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

2024-09-17俞爱琼

新教育·科研 2024年8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整本书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在诗词典故类探究中梳理文化意象,在传统技艺类探究中鉴赏文化成果,在节日习俗类探究中开阔文化视野。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能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阅读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建构。《标准》中特别提到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认为该任务群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教师要把握住整本书阅读的核心要点,设计一系列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研读经典片段,指导语言运用

1.品析景物描写,烘托情绪情感

在学生阅读整本书时,教师要指导他们解读经典片段,赏析作品的写作手法,并在自主创作中借鉴利用。这样能帮助学生主动积累、梳理、整合语言运用知识,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暗示铺垫等部分,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围绕景物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作品如何描写自然美景,然后再结合主人公,思考这段景物描写如何烘托人物的情绪情感,深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下面以《西游记》为例子,分析如何指导学生研读经典片段。围绕景物描写,可以将引导学生解读以下片段:“淡云撩乱,山月昏蒙。满天霜色生寒,四面风声透体。孤鸟去时苍渚阔,落霞明处远山低。疏林千树吼,空岭独猿啼。长途不见行人迹,万里归舟入夜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写了哪些意象,说说作者用什么词语形容这些意象。学生发现,作者写了“云”的“撩乱”,“山”的“昏蒙”,“风”的“透体”,再加上“孤鸟、独猿”等意象,透露出孤独、寂寞的感觉。教师进而再引导学生思考:“唐僧师徒背井离乡,去西天取经,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吗?当唐僧看到这样的景物,内心会生出怎样的情感呢?”这使得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这段景物描写不仅展现了天地辽阔,更体现了唐僧悲苦的思乡之情。通过解读,学生认识到景物描写不仅能展现特定的场景,更能烘托气氛,展现人物的情绪情感。这样,他们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会注意到这一点。

2.对比人物细节,凸显性格特点

围绕人物细节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之处,并思考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能否让人感受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通过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等方法,都能让学生挖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横向对比指的是将同一场景中的不同人放在一起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借此分析其性格特点。如在《西游记》中,可以让学生对比“吃人参果”一段的动作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差异。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猪八戒一下子就吃掉了自己的那部分,还贪婪地看着别人吃,这说明猪八戒性格粗野,还很贪婪。相比之下,沙僧细嚼慢咽,可以看出其性格内敛、比较细致。唐僧则根本就不敢吃人参果,认为这是未出生的小孩,这说明他性格善良而单纯。纵向对比指的是对比同一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这样的对比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变化,看出其成长。如孙悟空,一开始的时候性格火爆,唐僧只是说了他几句,他便离开了师父,想要回花果山。这说明他当时是肆意妄为的人。而到了后来,他对唐僧产生了感情,便不愿意离开师父,哪怕师父想要赶走他,他还是舍不得。这说明他渐渐地变得深情。在对比分析中,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着性格差异,也认识到随着时间的差异,人物的性格会发生变化。这使得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如何运用文字展现人物形象。

3.揣摩心理悸动,理解暗示铺垫

在解读作品时,还可以让学生找出作品中具有暗示铺垫作用的词句,分析从这些词句最后能否看出主人公的心理悸动。这使得学生认识到,适当加入暗示铺垫能让人物更生动形象。

在学生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找文章中的铺垫和暗示。如提问:“在三打白骨精中,猪八戒和唐僧一唱一和,合力将孙悟空赶走了。你认为猪八戒的行为是否合理呢?大家都是师兄弟,他们平常的关系如何?这样写是否显得猪八戒过于无情,翻脸不认人呢?”如果学生能结合上下文解析,便能发现,猪八戒突然发难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作品中埋藏了不少暗示和铺垫,预示后续两人会发生剧烈冲突。如孙悟空让猪八戒挑担子,猪八戒对此自然有怨言。又如猪八戒总想打妖精争功劳,但是孙悟空总是不让他去。这些都暗示了猪八戒可能对孙悟空表示不满。结合这些,就能发现猪八戒的心理变化并不突兀,一切都有迹可循。通过以上解析活动,学生理解了作品的暗示铺垫,并深入揣摩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积累和整合,形成了初步语感,提升了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二、加强学科融合,发展思维能力

1.对比主题意义,生成辩证思维

学科融合指的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提升他们的辩证思维、想象思维、科学思维。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什么是辩证思维,指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展开辩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比主题意义,提升思辨能力。

在学习《海的女儿》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童话书,并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对比主题意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海的女儿》和王尔德的《渔夫和他的灵魂》。这两个故事都讲述了美人鱼和凡人之间的爱情,但是,主题思想却截然不同。《海的女儿》展现的是爱与奉献的主题,而《渔夫和他的灵魂》则探讨了人没有灵魂是否可以生活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并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分析一些问题。如:“请辩证分析,在《海的女儿》中,美人鱼的牺牲是否有意义呢?她是否应该告诉王子真相呢?”又如:“读了《渔夫和他的灵魂》后,你认为人是否应该有灵魂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这样才能发展辩证思维。在对比分析中,学生了解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积极运用这种方法,展开多元辩论活动。

