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心育班级组”,助力师生向阳发展
2024-09-11施云锋胡梦佳
摘 要为进一步贯彻“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理念,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探索创建特色心育班级组,推行“全员心导师”制度。学校实施心育班级组导师制,多渠道提升心导师的专业能力,打造心育班级组特色品牌,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面提升了学校的育人品质。
关键词全员育人;心育班级组;师生成长共同体
作者简介施云锋,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院长,高级教师;胡梦佳,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二级教师
变革育人方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中学时期是人生中的“拔节孕穗期”,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学校需要为他们提供细致入微的引导和培育。为了推动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以全员育德育心为导向,在理想、学业、心理、生活和生涯等五个方面开展学生成长指导,推行了“全员心导师”制度。学校以现有的特色班级组为基础,建立起“每位学生都有心导师、每位教师都是心导师”的心育班级组模式,极大提升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创建“心育班级组”,落实全员育人
学校积极响应全员育人的号召,通过推行“三全”建设班级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关怀与指导。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其迭代为“心育班级组”,让心导师团队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打破界限、分层施教,再辅以年级组的统筹管理,形成了高效、个性化的心育体系,全方位护航学生成长。
(一)现状与背景:全员育人新要求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化成长问题逐渐显现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竞争、青春期发育、人际关系紧张等多方面的挑战。此外,互联网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冲击,导致当下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频繁发生。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往往承担“育人”的角色,很难在同一时间兼顾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学科教师则更多地聚焦于“教书”,学科教师、社团教师等在育人方面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同时也对学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基础与特色:“三全”建设班级组
一是全员担任班级组导师。每个班级配备两位班主任,分别担任首导师和二导师。此外,音乐、体育、美术、信息、劳技、心理和综合实践等科目的教师也会作为重要补充,参与到班级组的建设中。这种双向进入既有助于教师进行双线管理、增强班级凝聚力,也有助于班级组形成管理合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家校互动和德育活动等任务。
二是全程参与班级组管理。学校以两位导师为核心,各科任教师为协同,定期开展线下与线上沟通,帮助教师全面、及时掌握班级组内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为教师的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全面促进班级组发展。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班级组模式,为学生的学业互动、人际交往、课余活动、亲子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和活动空间。在考核评价方面,学校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结合过程性文字和图片记录、日常管理、学生问卷访谈以及主题活动参与情况等多个维度,形成了重过程、可量化、共成长的特色机制,促进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三)融合与迭代:心育班级组
学校在班级组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全员“心育班级组”,并以“心育班级组”为管理单元,建立全员心导师制度,以此推动五育并举的进一步落实。
首先,以班级组为基础,由首导师引领的心导师团队承担学生的心育任务。每位心导师负责8~10名学生,导师和学生可双向选择、自愿结对。心导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与家长紧密沟通,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形成高效的育人机制。
其次,以分层教学模式下的心导师带徒为必要补充,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建立心育班级组模式。学生可选择选修课、社团、兴趣小组的教师作为心导师。心导师可通过日常接触深入了解学生,为班级组心育团队的工作提供有效补充,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班级组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最后,年级组负责统筹心导师团队的建设,以“常规+特色”的方式推进心育班级组的工作交流与研讨。年级组定期举办导师沙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交流学生情况。同时针对不同的时间节点安排针对性的工作,以提升心育班级组在师生工作和学习中的效能。
心育班级组导师团队的共同协作让“学生人人有心导师,教师人人是心导师”成为可能。导师们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学生潜能,提供个性化指导,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此外,导师团还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支持和多位导师的关怀,有效构筑了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网络。
二、奏响“四部曲”,构建立体化心育体系
学校以育人主体、育人形式和育人资源为核心,深入落实育人要求,努力构建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心育体系。在心育班级组导师制的基础上,学校常态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长指导工作,通过德育课程、信息技术等多样化手段,实现心育全面覆盖,塑造学校心育特色品牌。
(一)一种模式,构建全员心育队伍
学校的心导师队伍主要由学校行政人员、班级首导师和二导师、学科教师、专任心理教师、社团导师等组成。各导师基于各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交流时各有侧重。例如,学科教师侧重学科育人,社团教师侧重活动育人,心理教师则侧重心理危机干预等。根据这一情况,学校探索实行“1+1+X”心育班级组导师制。其中,两个“1”分别为班级首导师和班级二导师,他们是心育班级组的主要责任人;“X”为其他心育导师,如任课教师、社团导师或行政人员。由班级首导师负责统筹调配工作,确保团队能够高效沟通、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二)两大依托,促进心育全覆盖
