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衔接:基于新课标的初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研制与探索
2024-09-11陈明祥
摘 要:基于现行初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存在的考教衔接不理想的问题、考教衔接的认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研制和探索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聚焦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和怎么评价”的问题,倡导遵循“一核三层四翼”的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渗透考教衔接。提出学业水平考试方案以立德树人和健身育人为引领,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提升关键能力为重点,体能考试应体现全面化,健康教育考试应体现生活化,专项运动技能考试应体现结构化,进而实现考教衔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初中育人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考教衔接;初中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学业水平考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8-0016-05
目前各地实施的初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存在考教分离的现象,即“考什么就教什么”,导致课程标准所要求教授的内容没有教,或者出现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学生的体育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核心素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既无法较好地达成初中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也不利于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业水平考试是以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为依据,旨在检测和衡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的学业成就,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提供主要依据”[1]。既然新课标做出了明确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就要充分考虑考教衔接。当前有关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试价值、存在问题、对策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模型体育中考政策执行现状、政策效果全景式的描述,更遑论对其中共性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背后因素的深入探讨[2],特别是以考教衔接为指导思想,基于新课标的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以考教衔接为指导思想,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制与探索基于新课标的初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既有利于较好地测评学业成就,又有利于达成初中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培育核心素养,推进初中育人方式的改革,最终实现教育政策的导向、协调、控制和激励功能[3]。
一、学业水平考试的政策和现状
(一)政策要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4]。这是教育评价宏观层面的总体要求和方向,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方式,应然遵循。《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5],这是对学科考试的要求。为了落实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学业水平考试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优化考试内容和改进评价准则,加强考教衔接,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导向和检验作用,培育核心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各地学业水平考试方案主要有必考模式、选考模式、必考—选考模式、必考—抽选考模式、过程性—必考—选考模式、过程性—选考模式、过程性—必考—抽选考模式等七种模式[2]。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部分城市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以评价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实践为主,少部分城市增加了笔试。专项运动技能的考试内容以单一技能和包含两个单一技能的组合技能为主,这些举措未能较好地实现考教衔接。比如篮球运动只考运球绕杆或运球加投篮,足球运动只考运球或运球加射门,未能引导教师教授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技能,也不利于学生完整体验运动项目。体能以必考加选考为主,此举未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体能。虽然大部分城市都将心肺耐力作为必考内容,能够提升学生体能中的薄弱环节,但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躯干力量也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心肺耐力必考的基础上,只设选考是不利于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的。
有关体育中考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得出政策效果占权重的三成左右。因此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等方法分析已有的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效果至关重要。广东省广州市始于2021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专项运动技能结构化考试内容得到了同行较一致的认可,如排球运动考试内容包括移动、发球、垫球、传球和扣球,篮球运动考试内容包括运球、传球、抢篮板球和投篮,足球运动考试内容包括颠球、障碍跑、传接球、运球绕杆、射门。这种结构化的考试内容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相关组合技能的教学,而组合技能的掌握又需要在单一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好的表现。福建省始于2020年的笔试(占学业水平考试总分的10%),能够较好地引导教师教授有关保健和健身的相关内容,而且相关内容更多的是融合在实践课中教授,有利于实现考教衔接。福建省始于2020年的体能采用必考和抽选考相结合的做法对全面提高学生体能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河南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始于2018年、2019年和2021年的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学业水平考试总分的做法,在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和积极参与体质健康测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考教衔接的理论依据、释义和互动机制
(一)理论依据
