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有体育课堂”视角下运动项目大单元教学的重点指向

2024-09-11李家晞

体育教学 2024年8期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对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要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促进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学练,掌握所学运动技能。本研究从“四有体育课堂”视角出发,认为运动项目大单元教学应紧紧抓住体育学习的关键要素,把提高体能发展的实效性、强化运动技能的应用性、注重课堂竞赛的渐进性、培养运动兴趣的持久性作为重点指向,通过相对系统、连贯、完整的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形成与不断发展。

关键词:四有体育课堂;运动项目;大单元;重点指向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8-0013-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的学习要采用不少于18个课时的大单元教学,以促进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学练,掌握所学运动技能。纵观我国学校自开设体育课程以来的一百多年发展历史,这是首次在国家教学文件中对运动项目的教学提出最低的单元课时要求,这将有望扭转体育教学的碎片化状况,推动体育教师以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思路设计与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产生更加充实的体育学习获得感。

当前,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已被体育教师所熟知,如何通过大单元教学提升体育学业质量,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已成为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四有体育课堂”对运动项目大单元教学的启示

(一)“四有体育课堂”概要

2018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在全省范围启动了“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主题教研与实践活动。该活动抓住了体能、技能、竞赛和兴趣四个体育教学关键要素,并分别对四个要素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建议,为基层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辟了一条行动路径。由于该教学主张化繁为简,便于操作,一推出就受到省内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和积极践行。2023年,河南省教研团队以“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行动路径”为题的成果报告,在教育部教学成果评选中荣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说明“四有体育课堂”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肯定。

“四有体育课堂”把体能、技能、竞赛和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这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其深刻道理的。体能发展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特性和应然结果,若体育课程不能增强学生体能,促进身体发展,它将失去在学校教育中的存在价值。技能学习是体育课程的主体内容,缺失技能学习的体育课程将成为空壳。竞赛活动是体育的灵魂所在,缺少竞赛活动的体育课将失去乐趣和激情,培养体育品德的目标也会变得遥不可及。运动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良好状态,失去兴趣的动力作用,体育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综上所述,体能、技能、竞赛和兴趣分别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学习结果、学习内容、应用途径和学习状态,因此,紧紧抓住体能、技能、竞赛和兴趣这四个关键要素,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

(二)“四有体育课堂”对大单元教学的启示

“四有体育课堂”的初衷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非针对大单元教学而提出。但必须看到,无论多大的单元教学都是由若干课时组成的,没有一节节课时质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大单元整体目标。因此,“四有体育课堂”的教学主张完全可以为大单元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实践指向。

体能发展、技能学习、竞赛活动和运动兴趣既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也是大单元体育教学应关注的重点内容。把“四有体育课堂”教学主张提升到单元教学的层面,关键在于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和连贯性意识,把单一的课时教学设计提升到单元教学设计上来。例如,大单元教学中的体能发展应更加注重体能锻炼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加强专项运动能力培养;技能学习应更加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构化,更加关注和彰显项目特征;竞赛活动应更加注重竞赛方法和要求的循序渐进,使竞赛难度随学习进程而递增;运动兴趣应更加注重其持久性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运动爱好。

一节节课堂教学就像一棵棵树木,而大单元教学就像一片树林。离开树木难有树林,而没有树林的整体规划,树木就会因分散生长而无法成林。只要像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那样,把握住大单元教学的重点指向,用一节节高质量课堂教学的积累,造就高质量的大单元教学,在学习掌握专项运动技能过程中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四有体育课堂”视角下大单元教学的重点指向

重点指向是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重点关注的方位、努力的方向和解决的问题,也可理解为大单元教学的着力重点或基本策略。提高体能发展的实效性、强化运动技能的应用性、注重课堂竞赛的渐进性、培养运动兴趣的持久性应是专项运动大单元教学的重点指向。

(一)提高体能发展的实效性

体育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应根据运动项目需求和学生年龄特点,系统化设计体能练习方法,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努力提高体能发展的实效性。

1.尊重体能发展敏感期,关注体能发展全面性

不同学段的学生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各异,从小学水平二开始学习专项运动技能,就要充分考虑和遵循体能发展的敏感期,设计实施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针对性体能练习。在这一点上,新课标在各水平体能学练的目标要求中给出了明确的内容建议,是体育教师在设计大单元体能练习时的重要依据。

但是,尊重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体能或某一部位的锻炼,而要关注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因为任何一项运动对体能的要求都不是单一和局部的。教师应对大单元的体能练习进行整体筹划,在重点发展敏感期体能的同时,还要注重体能发展的全面性,设计实施多关节、多肌群、多类型的体能练习,通过连贯、系统、综合的多样化练习,实现全面发展体能的目标。

2.注重发展专项体能,适应专项运动需求

拥有出色的体能对于掌握专项运动技能至关重要。教师在设计大单元的体能练习时,必须密切关注各类运动所特有的体能需求,将专项体能与一般体能锻炼有机结合,通过高效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例如,在足球和篮球等同场竞技的运动中,教师应着重加强对抗能力、快速奔跑能力以及复杂反应时和灵敏性的培养;而在健美操、舞蹈和武术套路等更注重技艺表现的运动中,协调性、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强化技能学习的应用性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并能够运用所学技能参加各种运动实践是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体育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应高度关注知行合一,突出强调学以致用,有意识地强化技能学习的应用性。

