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贫困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2024-09-11程文彦王皓宇程玲

中国德育 2024年16期

摘 要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探索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时间贫困现象作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业负担日渐增多、闲暇时间不受重视、时间紧迫感频发等。为缓解大学生时间贫困问题,需采取三方面的有力措施:对大学生时间“合理密植”,注重培养时间管理能力,为大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措施消除大学生的时间贫困问题,提升其时间管理能力,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探寻新的路径。

关键词时间贫困;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管理;大学生

作者简介程文彦,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王皓宇,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程玲,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

时间贫困是指没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即有太多事情需要做,但没有足够时间去做的长期感觉。[1]在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行业竞争的不断激化,共同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节奏生活环境,时间资源转变为一种极其稀缺且宝贵的资产,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时间贫困现象十分普遍。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时间贫困犹如房间中静默却极具威胁的“灰犀牛”,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压力和日常活动安排。[2]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且深远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构成了持续的负面影响。

时间贫困概念打破了长期以来仅凭物质资源匮乏程度判断贫困的局限,将时间和物质对人们福祉的影响视为同等重要的[3]。研究表明,时间贫困会对人际关系、情绪情感、身体健康等方面造成损害。[4]因此,时间贫困成为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可回避的重要维度。深入剖析时间贫困的成因、机制及应对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理论价值。

一、探索时间之困: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隐形挑战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时间贫困问题日渐增多,并较为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负担日渐增多

在探究大学生学业负担的问题时,我们可从课内与课外两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就课内而言,部分学校在升学率、就业率等量化指标的压力下,不惜盲目地增加课程数量,频繁地举办各类活动与竞赛。这些行为不仅使得原本设定的教学时间框架不得不被拉长,还导致了“超负荷教学”[5]的现象再次显现。这种过度的教育模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研究显示,国内医学生在课业预习和课程学习上要花费大量时间[6];地质专业学生也感受到繁重的课业任务压力[7]。在课外方面,受到个体间比较心理的驱使与社会舆论对就业危机的广泛传播,部分学生认为很难凭借自身努力获取成功,因而在课余时间亦深陷于学习的重压之下。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课业之外的生活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时间贫困问题。这种过度的学习负担,不仅对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更导致了诸多负面情绪的出现,如睡眠不足、焦虑情绪增加、抑郁症状发生[8],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正常推进,从而阻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闲暇时间不受重视

有学者将时间的使用类型进行划分,分别是满足自我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必要时间、有固定报酬的工作时间、因早期选择而必须投入的承诺时间,以及剩余的闲暇时间。[9]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提出越来越多的个体与家庭缺少自由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并且这一问题日益凸显[10]。闲暇时间是个体充分享受自由、追求自我的重要时间,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闲暇时间有着更高的需求和渴望。国内研究者基于调研提出,我国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有较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但闲暇时间的内容质量偏低,普遍缺乏目标的单纯娱乐消遣,缺乏对闲暇时间的把控力。造成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在于,在部分错误的教育观念下,国内学生从小就被动地生活,欠缺了对自主时间管理的能力,间接导致这些学生在长大后无法有效把控闲暇时间。

(三)时间紧迫现象频发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时间紧迫感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状态。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时间紧迫感不仅体现在课内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中,更在课外生活的各个角落悄然蔓延。课后作业堆积如山,要求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任务,往往导致学生不得不牺牲休息与娱乐时间,通宵达旦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学校频繁下发的各类通知,由于信息要层层传达,常使学生在接到任务时已面临紧迫的截止日期,进一步加剧了时间紧迫感。实际上,时间紧迫感对个体有双重面向的影响:一方面,个体在时间紧迫感下会采取加速策略,试图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应对时间压力;另一方面,部分个体可能会选择压缩甚至放弃个人的闲暇时光,以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12]无论是加速处理事务还是牺牲闲暇时间,这两种应对时间紧迫感的方式均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加速处理可能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增加错误率,同时长期的紧张感会累积成慢性压力,影响身心健康;而牺牲闲暇时间则剥夺了个体恢复精力、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减少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乐趣,进而削弱了主观幸福感。

