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肢体图式具身思维导图与体育知行能深度学习

2024-09-11房蒙蒙任杰孙美宁

体育教学 2024年8期

摘 要:如何深化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具身、融合、一体化”教改理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肢体图式、双重编码思维、具身算法框架三种元素,构建的具身心智—关系思维导图,形式上是身、心、物、环境因子的具身耦合;在内涵中则是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与行为逻辑、生物医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各学科知识的跨界融合。肢体图式具身思维导图,在认识论上的“一元化”新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二元对立”认知困境;方法论上,为体育“知行能”“一体化”大单元建构,提供了新工具、手段。实践中,借助具身算法平台,可以培养具身、融合深度学习的能力与水平。所以,肢体图式思维导图是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肢体图式;具身思维导图;知行能;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8-0046-0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移动性、非移动性、操控性”技能学习,“大单元”教学法,跨界、跨学科融合,可概括为“具身”“一体化”“融合”三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指向身心发展的“天人合一”。如何让这种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是对广大一线教师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理念巨大考验。运用肢体图式思维导图,推进体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知行能”深度学习,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肢体图式思维导图三元结构及内涵简析

(一)体育课堂是肢体图式思维导图应用的天然舞台

1.体育教学中,知识传播、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手段与工具,70%依靠的是肢体语言[1]。《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移动、非移动、操控性”技能学习,都是身身、身心、身物、身境的具身一体化。说明体育课堂具有“天然”的具身性。

2.“大单元”计划形式上看,是某项专业技术、身体素养相关元素的分层、分类制定的一体化单元“实施计划”,实则是学生发展脉络的具身“发展处方”。

3.“融合”是具身算法框架下,运动技能为核心的,跨学科、跨专业相关具身因子的“耦合”,是体育教学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所以,体育教学的具身性与肢体图式具身思维导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肢体图式思维导图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肢体图式思维导图的三元素富含具身学习潜能

肢体语言图式、大脑的“双重编码思维”模式和“介质”、具身算法框架,是构建肢体图式思维导图的具身三元素。既依赖于身体,又各有独自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交互印证的关系。

首先,体育教学肢体图式,是经过人为精心筛选、设计、约定俗成,携带特定“意义”的符号感知;是记录肢体语言的物质“外壳”、表达 “意义”符号;更是体育教学沟通交流、表达情感、传播信息的特殊手段和工具[2]。

达尔文、皮尔斯、索绪尔、伯德会斯特尔(Birdswhistel)等人,从历时语言视角,进行肢体语言的语言与行为逻辑特征分析,奠定了体育教学心智—关系导图的基础。

其次,心理学家佩维奥发现,人在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储存、加工、提取过程中,同时存在“图像”(形象)与“语言”(抽象)两个不同的单元,且存在着相互印证关系。脑科学发现大脑背侧颞叶前部(ATL)存在着特殊介质。这种思维与行为“双重编码思维”形式为塑造运动技能学习、信息保存“一元化”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图1)。为构建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肢体图式心智—关系导图,提供了实施路径(图2)。这种思维方式,不但打破了传统思维与行为“二元对立”困境,而且解决了“移动性、非移动性、操控性”技能学习理念的感认知困境。

肢体图式思维导图,集天然的三维外观、时间维的动态感官、意识维的感认知力于一体,超越了任何语言、文字的导学作用。但是,肢体图式与双重编码思维元素构成的导学模式,对内仅仅诠释了具身思维、行为的运行机理;对外初步展现了体育具身、融合导学的基本态式,远未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

第三,具身算法框架是以具身关系为算法底座,运动技能为基础,具身因子与技术耦合为对象,构建的具身算法平台(图3)。

算法平台是具身思维导图又一重要元素。图3从横向看,它是实现双重编码思维“一元化”的重要方法。从纵向看,“隐藏层”采用关系、数学算法进行“精算”,浅层的规律采用心智推演的“概算”;“精算”结果验证“概算”,“概算”引导“精算”的开展。但算法、算力会因人、因时、因技术难度而异。嵌入算法平台的思维导图,才能真正成为体育具身、融合导学的特殊工具。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三种理念最终目标是培养和提升运动“知行能”水平。这里的“知”是指身心合一的运动感认知;“行”是指身身交互印证的运动行为;“能”是指身物、身境一体化融合下,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合理运用知识、选用已有技术的能力,即思维、行为意应力。都可通过肢体思维导图,从“道、法、术、器”层面来实现,成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

