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劳动体验场提升幼儿生活力
2024-09-12黄博伦蔡潇敏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的核心理论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力不仅指独立生存的习惯和技能,还包括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和追求生命价值的发展能力。生活力与劳动能力息息相关,要想提升幼儿生活力,就必须先提升幼儿劳动能力。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打造趣味劳动体验场,以劳动教育为重要抓手,提升幼儿生活力,让幼儿在生活中劳动,在劳动中成长,促进幼儿的均衡发展。
一、趣味劳动体验场锻炼幼儿实践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孩子们接触农活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孩子连小葱、韭菜、麦子都分不清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打造趣味劳动体验场锻炼幼儿实践能力,引导幼儿通过劳动体验场学习种植技巧,在真实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升幼儿生活力。
教师在园内开辟一块区域打造趣味劳动体验场,帮助幼儿锻炼实践能力,提升幼儿生活力。教师可以通过投票的形式让幼儿选出自己想要种植的农作物,激发幼儿劳动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经过激烈评选,大家一致决定在劳动体验场种植蚕豆,体验一回当“农民伯伯”的感觉。幼儿先是和教师一起查阅资料,收集到不少有关蚕豆的种植方法。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拿着小铲子辛勤翻土,给田地周围挖出一圈排水沟,并将挖出的土填到中间的地方,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样子,这样可以防止雨水堆积把蚕豆淹死。幼儿每天坚持给蚕豆浇水施肥,蚕豆也很争气,一天天茁壮成长着。可是不久,蚕豆出现了不少黄叶子,看上去也没那么精神了,这可急坏了孩子们。大家纷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的方法。最后大家请教了有种植经验的幼儿家长,得知是浇水和施肥太勤导致水分、养分过剩造成的,于是大家便由原来的一天浇一次水变为几天或者一周浇一次水,不久之后蚕豆又茁壮起来了。在幼儿的精心照料下,劳动体验场的蚕豆长势喜人,不仅开出美丽的花,最后还结出饱满的果实,让幼儿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孩子们纷纷表示:虽然种植过程比较辛苦,但是看到蚕豆果实成熟的那一刻,就感觉什么都值得了。教师打造劳动体验场,让幼儿在具体而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农耕生活,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幼儿不仅收获了劳动成果,享受了劳动乐趣,还学到了许多的植物知识和种植技巧,开阔眼界的同时,还提高了生活力。
二、趣味家务体验场培养幼儿生活力
家务是衡量幼儿生活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长辈的过度宠爱,现在的孩子能够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并不多,这极大地限制了对幼儿生活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打造一个趣味家务体验场,设置丰富多彩、体验性强的各种家务,为幼儿营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氛围,帮助幼儿学习家务技巧,提高幼儿生活技能和生活力。
(一)趣味厨房体验场培养幼儿烹饪能力
生活中幼儿几乎不可能做饭,以前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这项能力并不重视,毕竟有家长有食堂,实在不行还有餐馆和外卖,总不至于饿着孩子。但是为了幼儿更好地成长,教师可以在园中打造一个趣味厨房体验场,指导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做饭技巧,如用电饭锅煮粥、煮饭等,锻炼幼儿烹饪能力的同时,提升幼儿生活力。
教师在厨房体验场教导幼儿用电饭锅煮饭,培养幼儿生活力。电饭锅基本家家户户都有,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用电饭锅煮饭也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能,适合幼儿学习。教师让幼儿先从米桶里盛出适量的米放进淘米篮,并提醒幼儿注意,装米的篮子一定要选择孔比米粒小的,不然米会很快漏掉。把装好米的淘米篮放进水池,用清水清洗两到三次,洗去米中杂质,沥干水分后将清洗干净的米倒进锅中。锅中加入清水,水不能太多,教师可以让幼儿用自己的手指测量水量。将食指洗干净垂直插入锅中,指尖轻轻放在米上,不要触到锅底,用手指量一量米到水面的高度,差不多一个指节那么高就可以了。最后盖上锅盖插上插头,这里注意插插头前一定要把手上的水擦干净,不然会有触电危险,接通电源后轻触面板上的煮饭按键,操作完成。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仔细操作,学得格外认真,不多久就做出了香喷喷的米饭,大家都十分高兴。后来有家长反馈说,孩子一回家就自告奋勇要煮饭,说是在幼儿园学过了想自己试试,没想到干得像模像样,煮出来的饭还真不错,感觉很惊喜。教师打造趣味厨房体验场,让幼儿在体验场中学习煮饭技能。从淘米到煮饭对孩子来说就像游戏的一个个关卡,既有挑战又充满趣味。幼儿不仅习得一项生活技能,还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生活力。
