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开展品德教育
2024-09-17吴海燕
【摘要】建构语言情境、渲染语言氛围、拓宽语言训练,这是语文学科阅读鉴赏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适时筛选品德教育资源,组织阅读、演绎、读写等阅读研讨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构建和运用中加强思想觉悟,这是主体教育的基本诉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建构;品德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品德教育内容,教师围绕语言建构和运用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在文本阅读、演绎、读写训练中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觉悟,其实践价值更为丰富。在具体施教过程中,教师要精选语言建构情境、渲染语言建构气氛、扩充语言建构训练、促进语言建构内化、感知革命英雄形象、厚植革命文化情怀、实现品德教育目标。语言建构和运用与思想品德教育高度对接,学生从阅读教材文本中汲取更多营养,对全面形塑学科核心能力有积极作用。
一、精选语言建构情境,形成思想品德基础
精选语言构建和运用情境,教师要围绕正面题材文本展开教学设计,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品德教育内容,利用多种辅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接受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自觉成长思想认知。语言建构和运用属于系统性学习,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出理性设计,让学生在主动阅读、分析、讨论中形成体悟和感知。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教材文本有选择性,教师有意识渗透一些先进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让学生自觉感知英雄人物形象,无疑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内化的机会,以提升语言表达和思想建设水平。品德教育教学内容众多,教师在具体筛选时,要做好精心安排,促进生本综合能力的成长。
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围绕亲情展开设计,虽然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却有很强的思想性以及强烈的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入阅读,设计一些阅读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并给出针对性解读,将阅读学习带入深度研讨的环节。如这样的一些问题:本文的关键词有哪些?母亲形象描写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用“秋天的怀念”作为题目?文本中有不少自然环境描写内容,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表达作用?学生领受问题后,都能够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课堂学习氛围逐渐形成。在观点阐释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做个性解读,学生积极回馈,其阅读理解呈现多元性。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阅读问题展开调度,引导学生做问题思考和解答,学生需要整合语言,对一些阅读问题进行专业解读,其训练价值逐渐呈现出来。关涉家庭、亲情的文本,对学生有更多心理触动,教师围绕家庭问题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做好生活对接,其激励作用更为突出,学习效果也更为显著。
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研讨,不仅丰富了表达锻炼效果,也成功激活学生学科思维,在生活对接思考中形成学科认知。阅读鉴赏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训练形式,教师将孝德文化内容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从学生阅读鉴赏中能够看出,孝德文化早已根植于学生心中,其训练价值更为丰富。
二、渲染语言构建气氛,唤醒思想品德觉悟
语言建构教程有自身规律,教师结合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教学安排,让学生在语言应用体验中成长革命情怀,这无疑是一种理性的教学组织。阅读、质疑、辩论、反思、读写等,都属于语言构建和运用的学习形式,教师精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能够促使学生思想的转变,也能够形塑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教师要求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利用个性语言展开阅读鉴赏行动,学生感知体验更为深刻而多元。
优化语言建构活动有多种选择,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应设计,以提升语言构建品质,增加表现力。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核心词语,介绍鲁迅先生的不同童年生活情况,并在讲述过程中做好生活对接,阐释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学生大多选择百草园进行重点介绍,在具体讲解中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对接自身童年生活,重点介绍鲁迅先生的童年,为学生提供情感表达的机会,因为有童年生活对接,学生感知体验更为深刻,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引导和设计是比较有目的性,成功调动学生主动介绍课文内容,并做好生活对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深入思考中形成思想认知。
语言建构和运用包括诸多内容,教师执行语文教学方案时,要注意做好教学渲染,渗透语言阅读训练内容,厚植革命文化情怀,让学生在自觉阅读和感知体验中成长学科核心能力。在语言建构和运用教学程序设计时,教师注意渲染语言构建氛围,自然渗透先进文化情怀内容,以提升教学设计品质。
三、扩充语言建构训练,提升思想品德品质
语言建构和运用训练设计环节,教师要精选教学活动形式,渗透更多品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演绎、思考、讨论、读写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有学情分析意识,针对学生语言认知基础展开训练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语言历练的机会。如阅读、讲述、演绎、思考、辩论、读后感、仿写等语言训练,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
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这篇课文以歌颂助人为乐精神为主题,围绕小屋主人是谁展开情节设计,先后引出一批雷锋式先进人物形象,其语言构建独具特色,教师先期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内容,组织学生挑选适合的文段,进行阅读鉴赏行动。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内容,确定鉴赏片段,设定鉴赏策略。教师提出具体的鉴赏目标,特别增加了主题情感发掘任务,要求学生围绕雷锋精神展开集体讨论,自然形成助人为乐精神。学生阅读鉴赏行动顺利拉开帷幕,确定阅读鉴赏片段,在集体讨论中建立阅读共识。
教师要注意做好训练资源的整合,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让学生主动进入到训练环节,在扩充语言构建训练中成长语言应用能力,促进思想品质的健康成长。语言建构与传统文化建设相结合,学生感知体验更为深刻,言为心声,教师围绕阅读鉴赏展开教学设计,要求学生深入文本之中,针对性思考良好道德品质建构问题,这对学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促进语言构建内化,实现思想品德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延伸语言建构训练维度,促进革命文化教育内化,组织学生深度研究语文文本内涵,在读写应用中成长语感和思想。延伸语言建构应用训练,教师要做好训练任务的筛选,适时延长课堂训练长度,让学生做好课内课外对比阅读,在生活应用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或者组织讲述生活故事,在语言运用中建立语感基础。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作者详细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借助个人经历阐释散文主题,人生需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教材内容,并设计了读写任务: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活经历,如何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是我们都需要直面的问题。阅读这篇散文后,你对人生价值和思想磨砺等问题有哪些新思考,写一篇读后感,准备参与集体展评活动。学生对读后感训练任务比较熟悉,教师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学生主动响应,在深入阅读和广泛讨论之后进入文字创编环节。在读后感展评环节,教师精选典型创作,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评价活动,学生纷纷发言,对他人读后感创作情况进行专业评价。
读写设计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学生语感训练更为真切,由此建立起来的语言基础能力更为全面。读写是全面学科学习,有阅读、思考、呈现、表达、整合等学习行动,由此建立起来的思想感知更为深刻而多元。特别是阅读反思和阅读体悟相融合,对学生形成的心灵触动更为剧烈,教师提出具体的读写要求,能够创造丰富训练契机,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
语文学科教学关涉很多品德教育内容,教师精选教学素材,创设语言建构学习情境,组织更多先进文化教育研讨活动,组织学生在语言构建应用中加强学科基础能力,这对全面形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助推作用。语言建构需要更多阅读、感悟、讨论的支持,语言应用则需要延伸阅读维度,开阔学习视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品德教育的正面影响,都会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参考文献】
[1]郑莹.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教学“讲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47).
[2]杨蚯鹏.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内涵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0).
[3]陈光.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言教学知识体系建设的新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