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位一体 聚焦四个主力
2024-09-12张志虎邱新勇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学校不仅传授知识,还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教育是学生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和公共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平台。
一、把握主方向领会政策,赋能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紧紧围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个目标,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现实路径和方式方法,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二、坚守主阵地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落实国家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贯彻“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建立制度体系、完善作业公示、优化作业设计、重视集体备课、加强质量监督、科学设计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坚持“减负”和“提质”两手抓,严格落实教学常规。
尊重个性创造,丰富社团活动。学校开设了艺术创作、科技创客、音乐舞蹈等30多个特色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活动育人的目标。
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举办经典诵读、革命传统歌曲大赛等校园体育艺术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开展评优树模,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持续开展养成教育和“三好学生”“美德少年”“文明班级”等先进评选。通过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行为规范,注重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和谐健康成长。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定期举办“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心理状况筛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提高学生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三、突出主渠道三位一体,强化协同育人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家校共育工作小组,建立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完善协同育人规章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保障,确保家校共育工作有序开展。
加强家校联系,协同育人。印发家校联系卡,举行家长会、“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入校上课或参与班集体的各类主题活动,共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变身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教育教学的监督员,家庭教育的实践者。
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邀请司法干警和法制副校长开展法治安全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实践活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四、针对主群体精准帮扶,做实“扶弱济困”
针对家庭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多的实际,学校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开展“红色领航济弱困,教书育人精准帮”活动,三年来,我们累计帮扶困难学生、问题学生600余人次。
完善大家访和谈心制度。定期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我们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谈心,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强化帮扶工作意见反馈。我们建立了帮扶工作反馈机制,认真听取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帮扶工作策略和方法,确保帮扶工作始终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
细化贫困学生帮扶考核。制定《做好困难学生精准帮扶的若干规定》和《困难学生精准帮扶考核细则》,对帮扶工作定期评估考核,强化帮扶工作过程管理。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构建了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协同育人工作,不断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持续探索和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育人网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