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4-09-11王志挺王仲宙朱华王詹芳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高校

摘要:高校终身教育体系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教育强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向纵深延展、数字技术变革加速演进,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4.0的数字转型时代。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必须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溯源,厘清关键要素与治理框架,深刻阐释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梗阻,以探赜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高校;终身教育体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0-0020-06

收稿日期:2024-04-01

基金项目:福建省终身教育提质培优项目(编号:ZS23041)。

作者简介:王志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区站长,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终身教育、教育管理;王仲宙,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朱" 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干事,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资助工作;王詹芳,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干事,研究实习员,法学学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促进教育数字化与终身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作为建设教育强国主力军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从宏观层面,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把实施教育数字化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与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1],标志我国终身教育国家战略目标的重大转向,推动高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不断达到新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的重要论述,从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角度,既为高校教育体系构建明晰了发展方向,也为终身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行动纲领。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3]等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教育数字化开辟高校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给出高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国答案”。毋庸讳言,高校终身教育已进入数字赋能、技术渗透、平台共享的融合阶段,教育数字化成为顺应数字时代潮流与推进高校终身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引擎和势能方向。

一、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溯源

(一)概念界定

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是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是高校以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创建目标,以终身教育理念、模式、制度、内容、手段、治理现代化等为基本脉络,把各类教育主体、教育要素、教育形态与教育过程有机融合的整体性系统,形成全员参与的高质量终身教育治理体系。从广义视角阐释,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多维复杂的系统体系,涉及高校多元主体、各种要素、多层领域、各类资源等关键要素,必须以“一盘棋”系统思维去把握内涵,厘清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制度体系、基本要素框架、关键资源及各个环节的内在关联,耦合协调教育数字化与高校终身教育机制,推动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二)理论溯源

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引领和国家战略方向,已深刻融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之中,并成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范畴[4]。“终身教育”一词最早由英国学者耶克斯利在1926年提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局限于宗教的需求,导致并未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会议上以“education permanente(终身教育)”为命题作会议报告,朗格朗指出终身教育是指人终生都要接受教育,教育不仅要界定于学校,更要涵盖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这引起国际教育领域的很大反响,标志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正式确立。1972年,埃德加·富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学会生存》的报告,深入阐释终身教育的内涵和发展定位,成为终身教育最权威的理论定义。1995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通过发展成人教育推进终身教育,从法律层面自上而下推进终身教育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潘懋元先生将终身教育表述为“提倡‘人人、时时、处处、自主、自由学习’,为了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强调教育和学习的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是每个人一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成长过程”[5]。学者们从性质定位、学科背景、时空场域以及个体培育和社会意义视角出发,对终身教育的概念及体系进行了理性的界定和阐释,为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梗阻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了数字化发展的步伐,尤其在教学载体、教学平台与智能学习终端等方面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优势已从“人口红利”逐渐向“人才红利”转变,随之而来的大学教育普及化,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及综合素质提升的学习诉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构建以“人人皆学”教育目标、“处处能学”虚实场域与“时时可学”虚拟时空的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诸多挑战,正确剖析当前高校终身教育面临的痛点堵点,成为探索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点。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管理模式僵化,内生动力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终身教育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绩。目前我国终身教育管理模式还是以传统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为主,显现出一定的管理弊端,具体表现为高校终身教育理念落后、顶层设计和规划设计不强、教学模式僵化、部门责任分工不明、教学监管体制不健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足、学生主动学习意愿不强、办学层次和结构与市场对多元人才的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等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这些也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终身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乏完善的数字教育配套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教育数字化治理和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的挑战。同时,办学教学形式依旧停留在传统课程教育与初级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网络高等教育和数字化教学发展,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成果互认难以实施,模块过于单一等问题,导致高校终身教育体系出现简单“拼盘化”。

(二)组织协同断裂,主体凝聚力不足

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涉及多种组织、多个部门、多元主体以及多阶段教学环节的相互重叠交织和嵌套,关键要素间往往存在断裂和错位,导致并未形成互相衔接与有效融合的协同“环”。在组织层面,高校部门组织之间、校内外教育之间、教师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协同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各种教育壁垒与行政阻隔,限制了知识和资源的共享与互动,阻碍了终身教育的协同创新。在主体层面,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涉及多元主体,其数智化转向强调将数字化技术与理论相结合,但往往各主体单兵作战,各类资源互相割裂、互不关联、互不融合,导致参与主体尚未形成有效聚合力。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6]。在“三教”协同层面,“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体系衔接沟通存在条块分割、层次壁垒、各自为政等结构性问题,继续教育体系游离在外,导致体系之间定位不明、沟通不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顽瘴痼疾仍旧存在。

