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实践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启示

2024-09-11冉小先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10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实践路径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实践作了大量的论述,充分肯定了实践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在不同场合都表达了对实践的重视和关切,并且不遗余力地阐述实践的具体路径、调查研究的展开、实践过程中素养和精神的培养等,对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前存在的一些困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践育人;实践素养;实践主体精神;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0-0107-06

收稿日期:2024-03-1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编号:2021SJSZ218);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地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以W地为例”(编号:21JDSZK042)。

作者简介:冉小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思政课的实践性,凸显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思政课在原有的知识传授和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价值认同和坚定信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践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这既是他个人成长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从政为民经验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青年们的座谈交流中,在给青年们的回信中,多次谈及实践。这些论述指引和推动了全社会对青年在实践中成长成才问题的探讨,推动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和深度体验为核心,对课堂理论教学真理性进行验证,对教材知识体系价值进行还原的实践指向性活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简称05方案)发布后,国家要求各门课都开展实践课,思政课实践教学也被提上日程。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上已经在各大高校落实,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组建了以高校党委、教务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为主要成员的团队,高校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量的支持,为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如实、有效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真实地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存在教学主体参与度不够、教学形式吸引力不够、教学考核不够科学等问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校内实践,如组织学生经典阅读、影视鉴赏等,但是部分学生把它看成休闲娱乐课,并不真正阅读书籍,也没有通过观看影视结合“四史”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读后感、观后感等作业也是从网络上摘抄相关文字拼凑交差了事;二是校外实践,如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但多数学生流连于参观、围观或者旁观,甚至是旅游观光,应付了事。这样的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不佳。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板块,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形式确定等方面都缺乏规范设计。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教学开展随意化的现象。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灵感和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实践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及实践主体的精神和素养对于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的重要意义,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并对实践中的问题导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都有重要论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了路径遵循。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一)重点论述了实践的意义

实践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指出实践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石,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3]。习近平总书记自身的成长经历更加有力地向我们说明实践的重要意义,青年要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自身作为实践教学的主导力量,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延展到实践场域的教学样态,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是依托理论教学、寓教于“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特殊教学组织形式,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

(二)关于实践主体精神和素养的重要论述

1.实干精神是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六大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对实干精神作了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这个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地为之共同努力,所以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就是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建设好我们的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我们要把我们国家建设好,要把我们民族发展好,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样一个历史目标奋勇前进。”[4]2016年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6]在这些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经典文献《日知录》中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指出实干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实干精神和劳动创造结合在一起,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实干是实实在在地做、踏踏实实地干,实干精神是实践主体在踏实做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的总和。发挥思政课实践主体的实干精神是落实思政课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之一。

2.勤奋精神是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之魂。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7]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语句“一勤天下无难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习近平总书记大量引用旨在告诫青年学生“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浇灌出幸福的人生。

3.创新精神是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了《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8]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指出,“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9]。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勉励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5]。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创新精神,提出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并从新时代角度分析创新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法宝,当代青年大学生要以创新为己任,在新时代的国家竞争中为国家发展争取竞争优势。

(三)详细阐述了实践路径

1.问题意识是实践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中深刻阐释了问题意识的哲学机制,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有了问题意识,如何找到问题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0]“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1]。这就意味着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在设置时要观照“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聚焦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生活、工作、学习、社会、国家、世界,理性看待外部世界,树立崇高理想,主动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2.实事求是是实践过程中活的灵魂。习近平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12]。实践活动要杜绝一切弄虚作假,坚持实事求是,真正深入到社会中、百姓生活中,从现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中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规律性的认知。

