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价值、挑战与路径
2024-09-11陈志兴田艳芬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仅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因时而变、顺势而行,而且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面临着教师数字素养缺乏、智能教学主动性不足、智能技术应用水平有限以及主体性被削弱等多重挑战。为此,需要从夯实人工智能理论基础、增强教育智能化认同、搭好智能思政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把控课堂主导权等多个方面,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师智能教学能力提升。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智能思政
作者简介陈志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艳芬,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人类现代信息文明的代表,正以其技术优势多角度、多领域地向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独特魅力。以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智能技术与大学思政课堂走向深度融合,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促进思政课教学智能化、时代化的主要执行者。随着智能技术的变革逐步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如若不能持续提升,将难以满足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的需要,最终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智能化教学能力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举措。当前,学术界从宏观视野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等方面的成果日益增多。不过,从微观层面专门着眼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
教学能力提升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召开的贺词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好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这不仅是现代教育智能化革命新浪潮的大势所趋,还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借助现代智能技术优势,助力打造高质量思政课堂的内在诉求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日益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已开始逐步接触学习现代智能技术,并尝试将其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然而,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与智能科技的飞速发展进程不相匹配。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智能教学能力,对于教师适应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智能技术来创新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不断提升,而教学质量改善的关键则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具备高水平的智能教学能力,教师才能驾驭人工智能技术,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构建内容丰富、吸引力强、形式新颖的高质量思政课堂,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现实所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传统思政课教学受技术条件限制,存在授课效率较低、传授知识量有限、授课模式简单、学生参与感不强等缺点。人工智能时代到来,高校思政课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契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堂,孕育而生成人机混合授课模式,给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效果带来了极大改善。首先,这一新型授课模式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使思政课教学的知识传授方式、内容呈现形式都变得丰富多样,增强了思政课堂的吸引力,这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其次,这一新型授课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助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让学生进入虚拟世界学习,更直观、真切地感受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这种沉浸式教学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助下,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升,这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更高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提高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回应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时代呼唤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思政课建设的主流趋势和新赛道,教师的数字素养是影响思政课数字化建设进程的关键要素。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数字技术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法、开发优质教育资源,进而促进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改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而且,同时沟通数字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桥梁,教师智能教学能力的改进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并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
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的现实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面带来了很多机遇。一方面,教育生态的变革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新的教学理念。“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程再造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人—机—环境’交互设计,创设不同话语场域的沟通情境,实现从‘被动学习、权威认同’向‘协同创新、交互认同’转型。”[3]人工智能让思政课教学过程多了一个传播知识的媒介,转变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惯用方式。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智能技术和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注入了新动力。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文字、图像、音频等,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使得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协同、虚拟仿真等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增加了知识传播的途径,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未能充分掌握人工智能理论,数字素养有待提升
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的授课理念、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的知识储量、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等需要全面提升,以满足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涵盖了现代信息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认知科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受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对人工智能的原理认知较浅,对数智教学平台背后运行逻辑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智教学平台的使用效果。从当前情况来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较短,二者结合还停留在初始、浅显阶段。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理解不透彻。这表现为教师对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深层逻辑缺少深入了解,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质性内涵、发展历程缺乏认识。这种认知上的不足导致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及时有效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其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智能技术实践应用方法的掌握不够充分。教师未能充分了解思政课教学中常用的智能技术种类及其应用目的,只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套用。这种流于形式的结合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导致教师对智能技术介入环节的安排不妥当,效果也不明显。究其原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还有待提升。由于缺乏数字素养,思政课教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现有的智能教学工具和平台,使得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囿于传统教学模式,将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的主动性不足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引入教育领域,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智能教学模式比较新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多是老师向学生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较为固化,教学媒介较少。受限于对现代教育趋势的认知,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惯习,没有与时俱进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理念,对“人工智能+思政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比较生疏,从而缺乏将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主动性。此外,由于部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操作较为复杂,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了解掌握新的教育技术,主动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受此影响,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还处在被动、局部、自发的初始阶段,难以满足当前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现实需求。
(三)存在技术短板问题,数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较弱
