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儿童诗教学

2024-09-12钱晓洁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雪地脚印小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说明核心素养的形成不能简单灌输,也不能机械训练,而是要找准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点,让学生在乐于学习的状态中提升阅读能力,拓宽阅读视野,树立阅读信心。儿童诗歌专门为儿童创作,语言浅显直白,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象空间非常丰富,与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表达习惯比较契合,深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会儿童诗歌的编排意图,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涵养美好诗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下面,笔者以一年级语文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谈谈儿童诗歌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童趣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对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往往缺乏真实感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图片、音视频等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提升阅读儿童诗歌的兴趣。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歌,主要描写了一群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路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雪”为话题导入新课:“冬天到了,有一位小精灵带着千千万万的伙伴来到我们身边,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学生开动脑筋,猜出这是雪花。笔者进一步问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过真正的雪景?”有的学生可能去过北方,会描述自己看到雪花飘落、白雪覆盖大地的情况;有的学生可能只在动画片或书本上看过下雪的场景,对雪景了解不多;也有学生对下雪几乎没有印象。笔者继续问道:“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下雪的情景啊?”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很少遇到下雪天气,学生都迫切地想要看下雪的情景,于是笔者就播放了视频:“一片片雪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空中活泼地旋转、飞舞,纷纷扬扬飘落下来,落在房屋上,落在树木上,落在草地里,慢慢地给大地盖上一条雪白的‘棉被’。”美丽的雪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看完视频后,笔者让学生说说雪花像什么?厚厚的一层雪像什么?再出示一块白色的画布,学生觉得铺满大地的积雪就像一块雪白的画布。欣赏雪景后,笔者接着引导:“下雪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看到白茫茫的大雪铺满大地,大家的心情怎么样?想做哪些事情呢?”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有的说想和小伙伴在树林里打雪仗,有的说想在草地上堆雪人,有的说想在雪地里玩游戏。此外,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人走在雪地里的两行脚印,请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痕迹,学生一看就猜出这是人的脚印,再出示小鸡、小狗、小猫、小马在雪地里的脚印,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很好奇,急切地想辨认这是谁的脚印,但又说不准,笔者趁势让学生翻开课本,大声读一读,从文中寻找答案。

在这堂课中,笔者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了富有童趣的生活氛围,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同时,畅聊自己喜欢的话题,并与所学内容自然衔接,这样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还能愉快地开启儿童诗歌教学模式。

二、转化童言童语,理解诗歌内容

儿童诗歌的语言相对比较浅显,字数比较少,表达形式与一般记叙文不同,表达的意思跳跃性、抽象性较强,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儿童诗歌的场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诗歌中“陌生”的语言转化为富有情趣的童言童语,从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儿童诗歌最大的妙处是采用拟人手法介绍小动物的脚印特征和生活习性,诗歌虽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初读课文后,笔者先要求学生找出“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有谁,并用横线画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在黑板上相机贴出小鸡、小狗、小猫、小马等图片,出示句子:“一群小画家”,让学生理解这些小动物聚在一起可以用“一群”来形容,并让学生根据儿歌第二句进行句式练习:“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是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学生理解了“群”字的意思后,笔者让学生说说“群”字还可以形容什么,引导学生从中积累“群山、群岛、羊群、一群孩子”等词语,以及“成群结队、群策群力”等成语。再让学生阅读第三句话,思考雪地里的这群小画家分别画了什么。学生用笔在书上圈出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后,采用拍手读、看板贴读、连线读和分角色读等方式练读。随后,笔者更改了板贴顺序,让学生思考:小鸡能不能画梅花?小狗能不能画竹叶?小鸭能不能画月牙?小马能不能画画枫叶?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四种动物脚趾的形状图:小鸡的脚趾是竹叶状的,小狗的脚趾是梅花状的,小鸭的脚趾是枫叶状的,小马的脚趾是月牙状的。学生正确区分小动物的不同后,笔者让学生点击多媒体上的“实物”窗口,拖动鼠标将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分别覆盖到相应的“脚印”上,这样学生就能非常直观地理解儿歌第三句话的意思。此外,笔者结合儿歌内容,出示范例“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在雪地走一步就会画出一片竹叶”,然后让学生借助“因为……所以……”进行句式练习,理解“小画家”是如何在雪地里画画的。在学生的描述中,多媒体中小动物的脚印成了一幅漂亮的画面。接着,笔者顺势问道:“在雪地里跑来跑去这么开心,青蛙为什么没来凑热闹呢?”在学生的疑惑中,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拓展了动物冬眠的知识,这样学生就顺利理解了诗句中“睡”的意思。

