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培训需求的师训行动策略
2024-09-11苏香妹张克龙
摘要:新入职教师培训质量高低关系到新教师在岗工作的态度与效果、专业成长的意愿与习惯。新教师培训存在内驱力不强、忽视真实工作场景中教育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等问题。基于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实证调查,提出并践行了新入职教师因需师训的三大行动策略:课程内容研发需践行“依需求调整预设大课程,催生动态小课程”的行动策略;课程研发的构建方式需践行“训前聚焦疑惑,训中循疑质理、循疑创建、团组提升”的行动策略;课程实施的方式与形式需践行“依需求聘导师,依需求组建学习团队与学习方式,让需求成为行进的课程资源”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实证调查;新入职教师;师训课程;师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G9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0-0071-07
收稿日期:2024-04-15
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课题“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校本研修提质实践研究”(编号:YB2022070)。
作者简介:苏香妹,浙江省瑞安中学国际部校长,正高级教师,理学学士,研究方向:化学教育、教育管理;张克龙,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职称,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学校管理。
新入职教师培训质量高低关系到他们在岗工作的态度与效果、专业成长的意愿与习惯。他们亟须克服来自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教育教学技能缺失、艺术性不够、实践经验不足以及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角色转换、职业精神、成长习惯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与实施设计“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教师培训应直接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缺失教师内生需求以及教师内驱力提升,忽视真实工作场景中教育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实践经验改进培训[1]。新入职教师在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会面临短时间内教育教学技能、方法、方式缺乏,或不能采用最佳教育方法、方式或实践经验不足,教育教学的艺术性不够等问题。美国著名人力资源培训师鲍勃·派克认为,成人是通过经验来学习的,成人更容易接受自己得出的结论,成人学习发生的标志是行为的转变,等等。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需求驱动下,基于自身已有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新的教育教学实践知识是对新教师开展培训的基本特征。对新教师的培训课程内容开发要整合实用主义与人本主义,使新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既是实践的外在需要,又是新教师本人的内生需要。
综上所述,开展新教师入职师训需求分析,既是对新教师开展师训的开始,也是开展师训的目的所在[2]。在识别需求的基础上优化师训设计,精准施训,以提升师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从而使新教师尽快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对新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新教师师训需求实证调查
采用在线调查工具向新教师发放自制的“2022年市域新教师入职师训需求调查问卷”,结合个案访谈法,对市域2022年新入职的429名教师实证调查。在正式调查前,抽取中、小、幼等三个学段各6位新教师进行前测,根据前测结果对被试进行访谈并修改优化问卷设计,以提升调查的效度。问卷调查从师训的时间、内容、形式和师资等四个维度出发了解新教师师训的需求现状。问卷调查后,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对30名新教师进行个案访谈,在检验问卷信度的同时,深入了解新教师师训需求。
调查得到的基本情况是:女性教师占86.9%;本科生占67.36%,研究生占29.71%;师范类专业毕业教师占73.22%;在入职前教学经验上,大学期间具有实习经历的教师占66.11%;当前学期每周满课时及以上的教师占67.37%;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占39.99%。在培训的时间要求上,多数新教师希望师训时间安排在工作日。原因在于新教师工作量大,除教学任务以外,还有其他非教学任务,尤其是“主课+班主任”的教师,周末还需要备好一周的课,周六一天师训,没有缓冲休息的时间。瑞安市2022年入职的新教师学历高,专业性适切性好,对教学活动已有初步认识,工作负担重,但在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学生个性差异、人际关系、家校沟通、角色转换、环境适应、工作负担、实践经验积累、专业成长习惯养成等方面亟须得到帮助与支持。具体的新教师师训课程内容要求、师训导师要求、师训方式或形式要求如下:
