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灵之温,育人性之美

2024-09-17薛丽清

新教育·科研 2024年8期

【摘要】学生阅读《老王》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文中人物“老王”形象丑陋,地位低下,生活拮据,但其身上却折射诸多人性之美。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设计,通过形象鉴赏分析、情节内容梳理,让学生逐步了解这个人物的命运走向,进而感知人物内心世界。作者刻意表现“老王”这个人物,其写作用意极为鲜明,通过这样的“小人物”来展示人性之美的“大视界”。

【关键词】《老王》;文本解读;人性美

杨绛笔下的《老王》,这是典型的叙事散文,但文中人物“老王”形象塑造却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老王”与众人相处关系融洽,“老王”为人和善待人真诚,“老王”处处为他人着想不赚他人便宜,这些细节描写彰显人性之美。“老王”是鲜活的生活之中的真人,不是小说虚构的形象,在读者看来,却如小说典型形象般具有感染力,这是他的人格魅力造成的。虽然“老王”的外貌是丑陋的,但其心灵之美,深深感染着众人。教师组织教学时,从人性美这个点展开设计,组织学生从人物形象分析进行研学,都可以形成一些学习新起点。

一、物质交往,以诚相待

这篇散文关涉人物比较多,“老王”和作者两个人的交往比较多,全文围绕两个人的交往展开设计,作者要突出的自然是“老王”这个人物。“老王”是一个残疾人,一只眼睛瞎了,还有夜盲症。因为个人能力所限,“老王”的生活是窘迫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其精神方面更是极度孤独寂寞的。从作者介绍中可以看出,“老王”这个人物不仅能力差,社会经验方面也不行,本来可以进入“组织”的,却因为“脑子慢”,错过了时机,从这里可以看出“老王”的憨厚。人物鉴赏分析有多种方法,学生学法积累有限,教师需要作出积极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到鉴赏环节,在深度研究中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围绕“老王”这个人物进行材料梳理,找到“老王”与他人交往的事例,分析其以诚相待的思想品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很快就有阅读发现。“老王”是一个最底层的劳动者,也没有太多能力,甚至都不能加入蹬三轮车的组织,但他与他人交往时,还是能够表现出他的真诚。“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通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老王”虽然人很贫穷,但没有贪欲,比其他人更宽厚,不计较物质利益的得失。学生在阅读讨论中找出更多细节案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学生在学习交互中达成学习共识。在观点展评环节,学生积极发言,对老王人物性格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教师对学生个性分析基于积极评价,肯定学生的正面理解。诚实的老王,这是阅读学习需要重点关注的点,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老王的憨厚和诚实,让人物更丰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感知体验更为立体和多元。

散文文本解读关注人物思想品质分析,这是教师教学的创意设计。学生将散文人物与小说形象相提并论,从诸多方面进行细化分析,不仅对核心人物人格魅力有了更高的认同,还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思维,以拓宽学习视野,接受更多思想方面的教育。“人穷志不穷”,这是散文人物“老王”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老王”生活是贫乏的,内心是孤独的,但他活得并不寂寞,因为有一份真诚在、有一颗爱心在,他的生命充满内涵。“老王”为人忠厚老实,这个特点最为突出,作者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深度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逐渐达成学习共识。

二、人文关怀,与人为善

作者杨绛是知识分子,其地位和声望都是“老王”不可比的,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经常被下放劳动,其社会地位并不高,甚至很多人都会避而远之。杨绛的丈夫是钱钟书,也是著名学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杨绛夫妻二人生活不舒心,遭遇更多歧视。当时钱钟书生病,需要去医院,其他人都躲远远的,只有“老王”不厌其烦接送。杨绛要给车钱,“老王”却说“不要钱”。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老王”不是为钱才这样做的,他的本心是善良的,因为他不考虑什么政治问题。

在阅读讨论环节,教师设计话题:“老王”生活窘迫,生活物资极度缺乏,但他却不收杨绛的钱,这是什么心理呢?是不是有些傻?学生开始讨论相关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及时发布一些个性建议,为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讨论创造条件。“老王”是底层劳动者,没有什么文化,甚至都没有一个好身体,我们不能用革命教育之类的话解读他的行为,却可以从“人性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他需要钱,但不会不择手段去挣钱,不仅讲诚信,还讲感情重道义,这就是典型的“好人”。“老王”是经历新旧社会的人,解放前的生活更为困苦,身心都被损害,解放后生活有好转,但因为自身能力所限,加上社会环境出现一些问题,他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这些经历应该让“老王”“精明”起来,但我们看到的“老王”,好像是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淳朴的好人。只有从人性美角度才能解释他的所作所为,教师要求学生展开互动交流,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学生深度思考之后,给出一些个性观点。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从人文关怀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阅读思维活跃起来,其感知体验丰富起来。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对话,围绕“老王”这个人物展开具体分析,对人物言行展开学术探讨,逐渐理清社会原因,最终得出一致的结论:“老王”是人性美的化身,我们要以钦佩的目光看“老王”。一个散文中的典型人物,具有这样高的鉴赏价值,这是超出一般人认知的。“老王”身上彰显的气质,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教师以此为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定心理触动,在对接生活现实之中建立思想认知。

三、人情交流,和蔼可亲

这篇散文情节设计比较零散,却能够完整地体现“老王”这个人物的人格魅力。他与人交往是真诚的,与人交流也是小心谨慎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这与其知识能力很不“匹配”。特别是对待作者一家,“老王”心中没有任何杂念,这一点是最令人钦佩的。作者一家遭遇一些不顺,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无法与“老王”这样的人成为朋友,结果却恰恰相反,“老王”心目中没有其他社会因素,他看重的就是彼此真诚相待,这也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

“老王”这个人什么都没有,但他“有情有义”,当他病入膏肓,最后一次站在作者门前,那形象真的是点“恐怖”了。“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肖像描写可谓经典,抓住“老王”外形特点,描写到位,让读者如见其人。教师组织学生阅读鉴赏时,不仅要分析方法应用和表达效果,更要关注人物内在,这么一个临近死亡的人,为什么要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呢?这是要表达几个意思呢?是诀别,还是感谢?也许没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老王”的真善可以感天动地,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说“这些鸡蛋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的原因了。教师组织学生搜集一些交流细节内容,进行阅读讨论学习。学生从心态角度展开阅读讨论,逐渐形成一些共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与学生展开多重交流,解读学生存在的一些疑惑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老王”这个人物是学生阅读的核心话题,教师从道德品质层面进行设计和引导,让学生从人性角度进行深度探究,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感知和分析,都能够创造一些学习动机。学生对散文人物如此关注,这本身是极为罕见的,自然是散文人物具有超凡的魅力。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度分析,创设一些思考的问题,这对学生进行人物分析创造条件。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人物,在人物鉴赏中接受教育。

“老王”身体残疾、形象丑陋,但对待他人却有无比的热情,而且是以诚相待,不管自己生活多拮据,也能替他人考虑,这里没有过多的粉饰,却能够成功形塑一个令人钦佩的“小人物”形象,以人性美为主题打开文本,给读者带来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初中学生对散文背景不熟悉,对人物作为也不是很理解,教师及时给予辅助解读,能够让学生在深度研学中感受文本彰显的人性之美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娟娟.文本解读,如何站稳语文立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4).

[2]杨俊.《老王》文本解读的问题链建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5).

[3]吴芸芸.反思三重境——杨绛《老王》的文本解读[J].中学语文,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