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系统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教学与考试评估,落实课程标准所承载的核心素养目标,由此在课程改革的路径建构上形成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的一致性“大闭环”[5]。从课程视域出发,需要达成“教—学—评一致性”,才能既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视域的“教—学—评”一致性。从课程视域出发的“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6]。因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殊性,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有一部分是命好题目的,比如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实践考试内容。因此课程思维的“教、学、评”一致性是考教衔接的理论依据之一。只有通过从课程视域出发的“评价先导”和“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即课程目标既是逆向设计的逻辑起点,也是它的中心,考试(评价)和教学均要与之相匹配,考试(评价)承上启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平时的教学,考教才能更好地衔接。
(二)考教衔接的释义
初中体育与健康考教衔接是指以立德树人和健身育人为引领,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导向,以发展关键能力为重点,在充分认识到衔接的动态性的基础上提高学业水平考试与教学改革的协同性。学业水平考试应依标命题,既要充分考虑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等,也要体现适切的引领性,引领课程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对体育学科大概念的理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节奏上遵循“小步快走不停步”。教学应依标教学,进而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来检验学生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形成情况,进而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和评价进行适度调整。
(三)考教衔接的互动机制
考教衔接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的考教互动机制,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是建立教育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学业水平考试的工作涉及基础教育、教育督导、教育考试等相关部门,应以基础教育和教育考试为主导部门,共商考试政策,共享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和评价信息,以及每一届学生考试总体情况、考试数据等信息,深入分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加强教育督导和教学指导,最终实现系统化,达成良性循环。二是建立初中学校体育教学反馈机制。教研部门应根据新课标研制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包括各个运动项目的内容要求、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初中学校通过使用新课标、新教材、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建议,进而指导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实际所研制的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方向是否正确、各项措施是否得当、难易度是否适宜,需要收集和分析学校和一线教师反馈的相关信息,可通过考试前和考试后的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进而利用这些信息,适当调整和完善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若发现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难度偏高,就要考虑调整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实践考试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三、构建“一核三层四翼”的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
基于现行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存在的考教衔接不理想的问题,以及考教衔接的理论依据、释义和机制,提出学业水平考试应遵循“一核三层四翼”的考试评价体系,系统性地从“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和怎么评价”着手研制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更好地体现+fphxqiqRwtgZWVXhmqb7YblTS8shQqKc2dY+Xc/P9o=中考体育改革协同五育并举的教育价值,促进三方认同的社会价值,彰显终身体育的个人价值[7],系统性地解决“考什么,教什么”的考教衔接性差等问题。“一核”指学业水平考试的核心功能,解决“为什么考”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立德树人、遵循课标、有利发展”;“三层”是中考体育评价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核心价值、学科基础、行为习惯”[8];“四翼”指中考体育评价的考查要求,主要解决“怎么考和怎么评价”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可操作性”。
(一)聚焦“一核”,重点体现引领性和发展性
根据“一核”的核心内容,学业水平考试应依据新课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初中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引领性和发展性,以利于实现考教衔接。学生层面,引领每一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体育关键能力的发展和学以致用水平的提高,文明学生的精神,野蛮他们的体魄。教师层面,引领教师按照“教会、勤练、常赛、适评”这一思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和评价的实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相关部门层面,能够充分了解每一届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包括运动能力的三个维度、健康行为的四个维度和体育品德的三个维度,引领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提高考试的便捷性和效率。
(二)遵循“三层四翼”,着重体现核心价值、基础性和应用性
遵循“三层”的核心内容和“四翼”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解决关键变量的问题。学业水平考试的关键变量包括考试内容、评价标准和考试形式,控制关键变量,实际上解决的是考什么、怎么考和怎么评价的问题。这些关键变量问题的解决,充分考虑了日常教学的实际,有利于依标教学,进而实现考教衔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期望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的主体是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鉴于核心素养的含义和主要培养途径、学科特点和课程主体,考试内容应凸显实践内容,以实践考试为主,包括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以及渗透在笔试内容中的实践内容,应强调学以致用。同时考虑到要考查核心素养中的认知维度,应辅之笔试,侧重健康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1]。具体而言,笔试内容和实践考试内容应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够切实反映出学生在体能、健康教育和专项运动技能的水平,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区分度,能够有效地区分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还应引起高度关注的是,考试内容应具备一定的选择性,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选择。