二、体育教学肢体图式思维导图的类型

依托大脑的双重编码思维功能,所建构的两类肢体图式具身思维导图,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与功能。

(一)心智思维导图与认知力训练

意识的神经元系统结构来自遗传,它处于客观认知的浅层。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肢体行为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东尼·博赞创设的心智导图,把看似无关(无意识)的肢体表象、行为,有意识的“组合”起来,打破“时空”的局限,形成“意识流”。对发散性、拓展性、创新性思维训练具有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技术的知识横向拓展和融合。为新课标的融合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图4左)[3]。

(二)关系思维导图与元认知判断

关系思维导图是依据“题旨”,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的将具有“关系”的专业“因子”纵向聚合、拼接的导学模式。形成“蒙太奇”,可促进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度“互补”。如大卫·海勒1988年的Thinking Maps(固定关系思维导图),将运动技能导向核心源头——元认知(图4右)。

心智导图通过宏观“关系”引导,实现运动知识、规律的全域感认知,拓宽知识面。适用于运动感认知的“参悟”。关系导图通过微观引导,拓展专业技能的深度认知,有助于肢体行为的“践行”“领悟”。两者对构建具身学习大单元具有重要帮助。

心智—关系思维导图在实践中常常同时运用,这是双重编码的特点。借助算法平台,心智导图引导进行运动规律的“归纳-演绎-推理”概算,关系导图引导技术“行为”关系、数学的精算。可同时获得相应的感应器—神经元—效应器神经结构“塑形”,并存储于大脑ATL区域,才真正实现了肢体图式思维导图教学功能,成为新课标具身、融合教育的手段与工具。

三、体育教学肢体图式思维导图实践案例解析

(一)心智导图与“内生型”教学大单元建构

案例1:以“跳”的“共性”训练方法和手段为主旨,用气泡思维肢体图式,把四种看似没有必然联系的技术素养相连接。引导学生对不同“跳越”项目,进行专业技能横向认知拓展,训练发散思维(图5)。

案例2:“跑”为中心的行为图式气泡图,通过“距离”“姿态”“方法”“样式”对比、“求同存异”,形成清晰的技术、项目分类,也可激发学生对各种各样跑的方式,进行创新、想象、联想。让低段学生理解和获取“跑”的感知、乐趣(图6)。

心智图式导图引发的“意识流”,凸显了主观能动性着眼于体育专业内部构成因子的“勾连”,构建的教学单元属于“内生型”大单元。可以培养与呵护学生探索、创新思维的“萌芽”,克服“定向思维”的“禁锢”。可依据运动“规律”,从内部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运动技术、方式、方法。

(二)关系图式导图与“外生型”大单元建构

案例1:圆形封闭导图是以某一(类)运动技术为“主旨”,不断吸纳、充实与之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指向运动技能的本源(图7)。

案例2:树形肢体导图有助于宏观上厘清门类,以此寻找教与学的共性思路、方法。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微观甄别,避免技术不合理交叉。类似的还有流程图,通常两者同时使用,经济、实用(图8)。

“关系”思维导图为纽带,将运动技术外部的跨学科、跨领域相关因子,进行聚合、融合,构建的大单元,是一种“外生型”教学单元。例如,主题训练大单元,专业技术大单元,“学、练、赛”一体化单元等。“关系”思维导图引领的大单元,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相关“资源”的吸纳、补充、完善,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的元认知能力和水平。