(三)数智鸿沟明显,创新驱动力不足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智鸿沟问题也逐渐凸显。一方面,高校终身教育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数字技术局限于简单的应用工具或单纯“人机互动”,囿于“信息茧房”,未能达到真正的“人机融合”,过分强调“技术主义”“技术控制”“异化教学”等形式理念,容易陷入“重硬件轻软件”陷阱,忽视师生主体性作用,这将加剧终身教育的马太效应,“数智鸿沟”反向扩大。另一方面,面向师生的个性化服务供应较弱,数据要素潜在价值被忽视、信息平台间数据不畅通、数据挖掘与应用融合不深入、存在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等梗阻,进一步削弱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势能。智能技术异化风险、数字素养差距、应急治理效率低下、数据失真风险、学生数字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信息辨别能力与安全意识缺乏等弊端,更是高校数据安全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高校要想方设法以教育数字化有效弥合教育数智鸿沟,缩小教育群体差距,带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评价体系单一,统筹牵引力不足

教育评价既是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终身教育评价体系数字化停留于浅层次应用,“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根深蒂固,评价指标狭隘,评价主体单一,注重结果评价方式,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了高校终身教育评价过程和结果的过度简单化、绝对化、片面化,使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在推动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多元统筹作用不明显,“课程互选、标准互用、学分互认、评价互信”校际评价一体化的建设困难重重。同时,数字技术应用与教育评价并未深度融合,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智能诊断、实时反馈等数字化技术并未充分应用,“新技术”与“旧标准”矛盾突出,难以有效保证终身教育的精准评价和学生的个性化评价。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终身教育体系逻辑框架(见图1)

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是集基础规范化、主体多元化、教学泛在化、保障制度化、手段信息化等特征于全链条各环节的教育生态体系。应坚持用整体系统思维和联系观原理,全面审视整理体系治理框架的结构、要素、层次、环节、分工,统筹构建上下贯通、前后联系、内外衔接、应用协同、数据联通的系统集成格局,实现终身教育战略思维向实践逻辑的转化。

(一)基础规范化

基础规范化是教育之本、技术之源,是提升终身教育的根本途径。高校终身教育要立足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全空间的体系基础上,包含教育理念、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政策制度、氛围环境、部门组织、教育资源、信息平台、教育模式、后勤服务、评价体系等软硬件条件,达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教育新格局。终身教育基础规范化,就是要求各类要素与资源共建共享、职责清晰、架构合理、流程顺畅、紧密衔接,确保育人全程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运行,达到融合共生和彼此促进,实现“齐头并进”的良好教育生态。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校应以“优化终身教育布局和顶层设计,完善高校终身教育的资金投入和运作模式,迭代、升级原有数字化软硬件的基础设施,强化高校终身教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构建符合终身教育特点的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为重要抓手,调整配套的工作机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资源,为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作出突出贡献。

(二)主体多元化

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的精神内核与关键之钥。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7]。高校终身教育体系应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多元主体合作,实现终身教育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推动“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的多元性主力军角色共同参与,共建终身教育学习网络,达到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协调发展与沟通衔接,充分满足全龄全域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推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多元主体参与,是实现效率、公平、秩序等多元价值,构建旨在“人人学”“有教无类”的教育体系的内核要求,也是致力于终身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泛在化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教学泛在化是指各类智能载体和平台为“教”与“学”提供了“泛在化”“全天候”“无意识间”“全地域”教育。

一是“线上+线下”打破线性时间学习模式。网上网下混合教育的常态化引导,能合理整合受教育者碎片化时间,打破时间限制和约束,形成“处处能教,时时可学”的教学形态。二是“泛在+个性”击破学习时空限制。泛在化教学主要基于多元化的数字新场景,拓展精准铆定基于不同教育对象、区域、学习习惯的教育需求,注重学生自律性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随时随地学习服务,将教学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三是“定量+定性”突破单一教学内容。泛在化教学注重从内容需求、阵地需求、制度需求入手,靶向施策完善教育“供给端”,达到数字化资源供给均衡,实现教学中教的“供”与学的“需”的“双向奔赴”。

