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视域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然应然分析及策略举隅
2024-09-01杨作龙
[摘 要]采用阅读疗法的理念和方法,以立体化的阅读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学校打造心育特色、推动心育创新发展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本文对小学初中阶段应用阅读疗法的实然性、应然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体策略。“开源”,通过图书的筛选与编目夯实阅读疗法的应用基础;“布局”,通过不同阅读地点设置适宜阅读疗法的应用场地;“得法”,通过加强学习与实践注重阅读疗法的应用窍门。
[关键词]阅读疗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对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尤其到了初中阶段,学生逐渐趋于成熟,自我意识、表现欲、自尊心强;另一方面,学习情况、家庭状况、社会影响等都会给自身带来多种压力。正是这种胶着状态,让一些中小学生产生了紧张、焦躁、自卑、厌学等各种负面情绪。如果不加以引导,则可能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影响。为此,加强并创新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本文基于阅读疗法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然性、应然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开源”“布局”“得法”的策略,不仅对树立中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十分有利,而且对发展中小学生健康心理十分有用。
一、阅读疗法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然性分析
(一)国家层面的方向、思路和主要路径指引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3年4月由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以下简称《计划》)的出台,是国家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中小学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期达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效果,是《计划》指明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思路和主要路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强调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其中就包括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这也是各类人才的必备要素。这就为阅读疗法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二)研究层面的成果、成效和教育价值印证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文献治疗等,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它是通过图书、报刊的阅读或接触,以积极向上的内容纾解学生负面情绪的一种心理问题预防或治疗方法。它的好处是能够与学生的阅读教学与阅读活动同步同向进行,既能利用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又能通过阅读图书、报刊领会正面的、健康的、积极的作品情愫和厚重的人文精神、情怀达到阅读者的身心平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健康学生心理、养成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思想意识。中国在20 世纪末引进阅读疗法理论,目前已应用至中小学校,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实践成效。如,万宇提出的“游戏+阅读+反馈”阅读治疗模式、王瑞花总结的对初三学生考试不良认知及考试焦虑进行干预的阅读治疗方法等,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这些研究成果与成效从另一方面也印证了阅读疗法的教育价值——集预防、治疗和发展于一体,置心理治疗于阅读中,能够辅助学校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我改善心理问题,进而健康快乐成长。基于此,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阅读疗法,具有显著研究成果的支撑。
(三)社会层面的策划、出版和成长难题破解
面对青少年心理困惑,许多出版社和一些知名学者、教育家也策划、出版相关书籍,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毕淑敏给孩子的心灵成长课》系列图书,以“爱”“成功”“人生”“自信”“成长”“亲情”为主题,从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六个不同方面入手,引导青少年妥善解决心理问题,勇敢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再如,何怀宏的《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一书,与青少年探讨 “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发展”“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如何应对逆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用适宜青少年阅读的小短文的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为什么“活下去”、怎么“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做一个人”的答案。像社会层面的这些努力,都为阅读疗法在初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四)学校层面的实用、便利和阅读条件的优越
阅读疗法以图书等文献资料为媒介,而新时代的中小学已经具备这一方面的条件。包括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班级读书角,都有可供学生阅读的大量图书。从学校层面,从阅读的便利和实用性考虑,可以利用这些场所为学生的自助式阅读提供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报刊。从阅读引导、交流的角度考虑,学校可以为学生指派教师,分年级、分班级通过集中的阅读辅导,引导学生进行指导式阅读。这样,在自助式阅读或指导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心理的领悟、心理的认同和心理的净化达到心理问题的预防、治疗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的目的。在图书的购置上,从为学生创造良好阅读条件的目的出发,学校需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阅读书目来选购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如,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朝花夕拾》(鲁迅)、《白洋淀纪事》(孙犁)等。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的《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长征》(王树增)等等。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的《艾青诗选》(艾青)、《泰戈尔诗选》(泰戈尔)等。而且,根据阅读疗法的应用需要,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或建议学校专门购置适宜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需要的书籍或文献资料,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为阅读疗法的应用创造精准、便利防治的条件。
二、阅读疗法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然性分析
(一)在情感上容易影响教育学生
读书,能够让人沉浸其中,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受到感染。阅读疗法基于此,在缓解阅读者的焦虑、消除阅读者的不良情绪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采用这一方法,通过陶冶、净化,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助式缓解学习上的压力、精神上的紧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有利于防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此,在学校层面上为师生应用这种方法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阅读之路上排遣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增强学习与生活的自信,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阔视野,在更好地探索世界的同时促成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在思想上容易影响教育学生
