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构建
2024-09-17朱芳菲
【摘要】通过结合艺术实践活动普及、校园美育文化营造、美育评价机制优化、美育智慧教育赋能以及社会美育资源整合等美育浸润要求,提出多种教学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美育育人成效,以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育浸润;教学策略
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积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展演展示活动[1]。由此看来,在美育浸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创造力。因此,美育浸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师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策略,全面提升美育育人成效。
一、艺术实践活动普及: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路径
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的形式,更是能够浸润学生心灵、滋养其精神世界的教育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观念、创造力及艺术修养正处于萌芽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有利。《通知》中便指出,要实现艺术实践活动的普及,此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路径。艺术实践活动普及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另外,《通知》中还强调美育浸润行动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既要注重传授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探索和创新。基于上述两点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在构建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我国剪纸、皮影等优秀民间非遗文化,利用课堂或者课后服务时间,积极组织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以“民间艺术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为例,课堂教学成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深入剖析民间剪纸艺术形式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教师从剪纸艺术的起源讲起,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是如何从最初的简单图案,逐渐演变成为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佳作。同时,教师还结合剪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分析其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引导学生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讲解剪纸艺术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北朝时期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的高清影像资料[2]。通过直观地感受,让学生跨越时空,近距离感受剪纸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内涵。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问题:“为何古人会选择马作为剪纸的主题?”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思考剪纸作品是如何寄托古人的情感和愿景,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剪纸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为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双喜字”的剪纸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为学生进行细致地示范,展示剪纸的基本步骤和技巧。随后,学生纷纷动手尝试,按照教师的指导,逐步掌握剪纸的技巧。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巧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在“双喜字”剪纸的基础上,添加其他元素。通过亲手制作剪纸作品,学生对剪纸艺术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校园美育文化营造:小学美术教学的隐性课堂
1.构建艺术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作为教育的摇篮,承载着学生成长的重任,其环境设计更是对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塑造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为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学校需充分利用每一寸公共空间,将艺术元素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
走廊是连接教室、楼层之间的纽带,其墙面是展示学生艺术作品的绝佳之地。学校可精心设置艺术展示板,定期展示学生艺术实践的优秀作品,并且定期更换展示的内容。除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外,更需要展示艺术名家的经典之作,让学生在日常行走间,能够随时被艺术瑰宝所包围,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艺术的无限魅力。
同时,楼体也是可充分利用的艺术展示空间。学校可在楼梯间,在保证通行安全的前提下,设置小型展示架,用于陈列学生的手工作品、雕塑等立体美术作品。此方法不仅能够为单调的楼梯间增添一抹亮色,还能让学生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欣赏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流动美术馆”。流动美术馆的设立,旨在打破传统艺术展示的空间限制,让艺术作品能够“流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定期更换展示内容,学校可以确保学生始终能够接触到新鲜、多样的艺术风格与主题。
2.构建艺术化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核心场所,其文化环境的艺术化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创造力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浸润美育的重要阵地。为此,美术教师与班主任需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艺术化的班级文化环境。
首先,要秉持“一班一品”的核心理念,即每个班级都应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3]。美术教师可发挥专业优势,协助班主任制定班级文化环境的整体规划,确保设计方案既符合学校的整体风格,又能凸显班级的独特性。通过个性化的班级装饰、墙绘、展示板等,将艺术元素融入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其次,班级文化环境的构建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美术教师可指导学生参与班级装饰的设计和制作,如制作手工艺术品、绘制班级墙绘等。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班级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班级文化环境的艺术化还需注重氛围的营造。美术教师可建议班级设置艺术角或阅读区,为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艺术创作和阅读环境。通过定期更换艺术作品、推荐优秀图书等方式,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艺术的熏陶,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三、美育评价机制优化: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保障
美育评价机制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更是推动美育浸润工程和小学美术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评价机制,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在美育浸润工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从而确保美育浸润行动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切实保障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发挥其育人功能。
具体而言,该评价机制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估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评价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基础知识与技能,主要考查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第二,艺术素养,主要评估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第三,创作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包括创新思维、表现力以及技法的运用等方面。评价方式上,应结合课堂表现、作品展示、艺术素质测评以及学业水平考试等。其中课堂表现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作品完成情况。作品展示评价需要定期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邀请家长、教师和其他学生参观,通过观众反馈和专家评审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艺术素质测评则结合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要求,制定适合小学阶段的测评指标,定期进行测评,以了解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的进步情况。学业水平考试则需要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组织美术学业水平考试,以检验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价的主要作用并非对学生各项能力、素养的测评,而是在于其反馈作用。学校需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帮助其了解自身在美术学习与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同时,教师需要对在美术学习中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教师还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四、美育智慧教育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的技术革新
《通知》明确指出,要借助数字技术为学校美育注入新动力。学校需依托国家及地方智慧教育平台,开发并不断更新一系列优质的美育数字教育资源,涵盖教育教学、展演展示以及互动体验等多个方面,以提供丰富多样的美育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同时,应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利用云展览、数字文博、虚拟演出、全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以“版画”教学为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精心挑选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与图片资料以直观地展示版画制作的过程,并且通过诙谐幽默的网络流行语点缀其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技术应用方面,希沃白板作为现代教学工具,可以极大地丰富版画教学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的动画功能,让静态的版画作品在屏幕上“动”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版画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先带后教”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先通过希沃白板的放大功能,引导学生观察版画作品的细节,通过教师的细致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版画作品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然后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找出作品中的不同之处。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带领学生进入数字博物馆参观,身临其境地感受版画艺术的魅力。此外,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入Photoshop等图像处理工具。学生可以借助绘画工具,自行选择版画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版画技艺,还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社会美育资源整合:小学美术教学的拓展延伸
美育浸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的范畴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其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愈发紧密。因此,充分挖掘与整合社会资源,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形式,成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拓展方向。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与所在地的艺术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此类机构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蕴藏着丰富艺术资源的宝库。通过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展览、参与艺术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学生在欣赏各种风格、时期的艺术作品时,不仅能够拓宽艺术视野,更能从中汲取灵感,激发创作欲望。第二,小学美术教学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为学生展示精湛的手艺,传授独特的技艺。同时,还可以组织手工艺制作活动,让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第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也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资源。网络平台上汇聚了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窗口。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欣赏各类艺术作品,拓宽艺术视野。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与其他地区的同学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而激发创作热情,提升创作水平。
在实施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置于首位。这意味着,在整合资源时,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艺术偏好、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确保所整合的资源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二是以实践为基础,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亲身参与机会。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锻炼艺术技能,提升艺术素养。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是以创新为导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美术课程,使社会美育资源整合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
综上所述,美育浸润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构建,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过程。通过艺术实践活动的普及、校园美育文化的营造、评价机制的优化、智慧教育的赋能以及社会美育资源的整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更能够激发其美术兴趣和创造力。这不仅是对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的积极响应,更是对全面提升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初步建成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长远目标的坚定追求。
【参考文献】
[1]丛笑雨.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小学生(下旬刊),2024(02).
[2]付萌.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究[J].造纸信息,2024(01).
[3]张珊珊.名画欣赏与创意表现打造校园美育文化—浅谈幼儿园实施美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名师在线,2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