根据新课标,体能、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属于必修必学内容,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等六个运动技能系列属于必修选学内容。因此体能、健康教育列为必考内容,体能以笔试和实践考试的方式进行并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健康教育以笔试的方式进行。专项运动技能应充分考虑到各校因地制宜开展专项运动技能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选择范围必须为所在学校开设的运动项目,以实践考试的方式进行。此举还能引导初中学校在九年级开展打破行政班限制的选项走班教学,实现初三与高一更好地衔接。明确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优化具体考试内容和改进评价准则,特别是落实“双减”政策,在调动学生自主自愿和积极参与运动、养成锻炼习惯、终身坚持锻炼、激发内生动力的情况下,适度降低评价标准,以及在考后开展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才能更好实现考教衔接。鉴于公平是学业水平考试追求和坚守的第一原则和新课标的相关要求,采用必考、选考、抽考、抽选考相结合的模式,类别和项目都增加了可选择性,更有利于考试的公平。由于过程性评价还不是十分完善,公平性有待进一步考量,而引入第三方测试虽能较好地解决公平性问题,但涉及经费和合理流程等重要问题,因此采取过程性评价(权重不宜过大,占总成绩的20%,待更加成熟后提高至30%左右)和统一考试(占总成绩的80%,其中,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30%,体能权重略高于专项运动技能的做法源自北京和上海经验,第一类心肺耐力类作为基础性体能,占总成绩的20%,高于其它类的体能的做法源自福建和上海经验;笔试占总成绩的10%,源自福建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以统一考试为主,具体考试项目和要求等详见表1。
四、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研制要求与探索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对考教衔接的认识和“一核三层四翼”的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所构建的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要求学业水平考试中体能考试体现全面化、健康教育考试体现生活化、专项运动技能考试体现结构化。
(一)体能考试应体现全面化
根据新课标中关于体能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将体能考试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笔试,另一种是实践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为“知道体能练习对个人的重要性和体能练习时要注意安全;知道包含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体能锻炼计划的设计方法;理解体能发展的超负荷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及运用方法;知道开展体能练习的方法;初步掌握预防常见运动损伤的方法和处理自己或他人的运动损伤;知道体育活动中的体育精神”[1]。新课标就学业水平考试提出“创设贴近生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情境”[1]。因此,基于新课标对教学和考试的具体要求,试题应导向对体能练习方法的理解和可迁移能力的发展的考查,引导寓教于学习中、练习活动中和比赛中,导向教师在体能教学中加强过程指导,这种指导既要通过课堂中以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要通过制订体能锻炼计划后的实践进行体验和感悟。同时,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元素嵌入和渗透到体育活动中,比如中国女排精神、女足精神等。
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版)》测试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体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和薄弱点,将实践考试内容分为三类,以体现全面化。第一类是测评心肺耐力的项目,包括3分钟跳绳、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200米游泳。为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科学性和可选择性,采用按性别从中选择一个项目进行考试的方式。第二类是测评上肢和躯干肌肉力量的上手投掷垒球和向前击自弹球。由相关部门考试前六个月从中随机抽取一个项目,抽到哪个项目则考哪个项目。第三类是测评爆发力、灵敏性、速度、核心力量的项目,包括立定跳远、5米3向折返跑、50米跑和15米匍匐前进。由相关部门考试前六个月从中随机抽取两个项目,学生再从两个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进行考试。此举能引导教师明确学生体能的薄弱点,在实际教学中补短板,促进体能的全面发展。考虑到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练习的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在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选择性,比如第一类体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BMI指数,增加了可供选择的3分钟跳绳和200米游泳,提高了可选择性。又如第二类上手投掷垒球和向前击自弹球,既促进了上肢和躯干肌肉力量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对至关重要的动作模式的掌握,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往下引导小初衔接,往上引导初高衔接。比如上手投掷垒球这一动作的熟练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排球运动中上手发球和扣球的表现、羽毛球运动中上手击打高远球和杀球的表现,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动作模式。向前击自弹球这一动作的熟练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网球正拍底线击球、高尔夫打高远球和棒球击球的表现,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动作模式。再如第三类,既指向全面发展体能,弥补现有体能评价内容的不足,比如5米3向折返跑就是主要测评灵敏性的动作组合,15米匍匐前进主要测评核心力量和协调性的动作组合,又指向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所列项目测评的能力均为遇到紧急情况下逃生和救援的重要能力,而且能够辐射到小学阶段,引导小学教师发展好学生的速度、灵敏性和协调性等,这些体能在小学阶段处于发展敏感期,而且相对薄弱。
有关评价标准的制订,可通过选取不同的初中学校的若干初三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相关项目(3分钟跳绳、5米3向折返跑、上手投掷垒球、向前击自弹球、15米匍匐前进)的测试,在现有学生的实际水平上适当拔高,体现适度的引领性。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应对体能的考试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核心素养中体能认知和体能水平的形成情况,从课堂教学和评价、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适度调整。为尽早完成《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60%及以上,优秀达到25%以上”的目标,评价标准遵循“小步快走不停步”,尤其是3分钟跳绳、5米3向折返跑、上手投掷垒球、向前击自弹球、15米匍匐前进,可以小幅度的逐年提高,但应提前公布。
体能实践考试应简便易操作,有利于实施标准化考试,确保考试在实操层面的便捷和高效,以利于长远发展。相关部门应考虑体能考试中利用智能化测试设备评定成绩和判定犯规,以便高效地完成考试的组织,体现公平性。
(二)健康教育考试应体现生活化