(二)趣味烘焙体验场培养幼儿烘焙能力
对幼儿来说,烘焙其实更具吸引力。一方面甜点造型可爱,味道香甜,十分受幼儿欢迎。另一方面甜点的制作过程也非常有趣,揉搓面团的过程很像幼儿玩的超轻黏土,还有各种各样的模具,对好奇心重的幼儿来说像是一个个小玩具,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打造一个趣味烘焙体验场,让幼儿在学习烘焙技能的同时,尽情释放天性,享受烘焙乐趣,提高生活力。
教师在烘焙体验场和幼儿一起制作蔓越莓饼干,让幼儿学习饼干制作的同时,感受烘焙带来的乐趣,提升生活力。蔓越莓饼干是幼儿十分喜欢的一种小零食,所以,当教师提出要教幼儿制作蔓越莓饼干时,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回应。教师让幼儿用温水将黄油隔水软化,然后加入40克糖粉和1克盐,并用刮刀按压均匀。幼儿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看到硬邦邦的黄油在玻璃碗中一点点软化,感觉十分有趣,于是迫不及待模仿教师的样子操作起来。接着教师将鸡蛋液、淡奶油倒入黄油,用打蛋器打发均匀。飞速运转的打蛋器引起幼儿兴趣,他们像是发现一个新玩具,迫不及待地想要上手试一试,有的控制不好力道,一不小心翻车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教师于是把他们调去别的小组帮忙。教师把切好的蔓越莓干倒进碗中,用筛子筛入适量低筋面粉搅拌均匀后揉成团。孩子们认真模仿教师动作,生怕自己的饼干制作失败。教师指挥他们将面团擀成一张大饼,用模具在面饼上按压。不一会儿,小猪佩奇、跳跳虎、维尼、胡萝卜、小兔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饼干便出现在桌子上。教师把它们装进烤盘放进烤箱,几十分钟后,大家便吃上了自己做的饼干,感觉无比幸福。教师通过趣味烘焙体验场,和幼儿一起制作饼干,不仅使幼儿学会了蔓越莓饼干的制作方法,还使他们感受到了烘焙带来的别样乐趣,提高了烘焙能力和生活力。
(三)家务体验场培养幼儿综合能力
除了幼儿园之外,家庭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生活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辅助与配合,只有家园共育才能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合幼儿家长打造家务体验场,和家长一起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生活力。
教师联合幼儿家长打造家务体验场,开展“21天家务小能手成长计划”,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监督,指导幼儿在21天的时间里,每天坚持做一件家务,培养幼儿做家务能力。计划一发布,瞬间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纷纷表示,这样既能让孩子体验到家务的艰辛,理解家长的不易,又能培养孩子的细心和耐心及基本的生活技能,减轻家长负担,可谓一举多得。家长每天都积极配合教师,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还在班级群里“晒”孩子的劳动视频,及时给教师反馈孩子的劳动情况。一个周期结束发现,孩子都成长不少,他们既体验到了家务的繁琐与艰辛,又获得了劳动后的成就与满足,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成长。有的幼儿选择帮妈妈择菜,一开始手忙脚乱,只要有一根黄叶子就整棵丢掉,看到虫子吓得哇哇大叫,泥土和烂菜叶子弄得到处都是,把妈妈看得十分恼火。时间久了,孩子认识越来越多的食材,知道有些食材需要去掉叶子,有些则需要去掉根茎,等等。最后孩子不但能有条不紊地择菜,还会主动把菜清洗干净,俨然一个家务小能手。教师通过家务体验场,引导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幼儿意志力及良好劳动习惯的同时,提高生活力。
三、趣味手工体验场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幼儿十分重要的一项基本能力,关乎幼儿以后的成长和发展。生活中小到发卡制作,大到电器组装,都离不开强大动手能力的支持。为此,教师可以打造一个趣味手工体验场,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出对自己有用的小工具、小饰品,在启发幼儿创造思维和提高幼儿发展能力的同时,提升生活力。
(一)变废为宝,激活创造能力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垃圾,比如废弃的包装盒、老旧的玩具、坏掉的家居用品等。其实这些东西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只要稍加改造,就能变身成新物件,焕发新生命。为此,教师可以打造变废为宝体验场,引导幼儿发现和挖掘废旧物品的价值,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动脑,勤动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赋予废旧物品新生命。