一是师训课程内容偏向课堂管理、班级管理、教学设计和家校沟通等实用性内容。针对课堂纪律管理及课堂突发事件处理、问题学生教育、师生关系及家校(园)沟通、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教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评价的能力、与同事及指导教师交往沟通的能力等8项师训课程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堂纪律管理及课堂突发事件处理、问题学生教育、师生关系及家校(园)沟通是最受欢迎的入职师训课程,占比高达66.43%、66.43%和62.70%;“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教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分别占62.00%和58.04%;“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占45.22%;“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评价的能力”“与同事及指导教师交往沟通的能力”分别占26.81%和23.07%。
二是师训导师要求为贴近新教师专业水平和工作实践的一线教师。在期望的授课导师方面,有82.43%的教师选择一线骨干教师,有53.14%的教师选择学科教研员,52.30%的教师选择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51.05%的教师选择知名校(园)长,39.33%的教师选择教育管理者。可见,在新教师师训中,适当寻找一线的“低配”的教师,传授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小妙招”“小策略”,对新教师更“走心”、更“实用”。
三是师训课程实施形式偏向优秀一线教师的经验观摩和案例研究等实践活动,并支持线上线下混合的师训方式。 针对观摩名师或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型、专家讲座或报告型、课例研究型、教育故事型、实地考察交流型、与专家研讨互动和交流对话型、同事介绍经验或教学展示或共同研讨型、专题沙龙型、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学反思、网络课程学习等10种师训活动形式的问卷调查,有67.83%的教师希望观摩名师课堂教学或者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希望专家来作讲座或报告的教师占48.48%,希望参加课例研究的教师占41.49%。
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校师徒结对式、分学科分学段式、课堂实操式(如上课、观课、评课、议课)、情景式、小组合作式、任务驱动式等7种师训形式的问卷调查,有50.11%的教师支持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开展师训,有75.73%的教师非常支持线上师训。有91.70%的教师认为学校师徒结对式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或者比较大。有37.30%的教师希望分学科学段以课堂实操式(如上课、观课、评课、议课)进行师训。
由此得出多数新教师希望通过学习优秀一线教师的经验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二、师训课程内容研发策略:依需求调整预设大课程,催生动态小课程
师训课程设计应以教师的真实需求分析为起点,做到师训主题聚焦,师训目标精准;按照“主题-目标-内容”一致性原则,研发师训课程内容[3]。由此,从新教师的个体层面看,循着新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产生的“现实冲击”之“需求”,围绕这个需求设计师训课程内容开展师训有助于新教师更科学、更沉着、更有准备地应对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与困惑,帮助他们更从容地融入新工作,快速形成实践性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自信;从组织层面看,有助于推进新教师师训的完善,提高新教师的归属感,从而增强对教育的热爱与使命感,提高学校与县域教育的凝聚力;从经验层面看,减少盲目师训、低效师训、缺少学员主观受训意愿的师训,为县域内教师培养新教师提供一条新途径。
(一)调整预设大课程
根据师训前学员需求调研,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内容”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建议”,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维度整合培训内容为“课堂管理、班级管理、职业精神、成长习惯”等四大模块,如表1所示,分别针对新入职教师亟须得到帮助与支持的“教学活动、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家校对接、教育法规、人际关系、专业成长习惯养成”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围绕对新教师开展实证调查获得的“师训课程内容偏向课堂管理、班级管理、教学设计和家校沟通等实用性内容”的需求,结合观察跟访、释疑解难、团队定制等各种行动研究,催生了如下的动态小课程。
(二)催生动态小课程
1.观察跟访,催生“新教师接班密码”课程
根据跟访调研发现,小学语文55%新教师担任班主任,集体忙乱。希望有人指导:接手一个班级一群孩子,要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为此,组织导师团队研制“新教师接班密码”师训课程。“新教师接班密码”课程摘要见表2。
2.释疑解难,催生“新教师班级管理36计”课程
新教师担任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知之甚少,他们的工作困惑往往很小很碎,尤其是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行为严重估计不足,但经历过的老班主任都知道:只有能够面对困难,才意味着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站稳脚跟。新教师培训团队,对担任班主任的新教师开展“释疑解难”研讨活动,让这些新班主任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细碎问题抛出来,大家头脑风暴对困惑进行讨论整理,由此产生了有代表性的9个新班主任疑难案例(如表3所示)。为解决这9个疑难案例,每个疑难案例都有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名优班主任担任导师,每一位导师为疑难案例安排3~5个鲜活的实际案例支撑的微课程(如表3所示的导师微课程),9位导师组成解决疑难案例的导师联盟,经过一周的备课试课生成“新教师班级管理36计”师训课程。
