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风险防控的内涵、教学设计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4-09-11王勇

体育教学 2024年8期

摘 要:体育活动中的风险客观存在,而体育课堂教学是以体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风险不可避免,而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降低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内源性风险。同时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开展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结构化教学,是降低体育课堂中风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育课堂;运动风险;防控;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8-0032-04

体育运动是促进健康水平的重要途经,但是运动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是指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发生人员身体损伤的风险。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是指体育运动中发生的造成人员身体损伤后果的事故[1]。近年来校园体育课程中的安全事件频发,使许多学校和体育教师有意识放弃所谓的“高风险”体育项目,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如何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防控是每位一线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难题。

一、体育课堂中运动风险防控的内涵及意义

(一)体育教学运动风险防范的内涵

运动风险的存在是具有客观性的,运动风险包括体育运动本身存在的内源性风险[2],比如皮肤擦伤、韧带损伤、肌肉拉伤、骨骼损伤等运动损伤,也包括一些外源性风险,比如由于场地、器材安全隐患、自然灾害等引起的体育活动中受伤等。体育运动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运动风险,虽说完全避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风险是很难实现的,但是通过安全、高效的组织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运动风险的发生。体育教学中运动风险防范要以学生的安全为前提,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学生完成高质量体育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运动风险防范从内涵上看,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1.是高质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前提,并贯穿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过程;2.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安全教育、安全组织、安全监察等多方面内容;3.风险预防是关键,防患于未然是风险防范体系的重点。

(二)体育课堂运动风险防控的意义

1.学生基本权利的保障

生命体是生命存在的载体,安全是生命体存在的基本保障,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对安全的需求是处于第二层次的需求,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人很难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人类对于生命安全的基本诉求是体育产生的本源要素之一[3],虽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体育的功能已经发生了从个人对生存、安全等基本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扩展,但是其作为生命安全需求的最基本功能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与安全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和体质健康标准[4]。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效防范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风险,首先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人的生存权是基本权利,安全则是生存的前提,理应得以保障。其次,更是对学生未来生命的期盼,是对高质量生命的期许。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升,与此同时,缺乏运动与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导致了肥胖率呈大幅度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通过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比如如何安全地进行有氧运动,确保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这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最根本动力,也是学生基本权利的保障。

2.“立德树人”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自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目的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具体到各个学科,深度挖掘学科特点,在学科教育中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终身使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育课程中的安全教育,是立德树人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首先从立德层面的要求来看,树立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将德育融合到学科的教学中去,是新时代教师的应有担当。体育教学中,德育是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明辨是非的能力、团结合作的意识等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其次,从树人层面来看,树立学生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既是高质量体育课的有效保障,也是高质量体育课的内容要求,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是“健康”,随着大健康概念的不断深入,健康的内涵得到了扩展,不仅仅是“身体没病”,更应该包括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要求,这对新时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4],可见,“健康第一”已经成为核心理念,体育需要健康,“健康”的前提是安全,学生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才可能有健康的收获。与“健康”相对应的是“不健康”,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则是“不健康”的第一表现。如果体育课堂上出现了安全事故,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均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学生的健康,也违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原则。向学生传授相关安全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健康提供良好的知识架构,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应有之义。但是,与此同时,要分清安全事故和意外损伤,两者的表现虽然都是以学生受伤为结果,但是安全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而意外损伤则由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是无法避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是要完全杜绝安全责任事故,有效处理意外伤害事故,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安全,绝不能出现以取消所谓的“高风险”运动项目为代价从而规避体育风险的现象。

二、降低体育教学内源性风险的教学设计依据

从风险分类防控的难度来看,外源性风险的防控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只需对教育教学场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而内源性风险是体育运动中所固有的风险,进行风险防控则更为复杂,其中建设高质量体育课程,从生理惰性和人体技能形成规律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是降低学校体育内源性风险、提升体育教学安全最重要的途径。

(一)生理惰性的客观存在

人体的生理惰性是指人体的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的机能不能立刻由相对静止状态达到最高机能水平,而需要一定的时间,所需要的这一时间称为生理惰性。正是由于生理惰性的存在,人体参加运动时可以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疲劳状态和恢复状态。对于运动系统来说,生理惰性的主要表现是肌肉具有粘滞性,通过热身活动可以提高肌肉温度,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体在剧烈运动中产生的肌肉拉伤风险的发生,而各关节的活动也可以起到降低在剧烈运动中关节、韧带受伤的风险,也就是说,充分的热身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生理惰性,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提高运动成绩,也是预防学生发生运动损伤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学生长时间、高强度地进行运动时,可能会由于机体进入了疲劳状态而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这里的长时间、高强度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由于水平不同,进入疲劳状态的时间和强度都不同,因此,对于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防止出现超出学生能力的教材内容而导致的学生受伤。恢复阶段对应的教学过程是放松活动,当学生的大强度运动结束后,需要进行积极的放松活动,以加快机体的恢复,避免由机体疲劳堆积而发生受伤的情况。