1.创设运动情境,提高应用能力

能否在比赛、展示、锻炼等运动实践中应用所学运动技能,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运动技能的“试金石”。在运动项目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在哪用就在哪学,怎么用就怎么练”的意识,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应用条件等因素,设计灵活多样的方法与形式,创设具有问题性、真实性、竞争性等特点的练习情境,如竞争性游戏、对抗性练习、展示性表演等,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技能学练,深化他们对所学技能的理解,提高技能应用能力。如在篮球、足球等项目的学习中,应从单一且稳定的练习情境逐步过渡到复杂且变化的实战情境,帮助学生在攻防对抗中应用技能;健美操、武术套路等项目学习中,应采用观摩、评分、比较等手段,创设真实的展示表演氛围,逐渐提高练习情境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2.突出项目特征,体现运动风格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各自的项目特征和运动风格,项目特征是一个项目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显著标志与典型表现,反映了该项目在主导能力、技能类型、获胜方式等方面的本质属性,运动风格则体现了运动项目独特的运动方式、文化差异与精神风貌。能否理解并表现出项目特征及运动风格,是运动项目学业质量的重要标志。假如学生展示了一套拳术,内行人一眼便看出他练的是长拳还是南拳,说明他成功地表现出了项目的特征及风格。指导学生努力表现出长拳的精气神韵、啦啦操的热情奔放、技巧运动的轻盈灵活、集体性球类项目的攻防对抗和团队协作、田径运动速度的激情与力量的强悍等,应成为体育教师在运动项目大单元教学中的关注要点和努力目标。

(三)注重竞赛活动的渐进性

竞赛活动是提高和检验技能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培养积极进取、遵守规则等良好体育品德的重要手段。课课有赛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的新追求,但一个大单元设计至少18个课时,怎样合理设计与有效组织这么多课时的课堂竞赛活动,需要有整体性的考量和渐进性的安排。

1.竞赛活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规则要求

组织开展课堂竞赛活动应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规则要求。教师应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和所学项目特征,在运动项目学习的初期、中期、后期等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安排竞赛活动的方法和形式,逐步提高竞赛的规则和要求,使单元内各课时的竞赛活动相互关联,渐趋深化,竞赛难度和对抗强度逐步增加。一般来说,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竞赛活动应从简化规则、简单易行、体验为主逐步向正式比赛靠近,以促使学生通过竞赛活动切实提高技能应用能力。

2.遵循技能形成规律,顺应技能表现特点

竞赛活动的设计应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顺应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性特点。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课堂竞赛活动应简单、自然,简化规则,降低要求,可采用趣味性比赛或竞争性游戏等方法,帮助学生体验项目的技能特点。如体验篮球运球技术的“拍球比多”,体验足球运球技术的“运球接力”等。

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课堂竞赛活动应适当提高要求,增加比赛难度,要求学生应用完整动作参与比赛。可采用“比比看”“谁最棒”等形式,比比谁的动作更协调、更连贯、更准确等,以引起学生对动作准确性的关注,不断改进动作技术。

在技能形成的固定化和自动化阶段,课堂竞赛活动应进一步提高难度和强度,创设复杂、对抗的竞争情境,提高学生在真实条件下应用技能的能力。如篮球、足球的小场地对抗赛,有观众、有打分、有评选的健美操表演赛等。

(四)培养运动兴趣的持久性

大单元教学用18节以上的课时连续学习一个项目,如教学设计不合理,方法不得当,则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大单元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运动需求,采用有效方法,提升学生运动兴趣的持久性,促进学生逐渐形成对所学运动项目的爱好。

1.核心技能优先,促发运动兴趣

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时,应优先安排并多学多练项目的核心技能。核心技能是指能满足比赛基本需要、比赛中应用最多的技能,如足球的运球和踢球,篮球的运球、传接球和投篮,排球的发球、垫球,乒乓球的发球和推挡球等,都是首个大单元教学应重点安排的学练内容。当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核心技能,教师就可以及时组织比赛活动,让学生体验比赛的乐趣。当学练的内容与学生参加比赛的需求相吻合,当学生能够应用所学技能在比赛中表现自我,他们对该项目的学练兴趣便会得到有效的促发和激励,并逐步转化为更加稳定持久的运动爱好。

2.学练组合技能,搭建交流平台

单一枯燥和简单重复的技能练习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只掌握单个技能是难以在比赛活动中有良好表现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运动技能组合起来进行学练,如篮球的运球和传球、急停和跳投,足球的接球和运球、运球和射门等。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技能学练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深刻领会组合技能的应用时机和方法,帮助他们在比赛中灵活应用组合技能,体会运动的成就感,提高兴趣的持久性。

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可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并投入当前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大力创设有观众、有裁判、有对手、有同伴等多样化角色的比赛情境,搭建多样化的展示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我,相互交流,增强自信,维持运动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形成运动爱好,产生更加充实的体育学习获得感。

三、结语

把“四有体育课堂”的教学主张提升到运动项目大单元教学的层面,可以为一线教师设计与实施大单元体育教学开启思路,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四有体育课堂”视域下的运动项目大单元教学,是一个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总体目标,融体能发展、技能学练、竞赛活动和运动兴趣为一体的系统化、连贯性体育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以体育教学的关键要素为重点指向,通过体能锻炼和技能学习发展运动能力,通过竞赛活动培育积极进取、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通过培养运动兴趣的持久性强化体育学习动机、养成健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形成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2]刘俊凯,赵超君.体育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与实现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2).

[3]刘俊凯.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河南省推行强化体育课主题教研与实践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2018(10).

[4]李家晞,赵超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关系、形成条件与培养路径[J].体育教学,2019,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