3.团队定制,催生“焦点式小课程”
新教师因其教学时间短、教学知识少、课堂调节能力弱,体现了总体教学能力“浅”的特点。在新课标、新课程推进“为理解而教”“思维可视化”“素养落地”的“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的当下,需要为不同学科的新教师开展聚焦新课标新课程下“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师训课程内容。由此,在新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师训中提出了焦点式小课程。“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学习单元的设计方略”课程设计如表4所示。
三、师训课程研发的构建方式策略:训前聚焦疑惑,训中循疑质理、循疑创建、团组提升
(一)师训前,聚焦疑惑,预设课程
根据师训前学员需求调研,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内容”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建议”,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维度整合新教师师训课程内容为“课堂管理、班级管理、职业精神、成长习惯”等四大模块(如表1所示),并预设四大课程模块学习内容,确定重点师训模块。其中,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是本课程重点模块,更多的小课程在具体师训过程中生成。
(二)师训中,循疑质理,生成课程
在课程管理中设置充分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激发学员释疑解难;分类整理问题交给导师团队;导师们结合自己特长经验开设紧扣疑问的生成性小课程。在2022学年的新教师师训过程中,开发诸如“观察跟访,催生‘新教师接班密码’课程”“释疑解难,催生‘新教师班级管理36计’课程”“团队定制,催生焦点式小课程‘焦点式小课程’”,等动态小课程约占总课程的40%以上。
(三)师训中,循疑创建,精设小组定制式小课程
在具体实施中,根据师训目标,结合小组学员特点、导师特长,组建多种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会有1名教研员+1名市级骨干教师+6名新教师。每个小组会有为本组量身定制的小课程,如小组师训目标与课程、小组个人学习任务单、小组导师课堂、小组集体成长作业。
(四)师训中,整合学员资源,开展团组提升活动
在具体实施中,推出了一系列从学员那里来又到学员那里去的团组提升活动,比如,每期师训的各小组“学习简报”交流、各模块的“学习论坛”活动、“新教师悦读”展示等。学员分享交流的内容是别具一格的,是每一类新教师师训课程充满生机的补充。
四、师训课程实施方式策略:依需求聘导师,依需求组建学习团队与学习方式,让需求成为行进的课程资源
" 将教师作为培训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需要科学适切的师训方式或形式。良好的师训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师训对象对师训内容的内化和吸收,并将师训获得的内容更好地外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3]。为此,围绕师训课程实施的导师团队构建方面,我们采用“循疑而生”行动策略,实施“循疑推荐”“循疑自荐”“循疑纳贤”,共聘请22名教研员、45名骨干教师、38位班级管理导师。比传统师训(大班授课、统一管理)从形式到内容上有较大创新,收到良好成效。
在师训课程实施方式方面,我们按“循疑而建”安排成长团队,按“循疑而新”设计学习活动,按“循疑而出”形成生本课堂,按“循疑而动”组织团队活动,按“因需而导”落实线上校内导师。具体如下:
(一)“循疑而建”的成长团队:成人学习,关系先行师训的组织形式
在新教师开展师训过程中,会按照实证调查中收集到的实践遇到具有普遍性的疑难解决需求,或新课标新课程理念需要落地“好行动”,“循疑而建”成长团队。比如,大多数新教师都会遇到给学生额外辅导,却遭受学生,乃至个别家长投诉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疑难解决需求,据此就会成立一个成长团队。组建每一个新成长团队,都会安排一次破冰活动,起一个团队的名字,编一首团队的歌,选好班委,明确班规,设计团队的LOGO,等等。2022年新教师培训团队启动活动安排如表5所示。
(二)“循疑而新”的学习活动:化整为零,抱团成长师训的组织形式
如表1所示,我们给新教师设计预测课程分为“课堂管理、班级管理、职业精神、成长习惯”等四大模块,结合新教师实证调查结果,明确了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是本课程的重难点模块,考虑新教师成长的更远考虑,将成长习惯模块作为重点模块。为落实这些模块内容的学习,我们针对不同的模块内容,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段的新教师成长需要的新教育教学理念、新学科教学知识、新学科技能、新教育技术、班级管理新经验等组建学习成长团队,化整为零,抱团成长。循疑而新抱团成长师训组织形式如表6所示。
(三)“循疑而出”生本课堂:拓展时空,开展学习自主、合作师训学习方式
教师培训是教师的学习活动,教师是学习的主体。做教师的都知道,主体的主动性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关键要素。为此,按照循疑而建或循疑而新组建的成长团队,开展如表7所示生本课堂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四)“循疑而动”的团队活动:头脑风暴、众智众享的师训学习方式
教师参加培训,是带着自己的经验与思考进行学习,而每一位教师经验与思考是有差异的,因此围绕实践工作中的疑难解决需求,组织安排团队头脑风暴、众智众享,属于最近发展区高效率学习。比如,围绕某一个学科知识重难点突破,开展小组微课堂实践与展示;围绕情境资源建设,开展单元课程情境资源班大赛;围绕班级管理班干部建设,开展案例研讨活动,等等。
(五)“因需而导”的线上校内导师:基于真实场景的个性化、沉浸式在线指导