二、时间贫困与心理健康:

隐忧交织的深层剖析

时间贫困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多个理论框架下得到了充分的阐释与验证。心理健康作为个体内在状态的反映,其多维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时间感知与利用的能力,而时间贫困则是这一维度上的失衡表现。

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评价,由认知和情感体验构成。从历史角度来看,人们普遍地认为物质财富会带来更多的福利,而低估了时间财富的重要性。就比如当人们面临路线抉择时,大多数人会选择花费时间更多但是花费金钱更少的路线;刷短视频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多看三十秒广告来赚取一角钱甚至一分钱。这些都是人们低估时间价值的典型案例。实际上,著名的经济学中伊斯特林(Easterlin)的悖论证明:尽管短期内国民的平均幸福感与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相吻合,但是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能让幸福感水平提升的空间十分有限。[13]原因之一在于,伴随着财富的增长,时间贫乏感反而被无限放大,进而导致时间贫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时间的资源属性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从早年的“单双休”,再到近年“996”“牛马”等社会热词的出现,国内对时间资源的关注度正在逐年提高。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愈发严重的时间贫困问题对职工身心健康都造成了负面影响,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抑制了幸福感的提升。在大学生群体中,盲目“内卷”,使得部分人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花费到考资格证、考研、考公、兼职中去,而他们自身所能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在工作或学业上花费时间过多,导致自由支配时间少于阈限,这种情况会被界定为时间贫困。[14]同时,多项实证研究表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幸福感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这意味着,一旦可自由支配时间过少,会导致个体的幸福感下降。

稀缺理论认为,稀缺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感知导致个体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15]在该理论的视角下,时间贫困将时间视为一种稀缺资源,表示人们对于时间稀缺的主观感受。资源守恒理论(COR)也指出,实际或潜在但未发生的资源损失对个体而言是有压力的,并且会损害个人的幸福感。在大学生群体中,时间贫困会使大学生感到没有足够的时间资源去完成他们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从而造成压力,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与时间贫困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时间贫困作为心理压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直接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受损又可能进一步加剧大学生的时间贫困感,形成恶性循环。

三、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

应对时间贫困的策略探讨

在大学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双重成熟的“黄金阶段”,这不仅是身体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更是心理架构构建与成熟的“战略转折点”,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此阶段对于奠定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石,以及培育其未来应对生活挑战的心理韧性,具有深远的影响。鉴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减少时间贫困对他们心理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为有效缓解大学生时间贫困问题,可对大学生的时间进行“合理密植”,注重培养时间管理能力,为大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通过以上三种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从客观上降低大学生所面临的时间压力,也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应对时间贫困的反制能力。

(一)时间安排上进行“合理密植”

“引导”是关键。农业领域中的“合理密植”是指调节作物在单位面积内的种植密度,以达到最优化的生长条件和最高产量。这一理论为缓解大学生时间贫困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首先,优化大学课内的时间配置。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人水平,综合一系列环境因素,科学地进行教学规划,把握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精准施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适的节奏下学习。类似于农业生产中过度密植导致的资源竞争,学校要注重教学的质量而非数量,减少无效考试与作业,把时间空隙还给学生,使其拥有更多的容错率。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相应地进行针对性指导,而非炒“大锅饭”。

其次,平衡课外学习与休息。借鉴农业生产中“轮作休耕”的理念,学校和家庭要形成积极的合作关系,帮助家长在假期时间引导学生注意休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课外学习,避免盲目跟风参加各式各样的学习机构。在课外学习和休息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加强家庭和学校沟通与合作。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场所。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家长应理解并支持学校的教育理念,避免盲目增加孩子的课外负担;对于学校来说,应积极回应家长的关切,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家庭时间管理的合理性,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注重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培养”是根本。当前大学生未能高效利用闲暇时间,如时间使用质量低、时间管理意识薄弱及过度依赖娱乐消遣。因此,要强化时间管理教育,培育正确的压力观,引导兴趣导向的闲暇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强化时间管理教育。应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纳入时间管理课程,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深化课程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制 订计划、设置优先级、评估效果等时间管理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与监督,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其次,培育正确的压力观。压力观是个体对压力本身的看法或信念,也是保护个体情绪的有效因素。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压力观对情绪衰竭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时间贫困在压力观和情绪衰竭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16]学校应让学生认识到压力是生活中的正常部分,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接受压力并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的时间管理和稳定的情绪调节来管理压力,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引导兴趣导向的闲暇活动。学校与家庭应共同努力,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交流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鼓励他们在闲暇时间追求自我、探索未知。同时,更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闲暇时间,支持其基于兴趣的选择,避免过度干预或强加意愿。

