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溯源设计:体育教学中的过度问题与改进对策
2024-09-11张兴百李虎
摘 要: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课标理解的偏离和对课堂教学理解的偏差,在教学方法、手段和器材上存在过度设计和引入,让原本常态化的教学变形或变味,缺少对学生的现状和需求的关注,因此必须对以上问题进行制止或纠正,以便让课堂教学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教学设计;问题;改进;山羊分腿腾越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8-0029-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强调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设计上注重结构化的教学,从学生视角来设计教学,倡导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丰富和拓展课堂学练的价值等。但笔者观摩了一系列体育展示课,发现为了彰显教师能力,出现了一些过度设计的现象,存在育人功能关注不够、过度细化技术教学、教学过程过度程序化、学练形式碎片化等现象,已经使正常的体育教学走偏。因此要重新审视以上问题,减少“花边式”的设计,摒弃拆解式和别样性思维,让课堂教学回归常态和本位,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文以《山羊分腿腾越》课堂教学为例进行剖析,提出一些合理化措施和建议。
一、聚焦教学设计目标的导向性,从宏观上关注学练的方向引领
课程强调目标统领内容,把目标放在首位,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目标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关注项目整体学练环境的创设,从宏观上让学生学练有方向、有动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要避免单个技术过度细化和拆解,以促进学生建立完整动作体验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关注项目“显性”目标的引领,让学生练得有方向
课堂学练中如果缺少整体目标意识的引领,学生的学练方向是迷茫的,就会缺乏对项目技术动作的整体感知,还会造成重点偏移。教学中过度凸显技术细节的“点状”教学,以及过度关注分解动作的细节教学,学生不能从项目整体角度去感知所练习的分解动作,学生的学练方向就会迷失,甚至还会造成动作“变形”。因此在教学时先把完整技术和关键环节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练习单个动作时就有了方向和参照。如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教师以示范完整的动作,让学生建立动作的表象和概念。在接下来练习提臀和分腿分解动作时,就能明白提臀有高度和分腿有幅度的指向,学生分腿和提臀的意识就会由任务变成应激。要发挥好整体练习与分解练习的时机融合,提倡完整和分解练习的交替进行,让分解练习的效果能够及时在完整练习中得到验证和反馈,实现整分互补。教学中要统筹设计好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的侧重点,明确分解练习是为完整动作服务的,这样技术的纵向发展才更有指向。
(二)关注项目“隐性”目标的融合,让学生练得有向往
每个项目的学练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课程强调在真实(仿真)的环境中去学练,让学生不仅能学到项目的“真本领”,还能体验到项目的“隐性”育人价值。目前教师在设计上过度关注项目技能方面目标的实施,缺乏对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关注,从而造成其“隐性”育人目标的“缺失”。在学练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符合现阶段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学练环境,激发学生主动输出的学练意愿,让学练过程充满着育人的氛围。如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掌握技能固然重要,但教学目标和过程不能过度窄化,仅关注动作技术的教学,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心理预期和项目的育人价值。本课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挑战自我的精神,因此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翻越器械,实现育人目标指引下的技能教学。在单元教学的开始阶段,要从学生心理视角来解决好学生跳山羊的恐惧问题并实现对征服器械的渴望,给他们创设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在设计时从调整山羊高度、降低动作标准、做好山羊软性防护、及时动态调整难度和落实学生间的保护等方面来做好环境的营造,学生就会愿意并敢于尝试在低标准和比较“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完整动作的体验,这样学生才有机会感受到越过山羊的成功快感,实现敢于挑战自我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聚焦教学设计学练的针对性,从微观上关注学练的细节呈现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角度反思和关注一些细节呈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学生的现状既要有合理的区分,又要有重点的关注,避免出现“一刀切”的设计,进行齐头并进式的教学。在考虑整齐有序的同时还要在细节上考虑学生的“自由度”,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个性化体验场景,让学生能在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中实现个体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一)关注学练过程的区域内互动,落实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合作、评价、交流和探究都离不开互动,在互动中能实现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活动育人的增值,也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技能教学评价的到边和到位。目前课堂教学中过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评价,一定程度上让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而相对生生间的交流评价关注较少,基本变成了教师一言堂,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共同体的活动价值。如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教师在宏观上关注学生整体学练指导评价的同时,还应把小组区域内微观的互动交流评价活动设计好。在学练过程中倡导活动的适度放开,以三人为活动单位,对三人进行合理分工,一人练习、一人保护、一人评价,每一小组一轮练习结束后对照评价标准,针对本小组练习中出现的“个性”现象进行讨论和互动,发挥微评价的指向性优势,以便及时探寻适合自己问题的解决方案(相关问题素材以图片的形式贴在垫子上供学生参考使用),这样学生就能在小组相互评价中及时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明确自身练习的重点和方向,实现了知识技能的自我主动式建构。学生在这样的学练活动中获取的信息是多元的,较好地落实了个体评价功能的及时性。同时在后面排队等候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微”练习(在小组练习场地区域内),如跳人羊、双人推手、上一步踏跳等,提高运动强度和固化技术动作。在这样的学练活动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技能水平,他的学习状态也会有一个质的改变,拓展了学生认识技术动作的视角,丰富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媒介。教师要注重教学预案设计的多元性和动态向导性,让每一名学生在学练活动中都能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保障学练活动高质高效的开展。