(二)人体技能形成规律

人体在某项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巩固化和自动化过程,泛化是运动技能的初学阶段,此时由于神经和肌肉的连接没有建立,学生大脑中没有动作概念,会表现出动作僵硬、迟缓、不协调、多余动作等现象,此时往往最容易发生运动风险,由于此阶段学习者主要依靠视觉来构建自己的动作概念,因此,规范的动作示范极为重要,可以减少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而降低运动中风险的发生;分化阶段学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动作概念,但是由于动作不熟练,还是容易出现错误动作,此阶段学生很容易发生由于不经意的错误而导致的受伤,比如支撑跳跃时,学生可能会因为前撑不到位而发生受伤,此阶段要注重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并且通过低强度的运动来练习正确动作;当运动技能学习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巩固化和自动化之后,动作进入熟练阶段,此时运动风险的发生率虽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但此阶段可能会由于学生运动强度过高而发生受伤,因此,教师需要对练习强度和密度进行控制,保障学生的练习安全。

三、风险防控视角下结构化教学设计的设计逻辑

人体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运动中内源性风险的客观存在,而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进行结构化教学,需要教师遵循一定的设计逻辑,从运动风险的调查作为起点,分析不同运动项目中存在风险的因素,最后再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

(一)运动风险调查,寻找运动项目内源性风险

不同的运动技术潜在的风险是不同的,即使同样的运动,练习强度不同,潜在的风险也是不同的。一线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执行者,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所存在的风险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风险。在一项对苏州市工作三年以上体育教师关于体育课堂风险的问卷调查中,被调查的615位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动项目风险从高到低依次是足球(51.2%)、篮球(48.8%)、体操技巧(44.7%)、跳高(42.3%)、单双杠(41.5%)、跑步(39.8)、支撑跳跃(35%)、跳远(27.6%)、投掷(8.9%)、其他(包括轮滑、飞盘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4.9%)、羽毛球(2.4%)、乒乓球(1.8%)、武术(1.6%)、健美操(0.8%)、网球(0.2%)、游泳(0.1%)。虽然有些项目比如网球、游泳在中小学中开设比较少,可能会影响其体育风险程度的评定,但是调查结果反映出了大多数运动项目在体育课堂上的风险程度。同时,从体育课上发生运动损伤风险的练习形式来看,81.3%的教师认为风险发生在比赛时,65%的教师认为风险发生在课堂练习中,还有8.3%的学生认为风险发生在放松活动时。受伤类型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擦伤(86.2%)、扭伤(73.2%)、拉伤(48%)、骨折(43.9%)、挫伤(38.2%)、脱臼(8.9%)、其他(3.3%);受伤部位按照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踝关节(76.4%)、膝关节(52%)、手腕(36.6%)、小臂(31.7%)、手指(31.7%)、肘关节(28.5%)、小腿(21.1%)、大腿(10.6%)和其他(0.8%)。

(二)运动风险来源分析,探寻体育教学中的风险因素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项目潜在的风险与运动内容有密切关系,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等受伤的风险高;技术难度高的运动项目比如体操技巧、跳高、单双杠等受伤的风险也较高,运动强度大的项目,比如跑步(快速跑)、跳远等受伤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二是同样的项目,运动的程度越激烈,受伤的风险也越高,比如比赛的风险程度高于练习。

学生的身体认知水平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教师对学生的身体认知水平的起点准确把握,并根据这个起点来设计教学,可以有效地规避运动风险,比如学生的上肢力量将会直接决定支撑跳跃、单双杠等高难度动作中的风险。即使是同样的运动项目,学生的水平不一样,发生风险的类型也是有区别的(表1)。可见,增加准备活动的效率、进行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预防内源性运动风险的发生。

(三)整体设计,有效规避运动风险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学生的水平对教学进行结构化设计,是有效降低体育课堂上运动风险的途径。

1.结构化教学单元的设计

从一个单元来看,教学内容应该基于运动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来进行结构化设计,有效地保障学生在进行练习、比赛时的安全(表2)。