(四)保障制度化

终身教育体系合理运作离不开制度性保障。高校终身教育体系内部理念、主体、资源、形式等有效沟通衔接,需要制度化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保障。制定包括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实施内容、步骤方法在内的整体规划方案和具有全局性、持续性的行动项目,以激励教育者“擅教”和受教育者“擅学”的聚合力,为推动高校终身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持续的制度性保障。因此,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必然要求创新规章制度体系与技术配套,适应数字技术要求和业态需要,作出修订、废止或立新,以此调整或重新界定高校教育部门的职能分界、分工边界,提升服务精准化、管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水平,重新赋予师生终身学习的权利和义务。

(五)手段信息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运转需要依靠内核信息的流动。大数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时间与空间上解放了个体的知识获取渠道[8]。在智能信息化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主的新兴信息技术具有虚实融合、智能导学、智能助教、智能学伴、智能分析等特点。基于教育资源存在区域、校际、大众之间布局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等“数字鸿沟”问题,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跨领域、多层次、跨行业、多角度的立体学习目标与教育公平的必然手段。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及管理全过程,生成学习者画像,使数字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知识建构、交流协作、技能训练、反馈评价等教学动态,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能够有效形成良性互动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体系,实现终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路径

当前,数字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三化”特征介入高校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模式,正在全链条地重构高校终身教育新生态。以“人工智能+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数字化,促进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融通[9]。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基于高校终身教育“全覆盖”“全过程”“强投入”的三大建设思路与“数字赋能教学”理念,必须从体制机制、平台搭建、多方协同、“三教三融”、考评激励等五个维度,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探赜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生态优化路径。

(一)健全体制机制,构建学习新生态

终身教育体系不能搞闭门造车与单打独斗,必须构建多元化力量聚合的融合型生态体系,进一步厚植支撑高校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一,构建面向数字化转型的高校终身教育新生态。要顺应教育智能化、跨界化、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扶植,以大数据技术、互联互通物联网技术及智能技术推动教育管理服务流程升级,积极推进跨部门合作,畅通高校部门信息流通渠道,建立数字共建共享资源,全链条助力智慧校园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其二,数字化技术嵌入教学场景。发掘和释放数据要素的信息赋能,将VR/AR、AI、元宇宙、融媒体、虚拟技术等技术纳入课堂,打造沉浸式虚拟现实智慧教室,实现人机交互与虚实结合,使教学场景转化成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智慧教育的沉浸衍新。其三,持续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MOOC、虚拟仿真实验、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过程数字化,将学习情景从自主学习的虚拟情境延伸至实践创新的应用场景;发掘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因校制宜,重视学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地互联互通,探索“产学研”深度对接,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新模式。其四,提升师资队伍数字化胜任力。组建专兼结合的“双能双师型”数字化梯队教师队伍,提升全体教师数字技能、数字素养及创新能力,能熟练使用智慧平台和数字化工具进行数字化教学,如在线课程设计、数字化内容创造、数字评价、教学管理等。跳出学段式教学束缚,紧密结合高校学科和专业特点,优化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定期开展数字特色师资培训,调动整合高校和社会各界师资资源多元性、多层次、多渠道参与教学领域。

(二)搭建智慧平台,实现学习新体验

教育数字化催化高校终身教育循序渐进向智慧化转型,转型的要点在于建设“融合为先、内容为王、智能为要”的“一站式”智慧化教育学习平台。“一站式”智慧化教育学习平台搭建在高校数字平台基座上,通过人工智能与在线“教”与“学”,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聚合本校精品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型教学资源库,扩大终身学习资源覆盖面,智能精准推进,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人人可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平台实现校外与国家学分银行以及全国各级各类终身学习平台的互联互通,畅通学分互认机制,打破院校壁垒,实现学习数据有效归集、优势互补,促进“高校终身教育数字化区域学习共同体”项目建设。同时,实现课程资源平台、教学互动平台、学生管理平台和教研科研平台的无缝衔接,打造数字化、智慧化高等终身教育新生态[10]。在内涵层面,坚持以内容为王,需要与时俱进遴选优质资源,淘汰低质、同质及冗余资源,拓展数字媒体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厘清资源分类标识、信息框架、知识图谱等脉络,实现专业课程、生活方式、个人兴趣、职场技能等方方面面内容的全覆盖。在技术层面,提供优质便捷的“数字服务”。通过迭代升级算法,提升平台分类和筛选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个性化、高效化、精准化资源信息的智能推荐和服务;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空间,集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学习、智慧服务于一体,支撑教学、管理、实训、评价等教育闭环,打通终身教育数字化“最后一公里”。