(三)预留充足的时间

“供给”是保障。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以缓解时间紧迫感,是促进他们自身全面发展和维护其幸福感的重要基石。针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课后作业繁重、通知响应滞后导致的时间浪费等问题,应采取优化作业设计和管理、提升信息传递效率、营造宽松学习氛围等措施。

首先,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学校与教师应共同努力,设计具有层次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的课后作业,避免过量和机械重复。同时,建立科学的作业布置与反馈机制,确保作业量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并给予学生合理的完成时间。此外,鼓励采用线上平台管理作业,以便学生灵活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学校应优化通知发布流程,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如学校APP、微信群等)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对于重要通知,可设置紧急提醒功能,减少因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的时间浪费。同时,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及时有效地完成信息落实。

最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学业压力,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应对压力的方式。

四、结论

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时间贫困问题,主要体现为学业的繁重压力、闲暇时间的严重缺失以及时间紧迫感的持续困扰。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多角度入手缓解时间贫困的现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此,要从优化时间配置、提升管理能力、保障自由时间这三方面入手来缓解时间贫困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时间规划,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的节奏,确保时间被高效利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任务,有效应对学业挑战。此外,还要保障学生的闲暇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这些举措的实施,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新时代,大学生时间贫困问题的解决,必定能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GIURGE L M,WHILLANS A V. Why Time Poverty Matters for Individuals,Organisations and Nations[J]. Nature Human Behaviour,2020(10):993-1003.

[2]SPINNEY J,MILLWARD H. Time and Money:A New Look at Poverty and The Barriers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Canada[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0(2):341-356.

[3]陈颖琪,林闽钢. 时间贫困研究进展综述[J]. 劳动经济研究,2023(2):128-144.

[4]孙晓敏,杨舒婷,孔小杉,等. 时间贫困内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稀缺理论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2024(1):1-12.

[5]刘明光. 试论超负荷教学[J]. 江苏高教,1989(2):51-54.

[6]SONG X, DING N, JIANG N, et al. Time Use in Out-of-class Activiti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Stress:Data from Second-year Medical Students in China.[J]. Medical Education Online,2020(1):1759868.

[7]尹娜. 音乐表演在地质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应用[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3(6):1493-1494.

[8]邓凌,陈本友.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0):659-661.

[9]AS D. Studies of Time-use:Problems and Prospects[J]. Acta Sociologica,1978(2):125-141.

[10]BITTMAN M,WAJCMAN J. The Rush Hour:The Character of Leisure Time and Gender Equity[J]. Social Forces,2000(1):165-189.

[11]蒋晟. 基于蚌埠地区的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 蚌埠学院学报,2018(4):124-128.

[12]BURNAM M A,PENNEBAKER J W,GLASS D C. Time Consciousness,Achievement Striving,and The Type A Coronary-prone Behavior Pattern[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75(1):76-79.

[13]EASTERLIN R A.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M].//David P A,Reder M W.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Academic Press,1974:89-125.

[14]WILLIAMS J R,MASUDA Y J,TALLIS H. A Measure Whose Time Has Come:Formalizing Time Poverty[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6(1):265-283.

[15]MULLAINATHAN S,SHAFIR E.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M]. New York,NY,US: Times Books/Henry Holt and Co,2013:289.

[16]刘田雨,王强. 压力观对教师情绪衰竭的影响机制研究:时间贫困的中介作用[J]. 教育科学研究,2024(2):51-57.

责任编辑︱吴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