结构化教学设计是以大单元的形成呈现,让学生从易到难地展开学习,逐渐构建起学科概念,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教学内容呈现是有所区别的,第一类是以篮球、足球等为代表的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动风险多数发生在学生不合理的对抗中。因此,大单元教学的内容宜按照个人的技术动作、个人的对抗技术、小范围的攻防和比赛的顺序展开教学,不仅要逐渐教会学生运动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合理对抗,以保护自己以及同伴。第二类是以体操、跳高等为代表的技术难度高的运动项目,有足够的肌肉力量是确保动作安全的基础,比如在进行支持跳跃教学单元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先进行前臂相关的力量训练,如立卧撑、俯卧支撑、跪卧撑、俯卧撑、各种姿势的爬行等,这些练习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可以作为体育作业,让学生提前完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肌肉力量之后,再围绕支撑跳跃的核心概念“跑跳结合”展开教学,并将这个核心概念运用到其他运动项目教学中,比如跳远、跳高、篮球跳投、排球扣球等,统筹安排以“跑跳结合”项目为切入点的运动项目学习,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这样,以“跑跳结合”核心概念为统领的大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能够有效保障学生的安全,避免学生由于力量不足以及技术掌握不熟练而发生的安全事故。第三类是以跑步、跳远等为代表的高强度运动项目,这些项目中肌肉力量是重要的基础,在大单元教学的起始阶段,应该先进行相关力量练习,比如提踵、半蹲跳、跨步跳、连续跳、连续跳、高抬腿等,然后再进行稍低强度完整的技术动作教学,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练习与比赛。

2.结构化课时教学设计

从一节课来看,结构化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人体参加运动的规律,通常一节课可以用热身—技能学习—体能—放松的教学程序来展开。热身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其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采用低强度、低难度的运动让身体逐渐热起来,就可以达到热身的效果,以减少肌肉的粘滞性,进而降低参加剧烈运动时肌肉拉伤的风险;而热身之后的关节操也是热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活动各个关节,可以有效降低各个关节的受伤风险。放松活动同样重要,这里的放松不仅是课堂结束部分的专门放松部分,还包括在一次高强度运动之后的放松方式,比如完成一次快速跑之后,不能立刻坐下来休息,而是要采用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和走等方式来进行放松,防止发生重力性休克等风险。

四、安全保障基础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路径

(一)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传授学生结构化的安全技能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降低体育课堂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来说,学会结构化的安全技能尤为重要。结构化的安全技能可以分为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两个部分,体育教师要在每节课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提醒,做到常抓不懈,帮助学生养成安全运动的意识和习惯,比如每节课上宣布教学内容之后,提醒学生不携带不适宜运动的物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无不适宜运动的情况等。其次,在组织有安全风险的运动之前,要提醒学生根据教师的组织要求开始运动,如投掷实心球时学生的组织形式。最后,在每次剧烈运动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低强度的运动来进行放松。当向学生传授安全技能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运动安全原理,比如剧烈运动之后不能立刻坐下来的原因是由于安静时缺乏肌肉收缩导致血液无法回流,可能会造成重力性休克,运动前的热身活动是为了让肌肉充分激活,减少肌肉由于粘滞而发生的拉伤风险。这样,对于安全技能,学生不仅能够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逐渐形成结构化的安全技能,才能更好地将安全技能运用到自主体育锻炼中去,让安全意识伴随学生终身,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体育课堂上的风险发生,更有助于降低学生自主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安全风险。

(二)安全培训,定期开展,提升教师结构化的安全素养

教师的安全素养是学生体育课堂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措施,学生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需要通过教师的组织才能落实。将体育教师的安全培训纳入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范畴,每年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是提高教师安全素养的有效手段。体育教师安全培训,要从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两个方面展开。安全意识方面,在安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在体育课过程中由于教师疏忽、课堂组织不当、安全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进行总结性的回顾,提醒教师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安全技能方面,培训中需要向体育教师开展安全急救流程、方法和措施等技能的培训,比如骨折病人的急救、流血病人的包扎、心肺复苏等技能操作,让体育教师形成具有结构化的安全技能和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安全系数,为学生的安全筑牢最后一道防线,保障学生安全地开展体育活动。

(三)政策保障,广泛覆盖,增加体育风险转移的渠道

安全管理是保障学生体育安全最有效的措施,无论是学校、政府还是社会,都有义务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尽自己的力量。从学校层面来看,需要将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安全在内的要求纳入到常规管理中,除了要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之外,还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课堂安全管理,比如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时,要求体育教师将每节课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反映在教案中,并将学生的安全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增强教师对学生安全问题的重视;从社会层面来看,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所能享受到的保险为医疗保险和学平险,但是受到经费不足、保险赔付程序复杂等多方面影响,许多保险无法覆盖所有学生。加大对学生运动风险防范专项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活动中保险经费的投入,确保学生在受伤甚至致残后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疗和赔付,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受伤而发生的纠纷,干扰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转移校园体育的风险,保障高质量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政府层面,要制定相关校园体育活动安全保障立法政策,明确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伤的主体责任,特别是在处理相关安全责任事件和意外事件之间的区别,引导家长理性处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遇到的安全事件,防止由于家长不理性的行为而干扰正常的体育教学甚至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1505/t20150515_189495.html/2015/5/15/.

[2]李万虎,钟霞.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追溯与风险应对反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1).

[3]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