2.拓展相关素材,深化想象思维

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思维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结合美术或者音乐学科,拓展展示绘画、歌谣等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激发想象思维,这样有助于他们提升想象力,融入到作品的特殊情境中。

在阅读《安徒生童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其中的某些童话故事,给学生展示相关的美术或音乐作品。例如,在阅读《海的女儿》时,可以展现海洋题材的绘画作品,并让学生找到作品中描写海洋世界的对应文字,说说作者想要展示的是怎样的海底世界。思考生活在这样唯美的海底世界中,小美人鱼为何还不满足,为何还想着要来到地面上,甚至不惜为此伤害自己的身体。这样的想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小美人鱼的性格特点。此外,还可以给学生播放符合“爱与奉献”主题的音乐作品。结合美术或者音乐情境,学生可以更快速地进入到想象到情境中。这样有助于他们和主人公形成共鸣,能让他们激发想象思维,学生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3.解释奇异现象,启迪科学思维

将语文和科学学科结合起来,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启迪学生科学思维的好方法。在学生解读童话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作品中的奇异现象,尝试换一个角度思考,说说它们和哪些科学知识有关。

在阅读《安徒生童话》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探究童话中隐藏的科学知识”主题活动,让学生自主找出童话中的奇异现象,并用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如在阅读《冰雪女王》时,可以让学生破解一下那面能反射一切的魔镜,说说什么是镜面反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出现这样的魔镜。又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丑小鸭》中的那只丑陋的小鸭子,真的其实是天鹅吗?又或者说,它真的是鸭子,但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因此相貌上和普通的鸭子有所不同。”还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拇指姑娘》,说说在真实世界中的侏儒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出现的,侏儒有可能体型变得和拇指姑娘一样小吗?这些问题都让学生找到了探究童话的全新角度。运用科学思维解读童话,是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以上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体现了学科融合,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组织项目探究,增进文化自信

1.诗词典故类,梳理文化意象

探究项目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实践应用为特点的科学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围绕文化传承与发展设置项目,组织学生参加诗词典故类、传统技艺类、节日习俗类等项目探究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增进文化自信。诗词典故类项目探究指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找出作品中引用的古诗词、典故等,尝试梳理其中蕴藏的文化意象。

学习《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等书籍,并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探究活动。以诗词典故类探究为例子,可以让学生寻找和民间故事有关的诗词典故。如围绕《牛郎织女》学生可以收集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七夕》《鹊桥仙·纤云弄巧》等古诗词。在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二:诗人为何要运用牛郎织女的典故,他们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学生通过梳理意象,可以发现,诗歌中的牛郎织女意象常常用来展现离别之苦,表达两地分离的无奈之情。此外,还有一些诗人用其表示“理想的爱情”,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些诗词,能看到牛郎织女意象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在积累诗词典故的过程中,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有了深刻了解。

2.传统技艺类,鉴赏文化成果

传统技艺类项目探究指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围绕其中提到的传统技艺展开自主探索活动,搜索资料,整理归纳,参与实践创作。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鉴赏传统文化成果,并提升体验感。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记录了不少传统民间技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他们参与项目探索活动。例如《一幅壮锦》中的壮锦编织工艺,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项目,引导学生探索。项目一:尝试搜索资料,了解什么是壮锦,对比一下其他种类的锦缎,看看壮锦在式样、制作工艺等方面有什么显著的特点。项目二:尝试通过观看短视频、走访工艺制作坊等方法,了解壮锦的制作手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亲自尝试编织壮锦。在活动后,说说自己对这项传统技艺的感受是什么,思考该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工艺。项目三:结合探究所得,加上阅读《一幅壮锦》的切身感受,写一小段文字,赞美一下壮锦。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了传统工艺,又让他们提升了自主读写的能力。在接触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在名著中提到的传统技艺并未失传。这使得他们进一步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这也使得他们对传统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搜索、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3.节日习俗类,开阔文化视野

节日习俗类探究指引导学生围绕书本中提到的节日风俗展开探索活动,思考节日风俗的起源、古今传承,思考在新时代该如何传承与发展优秀的节日风俗。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开阔文化视野。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与七夕节有关,《贴门神》《过年的由来》和春节有关,《屈原沉江》和端午节有关。教师可以整合这些故事,组织“民间故事中的节日习俗”探究活动。该活动分下面三个项目。项目一:自主拓展阅读其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并尝试整理一个表格,看看有哪些传统节日或节日习俗有自己独特的故事。项目二: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尝试和同伴一起,展开剧本改编活动。在剧本中,不仅要展现节日风俗,介绍节日传承,还要古今结合,写一下自己参与节日活动的感受。项目三:组织互动交流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尝试介绍其他人不了解的节日风俗。例如,可以给同伴介绍一下少数民族的节日,让同伴能增长见识。这一系列活动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节日文化,感受文化的传承。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少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规划整本书阅读活动,结合学生活动年龄特点,指导他们选择阅读多种体裁的经典书籍,指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并对他们的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素平.浅谈怎样让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变得“有声有色”[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2]林丽钦.整本书阅读教学表现性评价操作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08).

[3]张妙珍.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措施研究[J].格言(校园版),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