3.学思渐悟、知行合一是实践过程中应一以贯之的态度。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13]。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倡导“知行合一”与“行胜于言”相结合,力戒追求纯粹理论的务虚空谈[15]。知行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知行合一意味着“知”和“行”不能互相分割,二者要互相促进,螺旋上升。思政课实践教学遵循“知”和“行”辩证统一规律的要求,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素养,从而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行为塑造等多重功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笃行是落实的关键。只有具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日积月累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16]。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课程,但是实践没有终点,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让大学生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在实践中的魅力、实践中素养的提升、能力的增长等,感受到个人的成长,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实践作为人生信条,踏踏实实地成长进步。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启示

(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

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重要论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启示之一。实践教学有其固有的规律,这是实践教学的理论部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更多的学校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等同于思政课理论教学。这二者既是不相同的,也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的理论表现为在高校中设置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部分是专门研究实践,包括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渊源、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实践教学功能、实践相关逻辑关系的区分和定义、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制度建设、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感悟和认同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等,但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滞后,迫切需要加强研究,形成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成果,指导和推进实践教学向纵深发展。

1.提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只有教师和大学生从内心高度认同实践对提高个人素养、实现个人成长成才、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提升两个重要实践主体的内驱力,从而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担当和作为。基于此,可以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提高实践活动主体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程的延伸、补充和强化,同理论课程一样也是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升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和知识点的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可以从国家层面、个人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等提高实践活动主体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其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体现了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教学思想,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17]。这是从国家层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肯定。其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了解世界、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奉献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从个人成长角度肯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其三,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政课课程性质的内在规定,符合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这是从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角度思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其四,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其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说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2.加强对实践主体素养的提升和精神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对实践主体的精神和素养是非常看重的,启示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关注“实践主体的素养和精神对实践开展的影响以及实践活动后实践主体的素养和精神的变化”,这就需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首先,应该建立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素养指标体系,设置三个梯度(输入、沉淀和输出),构建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力等三大衡量指标系统,形成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素养养成和精神培育的闭环考察。素养和精神是人的内在状况,难以用外在的标准进行考核,主要原因是缺乏可以量化的数据支撑,可以通过量化记录的手段,采取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践素养状况和变化过程。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实践活动内容设置环环相扣的问卷或者表格,通过回答问题、填写表格的方式引导活动开展,并达到引导小组成员了解相关的素养以及素养培养路径。实践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会对实践活动开展起到重要的影响,设置有针对性的问卷了解成员的团队精神。以问卷或者表格的形式引导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在实践活动开展初期,设置问题包括小组是否对活动展开讨论、每个人是否根据自己的特长领取了部分任务、整个小组的任务是否都能有学生落实、没有落实的任务最后如何解决等;在实践活动开展中期,设置问卷或者表格包括你认为活动是按照计划有序开展、你觉得团队的配合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在实践活动开展末期,也要设计类似的问卷或者表格,以一张张这样的问卷既引导着活动有序开展,又实时培养实践主体的团队精神和检验整个小组的团队建设状况。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小组每个成员对团队的建设、团队的管理、团队出现问题的应对、团队的成长都有所认知,并能够清楚地评价小组团队精神的培养状况、未来改进的方向和方法等。在大数据时代,思政课实践素养通过可以量化的表格形式放在统一的平台上 ,学生只要按期完成各种表格和问卷的填写,这些数据信息就会被捕捉、分析和利用,把学生每一阶段、每一流程中的变化制作成总结性的报告,并能够对一些特殊的数据发出警报,提醒任课教师关注或者加以协调。

