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个性化作业的多维设计策略
2024-09-17郑立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训练,为学生巩固内化学科知识提供有效助力。在个性化作业布设时,教师结合学生基本学情,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布设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并从作业内容、作业形式等方面着手,为作业赋予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属性,借助趣味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和个性化品质。
【关键词】初中美术;个性作业;多维度
传统美术作业内容大多是模仿型作业,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并且初中生学业任务较重,美术教学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教师对当前美术教学有理性判断,基于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摒弃传统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作业布设模式,有意识地创新教学设计,开展学情调研,结合学生学力基础,匹配针对性作业,升级美术作业内容,以契合度更高的作业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一、对接生本兴趣,投放趣味性作业
美术学科作业包含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绘画、泥塑、雕刻,也可以是手工制作,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基本学情调研,对接生本兴趣,整合适宜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投放更为丰富的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兴趣,为后续美术学习作好铺垫。
1.开展学情调研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觉醒,个性化差异愈发明显,在兴趣取向、认知水平、思维习惯、性格特点等方面呈现差异化。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学情调研,对接学生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投放层次性作业,以提升作业的契合度,避免学生面对难以完成的作业内容而产生畏难心理,保护学生美术学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能够有效提升作业完成成效。
在教学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美术“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时,教师对学生的人物画知识储备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对人物画理解不够全面,且对人物的探究欲望较强烈。教师通过展示《洛神赋图》《泼墨仙人图》《历代帝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人物画,引导学生从场景、线条、色彩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等角度展开画面分析,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布设学习任务:请大家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中国人物画,对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作品内涵等信息进行搜集、梳理,作业形式不局限于文字,可以是照片、视频,也可以是音频、数据等。这样的趣味性作业形式自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顺利启发学生美术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快速进入深度学习环节。
2.整合作业资源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动力,教师围绕学生的兴趣取向开展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设计,通过更多渠道搜集、整合更为丰富的作业内容,推出开放性、灵动性、实践性等多样化作业形式,为美术作业增添趣味性属性,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学科探究的内驱力。
在教学“关注你、我、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随机观察班级内一名同学的五官,利用文字或者绘画的方式细致描述同学的长相,其他学生依据他的描述猜测是哪位同学。学生积极响应,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个小游戏,学生了解画人物的要领是抓住人物的特征和神态,但同时也面临画一个人时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把握五官比例,不知用哪种方法才能画得比较传神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设计美术作业时,将这些问题纳入作业范畴,要求学生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研究课题,自主探究解决方法,并绘制一幅朋友的画像。学生借助图书、网络或求助他人的方式,查询“三庭五眼”所代表的面部规律,了解画好肖像画的必备条件等,明白观察人物需要从更多角度,尝试用多种表现方法描绘人物,从而在这些小课题的探索中内化学科知识,更高水平地完成朋友肖像的绘制。
二、对接教学内容,投放开放性作业
美术学科教材中包含诸多学习主题,教师在作业内容设计时具备主题意识,结合教学内容,投放开放性作业内容,成功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为学生带来更多创作灵感,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提升。
1.优化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优化教学设计,设计多元化、多样性的作业已成为现代美术教学的重要课题。在课堂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设计多种主题,制作主题清单,鼓励学生依据自身实际选择一种或几种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七年级学生皆有临摹经历,但缺少对临摹的深层理解,也欠缺临摹大师作品的经验。临摹是一种思考、临摹是一种对比、临摹是一种记忆。在学习完“在临摹中感受”后,教师布设临摹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要求设计时,教师给出了多种选项:作品创作可以是临摹,也可以是变体画,让学生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感受、分析、临摹,了解大师的技法、风格,明白临摹的作用,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教师不对临摹作品作限制,学生可操作空间变大,自行结合主题搜集大师作品,自主探索学习模式形成。在作业设计时,主题虽然只局限于临摹人物,但主题下还有可供选择的小课题,为学生学习思维的启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开放性作业的投放不是增加作业量,是教师从不同角度切入学习主题,以更丰富视角为学生带来全新认知体验。
2.精选作业内容
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针对性推出不同层次的开放性任务清单,为学生提供更多选项,提升作业布设的灵活性、匹配性、实效性。信息搜集、手工制作、案例分析、生活观察、调色实验、社会调查等,都具有开放性特性,在作业内容投放时,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做好对比分析,设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内容,为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助力,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美术感知。
对于速写,学生不是很熟悉,存在操作难度。在教学“动感生活”后,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中形象的概括能力,教师在布设作业时,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观察在做运动的爸爸、做家务的妈妈、跳广场舞的奶奶等,并尝试将所见以艺术方式呈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已初步了解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初步感受造型人物的艺术美感,在进行人物速写时,能对头身比例、重心线和动态线运用得当。部分学生对观察运动中的人物存在异议,无法从稍纵即逝的动作中捕捉更多信息,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布设临摹作业,要求学生从临摹大师的作品中感受人体的运动美,抓住人物的头身比例,动态及关节。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在作业布设时作科学规划,不对作业完成形式做强制性要求,避免打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三、对接生活实际,投放实践性作业