教学设计数字化是通过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互动学习软件、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工具,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育数字化的核心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为教育对象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个加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融入思政课教学,其形式和种类比较多样化,一些思政课教师短期内很难熟练掌握这些智能技术。而数字化时代,面对教育资源繁多而冗杂的情况,如若缺乏便捷的筛选技术,可能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无法快速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搜集和整合教学资源也将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影响了教学准备工作的效率,同时一些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可能也会被遗漏。数字化教学设计的实施,需要借助VR、AR、智能教学场景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智能技术,所谓的教学智能化将仅停留于简单的技术应用,从而陷入表面化、形式化的困境。如果技术短板不能突破,数字化教学设计的实施就会受到阻碍,思政课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也将难以实现深度融合。
(四)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将被弱化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将逐渐转变为‘三主体’模式,即‘教育者(思政理论课教师)—被教育者(学生)—人工智能(智能导师等)’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预见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权将部分被人工智能‘剥夺’,甚至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进步,思政课教师教育主体地位的丧失都将成为可能。”[4]人工智能在减轻高校思政课教师备课及授课负担的同时,也对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地位产生了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运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时,若过度依赖智能技术的便利性而忽略了智能技术只是辅助工具这一本质,将可能难以平衡教育者与智能媒介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导致教师自身主体性的削弱。高校思政课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课程,教师的主导性至关重要,这是任何智能机器都无法替代的。一旦教师丧失主导性,思政课堂将出现完全受智能技术操控、立德树人功能弱化的不良后果。如果人工智能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思政课原本应有的亲和力和人文关怀也会面临缺失的风险。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
教学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不断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内外联动夯实人工智能理论基础,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教师良好的数字素养是高校思政课顺利开展智能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是内生动力和外源性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求变,激发内生动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秉持终身学习理念,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影响,并主动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加强学习,增进对大数据、算法推荐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应用的流程、规律的把握和理解,并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尽快熟悉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改进思政课教学,为实现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主动应变,充分发挥外源性动力的作用,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是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该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师的相关考核评价制度,助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集中式培训。一是数字素养培训要以内容为王。要引导思政课教师明确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并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把脉问诊,确立思政课智能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二是数字素养培训要常态化。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培训活动,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守好门、把好关。
(二)增强教师对智能化教学的价值认同,破解主动性缺乏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5]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注重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教育智能化浪潮催生了新技术、新观念,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机遇。要破解思政课教师智能教学主动性不足的难题,必须增强教师对智能化教学的价值认同。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只有抓住时机,迎头赶上,才能抢占先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拥抱教育智能化的大潮,牢固树立智能教学的理念,以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应保持学习态度和开放心态,要敏锐察觉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现状,明悉“智能技术+思政课”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之处,接纳全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同时,教师要主动了解智能技术能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并通过实践运用去亲身感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优势。
第二,学校要加大对智能教学设施建设的支持。当前,很多思政课教师都有尝试开展智能教学的意愿。但是在智能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智能化教学硬件设施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要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大力改善数字化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智能化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智能教学活动比赛,对积极开展智能思政教学并且成效显著的教师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思政课教师主动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搭好优质智能思政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助力智能教学技能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发展取得了许多瞩目成绩。不过,从思政课智能化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技术短板阻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当前仍处于瓶颈期。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师智能教学技能迫在眉睫。
第一,引导思政课教师善用智能教学工具与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智慧化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AR、VR、MR等智能技术以及文心一言、ChatGPT、sora等智能工具,学习如何高效查找、获取、储存、整合及加工教育教学资源。要保持及时学、自主学、持续学的态度,不断强化自身的人工智能运用能力。相较于传统教学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时效,为教师改进教学增加了契机。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许多教学辅助工具,例如个性化学习平台、智能教学软件、智能批改系统、教学数据分析工具等,这些智能工具为思政课教师高效开展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
第二,积极创建智能思政共建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可以让不同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有效共享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最新成果。智能思政共建共享平台既可以为智能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搭建一个展示教学能力的舞台,同时也可以为其他高校教师提供优秀教学示范,营造“共建共享、共同进步”的智能化教学大环境。例如,组织创建优质教学案例分享平台,汇集不同高校的优质教学案例,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大量的智能化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展示成果、智能课堂演示课件等教学资源。
(四)坚持技术为辅与育人为主相结合,把控课堂主导权
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厘清人工智能、教师、学生三者在课堂中的关系。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思政课教师要明确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被人工智能“牵着鼻子走”。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动摇,把控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面对各种智能化信息的自动推送,思政课教师要头脑清醒,理性选择符合课程教学需要和要求的数据资源,避免陷入智能信息的碎片化漩涡。
第二,以价值理性超越算法理性,规避意识形态风险。智能技术是由人为算法支撑运行的,当预设的算法出现偏差,其供给内容所呈现的价值观可能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就容易导致智能供给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不匹配。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明辨各种智能数据和知识是否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教学工作中不能过分依赖人工智能技术,更不能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同时,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审视可能出现的结果,超越算法理性,用更加负责的态度、更为专业的能力,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教学,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自主学习的情况。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防范与规避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运用,将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向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好、讲活思政课,需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发展规律。思政课教师既要时刻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学习、利用和掌握好这种新技术,积极营造“人机共处、人机共生、人机共治”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抱新技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教学能力与水平,助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65-16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3]李华君,王沛佳.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智慧化教学创新与建构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11):35-38.
[4]徐徐,郑秋伟.人工智能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发展的现实与未来[J].江苏高教,2020,(5):100-104.
[5]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责任编辑︱吴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