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共为:区域中小学体育教研转型的梁溪实践
2024-09-11范伟华
摘 要:浙江省无锡市梁溪区中小学体育学科基于时代发展、教育发展需要调整与改进区域教研工作,进行了区域中小学体育教研从“经验教研”到“实证教研”、“实证教研”到“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到“校本教研”的三次教研转型,提出“乐动慧学·乐学慧动”的核心概念,构建“指向实战应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样态,深度聚焦“乐动”“趣学”“慧学”“慧动”,在区域中小学体育课堂广泛实施,校本教研落实处、教学改革真发生、教师素养有提升,学生素养有提升。教研转型实现了从“教研”到“研修”的转身,从“区域教研”到“校本教研”的转化,形成区域、学校、教师“合力共为”,为区域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教研转型;中小学体育;实证教研;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8-0053-04
基于时代发展、教育发展需要,调整与改进教研工作是区域教研的使命担当。2015年,无锡市原崇安区、梁溪区、南长区三区合并成梁溪区,如何发挥新的区域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了教研的主题。2018年10月,区域整体推进《支持儿童深度学习:引领区域推进教学变革的行动研究》教学变革,运用“深度学习”理念及技术,通过行政倒逼、项目驱动、科研引领、评价激励等举措,推动区域课程教学内涵发展。区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响应,充分发挥区域教研、科研、培训三大中心的作用,全域、全学段、全学科、全覆盖地展开了一场以课堂教学转型为切入点的区域课程整体变革。
六年多来,梁溪区中小学体育学科坚持“以教研转型引领教学转型,以教研转型推进教学改革,在教研转型和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区域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经历了区域中小学体育教研从“经验教研”到“实证教研”、从“实证教研”到“教学改革”、从“教学改革”到“校本教研”的三次教研转型,提出“乐动慧学·乐学慧动”核心概念,构建了“指向实战应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样态,深度聚焦“乐动”“趣学”“慧学”“慧动”,在区域中小学体育课堂广泛实施。区域教研转型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确保了学校体育教学变革的正确方向和实践成效,实现了从“教研”到“研修”的转身,从“区域教研”到“校本教研”的转化,形成区域、学校、教师“合力共为”,为区域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经验教研——实证教研(转型1.0版)
经验是传统教研的主要特征,经验教研无论是教研指导还是听课评课,主观色彩较重,科学性不强。而通过数据分析和事实提炼,形成科学、理性的判断及研究成果,进而找到问题的实证教研,更有说服力和实效性。在经验教研向基于数据与事实的实证性教研1.0版转型中(图1),以青年教师研修团队为主体,由区域教研员带领,在区域层面做了两件事:一是带领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聚焦问题,做到转型有目标;二是教研员亲自“蹲点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使理念在实践落地与改进,转型接地气。两件事情同时进行,并进行融合。
课堂观察:以“赏其技,学其法”偏重于“旁观”的“听课”为主的“经验教研”转型为“察其态,悟其理”,强调“入境”的课堂观察为主的“实证教研”,探寻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现问题、聚焦问题。课堂观察工具由“课堂教学评价表”变为区域研制“评价工具—课堂观察系列量表”、教师团队自主研制“评价工具—校本课堂观察系列量表”,从被动使用到主动研制,从区域到校本,从“看”课堂到“懂课堂”,逐渐“入境”,分析数据,找到“实证”。
蹲点实践:教研员参与进行一学年完整的教学,在“教中悟”“行而思”“思后改”的真实课堂实践过程中,获取学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先行实践,找到了“高高在上的教研”与“学校实际情况”实证结合点,做到教研转型不脱离“一线实践”。
问题聚焦:通过“实证教研”数据分析,聚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目标:增强体质目标的强化,技能学习目标的淡化;2.内容:各水平递进关系上存在断裂、重复、混乱的排列现象;3.方法:习惯于“教”学生“怎么样才能做到正确、优美获得更好成绩”的“身体练习”外在的行为现象的研究,将学生“学”的过程中的“身体练习”内化成学生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并能在实际中应用“思维活动”的研究甚少。
二、实证教研——教学改革(转型2.0版)