由此可见,多媒体能够直观地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学生的“童言童语”,学生在阅读中就能了解小动物的特征,从而顺利掌握诗歌的主旨大意。

三、赏析诗歌语言,感受童真画面

儿童诗歌语句较短,有些句子排列非常工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诗歌中的优美语句创设富有童真的情境,让学生边读边赏析,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积累词汇,提高鉴赏能力。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科普知识类儿歌,形象地讲述了小鸡、小狗、小猫、小马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课文采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以韵文的形式呈现,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丝毫没有科普类作品的单调、乏味感。全文共6句、8行,每行字数都不是很多,如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虽然是词语的重复,但表达的感情异常丰富,第一个“下雪啦”后面使用逗号,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想象自己推开房门看到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雪花,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高兴地大叫起来。第二个“下雪啦”后面使用感叹号,想象此时自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铺满雪花的地上兴奋地跑来跑去,对着天空大声呼喊。学生看到下雪会如此欣喜若狂,小动物也一样,它们在雪地里奔跑、跳跃,这6个字将大家的快乐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下文小动物“画画”做了铺垫。课文第二句用简洁的语言引出了诗歌的主人公——一群小画家,这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家伙,步履轻快,精神焕发,欢呼雀跃,快乐灵动。第三句描写小动物的脚印,是本首诗歌的亮点,四个短句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句式相同、情境相仿、字数相等,将小鸡欢快跳跃、小狗撒欢奔跑、小鸭蹒跚走路、小马扬蹄疾驰的欢快场面勾勒了出来,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小动物在雪地里的活动场景,学生朗读时会忍不住用手打拍子配合节奏,并会思考:“小画家用什么画画的?是怎么画的?”诗歌的第四句先是用“不用……不用……”勾起大家的阅读兴趣,然后揭示画画的方法:“几步就成一幅画。”原来小画家以雪地为画布,以脚为画笔,以踩踏为画法,一切取材都是天然的。这样读者就会产生很多遐想:“老虎来了会画出什么图案,大象来了又会留下什么图案……”诗歌的五、六句以设问句的形式描写了青蛙在下雪天的情景——睡着了,与前文雪地里的热闹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心生疑惑,转而就理解了青蛙冬眠的特性。这样就将科普知识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的脑海中。仔细观察这首诗歌,我们还会发现其具有合辙押韵的特点,句末“啦、家、花、牙、画、啦”等押的都是“a”韵,非常便于吟诵和记忆。

