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体育课中的设计路径探索
2024-09-11张玉国王玲湘
摘 要: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完成任务来表现出对复杂学习结果、高阶知识技能、高水平动作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迁移应用,以实现对深度学习动作技能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以“明确任务、情景调动、问题驱动、平台互动”设置表现性任务、开发评分量规、实施评价与反馈为行动主线,探讨表现性评价在小篮球中的应用,充分发挥表现性评价展现诊断、反馈、促改、决策的复合功能,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设计路径;小篮球;大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8-0026-04
评价是人为创设的、基于自然的特定情境中的表现来对学生所知所能进行推断的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认清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能力。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育什么样的人才。而表现性评价突出“任务、表现、改进”的内涵,强调“评价—教育—学习”三环节的闭环,目的在于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常常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表现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行为表现过程和结果,更评价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不是对某单个学习领域的评价,而是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展示、适应与创新能力的评价。
如何达成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笔者学校进行了初步尝试。笔者学校传承清华大学优良的体育传统,将体育作为核心课程,作为学生成志的最好教育学,提出“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的理念,将最具群体性、教育性,最集中体现体育综合素养、最适宜建构学校及班级道德社区的篮球,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载体,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为了能够更加精准、立体化地对学生体育素养、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借助辛普森动作技能目标分类法以实现对深度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通过完成任务来表现出他们对复杂学习结果、高水平动作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迁移应用。本文立足于促进学生“知识”和“素养”双重目标的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表现性评价方案。
一、案例分析——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表现性评价设计路径
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明确表现性评价任务,表现性评价任务由评价者的观察节点及学生的关键行为构成,在表现性评价任务执行的过程中,还要向学生和教师进行中期反馈,修改后期的评价内容、观察节点以及关键行为;在课程最后总结时,评价者对课程中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且向学生或者教师进行评价反馈。
(一)围绕教学单元的基本问题明确表现性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系统的确定要基于课程标准、参照所用教材和教学用书、指向核心素养,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目标。主题任务应准确并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最终目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体育课的育人特点。小篮球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是小篮球项目的重点学习内容,那么最关键的概念是传接球,传接球的动作方法是什么、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如何运用、怎样应用、复杂情境下如何应用等,这一系列连锁问题将基本问题表达清晰[1]。抓住基本问题也就明确了评价目标和评价的关键点,抓住了基本问题,也就明确了评价目标。
(二)合理研制探究性任务
1.明确任务
表现性任务系统要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建构性,并结合学生学段特征和真实情境设计学段间有关联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群。表现性评价任务关注的是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通过技能展示、行动、比赛、作品、表演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2],是“基于对展示技能的过程的观察”[3]。
表现性任务难易要结合学情,需要提前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具有的心理、生理能力和运动能力的适应性,以及完成任务的组织形式和时间等。水平三是在水平二的基础上学习更高难度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以及简单的战术配合。通过技术前测分析,笔者学校五年级共12个班级,发现五年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做到传接球的部位准确;15%左右的学生动作不够稳定,其存在问题涉及传球高度控制不够准确;上下肢配合不够协调;接球部位不够准;枯燥乏味等。同时,在设计表现性评价的整个过程,要凸显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多样性,学优生更关注促进比赛中技术动作的提升,促进参与“学、练、赛、评”活动; 针对中等生加强其在较复杂情况下动作的应用; 针对学困生主要是让其了解技术动作知识要点,让他们有信心并有机会弥补自身的不足。