2.0教研转型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从聚焦问题走向精准破题。在实证教研向区域精准突破实施“教学改革”的2.0转型中(图2),以集团为单位组成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研修团队,由集团大组长带领,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区域层面制订《实施指南》,以制度引领做到转型有标准;二是集团层面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实践检验做到转型进课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制度明确:明确的制度指向教学改革,为教研转型、教学改革创设了优良的环境。1.教师队伍建设:招聘高质量的教师、多渠道的培训、优化激励机制,建设了一支高质量的队伍;2.教科研:教研主题始终围绕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申报优先课改项目;3.平台建设:“梁溪名师在线”线上线下拓展教研时空,同频互动;4.专家诊断:在课堂观察、大数据分析、全覆盖教学调研、质量监测等多维度不断诊断的同时,邀请专家进行课堂诊断,使课堂教学改革不偏离。
实施指南:依据1.0转型聚焦问题,区域中小学体育学科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梁溪区中小学体育实施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指南》,指导区域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与教学技术的改进。初步建构进阶、系统、关联、结构化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水平一“乐动”课程,养成学生习惯的水平二“趣学”课程,水平三“慧学”课程,养成品性的水平四“慧动”课程”,初步架构“乐动慧学,乐学慧动”区域体育教学样态。
单元论坛:单元论坛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实践阵地,也是教学改革与课堂实践的主要链接点,更是教研转型的关键点。在转型中,始终坚持一月一次从课程变革着手的“大教研”——单元论坛。单元论坛将原有碎片化教研活动进行进阶性、整体性设计,以“单元论坛”为依托,各教师团队一起研究课程、研究常态课,在教学改革大教研主题引领下精准突破问题。1.前置学习:学期初区域公布教研主题,各集团研修团队以区主题确定方向,负责人组织教师提前学习;2.全员设计:所有教师参与“前设计”,每位教师思考“假如我来设计比单元,这节课我怎么上”;3.团队磨课:进行单元课时的连上,团队成立观课小组,分别从结构性、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状态等维度观课,记录教与学的状态和数据,并做好观课样本的个体定点描述;4.单元论坛:将设计并已经实践的单元进行区域展示(讲座+微课+互动),进行区域二次备课;5.深度议课:展示团队与观察者、检测组,围绕主题,深度讨论,形成共识和需要深入改进的方面;6.专家引领:由高水平的专家对展示做深度的剖析与引领;7.二次重构:由集团团队骨干教师和执教教师一起,根据论坛活动的诊断进行单元重构与课堂改进;8.深度反思:由负责人带领认真总结单元建构,并为后续“单元论坛”展示做好准备。
团队成长:单元论坛改变了“萝卜+萝卜=萝卜”的教研状态,集团教师组成研修团队,形成“萝卜+骨头+水=萝卜骨头营养汤”的教研状态,在教学改革推进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让团队教师学会如何去进行“真实”的教研,这也为后续转型播下了种子。
三、教学改革——校本教研(转型3.0版)
在“教学改革”学校实践、不断修正的基础上,进行3.0版的转型,教研下沉学校,合力共为,服务学校,推动学校真实的校本教研,真正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3.0转型中(图3),以学校为单位,组成研修团队,由学校教研组长带领,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了两件事:一是大单元的实践与探索,做到转型有检验,课标落地;二是推进校本教研,做到每一所学校有转型,学校有发展。
(一)区域教研校本化实践
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指导校本教研,通过区域教研“下沉式”指导,真正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这是在3.0转型过程中最主要的实践。“区域教研校本化实践”建立在已有转型的团队建设、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2.0转型“单元论坛”为基础,结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进一步优化与改进。1.项目确定: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确定一个重点研究的大单元,学期初上交大单元教学进度计划;2.组建团队:以教研组教师组建研修团队,每位教师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3.大单元设计:依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析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结构化大单元;4.大单元实践:进行大单元设计与课堂实录分析,拍摄大单元课时微课教学视频于期末上交;5.大单元评比:区教师发展中心对大单元进行评比并进行反馈;6.学校修正:依据反馈意见,学校进行二次修正,形成可使用的“大单元”。
(二)校本教研展示