四、童声诵读,提升语感能力

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良好的语感能力能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直觉和顿悟,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会结合儿童诗歌短小易读的特征,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提升语感能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雪地里的小画家》前,先为学生出示句子“下雪了,下雪了”。让学生读一读。由于这句用的是逗号和句号,学生都会用非常平淡的语调朗读,如果把这句话和课文中的第一句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笔者给出的句子标点符号与课文不同,文中“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有逗号也有感叹号,还会发现两个句子中的最后一个字也不同。再读时,学生就发觉“下雪了”是告诉我们外面已经下雪的情况,没有什么情绪,而“下雪啦,下雪啦!”中的“啦”字可以拉长音读,能够表达人们看到下雪后惊喜万分的心情,学生就会用欢快的语调来读。同样,小动物看到这么大、这么美的雪景,也会兴奋地奔出来,喊着:“下雪啦,下雪啦!”它们一边喊一边在雪地里奔跑,留下一串串脚印。通过对句中语气助词的解读和分析,学生很容易领悟到:虽然语句的形式差不多,但一字之差、标点不同,朗读的语气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包含的情感也不同。读第三句时,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一个小动物,边做奔跑的动作边读课文,笔者给学生拍打节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对仗工整的诗句中蕴含的音韵美,并思考画家作画都需要画笔,那雪地里的小动物的画笔在哪里呢?学生会猛然醒悟:小动物的脚就是它们灵巧的画笔呀。“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是对这群小动物高超的“画画”本领的赞美,朗读时就带着赞赏的语调,节奏也要轻快、活泼。接着,笔者问道:“在快乐之余,大家有没有发现雪地里比平时少了一些动物,缺了谁呢?”学生一拍脑门,突然发现没有青蛙的身影,就会用疑问的语气朗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再做寻找状,哦,原来“他在洞里睡着啦”,这时学生会用轻柔的语调体现青蛙冬眠时的静悄悄。

由于儿童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根据诗歌内容指导方法,让学生读出轻重缓急,可以通过示范读、听名家读、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共读、表演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诗情画意,提升语感能力。

五、借鉴仿说,学习童味表达

儿童诗歌的语句大多是日常生活用语,具有浅白而简练的儿童味,学生对这些语句非常喜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儿童诗歌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格式仿说,让学生从中体会儿童诗歌中的童味,积累生动优美的句子,进一步思考遣词造句的方法,为以后的写话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儿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等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路当作小画家在雪白的画布上作画一样,把青蛙冬眠当作人在睡觉,既形象又生动,不仅向学生科普了这四种小动物的脚印特征及青蛙的生理特征,还让这首儿童诗歌显得格外活泼可爱。除了拟人之外,作者在介绍四种小动物脚印的时候还运用了排比手法,句式非常工整,语气词的巧妙使用使这首儿童诗歌显得格外富有童趣。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歌的写法以后,笔者让学生再次思考:“看到外面下雪了,除了书上列举的几种动物外,雪地里还会跑来哪些动物呢?还有哪些动物不能出现在雪地里呢?”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仿照课文句式进行创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说话练习,笔者出示了一些动物的脚印,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脚印像什么,如松鼠的脚印像五爪钩、小猫的脚印像桃花、兔子的脚印像小熊掌、梅花鹿的脚印像分开的树叶、牛的脚印像桃心、大象的脚印像一个木桩砸出的圆坑……又出示了一些北方冬天看不到的动物,如熊、乌龟、蛇、蝙蝠、刺猬等会冬眠,燕子、大雁会飞到南方去。学生掌握这些课外知识后,笔者把这些动物的形象、脚印及对应的“像什么”用多媒体一一进行了展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说一说。很快,学生就说出了一首首像模像样的儿童诗歌。

例如,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牛画桃心,小猫画桃花。小猪画剪刀,猴子画小手。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乌龟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又如,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梅花鹿画树叶,兔子画熊掌,企鹅画脚丫,大象画饼干。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燕子为什么没参加?他去南方过冬啦!

此外,笔者运用教材中编排的儿童诗歌,借助多媒体等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模仿练说平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融入生活创作中,有效调动了学生仿说仿练的积极性,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掌握了这种仿说方法后,就会在学习其他儿童诗歌时自觉地创造出童味十足的新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平时扎实地训练,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儿童诗歌描绘的是儿童眼里的世界,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沃土,只要教师重视儿童诗歌的教学策略,那么语文核心素养一定能在这块沃土里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雪地脚印小鸡
雪地给我拍照啦
闪电小鸡
高桥:崛起中的“雪地靴之乡”
小鸡想飞
雪地捉迷藏
雪地里的交通工具
可口、避开、脚印
连连看
奇怪的脚印
小鸡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