2.巧设情境。要给学生创设真情境,通过创设实践主题,营造出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探究欲望、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进行应用与迁移。所以笔者学校教师在经过了几轮思考、几次任务更替之后,从任务不真实、枯燥乏味、毫无驱动性到任务缺乏挑战、复杂性不够、驱动性不强到真实、有挑战、富有驱动力的任务,选择了是什么的核心任务,为学生搭建了真实、有挑战富有驱动力的任务。班班有球队,男女齐上阵,伴着日落和学生在场上欢声笑语的篮球嘉年华,是一场有评价、有反馈、有收获的体育赛事。
3.问题驱动。核心任务确定后,围绕阶段性问题,给予小组进行平台讨论与互动,细化了目标和子任务,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核心任务内容制定了五个子任务并以此贯穿问题解决线:从准备到“学、练、赛”再到展示。
需要注意的是,表现性任务的主导语及任务描述重在解释、说明、指导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完成任务,要创设多样的问题场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状态。任务的推进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最关键的是评价量规的进行、输出与展示。
评价内容上,在子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还有认知和运动技能的发展线:从学习→理解→应用→适应→创新→迁移,这样的表现性任务无论是从体育技能还是情感能力上都能够同时得到提升。
依据需要达到的素养、学习目标,结合“GRASP”架构法,设计出适合于嵌入课堂教学的表现性任务评价表,如表1所示,其中包括角色、对象、场景、表现、目标等多方面、多维度、多形式的过程,让评价活动既关注能力的提升,又关注兴趣爱好、品质发展、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在不同形式的外部评价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自评互评等方式,寻找更多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不断加深对运动概念、动作方法和规律的认识以及高水平动作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迁移应用。
(三)制定表现性评价量规
评分规则是实施表现性评价时所需的一种关键评分工具,它清晰地界定了达到某个特定指标的学生处于何种水平。可以采用整体性评分规则,本文从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三个维度、十三个要素出发,对学生整体行为表现进行不同水平的描述。
本次采用量规如表2。
二、开发表现性任务的实施策略
1.解读教材,理解小篮球主线,结合课标要求设计出期望学生表现任务中关键的内容。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所选的内容在学生表现中无法被识别,那么将很难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所以教师需要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不但需要知道好的表现应该是怎样,而且还要知道评价哪些内容。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知道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
2.结合单元主题及育人目标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体系。以学生为主体,表现性任务的应答难易与学生水平高低的匹配。分析学生已有技能知识与个性特征、班级特征、班风班貌以及完成任务的组织形式与时间限制等。
3.布置表现性评价任务。制订标准质量水平等级。有效的量规通过区分不同的表现水平和质量,有助于评分和评价的过程。
4.执行量规的评价。将制订的量规在课堂中应用,评价载体是“一单”“一册”“一护照”“一课题”等形式。这里的“一”不是单一某项,而是某一类、某一群等。如“一单”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综合反映学生单元学习中“预学、共学、延学”的态度、习惯及学习质量、对学生在运动技术课程学习与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
e35de036e5ca569da0ebf44e52cfb46fd896002cbfb951a2e2e4564d3248d1fe三、结语
1.主题任务应准确考虑体育课的育人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状态的持续改进,是否可以被学生理解、响应、接受或认同。基于新课标每一项表现性任务允许学生发挥个人优势有更多选择的余地,需要能激发不同水平、不同能力学生潜能,如个人传球比准,传接球花样技能展示、组合技术、有限制条件的篮球赛、班级啦啦队、小小裁判员等,还可以应用到复杂情境中,如班级对抗赛中班级队名、班级口号、队员选择、技战术选择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并产生构建反应,都会对应一项或者多项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
2.表现性评价方式要求不是简单的分数、等级、对话、评语等形式,而是让评价活动既关注能力的提升,又关注兴趣爱好、品质发展、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教学形式手段不断革新,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日趋多元化。体育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的基本问题,创设互动的平台,丰富体育的价值形式,把将分散、隐藏的个体化的运动技能、学情、问题反馈等建立平等互动机制,融合共生,达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合作,实现多向互动。
3.教育教学过程是有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活动,要让不同学生有机会展示出与评价目标相匹配的综合能力与心理状态,契合学生学情的起点,破解学生运动技能提升的卡点和难点,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高质量的表现性导向,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的平台,找到兴趣方向,搭建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沈媛,赵明.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用“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篮球持球突破为例[J].体育教学,2022,42(07).
[2]吴维宁,主编.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如江,朱伟强.体育表现性评价量规的设计——开发核查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