一是依托学校德育文化系列课程,让心育在五育并举的班级组建设中同向同行。班级组自行组织音乐会以及“让诗歌飞上天空”“让诗歌挂满枝头”“让诗歌铺满草地”等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将美育融入班级组建设中。学校设立了劳动实践基地——“锦园”,学生可在基地申请果树、认领动物,在养育动植物的过程中培养爱心和恒心,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涵。学校通过上述德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塑造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未来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素养。
二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的心育班级组建设。作为宁波市首批智慧校园建设单位,学校以科技为引领,通过技术赋能,确保心导师的个性化育人策略得到有效实施。学校通过智慧校园、OA办公等信息平台,实现了学生信息的安全共享;通过心理筛查系统,为学生建立了个性化档案。
(三)三条路径,提升心导师的专业能力
一是多渠道织密心育网络。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学校以课程为中心,通过心理、德育、学科及活动课程,努力实现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个性育人。例如,心理教师教授心理健康常规课,让学生懂得心理健康知识;首导师和二导师开展班级组德育小课、思教课,以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问题化解、困难求助等能力;学科教师则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心育指导,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二是多形式组织导师培训。学校依托市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区域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汇聚本校及区域的优秀德育和心育导师,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借助校园联盟共同体平台,定期举办德育共同体活动。这些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心导师的专业能力,还形成了谈话记录、教育故事和活动案例等实践成果。
三是多层级铺设成长道路。学校构建了“年级—校级—区级—市级”四级联动的心育导师发展体系,实施“岗前研、岗中赛、岗后评”的三环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小课研讨、案例评比、论坛交流、论文征集、项目展示等方式,将心导师的育人智慧转化为成果,再作为学习材料反哺团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学校将研讨展示等过程性的学习活动作为导师团队的重要考核内容,着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四个结合,打造心育班级组特色品牌
一是结合学段特点,开展思想引导。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个性张扬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穿校服”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单靠一次教育很难解决。为此,班级组心导师需要紧密合作,适时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青年教师可以现身说法,分享对个性的看法;中年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分析穿校服的必要性和意义;女教师则可以发挥言语魅力,从情感上引导学生理解并支持穿校服。班级组心导师通过多角度开展情与理的教育,再配合学校的环境氛围营造以及校园文化浸润,以达到持久深远的教育效果。
二是结合特殊节点,开展心理疏导。比如,在大型考试等关键时期,学生可能受到学业竞争压力的影响,出现食欲不振、焦虑、失眠和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此外,季节变化或家庭变故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导师可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课余状态、家校沟通等方式,捕捉到学生的求助信号,并从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以缓解学生的焦虑和困惑,化解情绪障碍。
三是结合社团活动,开展学业与生涯指导。中学生充满想象力和青春活力,社团导师可通过专长引领和兴趣培养,帮助学生构建未来职业规划、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例如,社团导师可通过创想工坊、SAMLL化学实验室等平台,指导学生探索3D打印、数学建模、人工智能、化学实验等领域,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四是结合家庭情况,开展生活指导。家庭对学23931218c5d7f5c49ef89efb666498cd63b5720a576ffbdd9810cdf6d5747e07生的成长有着显著影响。学校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让班级组导师深入家庭,了解家庭教育理念、成员情况、学习环境等,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班级组导师通过信息实时互动,精准摸排学生的家庭情况和近期表现,以此帮助班级组精准施策,在学业和生活两方面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建议,真正将导师的指导作用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三、心育班级组显成效,促进师生共成长
学校基于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要求,积极探索心育班级组导师制的建设,通过全员参与、倾心投入、积极作为,有效激发了教师的教育动力和管理活力,促进了师生间的和谐交流,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成长指导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从“个人”到“人人”,构建育人新格局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成长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学校通过构建心育班级组,极大增强了班级组的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发挥了教师的集体力量,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显著提升了团队的育人效果。
(二)从“时效”到“长效”,焕发育人新面貌
通过心育班级组建设,学校将原本随机性、偶然性和单一性的师生对话转化为具备系统性、团队性和系列化的常态教育模式。学校通过明确的导师分工和团队协作,在师生间构建起较为稳定、长期的互动关系,消除学生不屑求助、不敢求助、不愿向老师敞开心扉的顾虑,让心导师在实践中早发现、早疏导、早干预,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并在不断的反思和完善中形成宝贵的、可推广的经验。
(三)从“心育”到“新育”,深化育人新理念
学校以心育班级组导师制探索学生成长的指导工作,化独角戏为团队战,变多条线为一股绳;通过激励性评价和过程化考核,鼓励各班级组积极开展活动。例如,在每学年初举办的德育工作交流大会上,学校评选出优秀班级组,分享他们的团队经验,并在过程化考核中对优秀班级组给予评优评先、先进骨干推选等方面的倾斜;探索成立校级班级组工作室,促进团队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研讨。学校通过上述措施,有效提升了整体育人效果,从源头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