资本也应该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助力,国富则民强,民营资本的产生就是国家发展的结果,民营资本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眼光应该放得长远一点,而不是仅仅计较短期利益。最后,风险资本也应该参与到智慧农业这场盛宴之中,对于一些短期的、市场化运作的智慧农业项目,完全可以引导风险资本介入,风险资本虽然具有逐利的特性,但是如果好好利用,完全可能产生惊人的效率,毕竟风险资本的效率是最高的。综上所述,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资金总动员。
4 结束语
智慧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分析智慧农业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智慧农业能够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减少城乡差别和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等路径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提出发展智慧农业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高树琴,胡兆民,王竑晟,等.智慧农业助力粮食生产节本增产增效的“九步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39(1):198-209.
[2] 郝小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国内外智慧农业研究现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0):5-9,13.
[3] 杨阳,岳磊磊.“双循环”格局下智慧农业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与优化路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4,25(1):75-92.
[4] 郝宇.智慧农业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镜鉴[J].深圳社会科学,2024,7(1):43-56.
[5] 冯文.产业链视角下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0):20-23.
[6] 叶晓东,肖惠玲.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1-4.
[7] 张杨勋.我国智慧农业相关专利现状分析[J].南方论刊,2023(1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