通过变废为宝活动,鼓励幼儿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加工创作,做成新东西重新使用。幼儿纷纷将家里的废旧物品带到教室,易拉罐、塑料瓶、旧衣物、废纸盒等,五花八门的材料看得人眼花缭乱。幼儿看着一堆废旧物品也是一筹莫展,不知从哪里下手。于是教师给幼儿播放了一些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视频,精彩的视频彻底打开了他们的思路。他们有的学着视频里的方法,把三个同样大小的易拉罐并排放在一起用胶带固定,在瓶口和瓶底两端各放上一根废弃的筷子,然后用毛线将其和易拉罐绑在一起。接着用工具在中间的易拉罐上开出一个小口子,插入一根筷子,再将一块硬纸板裁成梯形并涂上颜色,用一根筷子穿过其底部和顶端,最后用毛线将三根筷子的两头固定在一起,一个漂亮的帆船就做好了。有的孩子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也用了三个易拉罐,12个塑料瓶的瓶盖,硬纸板剪成三个同样的长方形,其大小刚好可以横放一个易拉罐。接着给12个塑料瓶的瓶盖中间都打上小孔,再准备6根比纸板稍宽的木棍,把木棍穿入两个瓶盖的孔中并用胶水固定。三块硬纸板之间也打上孔,用毛线连接起来,最后把纸板用胶水固定在木棍上,易拉罐固定到纸板上,这样一个小火车便出现在大家眼前。孩子们看到十分喜欢,纷纷加入美化火车头的队列,给火车头装上小耳朵、制作一个卡通小面具、插上一面小红旗等,这个小火车也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教师通过变废为宝体验场,实现废物利用的同时,还强化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促使幼儿在生活中积极挖掘废旧物品的价值,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艺术加工与创作,实现节能环保和发展艺术思维的同时,提升生活力。
(二)趣味编织,提升手工技巧
编织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在那个物资匮乏、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妈妈们几乎都会为家里人织上一件衣服,或者一顶帽子、一条围巾等。直到现在,一些老年人还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他们织出来的毛衣与商场里那些价格高昂的商品相比丝毫不差。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开设趣味编织体验场,让幼儿体验编织的快乐。五彩的线球,通过高超的工艺可以变成各种样子,小到发卡大到玩偶,带给幼儿无限欢乐。
在园内开设编织体验场,带领幼儿用毛线编织花朵发卡等,让他们体验编织的快乐。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发卡和钩针、缝针等,编织工具通常比较粗,安全性相对也比较高。教师可以先给幼儿示范编织发卡的方法,用钩针沿着发卡的边缘钩一圈短针,在拐角处钩三个辫子针,让它弯曲过来,然后像之前一样继续钩短针。钩的同时注意观察松紧程度,太紧的地方用针给它挑松,直至覆盖发卡全部的边,结尾和开头的接口处用引拨针连接起来,最后剪掉线头,发卡这部分就制作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花朵的钩边,用毛线在食指上绕10圈拿下来,围绕小洞钩十个短针,之后将线圈收紧,在第一个短针上钩引拨针,开始钩第二圈,按照两针辫子两针长针两针辫子一针引拨的顺序编织5次。再用短针钩第三圈,并在花心上用胶水黏贴上一颗小珍珠,花朵就编织好了。最后把花朵黏贴到发卡上就可以了。为了让幼儿看得更加清楚明白,教师将编织过程做成了视频,通过慢镜头进行播放,以方便幼儿学习。为了让幼儿在编织中获得更多乐趣,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编织难度,觉得难的幼儿可以只编织发卡部分,感兴趣的幼儿可以尝试钩花朵。但有部分幼儿觉得自己钩难度太大,但是看别人钩却很有意思,便凑过去围观别人的编织,并结合视频边看边提出意见,这里应该这样,那里应该那样,在几个幼儿的齐心协力之下,最后钩出了美丽的花朵,个个都觉得成就感满满。也不乏动手能力强的幼儿,依靠自己钩出了完整的花朵。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拿走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自己留着或送人,有的说要送妈妈,有的则给自己戴上了,有的说要收藏起来……现场气氛十分欢乐活跃。通过编织体验场,幼儿不仅体验到了传统的手工技艺,还锻炼了幼儿的手工制作能力,提高了幼儿的发展能力,培养了幼儿的生活力。
趣味劳动体验场是一种极富创意的教学活动,它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各种形式的劳动,提高幼儿实践能力的同时,还有效培养了幼儿生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趣味劳动体验场,引导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手脑协调能力等,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及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