根据新课标中关于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将健康教育的考试方式定为笔试,考试内容为“掌握体育锻炼中自我测评和监控的方法;知道吸烟、酗酒、吸毒的危害;知道预防超重、肥胖、营养不良、视力不良的方法;知道溺水自救、止血、肌肉痉挛和拉伤处理、关节扭伤处理的方法;知道保持较好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焦虑、预防抑郁的方法”[1]。因此,基于新课标对教学和考试的具体要求,试题应重视运用和行为习惯的考查,导向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比如保持较好情绪的方法和作用,学生学会呼吸调整、自我提示、参与体育活动、参加劳动等相关方法之后,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在遇到坏情绪时,运用相关方法,调整并保持好情绪。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应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评价核心素养中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进而适度调整课堂教学和评价或者考试难度。健康教育的笔试可尝试单独一张试卷或者与其他学科合一张试卷。
(三)专项运动技能考试应体现结构化
根据新课标中关于专项运动项目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尤其是结构化技能教学的要求,制订专项运动技能的考试内容。新课标还提出“命题设计要注重设计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命题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完整性、结构性和关联性,重视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尽量避免对单一知识或技能的考查”和“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设计重在评估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1]。实际上就是要求进一步优化考试内容和改进评价准则,即专项运动技能不能只考单一技能,要通过结构化的技能考试内容进行考查,包括技能组合和比赛。因此,基于新课标对教学和考试的具体要求,考试内容可从学校便于开设的田径类、球类、中华传统体育类和体操类中进行选择。田径类可选择普及性高的100米跑和跳远。球类可选择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篮球、足球、排球的考试内容为技能组合和比赛,篮球技能组合包括移动、传球、运球、投篮和抢篮板球,足球技能组合包括移动、颠球、传接球、运球和射门,排球技能组合包括移动、垫球、传球和扣球。三大球技能组合的考试和比赛能够引领教学中重视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达成学以致用。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的考试内容均为两个技能组合和比赛。中华传统体育类可选择武术中的健身长拳或健身南拳,体操类可选择徒手动作组合。这种措施符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所提出的“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4]。加强考教衔接,才能更好地培育核心素养,尤其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改进结果评价,进而引导课程实施中强化大单元的结果评价和课堂学习评价。考试结束后,应对专项运动技能的考试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核心素养形成情况,尤其是运动能力的形成情况,如有需要,可从课堂教学和评价、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适度调整。
下面以开放式运动技能的篮球运动为例,说明如何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形成核心素养,实现考教衔接。
篮球运动的考试内容由技能组合和比赛两部分组成。篮球运动技能组合的考试内容为侧向滑步、篮球行进间运球、体前变向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跳起投篮和抢篮板球的组合技能。考试场地为篮球全场区域,考试方法为:考生从篮球场一端的底线出发处持球,听到出发信号后,侧向滑步,然后运球依次绕过第一、二、三组标志杆,然后运球至传球区域,双手胸前传球传向挡板(如未碰到挡板,则就地再取一个球传球,再未碰到挡板则不再传球,就地再取一个球衔接后续动作),接挡板的反弹球运球至篮下跳起投篮,命中(不中需补篮直至投中)后抢篮板球,运球依次绕过第四、五、六组标志杆,再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不中需补篮直至投中),投中则计时停止且结束。将技能组合列为考试内容实际目的是对标新课标所提出的“结构化的技能教学”,引导教师从一开始就加强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完整体验和学练,一节课中至少学练赛两个技术动作。采取定量评价的方式,以完成技能组合时间进行评价,实际上完成技能组合时间的评价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动作熟练程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技能组合的教学和实际比赛中的运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追求优秀的表现。将篮球全场5v5比赛(比赛时间为5分钟)列为考试内容,实际目的是对标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标准所提出的“参与班级内的教学比赛,并能运用攻防基本战术,能在比赛中合理运用主要比赛规则”[1],引导教师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比赛,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学以致用。为了体现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本着贵在引导学生参与比赛的原则,评价准则可以简单化,评价标准可定为“能积极参与进攻、防守和攻守转换,比赛作风较好,心理状态较为稳定”。篮球比赛的评价倡导表现性评价,因为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和行为表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和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是对某个学习领域、某方面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作与表现能力的评价[9]。评价规则可定为“达成评价标准的表现即可满分,达不到评价标准的表现但有完成比赛,其得分为满分的70%,有参与比赛但没有完成比赛,其得分为满分的30%”。
基于新课标,按照“概念(考教衔接)—事实(义务教育学校体育现状和现有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逻辑(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这一基本思路,充分考虑到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政策方案、执行机制和保障、政策效果)而研制的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能够较完整地体现“核心价值、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和方法”,实现引领性、发展性、基础性、应用性、科学性、衔接性和公平性,使依标命题的学业水平考试和依标教学的教学协同性得到真正提高,考教衔接才真正落地,才能更高效地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推进初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许英男.我国体育中考政策执行与评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2.
[3]陈学飞.教育政策研究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A/OL](2020-10-13)[2022-06-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0-10/13/c_1126601551.htm.
[5]崔允漷.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J].中国基础教育,2024(01).
[6]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01).
[7]聂真新,等.中考体育改革:源流、价值与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09).
[8]《福建中考报告》编委会.福建中考报告2023[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
[9]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