(二)关注学练现状的区域间划分,留给学生“适度”的发展空间
小学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快速阶段,个体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教学设计时不能过度关注学生的整体推进,要兼顾到不同学生群体现状的需求。目前场地和器材的设计基本上被教师规划得非常整齐,学生也是在统一节奏下进行学练,完全忽视了学生对场地器材非对称性的个性化需求,造成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化解。因此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打破场地的区域限制,实现场地融合和功能分区,释放练习形式,让学生拥有适当“自由”而又比较宽松的学练环境,关注学生的动态需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充分感知技术动作。如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如果按照自然队形分组,进行标准统一的学练活动,小组练习中就会呈现出参次不齐的技术水平,这时如果不进行分区练习,学生的纵向发展就会受阻。因此教师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及时关注不同学生群体对技术学练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对场地进行适当分区,以学生自主动态选择为主,教师适当调控为辅,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域和器械进行学练,如辅助练习区、基础练习区、学练改进区、重点辅导区、技能提高区等,实现场地器材的个性化设置,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练习的区域内进行学练,这样的学练过程是动态的,能够满足学生的进阶需求,让学生在适切的状态下进行学练,可以助力学生建立自信和找到成功的归属感。
三、聚焦教学设计方法的实用性,从发展视角上关注学练的有效开展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有其“别样”的效果,但是如果选择和利用不当,过度追求极限和花样,不仅会过度消耗学生精力,还会造成动作变形,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给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一)关注条件限制的适当介入,实现教学手段的有效落实
条件限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效果显著。特别在器材、场地、动作组合、规则和语言限制方面运用较多,其中效果最好的就是器材的限制,有时比语言和示范来的更直接,收到的效果也更明显,但要把握好利用的时机和时长,关注学练过程中出现的动作“错位”,要及时做好条件限制的调整,让条件限制指向更加明确。如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针对学生踏跳后分腿幅度和提臀高度不够的现象,分别设置了两个不同高度的条件限制杆(软质),用臀部和双腿分别去触碰一定高度的限制杆,很好地解决了动作不到位的问题,并能直观感知动作的空中姿态,也让学生练习中有了参照物,但这样的练习要强化,不能流于形式和“搞花样”,体验几次就把限制拿掉了,限制一取消学生动作就会“回归”,这样条件限制就没有发挥其固化技术动作的目的。但随着技术学练的推进和完整技术学练的需要,可以适当降低山羊两侧软质标志杆的高度,双腿由触碰标志杆过渡到超越标志杆,保证在完整技术动作练习中保持条件限制对提高动作标准的引领和正迁移作用。
(二)关注动作分解的适度导向,注重结构化教学的有效引领
运动项目技术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要注重结构化教学的落实。但在学练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分解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关键技术的感知,但它必须是以有利于完整技术动作掌握为前提。过度强调和夸张某一单个动作环节时,可能会破坏整体的动作结构,不利于完整技术动作的完成。如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和改进双脚踏跳有力、分腿有幅度和提臀有高度,人为将动作分成若干段来进行教学,且分段练习时间过长,在练习时动作之间没有联系,也没有从整体动作技术层面去进行意识上的引导,造成过度追求单个动作幅度的最大化和动作要求的理想化,以致动作变形,危险动作层出不穷,如先扶羊后起跳、“臀比天高”、空中被动扶羊等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动作理解和掌握的动作练习。所以在分解练习时要从有利于完成整体动作来设计,要通过渐进加大踏板距离的同时强调先起跳后推羊,同时在腾空中适当控制提臀高度,也要从动作的二次腾空来认识主动推手的重要性,暂时性的分解练习一定要注重意识上前后联系和技术上前后融合,做到以局部组合练习为主,实现技术学练的前后呼应,形成连贯的动作表象,助力完整技术动作的学练。
四、聚焦教学设计实施的合理性,从常态视角上关注器材的开发利用
现在各类赛课中教师为了抓住学生眼球和体现其对器材的研发,以满足学生对内容体验的多样性需求。在教学设计中出现了器材的过度引入和器材利用的浪费,造成原有器材搁浅和利用率不高,正常的体育教学出现了“扭曲”现象,看似课堂非常热闹有序,实则教学已偏离了正常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原有器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课堂学练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新奇”的器材,对学生学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能为“新”而“引”,求新而忘本。有些器材的引入是能够通过现有器材进行功能性开发来满足的,就没有必要过多引入新的器材。如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将桶式山羊、轮胎式山羊、架子式山羊等器材引入到教学中来,其出发点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安全的山羊,降低学生对器材的心理“恐惧”。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现有山羊改造来实现,如把山羊高度降低、用垫子把山羊“保护起来”、设置不同梯度的山羊等措施来提供相对安全的“山羊”。同时对于初学者,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体操垫叠加、跳箱、人羊等器材进行辅助性练习,以弥补山羊的不足,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学中要注重体育器材功能性多用途开发,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学器材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学生对器材多样化体验的需求,启发学生对器材多用途利用的关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适度的才是最好的,要站在学生角度来考虑问题,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从“会学”的角度来组织教学,从“想学”的角度来创设学练环境,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