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变化剧烈,往往处于开放与闭锁、幼稚与成熟、依赖与反抗等特征并存的矛盾状态,心理上追求完美而在实际中片面求全,脑海中容易出现非理性认知,非常适合用阅读疗法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影响。在阅读引导下,他们根据作品中主人公处理问题的经验与方法,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从中获得帮助;他们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品质和精神,去全面、正确认识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而正确地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应现实生活。
(三)在行为上容易影响教育学生
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好胜心和自尊心强,内心十分敏感。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都是在不当交往之中形成的。而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远离不当交际,做有意义的事。为此,阅读疗法在行为上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改变。在闲暇的时间里多读书、读好书,以至于养成好读书的行为习惯,就是对初中生行为习惯的一种改变。
三、阅读疗法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源”——夯实阅读疗法的应用基础
阅读疗法是基于阅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尽管在校园里学生接触最多、最为熟悉的就是书籍,但是,并不是所有书籍都适合于阅读疗法的应用。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为阅读疗法的应用开源,做好图书的选择、阅读地点的开辟工作。在图书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学校现有的图书评估图书在阅读疗法应用上的质量,编制初中生心理成长导读书目,为方便图书的归类、教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提供方便。在评估图书时,可以借鉴研究者就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调查、走访中明确书籍对于阅读疗法的支持作用与治疗效果,分人生哲理类、小说类、散文类、戏剧类、休闲读物类、心理咨询类等,筛选出阅读疗法的书籍,用摘要或关键词标明书籍所具有的“疗效”,予以质量控制与数据统计。在编制书目时,需着眼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或兴趣倾向,结合中小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参考专家学者罗列的书目和以实施阅读疗法的学校书单,编制阅读治疗应用书目,并在实践中检验其“疗效”,以形成动态的书目调整和完善。据此,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就能对书籍的“疗效”一目了然。尤其是对按需购置的新图书和文艺期刊,在细致阅读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扼要制订该书刊的心理影响报告,表明选择意见,评估阅读疗法的应用质量或预期效果,并列入编目之中,进行重点介绍,突出导读内容,为有效实施阅读疗法做好“开源”工作,奠定教育基础。
(二)“布局”——适宜阅读疗法的应用场地
阅读疗法的应用需要在一定环境下进行,包括学生预防性的自主性阅读、教师指导性的治疗性阅读、学生成长性的熏陶性阅读等等,都需要一个适宜的阅读场所。就学生预防性的自主性阅读而言,场所可以灵活设置,包括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楼层读书厅、教室读书角,等等,但是,自主性阅读需要一个干净、安静、舒适、美观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容易沉浸在阅读中。毕竟,环境的适宜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就教师指导性的治疗性阅读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私密性强,对于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或需要个别干预的学生,教师就要选好场所,包括心理咨询室、学校个性化阅读辅导室、学校图书馆阅读交流室等,一对一进行阅读治疗指导或辅导,有目的地针对学生存在的突出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书籍或报刊,按时进行阅读交流,精准进行心灵指导或心理疏导,达到既保护学生又教育学生的目的。就学生成长性的熏陶性阅读来说,氛围很重要,在学校需要整体阅读氛围的营造,在家庭也需要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如,按照学校安排,在固定的阅读时间集中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安静的读书氛围影响学生安静地读书,从中读出滋味、受到熏陶。再如,跟随父母到校外图书馆或阅览室读书,利用周末或节假日闲暇时间,在安静的读书氛围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促成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阅读疗法的应用需要适宜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治疗和成长、发展的阅读场所。这样才能达到“各取所需”“各尽其能”的心理问题预防、治疗和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得法”——注重阅读疗法的应用窍门
在中小学践行阅读疗法,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尤其是学生,逆反心理比较强,教师的说教不一定会让学生“心悦诚服”,但是,换一种方式,用阅读的方法防治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用阅读的方法去防治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学习。阅读疗法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使用的一种方法,需要教师通过培训学习而掌握。为此,学校要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包括班主任、各班科任教师、图书管理员、心理辅导老师乃至学生家长,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他们应用阅读疗法的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确保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推广与实践这种方法,以此促成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全体教师应自觉加入阅读疗法的学习与应用中来,以“终身学习”为理念,注重自我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营造全员育人的工作氛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尤其是,在应用阅读疗法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实际,讲究应用窍门,在“面”上以预防为主,在“点”上以治疗为主,精准选择书籍报刊,“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让阅读呈现出防治魅力。例如,在“面”上,班主任可组织全班学生成立阅读小组,按照初中生的兴趣取向,推荐适合全班同学阅读的书刊,像《平凡的世界》,引导他们通过手抄报、黑板报等方式摘评论、谈体会,以此调整自身的心态,理解、认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教师可专门开设相关校本课程,通过阅读引导防治不良心理或不良情绪,等等。再如,在“点”上,根据学生性格、爱好上存在的差异,引导他们选择不同的适宜于学生性格、爱好的阅读材料,鼓舞他们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扬长避短,提高自身品质和精神风貌。所以,阅读疗法的应用也有很多窍门,只有我们在学习中把握、应用中熟练、反思中总结、研究中提升,才能让阅读疗法成为一种新颖而实用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放异彩。
阅读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空间巨大,成效不容忽略。这就需要我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研究、广泛探索、大胆应用,早出教育成果,显著教育成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娟.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15).
[2]路静文.阅读疗法的研究状况及展望[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