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盛宴”

2024-09-11张雅明

中国德育 2024年16期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且表现出多元化、低龄化的发展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在教育实践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则成为落实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和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的新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部多卷本包括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心理健康经典理论思想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应用研究等六个分卷。作为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学者,俞国良教授从学术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深入的探索,读后令人耳目一新,颇为震撼!这部新作理论扎实、研究方法科学、逻辑清晰,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难得的上乘佳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亦有着切实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一、理论思考高屋建瓴

理论探索与建构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和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深入的理论思考。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部新作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深入的理论思考。

譬如,学界对‘心理健康’有着诸多的定义和解读,但作者提出一种崭新诠释,即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所在。作者指出,从内涵上审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在“伯仲之间”;从溯源上考察,心理健康需要幸福感的支撑;从目标上解析,心理健康的价值追求就是幸福感;从结果上考察,心理健康应是幸福感的副产品。在具体操作层面,作者把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和活动做出主动、积极反应的人之心理界定为健康,一反强调和关注心理障碍和问题视角,为心理健康赋予了积极向上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第三卷中,作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研究的思想,阐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厘清了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心理健康问题常被囿于心理学一个分支加以研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亦常被割裂。作者提出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交叉融合研究的思路是理论架构的一种突破。作者详细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学科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贡献,分析了德育、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学校卫生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学科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系统而全面的宏观视角,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对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应有的科学定位与存在价值。

学科理论发展是一个传承和积累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第五卷介绍了18位心理健康领域大师的思想理论,涉及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与认知等心理学流派的诸多重要学者。作者对每一位学者的心理健康思想精华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其成就和学术贡献进行了客观评价。静心读之,如与大师“促膝交谈”,不断汲取学术营养,可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照。

二、研究数据科学精准

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定量化,科学研究依赖于定量化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有科学研究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各卷中量化研究都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成为这部新作的一大特色。

以元分析研究为例。元分析是一种对众多现有实证文献进行再次统计分析,对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得到相对准确的认识的研究方法。十几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很多研究者进行了局部的测量和调查,但由于受到调查工具、时间、样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果各不相同。大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哪些?检出率为多少?对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准确的资料和说法。俞国良教授带领课题组进行了颇具规模的、科学的元分析研究,得出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18.9%,内化问题总体检出率20.0%,外化问题总体检出率11.7%。《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第六卷有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检出率的详细报告。这些基础研究工作为我们摸清了底,为今后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深入调研是作者获得精准数据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各卷很多报告都源自扎实的调研工作。以第二卷为例,为了解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作者对全国7个省市253名教育管理者、185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0 405名学生进行了调研。为了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作者对14所高职院校326名教育管理者、468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4 912名学生开展了调研工作。这种求实求真的研究作风和工作精神令人敬佩。也正是这些实打实的一线调研资料,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部新作诸多报告的品质保障。

三、专题研究广泛深入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各卷包含了大量的专题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比如,大中小幼心理健康一体化问题研究,分别从理论视角、人格视角、实践视角、道德认知视角、课程论视角进行了系统探究。再如,教师心理健康专题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对策、测评工具、影响因素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又如,对于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作者分别开发了适用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职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测评量表,非常具有实用性价值。

从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涉及未成年人(小学、初中、高中生)、大学生、教师、家长、医护、职员、网民、股民、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子女、老年人等诸多群体。从问题性质来看,涉及压力、焦虑、抑郁、孤独感、无聊、学业拖延、职业决策、自杀、虐待、手机成瘾等诸多方面。这些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题与应用性研究,为预防、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对既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干预都提供了研究支撑,凸显出研究者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照。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涉及内容范围较为广泛,以上概括和摘取难免挂一漏万。通观这部多卷本新作,内容既有学科理论探索,又有大量实证研究;既有政策的解读,又有现实层面的关照;既有对西方经典思想理论的介绍,又有结合国情对现实的分析。各卷不同主题,既相对独立成篇又有交叉关联,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心理健康教育的“盛宴”,是研究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亦是实践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指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俞国良教授这部力作,正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对这一要求的躬身践行。据悉,目前面世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六卷本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作者仍笔耕不辍,有着更具规模的写作计划。非常期待作者后续著作能尽快出版,为不断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张雅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