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启智润心
2024-09-17陈飞
【摘要】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发时,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载体,构建系统性、趣味性的园本课程体系,为幼儿创设富含人文素养的成长环境,让幼儿在浓厚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获得多维认知的激发。
【关键词】幼儿教育;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教师围绕幼儿的成长发展需求,探寻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以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取向、接受能力等为着力点,从整合园本课程资源、优化园本课程设计、关注园本课程生成、创新园本课程构建的教学角度出发,在园本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内容,让幼儿在不同实践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认知体验,为其健康成长作好铺垫。
一、整合园本课程资源,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教师结合幼情,做好筛选工作,从搜集乡土文化资源、整合传统文化素材方面着手,在园本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环境,让幼儿在浓厚的文化熏陶中健康成长。
1.搜集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指的是幼儿园所在地的本土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等,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具备整合意识,借助网络、书籍、走访等渠道,搜集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园本课程内容,开拓幼儿文化视野,带领幼儿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环境氛围的营造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将乡土文化内容渗透到园内环境建设,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感知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的直观思维较发达,色彩鲜艳的图案、悦耳动听的声音、简易操作的手工、直观立体的氛围等,都能对幼儿的感官形成冲击。为了营造人文学习环境,让幼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地乡土文化有初步认知,教师基于地域特点,搜集丰富乡土文化资源,准备一些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图画,并邀请幼儿参与图画的筛选和张贴工作,提升幼儿的参与感,帮助幼儿树立集体归属感。幼儿纷纷响应,能够根据自己对卡通形象、图画色彩、故事情节等的偏爱,提出相关筛选建议,快速完成图画的张贴。在学习环境装扮时,教师还可以选择书画作品、剪纸作品、唐诗宋词、百家姓等,定期对张贴内容进行更换,为幼儿营造更系统、更全面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为幼儿建立更丰富的认知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2.整合传统文化素材
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具备学情调研意识,深潜幼儿群体,了解幼儿对神话故事、民间习俗、创造发明、传统艺术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接受度,并以此为抓手,整合传统文化素材,建立系统性园本课程体系,引导幼儿从表面感知深入到深度学习环节,感受不同事物蕴含的文化内涵。在整合传统文化素材时,教师不妨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和调度,为幼儿提供更多感知渠道。
幼儿都有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经历,但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教师在传统文化素材搜集时,结合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内容,选取动画版视频的方式解读这些读本的内容,并适时采取引用的方式,带领幼儿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果两名幼儿争抢同一本绘本、一个玩具等,教师出示“孔融让梨”的图画,鼓励幼儿观察图画,探寻绘本表达的含义,并适时为幼儿讲解“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引导幼儿对礼让有更深刻的理解。幼儿听完故事后,能够主动将绘本或玩具推给对方,说明教师选取的传统文化素材是成功的。
二、优化园本课程设计,创设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教学需要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为载体。教师树立创新教学意识,创意设计园本课程,推出更多实践性较强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调度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习参与效度,促使幼儿对传统文化构建丰富认知。
1.创新园本课程设计
幼儿具有想象力丰富、探索欲强的年龄特点,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教师结合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创新设计园本课程方案、程序、目标、内容,让幼儿在多元化实践活动中获得观察、思考、交流、操作等能力的成长。同时,幼儿也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控力较弱的特点,不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对此有科学判断,能根据幼儿学习表现,动态调整园本课程设计,创新设计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以提升课程的契合性,促进园本课程的顺利推进。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差异。小班幼儿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笼统,缺乏逻辑性;中班幼儿分辨能力较弱,观察事物缺乏针对性;大班幼儿能够从事物的颜色、形状、特征等进行针对性观察,能比较完整的记录观察到的物品。针对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园本课程内容选取时,进行针对性筛选,并制定对应性观察引导方案。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观察路径,很快进入观察环节。
2.渗透传统文化活动
