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体育+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2024-09-11朱芝兰朱咸华
摘 要: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本文从学科融合视角出发,将英语融入啦啦操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以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思路和方法。S-T分析法揭示课堂属于混合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与师生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动作技能,还锻炼了英语口语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学科融合;体育+英语;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8-0069-04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新课标指出:“学科融合是学生提升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可以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语属于语言类科目,放在语境中学习效果更好,而体育教学主要以活动、游戏、运动为主,课堂会生成多维语境,能对英语教学情境进行再现式巩固,并且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本文在新课标背景下,从学科融合视角出发,将英语融入啦啦操学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设计。在课程设计阶段,根据啦啦操特色和水平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18课时的啦啦操大单元学习课程计划。课程实施阶段,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并通过简单的英语词汇和短语,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动作指令和简单对话。课程评价阶段,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S-T分析法”,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希望通过实践探索,为学科融合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学习能力。通过花球啦啦操的学练,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身体姿态;通过小组队形编排及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并展示,激发学生创造性与想象力、公平竞争和合作意识;同时,遵循新课标学科融合的思想,在教学中适当用简单英语进行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身心特点分析: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且善于模仿,喜欢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多人或集体参与的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注意力不太稳定。该年龄段学生已形成较好的基本运动技能,具备了基础运动能力,但多是模仿或自发形成的,对技术要领还未形成较正确的理解。采用情境式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来,并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更好地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语言状况分析:经过近三年的英语学习,本班学生有了较好的口语基础,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但由于环境问题,学生容易停留在对课本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放在体育活动的多维语境中,则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材分析
啦啦操是一项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发展学生协调性、柔韧性、耐力素质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它起源于美国,因此其动作命名多数采用英文字母或词汇,通过结合英语进行啦啦操学习,使得手位、步伐的学习过程更为直观生动。让学生在“玩、做、说、唱”中练习英语,有利于带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口说英语,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啦啦操共有36个基本手位,本次课为手位复习课,加以简单步伐及队形进行拓展,形成了一套富有活力和韵律感的啦啦操动作组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啦啦操的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思维,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在学生已经达到的知识理解和手位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提高。
二、课程实施
(一)啦啦操大单元学习内容要点与课时分配
内容要点与课时分配见(表1)。
(二)啦啦操教学课时计划
以花球啦啦操单元教学中的第五课时为例,本次课是啦啦操基本手位学习中的最后一次课,为基本手位的复习与展示课—花球啦啦操手位复习之“啦啦操挑战赛”,表2为本堂课完整课堂教学案例。
三、课程评价
(一)课堂数据评价
主要采用“S-T”编码体系分析法,来判定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行为(“T”)涵盖讲解、示范、提问、评价、反馈、指导、队伍调动、保护帮助等活动;而学生行为(“S”)则涵盖教师行为之外的其他行为。该分析法通过两种方式呈现教学模式:一是“S-T”图,反映教师与学生行为随时间变化的教学模式。二是“Rt-Ch”图,其中“Rt”代表教师行为占有率,“Ch”表示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转换的频率。以下是本次案例的“S-T曲线图”(图2)和“Rt-Ch图”(图3)。
图2中,S-T曲线紧靠s轴,T行为出现30次,S行为出现52次,从中可以推断本节课以学生行为为主导。在横轴T行为上,有处较明显的断层,这表明在这个时段内教师的讲解时间较长,导致学生停止练习的时间较长。结合对课堂观察的记录,了解到在这个时间段内,教师正通过给学生观看队形变换视频、教师讲解队形变化规则的方式进行授课,但英语交流时对学生的行为不造成影响,说明师生之间双语交流是比较流畅的。在图的纵轴上,有几处较长的连续活动时段,结合课堂记录,教师着重于问题引导和师生互动,并安排了练习活动和分组创编等。学生在教师优美规范的示范和持续的鼓励下,展现出高涨的兴趣,积极参与学练。
图3可知,通过图2数据计算,本课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0.375,学生行为占有率Rs为0.625,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35,表明本节课属于混合型教学模式。在Rt-Ch图上,大部分红点位于中轴线左侧,处于练习型和对话型的交界处,这意味着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同时也表明适当的英语交流对课程的精讲多练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学生评价
通过完整大单元教学,认真观察学生每一课时的表现,并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动作掌握情况以及英语口语提升三个维度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课堂表现方面,学生对英体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影响程度呈现积极趋势。四个问题中,有较大比例的学生选择了“能”和“一般”作为他们的回答。这表明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练习、对课程感到兴奋有热情、努力发挥个人能力以及积极与同学合作方面均表现出积极态度;在动作掌握情况方面,相当大比例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没有领操员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所学的动作,且在根据老师所教动作进行简单创编方面也有较高的能力。此外,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准确完成各项动作,并且通过英体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动作掌握情况方面有所提升;在英语口语方面,学生对在体育课中加入英语口令、单词和短句表达的兴趣和愿意程度较高。相当大比例的学生认为这个做法非常有趣,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此外,多数学生愿意在课堂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学生在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时的自信程度也呈现出较高水平。
这些数据反映出英体混合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课堂表现、动作掌握情况和英语口语提升方面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表现以及团队合作,促进了学生在动作技能方面的进步和自信心的提升,并在提升学生英语自信心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课堂表现方面,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体现出兴趣和积极性;在动作掌握情况方面,学生在啦啦操动作上取得了显著提升;在英语提升方面,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有效锻炼。通过“S-T分析法”,课堂教学呈现出混合型教学模式,这意味着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同时也表明适当的英语交流对课程的精讲多练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教学的建议,包括加强动作练习、拓展英语交流、深化师生互动以及改进教学设计等。
(二)建议
1.加强动作练习:针对“S-T分析法”中发现的一段T行为较长时间的情况,建议教师在讲解环节适度控制时间,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动作练习,以提升动作掌握情况。
2.拓展英语交流:鉴于英语提升方面取得的积极效果,建议进一步拓展英语交流的机会。可以引入更多英语口令、短句表达,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和自信。
3.深化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讨论和合作,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效果。
4.持续改进教学设计:通过不断的教学设计优化,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使课程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