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的价值追寻
2024-09-11于素梅
摘 要:本文重点探讨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从学科、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角度探寻其在补学科短板、助课程衔接、重个体差异、促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价值意蕴,旨为后续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国家标准;补短板;助衔接;重差异;促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8-0010-03
2024年5月28日,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1],国标的发布对学科、课程、教学、学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补短板:弥补体育学科评价理论之缺失
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但始终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的缺失,使得该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导致该学科长期未受到多方的高度重视。尽管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已经将体育学科按所占学时比例定位在了第三主科的位置,但事实上仍被作为非学科、副科、小学科。究其原因,一些对体育学科的偏见固然存在,但体育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建设也存在长期未被补齐的缺口,很难彻底扭转人们对体育学科的偏见。
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大约每10年推动一轮改革,而每次改革都会在学科价值、学科课程、学科评价等方面做出不断优化,体育学科的学科地位越来越被认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2]。”无论定位于基础性工程,还是在育人方面,体育学科的地位均不容忽视。但如何全面、系统、精准地评价该学科是否实现了学科价值,也就是说,该学科是否发挥了这一重要价值和独特功能,一直缺乏一套真正用于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标准体系。尽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经相对完善且制度化地每年开展着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普测和抽测工作,但只有体质的监测并不能全面反映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评价”,更加明确了体育标准建设的紧迫性和时代感。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HtdbJxRbkIWfOiIUH64Umw==准将对完善体育学科评价理论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助衔接:消除体育课程低级重复等现象
体育课程长期存在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现象[3],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影响着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还对体质健康的增强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而存在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标准体系,这一个学段不知道上一个学段学到什么程度,下一个学段也不知道这个学段学到什么程度了,导致后一个学段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教起,往往会出现从头再来的现象。
体育课程如何有效实施?首先,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计划要把握学生需求,学生各自有着不同的需求,不仅仅是兴趣爱好不同,其体能状况、技能基础都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也各有不同。教学计划的制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所开展的项目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引入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开展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学生选择了自己喜爱的项目,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要依据学生的体能、技能水平做出有差异的计划,使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如教学计划可分为初、中、高三个难度的细化与区分,学生可以更精准地参与学习。其次,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组织要注重因材施教,以往课堂存在一刀切、大统一现象,有了不同项目、不同难度的教学计划后,除了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学习,教师的施教也会更清晰,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技能掌握程度,通过教学比赛活动的组织把握学生学会的程度,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便于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相应项目各等级内容的测评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基础性保障。再次,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价要强调精准监测,从课上、课后,到单元结束、学期结束,乃至学年结束、学段结束都可以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每个阶段的评价都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做支撑,离开了标准,既不知道教师教到什么程度了,无法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也不知道学生学到什么程度了,无法更有衔接性地学习,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体质健康等带来不利影响。
三、重差异;实现体育教学真正的因材施教
学生有差异是绝对的,没有差异是相对的,不能用无差异的方式教着有差异的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首先,学段差异不容忽视,大中小幼各学段特点鲜明,除了年龄的客观差异,其不同学段的运动也特点鲜明,只有实施有针对性的组织方式,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处于运动的启蒙期,体育教学应多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小学处于运动的基础期,体育教学应多采用趣味化的方式;初中处于运动的发展期,体育教学应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高中处于运动的提高期,体育教学应多采用专项化的方式;大学处于运动的应用期,体育教学应多采用自主化的方式[4]。低学段过早专项化、高学段依然游戏化等不切实际的教学方式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高度重视性别差异,体育课堂学习,无论是否将男女生进行分班组织,其教学工作都要重视男女差异。除了男女生之间生长发育速度有区别,青春期身体适应运动的情况有不同,心理发展也特点鲜明,他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也有一定差别,如一般情况下,男生更喜欢竞争类、挑战类的项目,而女生更倾向于生活类、审美类的项目。在组织方式的选择上,男女生也略有区别,男生喜欢参与直接对抗性的竞赛组织方式,而女生时多倾向于间接对抗或非直接对抗的组织方式。只有关注性别差异,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性别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再次,能力差异重点把握,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都明确将运动能力定位为要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有本质区别,即运动技术掌握是能够把动作做对,运动技能掌握是能够把动作练熟,运动能力形成是能够把动作灵活运用;学生的运动能力自身还有等级区分,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将每个项目均划分为六个等级,每个等级呈现逐级进阶难度递增的特点,因此,同样是形成有运动能力的学生,其处于不同等级,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也各不相同。体育教学基于学生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能力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促成长:满足健康促进和全面发展需求
体育学科的不断完善、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都共同指向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和更全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的关键。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在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首先,学生的健康状况重点聚焦在体质健康层面。多来年,体质提升艰难,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等检出率持续递增且令人担忧。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育英学校时指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增强学生体质依然是艰巨任务,以往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严重不足,不仅体育课堂基本上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课间、课后锻炼也不够充分,多数又未能养成锻炼的习惯,仅体育锻炼这一项就未能达到理想的质和量的要求,再加上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十分多元,睡眠不足、膳食不均都直接影响着体质健康发展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总的来看,学生参与锻炼的动力不足,未能激发其内在动力;能力不强,运动能力未能形成;保障不够,睡眠饮食基本条件缺乏保障等,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速度就难以提升,健康水平就难以持续增强。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22项均有六个等级设置,基于等级的驱动效应和未来不同学段应达到相应等级要求的逐步提出,学生自身的兴趣项目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发展,学生能自主地学起来、练起来,甚至养成锻炼习惯,根据驱动效应不断提升运动能力发展水平,持续性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健康。其次,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二是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这都是学生发展所必备。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言,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运动能力国家标准的推行将会有较大程度地推动,在睡眠和营养基本条件保障的情况下,形成了一定运动能力后的持久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还能够起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作用。甚至运动水平越高,对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越突出。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言,从五育并举每一育都重要,到五育融合协调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可以推动“强化体育评价”政策落实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衡量体育教育质量的同时,能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工作,发挥体育在五育中的促进作用,使体育在树德、益智、强体、健美、促劳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和有效促进。
五、结语
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的发布是历史性突破,具有开创性。该标准无论是对学科、课程、教学,还是对学生都意义非凡。全面把握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的多元价值,能更高地引领体育学科发展,更深地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更强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建立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发挥体育学科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批准发布《铸造用生铁》等195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2024年5月28日.
http://zxd.sacinfo.org.cn/default/com.sac.tpms.core.std.work.approval.stdPublish.flow
[2]中共中央 办公厅,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10月.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3]毛振明.面向未来,久久为功: 新征程校园足球再出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02).
[4]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