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24-09-11赵君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角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对于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探讨了高校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0-0001-05

收稿日期:2024-02-07

作者简介:赵" 君,呼伦贝尔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因素。高校继续教育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桥梁,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一)多元化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多个层面和领域,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需求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上,还深入到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乡村振兴呼唤着各类专业人才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在产业发展方面,需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科技人才,他们能够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在生态建设方面,则需要环保专业人才来推动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在此基础上,文化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能够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随着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对具备现代治理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乡村治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些专业人才将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其各自的专长和合力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各个层面和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1]。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二)创新性需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创新性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他们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应对农村产业升级、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挑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农村产业亟待升级。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能够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打破传统束缚,推动农村产业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文化创新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基础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文化元素的重新组合、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等手段,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中,创新性需求占据着重要地位。只要拥有了这样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为乡村带来真正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实用性需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实用性需求的核心目标在于推动乡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人才。不同于其他领域,乡村发展更加注重实效,这就要求所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这些人才需要能够深入乡村一线,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需求上特别强调人才的实用性[2]。这种实用性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技能上,更体现在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此类人才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推动乡村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四)持续性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动,而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需要长期投入与耐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持续性的特点。这意味着:为了应对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挑战、新机遇,相关人才必须具备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其人才需要保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敏感度和好奇心,能够主动适应乡村发展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储备。他们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提升自己,以满足乡村振兴不同阶段的需求。此外,此类人才还应具备在复杂多变的乡村环境中稳定发展的能力。他们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高校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一)教育资源整合者

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一战略,高校继续教育应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构建一个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其教育体系不仅应充分利用高校内部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优秀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科研设施,还应积极寻求与外部机构,包括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开发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高校继续教育能够打造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学习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支持。这种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不仅能够满足乡村振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还能够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校继续教育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与内外部的沟通与协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3]。

(二)职业技能提升者

作为职业技能提升者,高校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针对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和提供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课程,旨在帮助乡村人才增强就业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此类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课程紧密围绕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发展需求,涵盖了农业技术、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个方面。通过专业的课程设计,高校继续教育不仅要为乡村人才提供系统、全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在乡村发展中的竞争力,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这不仅能够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技能[4]。此外,高校继续教育还要积极与乡村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课程。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还能够促进乡村产业与高校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创新思维引导者

高校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创新思维引导者。在快速变化的乡村发展环境中,传统的思维模式已难以应对新挑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重中之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继续教育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打破思维定式,从多角度审视和解决问题,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更能为乡村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敏锐地捕捉乡村发展中的新机遇,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创新思维引导者的重要角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创新动力[5]。

(四)终身学习推动者

高校继续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大力支持乡村人才的持续成长。这一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对于乡村的长远发展和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人发展的需求,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乡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为乡村人才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更新,还是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支持。这种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并且通过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也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支持乡村人才的持续成长,是高校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使命。

三、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课程体系创新

高校继续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承担着构建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关乎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更直接影响着乡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乡村振兴的成效。

1.构建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深入调研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这包括对乡村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只有深入乡村一线,与乡村干部群众沟通交流,才能真正把握乡村发展的脉搏,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的需求基础。在调研的基础上,高校继续教育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围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设置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农业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还应注重与时俱进,及时引入新技术、新理念,确保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引领性[6]。

2.构建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是理论的检验和升华。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在理论教学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并应积极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或开设讲座,为学员提供与一流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实践教学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应加强与乡村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组织学员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开展田野调查、进行实习实训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构建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还应注重课程的评价和反馈。高校继续教育应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积极收集学员的反馈意见的方式,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值得一提的是,构建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高校继续教育与乡村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继续教育应始终保持开放、灵活的态度,积极适应乡村发展的变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教学方式创新

教学方式创新在高校继续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当前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实效性,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体现在其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上。线上教学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跨越地域界限,覆盖更广泛的乡村地区。无论是城市的知名专家学者的授课视频,还是先进的教学软件和模拟实验,都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乡村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进度,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便利性。

而线下教学则更加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能够让学员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中,许多实际问题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来解决,线下教学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7]。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既保证了教学的广度,又确保了教学的深度。例如,在农业技术推广课程中,可以先通过线上教学让学员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点,然后再通过线下教学组织学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这样既能保证学员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又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还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线上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动画等,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线下教学则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让学员看到学习的成果和应用价值,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教学方式创新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乡村人才,还能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在教学方式创新过程中,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无疑是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全面升级。

需要注意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所教所学能够真正应用到乡村振兴中去;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也应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

(三)校企合作创新

校企合作创新在推动高校继续教育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与乡村企业、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校企合作创新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加明确和实用的教学方向。通过与乡村企业、社会组织的深入合作,高校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还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支持。在与乡村企业的合作中,高校可以通过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技术应用和人才需求等信息,为学员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也可以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提供实践基地、实习机会等资源,帮助学员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与乡村社会组织的合作,则更加注重对乡村文化、生态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通过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高校可以引导学员深入了解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基础上,社会组织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帮助学员更加全面地了解乡村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8]。

2.校企合作创新为乡村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加稳定和持续的人才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企业和社会组织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通过与乡村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需求对接起来。这种对接不仅体现在为乡村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符合需求的毕业生上,还体现在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上。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乡村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高校应根据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实际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帮助学员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校企合作创新还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创新动力。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过与乡村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可以将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理念引入乡村发展中来。这种创新资源的引入,不仅能够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还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为乡村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高校与乡村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这种合作与交流不仅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资源和机遇,还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平台。

(四)评价机制创新

传统的评价机制往往注重知识的记忆和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更需要的是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因此,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成为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估。其评价机制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提升。例如,在农业技术推广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学生的能力时,可以采用实践考试、案例分析、项目报告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2.过程评价在评价机制创新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最终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过程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乡村规划课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到实际的乡村规划项目中,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规划方案。过程评价可以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3.结果评价仍然是评价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果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绩效,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在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中,结果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成果。例如,在乡村创新创业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一个实际的创业项目或商业计划书。结果评价可以关注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市场前景等方面,评估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商业思维,并邀请行业专家或企业家参与评价,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性的反馈和建议。

4.为了实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多个评价环节和多元评价主体,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评价标准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既能够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又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利用,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评价机制创新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高校需要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的评价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改革。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评价理念和方法,提高评价能力和水平。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认真对待每一个评价环节和反馈意见。社会需要关注和支持高校继续教育的评价机制创新工作,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具备实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嵩,纪世元.新时期职业教育服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87-88.

[2]郑昱,王凯成,钱伟茂.区域联动式农业领军人才培育模式构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40-42.

[3]胡永万.发挥农广校体系作用 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20(7):7-11.

[4]魏宇光,季东亮,李东升.新时期农民培训的特点及其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1(2):11-13.

[5]黄跃红.基于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4(2):61-63.

[6]黄毅华.农业高职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3(5):113-116.

[7]翁晓波.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3(9):316-318.

[8]王敬雅.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河南农业,2023(5):216-218.

Research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Zhao Jun

(Hulunbuir University, Hulunbuir" 021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nd specialized talents in rural area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rgent.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national strategies, innovat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mand by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or talents, explores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Model; Role positioning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角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