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有75.73%的教师非常支持线上师训;有91.70%的教师认为学校师徒结对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或比较大。对此,我们推出校内线上导师制。要求每一位新教师在线选择本校导师(若本校无导师,可以选非本校导师),在线呈现遇到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或需要改进的教学设计文本内容,如课堂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活动设计等,导师与学员线上交流,将线上呈现的研修成果作为考核导师对学员帮带的成效。线上导师制研修课程与拟解决的问题以及课程目标如表8所示。
线上校内导师每周为新教师提供不少于40分钟的个性化和沉浸式的全过程基于真实教育教学场景、基于学生的真实学情、基于教师遇到的真实困惑而及时开展磋商、研讨、指导等,快速实现教师已具备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打散重塑,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知识、丰富而具体的特殊经验。线上导师作为引领者、支持者、合作者,在与学员开展研讨过程中,导师与新教师之间都会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观念并提升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共同获得成长,实现专业成长。
致力于探索新入职教师实践教育教学智慧提升的师训课程研发、师训实施方式与方法的行动策略,是破解当下新入职教师培训目标不清、实践性不够、实效性不高而践行的师训路径。新教师对大部分教育理论并不陌生,他们更需要基于问题意识、情景设计和个人体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进而转化为他们管理学生、开展教学的实践指南。对新教师实施师训,目标需要指向帮助新教师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以提升新教师参加师训的内驱力为基础,促进新教师快速形成实践性知识,这样的师训更接地气,更为鲜活,更容易使新教师愿意参加师训并有收获。
参考文献:
[1]王雁茹.虚拟导师制:UCLA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的实施及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10):73-78.
[2]黄晓娜,基于学习需求的教师培训样态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11):83-85.
[3]邹天鸿,陈睿.教师培训项目专业化设计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10):53-56.
A Teacher Training Ac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Training Needs of New Teachers
Su Xiangmei1" Zhang Kelong2
(1.Zhejiang Ruian Middle School, Ruian 325200, China;
2. Zhejiang Rui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Ruian 325299, China)
Abstract:The quality of training for new teacher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new teachers’ attitudes and effectiveness in their work, as well as their willingness and habit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However, the current new teacher training faces issues such as a lack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n oversight of the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real-world work scenarios. Based on an empirical survey of the training needs of newly-hired" teachers, this study proposes and implements three action strategies for on-demand teacher training for new teachers. For course content development, the action strategy of “adjusting preset general courses according to needs and fostering dynamic micro-courses” needs to be implemented; For the course development approach, the action strategy of “focusing on doubts before training, addressing doubts through reasoning during training, creating based on doubts, and promoting team building” needs to be implement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forms of courses, the action strategy of “hiring mentors according to needs, building learning teams and learn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needs, allowing needs to become the driving resource for the course” needs to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Empirical investigation; Newly-hired" teachers; Teacher training courses; Teacher training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