美术学科具有实践性、生活化的学科特点,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对接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可行性强的实践性作业,制作具体的实践学习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等操作,在探索性学习中成长学科认知水平。
1.制定实践目标
美术作业的完成离不开观察,学生在欣赏、对比、分析等操作中调动观察思维,抓住景物、事物的个性化特点进行艺术创作,有利于促进其学科能力的提升。在具体实践目标制定时,教师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基于观察思维的开发,布设作品鉴赏、户外写生、成果评价等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观察、思考中,感受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升其审美能力和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仕女·簪花”的教学内容是以《簪花仕女图》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古代的服、妆、饰文化,使学生从服饰与生活、服饰与审美、服饰与社会等角度赏析中国传统的服、妆、饰文化,从而了解古人的生活,也读懂了经典作品。教师在作业内容设计时,注重美术与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融入实践性元素,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制作发簪、步摇、耳环、手镯、戒指、玉配、香囊等,并参与集体展评活动。手工制作作业的布设与现今学生的DIY生活理念相吻合,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纷纷从不同渠道搜集丰富素材,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饰品的制作,尤其是女生对饰品的制作更是得心应手。实践性作业的布设,能够更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提升动手能力。
2.创新作业形式
教师突破固定思维方式的束缚,摒弃传统作业布设方式,创新生活化作业形式,引导学生按照美术作业中的学习要求,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自主探索美术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美术与生活的关联点。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和完成后,教师适时为学生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创造更多展示交流机会,让学生在更多作品的熏陶下,学科视野得到拓宽,获得更多学习启迪,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年级学生对色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色彩的感知,在教学“多变的色彩”后,教师创新设计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准备多种颜色的蔬菜和水果,尝一尝、闻一闻不同色彩食物的味道,并制作不同样式的蔬菜和水果拼盘,观察这些拼盘的色彩搭配,选择最好看的一个拼盘进行拍照或写生,最后将作业成果进行班级展示,评选出最佳色彩搭配作品。学生对调动味觉和嗅觉的美术作品有较高参与兴趣,能够积极完成拼盘的制作,为了搭配的色彩更和谐,主动搜集色彩搭配技巧,养成主动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在了解色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色彩在生活中的妙用,并在探索性学习中内化学科认知,逐步完善学科认知体系。
四、对接学力基础,投放评价性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学科知识的熟练运用,教师创新作业评价模式,投放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家长评等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和评价他人中逐步成长善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对美术学科知识的内化。
1.推出电子作业
初中生已然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搜集、作品分析、美术鉴赏、软件应用、网络互动等电子作业能轻松应对,教师适时推出电子类作业,让学生借助网络渠道对美术作品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资料进行搜集,以及应用美术类电子软件创作美术作品和成果展示评价等,使学生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网络互动作业的布设,能够促使学生开展合作研学,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同时,推动学生美术应用学习思维的碰撞,对学生构建完善的美术知识体系有积极促进作用。
“重复的魔力”的教学内容是从生活中的重复图形和重复现象入手,让学生在制作简单的重复图形中理解重复构成,体验重复构成的奇妙。教师在作业内容设计时,亦遵循重复的主题,要求学生利用画图软件创造不同类型的重复图案,并集体评选图案最复杂的五幅作品给予奖励。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有过对画图软件的应用探索经验,能够轻松完成简易图案的设计。为了增加图案的难度,学生主动对完全重复构成和非完全重复构成进行探索性学习,尝试运用现代艺术设计构想与创作,使其艺术设计思维方式得到有效拓展,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锻炼。在网络互动环节,学生欣赏他人展示的作品,对自身学习和他人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有利于获得更多学习启迪。教师对评价局面进行宏观掌控,对学生的评语进行专业化要求,确保评价活动顺利推进。
2.延伸作业训练
为了巩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教师以教学内容为抓手,对接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挖掘美术作业资源,以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平台,增添评价性作业,实现美术静态知识与动态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美术学科的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和多角度探究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直观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立体思维等多维度核心素养的发展。
通过对“奇妙的墙”的学习,学生了解立体构成是一种空间构成,是借助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利用线、面、块等立体形态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合成美的形态。为了巩固学生对累积构造的理解,教师布设延伸性作业,要求学生利用20-30个纸杯,制作不同的“墙”,可以是摆放后拍照,也可以是借助订书机、胶水等工具进行固定,作品参与班级评选活动。学生的想象力较丰富,在“墙”的创作时,不局限于单纯的横摆、竖摆,而是通过改变纸杯的累积方式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墙”。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制作给予正面鼓励,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潜力、训练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符合学生看重评价的心理特点。正面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学科学习起到更强激励作用。
教师在美术作业设计时,对接学生生活实际,围绕学生兴趣取向、认知水平、学力基础、学习习惯等基本学情,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推出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评价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主动观察获得更多学习启示,在创造性学习中构建美术认知。任务清单的设计和开放性作业形式的推出,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为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供助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煜侠.初中美术有效性作业设计策略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3(11).
[2]陈萍.“双减”背景下中学美术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07).
[3]谢妍.基于逆向思维下的初中美术作业的实施[J].学苑教育,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