面对在大单元评比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校,教研员主动“下沉”走进学校,与学校研修团队一起解决问题,并通过“优先”区域展示,“倒逼”学校进入真实的教研。在校本教研展示中,教师要进行“研训过程还原”“单元设计演示”“单元技能展示”“微课教学实践”“互动研讨诊断”。与“单元论坛”相比,加入了“研训过程还原”,讲述开始接触教材是如何理解的,中间设计好实施前对教材又有了哪些认识,实施后又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这样改?其次还要求教师进行本教材单元专业技能展示,从设计者自身实践与观课教师观察,短时间内了解单元教学结构,对单元设计进行评判,在“校本教研展示”中,因为有“单元论坛”的展示基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方法运用更从容自若,面对下面“观课”团的提问回答得更精准,“校本教研”在学校真实地发生。
(三)质量监测
学生高质量发展是学校真正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在3.0转型中通过“三个100%”保证学校的真正发展。一是学期初100%学校上交教学年、学期、单元计划,期末上交课时计划;二是每年对100%的学校对照进度计划进行听课调研与现场素养考核;三是每学期通过抽测形式对100%学校进行进度计划内大单元学生学练技能监测。“质量监测”既保证了“设计”在实践中的落地,又做到了学校的校本教研、教学实践真正作用于学生,发展学生。
四、学校发展——成果展示
以时间轴看区域教研的三次转型,从区域教研转型、集团教研转型到学校教研转型,打通了区域教研与学校校本教研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精英教研”到真正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大众教研”的转化(图4)。从转型数据变化看,越来越多的教师、学校参与到教研活动,教师在变、学生在变、课程在变、团队在变、学校在变,有主动也有被动,教研做到“区域、学校、教师”合力共为,助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一)教师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显著提升。在教学研究、课堂实践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骨干教师不断提升、普通教师不断前进。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共有35人次获国家、省、市教学基本功、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共有32人次获评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市教学新秀称号(近几年骨干教师人数增长比例与语数英学科几乎持平);完成省教研、规划课题三项,获科报会论文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在《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重要体育专业类杂志发表,一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有凝聚力、能干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真实发生。在三次转型中,始终以“教学改革”为重要的突破点,不断丰富“乐动慧学·乐学慧动”区域教学。“乐动慧学·乐学慧动”体育课堂以核心素养为纲,结合区域体育教学的实际,以小学达成“乐动慧学”,初中达成“乐学慧动”为阶段目标,在前期建构进阶、系统、关联、结构化水平一“乐动”课程,水平二“趣学”课程,水平三“慧学”课程,水平四“慧动”课程基础上,继续深度挖掘构建了具有区域特性的《指向“实战应用”的“乐动慧学·乐学慧动”中小学体育课堂基本教学样态》(图5)。指向“实战应用”的“乐动慧学·乐学慧动”的课堂基本教学样态,通过任务推送——运动项目任务化改造(课前、课中)、任务执行——任务驱动和问题链驱动的学练赛一体化(课中);任务反馈——以评促学的“慧”学路径(课中、课后);任务延展(课中、课后)——新旧知识技能重构四个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要素呈现。
(三)学校发展
校本教研落到实处。有项目、有团队、会研究、会交流、会解决问题;通过一个单元的重点教研,打通各项目单元研究;通过一部分教师的研究辐射全教研组教师;通过一个项目一个单元作用于学生,各个项目各个单元也逐渐作用于学生,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四)学生素养
学生素养有提升。在课堂调研中,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在“实战中”应用技术技能,完善技术技能,能有自己“思维”的融入,不仅“身动”,还有“心动”与“脑动”;在单元质量监测中,学生有基本技术技能,有技战术,有比赛与应用,有多样的体能练习;在体质抽测中,体质健康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在各级各类体育赛场上,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五、成果展示——展望未来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反思对新理念的“转换”与“落地”知识的缺乏,区域实施成效与课程标准的实施愿景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在只是实现了第一步“让教师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