(三)深化多方协同,激发学习新动能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11]。一是以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社会)教育都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进入数字要素时代,以教育数字化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探索、建立健全在线沟通交流平台,形成共习、共治、共享的家校社协同共育学习场。实现人机有效协同衔接高校、家庭和社会优势资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信息互通,为共同育人目标凝聚强大合力,达到“1+1gt;2”的整体育人实效。另一方面,以教育数字化增加家校社优质教育资源新供给。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海量的教学资源、提供便捷线上服务等信息化手段,让“数字技术”转向“育人技术”,共享最新政策、优秀案例、权威课程及优质资源,突破时空限制,重塑高等教育新范式。同时,推进校内教学主体协同,从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多维角度,发挥职能部门和师资力量的联动作用,打破校内组织和人员数据鸿沟,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变“各自为政”为“集成服务”、变“最大变量”为“最大增量”。

(四)统筹“三教三融”,探索学习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在学习型社会架构中,“三教”贯穿人的一生,发挥着纵横链接与融合互动的核心作用。高校在推进“三教”协同创新与“三融”系统改革时,必须将以下四个方面作为突破重点。首先,推进职普融通。高校与企业共享数字资源和设备,组建“职普”双师型教师队伍,设置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课程,推进学科与专业融通,帮助学生认清职业、体验职业、感悟职业;要一体化设计高校信息化平台与企业数字化学习双向衔接,提供面向弱势群体等多元主体的学习职业教育机会,提升高校普通教育的职业性,促进职普融通育人。其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社政企”四方合作,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和物联网等新型技术,落实“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及“学分银行制度”,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功能的产教融合数字化共同体,培养“无试用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地方性与应用型”办学定位,锚定新技术、新职业与新岗位,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凸显服务区域特色,以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再次,实施科教融汇。发挥高校智库优势,融合汇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科技社团等优质科技单位,鼓励教师将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育教学和课程实验中,寓教于研,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最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职业教育德育领域工作机制,推动各领域教育类型交叉融合、优势互补,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相结合,构建职业教育教师标准框架和培训体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打造特色区域品牌。

(五)完善评价体系,引领学习新导向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是教育进入全面普及时期能否健康前行、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12]。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下,为发挥评价考核“指挥棒”作用,必须构建基于数字化、全方位、多元化的终身教育评价体系一体化建设,既是高校探索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五育并举全要素横向评价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评价理念上,必须立足“教育即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探索“教-学-评-研-管”数字一体化新理念,提供评价“教”与“学”过程及信息技术融合的可操作性依据,实现教学过程可视化,达到数据驱动决策的功能。在评价主体上,“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明晰各评价主体在高校终身学习体系的定位与作用,科学谋划办学质量与评定标准,制定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绩效评价指标,推动多元评价、全面评价,实现数字化教育评价均衡发展;在评价内容上,建成以终身教育数据为基础、以指数计算为方法的完整终身教育内容框架,坚决摒弃“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落实学分银行制度,避免重复评价、多头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在评价手段上,通过智能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应用、提供个性与精细化的“数字画像”,设计多等级制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方式,探索数字情境,促进终身学习监测评估升级,实现实时采集、及时诊断、适时干预,推动数字化评价生态性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特征。教育数字化与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未来,随着多样式、泛在化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日俱增,教学新业态与新模式层出不穷,高校必须持之以恒地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倍增器”,不断满足各类学生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高质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办好人民满意的终身教育为己任,继续承担起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的“立交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4]王敬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指标架构、建设成就和优化路径——《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21(7):19-24.

[5]潘懋元.现代终身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吕小强.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及实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4(1):12-17.

[7]韦金红.我国新时代高校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2(11):13-17.

[8]王天健,李政涛.论面向社会性风险的终身教育回应[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8-15+25.

[9]韩筠.数字时代高等教育的教学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3(12):4-10.

[10]邓小华,吴晓玲.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本质内涵与行动路径[J].终身教育研究,2023(3):29-37.

[11]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3):17-21.

[12]马陆亭,王小梅,刘复兴,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1-6.

Construction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Wang Zhiting" Wang Zhongzhou" Zhu Hua" Wang Zhanfang

(Meizhouw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utian 351119, China)

Abstract:A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hold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a learning society and constructing a nation which is great in education. With the ongoing 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accelerated evolu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China’s education sector has entered the era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4.0.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ies paramou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It is essential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trace its theoretical origins, clarify key elements and the governance frameworks, and elucidate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is approach aim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constructing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Path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高校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姜强:自适应学习本质是个性化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