(二)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的重要论述都谈及实践顺利展开的环节,对问题意识如何培养以及如何发挥实干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素养、勤奋精神、政治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有如何学思渐悟、知行合一等都作了详细论述,可谓事无巨细,非常具有启示意义。这就告诉我们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仅仅从意义的高度提升实践主体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应该通过目标管理机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考核等以目标确定下来,通过加强对目标的管理,明确目标责任,确定目标管理模式,加强目标监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1.加强教材建设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性的根本性要求。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教学应该规范进行,应该具备规范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相关标准格式等。实践教学应像课堂理论教学一样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现其功能,教师真正担负责任,发挥主导作用。虽然目前已经有较多的教材、教程等,在理论和实践形式方面各有特色,可以作为教学的依据,但是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太相同,比如学校特色不同、学校所处城市的文化、相关的实践基地不同、学校主要的专业设置不同,这就需要根据本校文化特色、专业设置特色、学校以及所在城市文化特色等,结合实践教学具体开展情况的经验总结,撰写适合的教材或者教程。思政课实践教程还要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精神气质为纲,这就要求通过科研和调研确定培养的核心素养和精神,设置合适的实践活动项目,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等。用“问题”推动实践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问题”是将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关键切入点,教师准确捕捉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尤其是“学生之问”,精心设计问题链,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性的核心所在。实践教学开展得如何,与师资队伍的理论和实践素养、能力密切相关。这就需要对通过考察学习、参加培训等形式展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知识培训、能力提升,避免思政课实践教师只是布置实践作业,不能或者没有给予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偏离“教和学”的轨道,沦为简单的学生活动。首先,为了避免教师个体之间素养、能力等的差距,统一、规范、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表格文件、教师的任务安排等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其次,在“大思政课”理念下改变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状况,扩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主导力量,把学校专业课教师、行政教师和干部、地方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专家、行业先进模范、大国工匠、创新创业先锋、红色基地讲解员、乡村管理及科技人员等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协助作用,“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牺牲精神的人讲牺牲精神,具有诚信品质的人讲诚信,榜样示范就会产生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能打动人心,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18]。这就需要加强调动多方主体参与积极性的制度建设以及多方协作的机制建设。

3.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管理机制的建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为两分或者一分,可能让学生觉得随便糊弄糊弄就可以得到,学生不重视也会成为必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并不是明智之举,可以依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管理流程设计详细的策划、精准的组织和持续监督考核,推动实践教学开展。首先,明确实践教学和思政课在推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其次,确定实践主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并辅以合适的考核方式;再次,将目标责任与师生的奖励、学生的成长成才等有效统筹起来;最后,强化对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和监督。例如,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学生其他活动的联系,加强思政课对其他活动的理论支撑、认知导向、注重解决“重活动、轻引领”的现象,改变为活动而活动的错误认知,与大学生暑期实践、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青马”研学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红色挑战杯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结合起来,而不是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孤立起来,通过“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活动不会白白浪费,从而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把活动落实得更好,也能够提升其他类型大学生活动的思想性、政治性和价值性。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存在同样的问题,思政课实践教学最终给到教师的只有16个课时的工作量,但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去完成这件工作,这必定会对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对此解决的方案可以是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教师指导的学生竞赛、大赛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在实践项目设定时要与竞赛项目相结合,同时也可以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完成的工作量与教师的评奖评优结合起来。以推动大思政融合为方向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树立整体思维,融入整个思政课程体系中,打破界限,通力合作,整合资源,整体设计,纳入专业课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现专业课实践教学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双向互动、同向同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实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本报访者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4(1).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8-05-05(2).

[4]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光明日报,2012-11-30(1).

[5]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N].人民日报,2016-04-30(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3-18(3).

[8]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8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8-04-11(6).

[9]习近平.致 2013 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11-09(1).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N].光明日报,2016-05-19(6).

[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1(17).

[1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N].人民日报,2013-12-27(2).

[1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5-03(2).

[14]习近平在出席亚信上海峰会后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2).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8]陈万柏,张耀灿,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25.

The Enlightenment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Practice to the Practice-based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an Xiaoxian

(College of Marxism, Wu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made extensive elaborations on the role of practice, fully affirming its crucial import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 various occasions, he has expressed his emphasis on and concern for practice, tirelessly expounding on the specific pathways for practice. His insights hold significant guiding relevance for resolving the current predicaments faced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Key words:Practice-oriented education; Competence of practice; Subject spirit of practice; Practice path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实践路径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路径初探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