(三)算法框架促进大单元各种因子耦合

“无关”因子经心智思维导图的形式“推算”,可构成各种“关系”;“关系”因子经关系思维导图的“演算”“计算”,可验证“关系”的可靠性和紧密度。大单元中跨学科、跨领域因子的“融合”,“无关”“相关”因子的契合,需要算法的支撑。图3是一种通用型体育教学具身算法平台,不同运动技术使用不同的算法。优秀的大单元设计,必须凭借算法平台对构成因子进行科学、精准的计算。

案例1:图9中内部的气泡思维导图,将“技术”“素质”“能力”“方法”“手段”五个本无“关系”的内容,以“蹲踞式跳远”为主旨,通过“意识流”进行聚合链接、形式“推算”,引导运动技术规律的宏观感认知,形成大单元基本框架。外部封闭关系思维导图,将与“五个部分”具有“关系”的具身因子,进行“关系、数学运算”验证,去除“无关”因子,充实、完善大单元实施“计划”的内容,达成技术与规律、目的与方法、技能与手段等内外耦合。

案例2:“心智-关系思维复合导图”是指导竞赛的重要工具。运用心智思维导图形式运算,可分析、判断,推出最佳的应对方式,例如宏观战略“规划”、战术“安排”、捕捉“战机”、格式塔化的导学“留白”,为技术自主发挥留足“空间”;运用“关系”思维导图进行“复盘”;利用肢体图式“动态”特点,进行“形式”“数学”运算,获取最佳技术应用效果等。这是“知行能”一体化具身学习中,肢体图式思维导图所隐藏的重要作用。

图10中,图a首先由场景引导心智反应,判断自己在所处“关系”中的地位,图b、图c、图d是大脑依据对手与自己的“关系”,做出“堵”“铲”“截”等不同的封堵技术。技术动作实施的力度、强度、速度,必须依靠算力来调整。

此时使用的是以双重编码思维形式,存储于大脑中的动作技术。肢体行为应用力,必须结合此时、此景中的心智—关系算法才能够获得。

四、具身思维导图三重能力与深度学习

理论与案例研究表明,肢体图式导学是科技新发现融合的产物。离开肢体图式、双重编码思维、算法平台三元素的导图,如常用的挂图、快速身体示范等,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导学功能。因为具身思维导图具有三重能力。

(一)五维导图更具事物认识“穿透力”

传统教学挂图是游离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由“点、线、面”元素构成的,是抽象“意义”的“图式翻转”。肢体图式导图的起点,就站在“三维立体”层面,由“时间维”引导的图式,不再是运动技术“形态”的简单模仿,而是导入了“意识”把控的五维空间,更具感认知事物本质的“穿透力”,透过现象甄别本质。是拨开具身迷雾、把握跨学科融合要义、精确设计大单元的特殊能力。

(二)算法平台具有多重精准“定位力”

“关系”肢体图式思维导图,不是运动技术简单的“线性”排列组合,而是遵循肢体“思维”“行为”逻辑“关系”,在学科“融合”路上,对各种具身因子的有意识选择、排列聚合。算法平台的各种计算手段,从技术态势思维“模拟”,运动规律的行为“模仿”两个层面,获取技术“连接点”、知识“融合点”、大单元设计“交汇点”的精准“定位”。使单元设计科学、缜密。避免融合教育中,创新、拓展等发散思维“天马行空”。

(三)心智-关系思维图式锻造“思维力”

心智—关系思维图式主导的感认知,是大脑“双重编码思维”的重要体现,打破了哲学上的主、客观认知范畴。它突破了“形象”“抽象”二元对立思维的“限域”,契合运动思维与行为的相互“印证”的机理,有利于打造运动技能深度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打造具身一元化学习的不二之选。

体育肢体图式具身思维导图先天的学科优势、“双重编码”思维的“物质”基础、思维与行为一元化具身特征,加上具身算法框架,为实现新课标具身、大单元、融合学习目标,注入了强大动力。不单是体育知、行、能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利叶斯·法斯特,著.体态语言[M].西安: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2]任杰,房蒙蒙.体育教学语境应用[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8.

[3]刘艳.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