在园本课程内容设计时,教师结合幼儿操作能力、理解能力,设计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并在主题活动中适当渗透剪纸、书法、绘画、礼仪等传统文化活动内容,提升幼儿对园本课程内容的接受度。尤其是园本课程和传统节日文化相对接,其设计渗透点更为丰富。教师在园本课程中适时渗透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势必对幼儿的多种感官形成更为立体的冲击,能够有效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尤其是多人互动性的、氛围欢快的节日活动。如,教师在端午节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介绍端午节由来、风俗的视频,利用屈原的故事展开爱国教育,让幼儿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认同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师在园本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创造丰富实践体验机会,为幼儿带来更多心理触动,帮助幼儿获得更多学习启迪。
三、关注园本课程生成,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效率
为了给幼儿带来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师结合具体的游戏活动形式,紧抓传统文化精髓,投放多元活动任务,让幼儿在不同形式的实践操作、互动交流中感受更多文化熏陶和艺术感悟,以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效率。
1.关注园本课程生成
教师组织幼儿参与园本课程的游戏活动时,要对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进行筛选,尤其是在园本课程中有机渗透一些民风风俗、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内容,组织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歌谣学唱、视频观赏等活动,能够对幼儿心理形成一定触动。在创意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关注幼儿的信息接收情况,设置多元化任务菜单,为幼儿提供更多文化鉴赏和教育历练机会,让幼儿在文化感知中获得更多学习启迪。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文学、戏曲、建筑、中医、民风、民俗等,其文化内容的多样性、灵动性为园本课程设计提供更多素材支持。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教师以“节气歌”为切入点,创编节气舞节目,以各种舞蹈动作对应展示不同节气的农业活动。教师将幼儿纳入课程内容设计工作中,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参与效度,强化幼儿学习体验。
2.优化传统文化组织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幼儿接触的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内容逐渐增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园本课程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优化传统文化相关主题活动组织,让幼儿在感受民族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实践操作中,建立民族自豪感,以达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实践活动是教学方案开展的载体,教师以幼儿的兴趣点为切入点,推出丰富形式的实践活动,为丰富幼儿认知提供有效助力。幼儿对过年的各类活动较为熟悉,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认知水平,围绕过年主题推出丰富实践活动。较为开放性的活动主题,为幼儿创造更多自由发挥空间。传统文化与园本课程有诸多对接点,教师做出科学对接处理,在主题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幼儿以不同身份模拟风俗场景,在强化幼儿实践体验的同时,也培养幼儿主动进行生活观察的习惯。
四、创新园本课程构建,搜集传统文化课程资源
在园本课程构建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将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入园本课程,在给幼儿带来丰富社会性认知的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课程程序执行过程中,教师具备联动意识,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延伸传统文化教育维度,提升课程构建品质。
1.重塑幼儿文化身份
幼儿对“过家家”之类的表演性游戏较熟悉,教师适时推出分角色扮演、看图讲故事等演绎活动任务,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借助多种助学手段,搜集丰富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将其与幼儿主题活动相对接,引导幼儿结合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演绎,其调动效果显著。教师在演绎故事筛选时,不妨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选择。课程伊始,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这些美德小故事的视频,要求幼儿观看后,选择自己想要演绎的故事。选择演绎同一个故事的幼儿为一个表演小组,教师引导其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进行改编。幼儿经历亲身演绎体验,能够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2.延伸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弱,无法独立参与园本课程中涉及的户外走访活动、信息搜集活动、实地参观活动等,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有了家长的参与,学习活动的开展将更为顺畅,传统文化教育不只局限于教室内,还需要对接幼儿家庭、社区等,家长的参与和协助必不可少。幼儿对美食有特殊兴趣,教师不妨围绕传统美食文化推出系列主题活动,势必拓宽幼儿的学习视野。教师利用卡片的形式展示各类美食,并鼓励幼儿介绍自己吃过、看过的美食名称。展示不同美食的制作工艺,并投放制作任务,要求幼儿与家长合作完成一道美食,以视频的形式回馈到家长群。幼儿对亲子活动有较高期待,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有效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结合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科学对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创新组织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激发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创建积极健康的文化学习环境,构建系统性园本课程体系。传统文化资源与园本课程相对接,为幼儿的思维开发、能力培养、三观树立开辟了更多学习渠道,引导幼儿在细致的观察、创新的实践、多重的互动中感知世界,建立更深刻、丰富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刘芳,石建伟,许卉.幼儿园班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早期教育,2024(16).
[2]张伙京.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策略探讨[J].教育,2024(12).
[3]黄晓军.闽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价值、困境与优化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