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铸魂育人,强化教考衔接,考查核心素养
2024-09-01程立海
[摘 要]通过对2024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作文命题的梳理与简析,不难看出,聚焦铸魂育人,强化教考衔接,考查核心素养这三大方面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突出特点,这也将是今后中考作文命题一以贯之的方向,对2025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中考备考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2024年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备考应对
随着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圆满落幕,中考作文:聚焦铸魂育人,强化教考衔接,考查核心素养的显著命题特点也尘埃落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聚焦铸魂育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总目标”第1条与“课程理念”第1条中分别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力说明了铸魂育人是语文学科肩负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作为语文学科有机组成部分的作文自然也不例外。
通观2024年中考作文试题,强调充分发挥以文育人的学科优势,以爱国主义精神育人润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德修身,以便能更好地深入理解民族精神气质,提升人格修养,厚植家国情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请看以下2024年几道相关的作文题:
例1:北京市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或文化带上,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同样富有文化内涵。漫游北京,寻古访今,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感受真善美。请选择你熟悉的地方,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
2.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请以“盘中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例2:天津市(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尊重,意味着接纳彼此的差异,意味着换位思考、关注他人感受,意味着珍视他人的努力和成果,意味着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尊重能建立信任,收获友谊,提高个人修养。有了尊重,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包容,社会会更加和谐与进步。
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例3:重庆市A卷第2道题
五四青年节将至,学校拟开展“五月放歌”文艺会演,只安排了初一、初二学生参加。请你代表初三学生给校长写一封信,希望他同意初三学生也参加本次活动。
例4:四川遂宁卷,第一题
青春的字典里,无“困难”二字;青年的口号中,无“阻碍”一词。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青年当以奋斗之姿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风华正茂的你,将在青春岁月里写下什么呢?
请以“青春”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例5:四川广元卷
【材料一】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材料二】前路更为艰辛,我们将以勇气、智慧和毅力,在极限施压下挺直脊梁,奋力前行!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造挪亚方舟。——何庭波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经历,任选角度立意,题目自拟。
以上各题,都紧扣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宗旨和主题来命题,意在借助本次写作,对考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叩问、思想的淬炼、情操的陶冶。具体来看:
北京市两道题目中的关键词: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卢沟桥、奥运场馆、盘中餐、故土、文化等,直击爱国、劳动、历史等话题,自然而然地唤起考生思想的表达。
天津市作文题,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加以阐释、引申,旨在引导作者要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以及包容他人,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所作为。
重庆市A卷第2道题,题目中:五四青年节、“五月放歌”等短语,凸显了爱国的元素内涵与外延,这是考生在写作时一定不能错过的思考点与切入点。
四川遂宁卷第一道题中:青春、困难、朝气、希望、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等词语,就直接关联理想、奋斗、有为与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等核心字眼,由此引发写作者内心的想法与情感的洋溢和流露。
四川广元卷两个材料中: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奋力前行,英雄本色等词语,无疑是对考生如何做新时代好青年、不惧困苦、勇往直前做出个性鲜明、以理服人的回答。
中考学生正处于心理和人格逐渐养成、定型的时期,拥有活力、朝气、想象力和创造力,但阅历不广,心态容易波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设计、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情感等,不仅关系到个人,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因此,写作试题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关注考生成长中的青春、奋进、理想、家国等不可回避、不能回避的话题,鼓励考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考生正确面对人生,树立理性、正确、应有的成长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应有之义。
备考应对:首先,学习和借鉴全国各地有关的主题写作题目的解析、优秀例文,从中感悟、领会写作技法,实现为我所用的目的。其次,日常写作训练中,做好专题写作功课,在写作中掌握这类题目写得好、得高分的方法。最后,积累有关素材,为写作储备源头活水。
二、强化教考衔接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引领和指导着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因而,以往或多或少存在的教考脱节、教考“两张皮”的情况逐步被日常与中考试题与教材、教学衔接紧密所取代。
现以下面几道作文题为例,来加以说明:
例1:重庆市B卷第2题
初中毕业后的暑假,父母希望你参加初高中衔接学习,而你想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你需要给父母写一封信,请求他们同意你的想法。
例2:四川内江试题
杨绛笔下善良的人力车夫老王,在逆境中充满勇气的女盲聋作家海伦·凯勒,为非洲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水稻专家杨华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光芒。我们也要发现自己的光芒。因为这光芒,我们便无惧征途的黑夜;因为这光芒,我们更热爱人间的烟火;因为这光芒,我们更坚定心中的远方。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我也有自己的光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例3:四川达州试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少于600字的文章。
例4:四川眉山试题
朱德的记忆里,有母亲挑水种田、养蚕纺纱的身影;萧红的记忆里,有鲁迅明朗的笑声、夜半的灯光;海伦·凯勒的记忆里,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用水唤醒了“我”的灵魂……成长岁月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温暖了时光,照亮了人生。
请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自拟正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例5:四川宜宾试题
林徽因写给孩子们的诗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干净的阳光和空气,蓬勃的生命与希望,或者是天真无邪的笑声,无穷无尽的好奇和追问?这些也属于我们的成长季——我是人间的四月天。
请结合材料启示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选立意,选定文体,不少于600字,注意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例6:四川凉山州题的第一题
因为心中有光,牧羊人能使沙漠变为“绿洲”……因为心中有光,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请以“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例7:山东滨州试题
课堂,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老师读书入神时,他描绣像的场景多年后仍常常想起;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他刻下“早”字警醒自己一生勤勉;看电影事件促使他弃医从文,重新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初中阶段,一定也会有这样一节课,触动了你的心灵,温暖了你的岁月,见证了你的成长。
重庆市B卷第2题对应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达要得体”写作实践的要求。这个单元以一封感谢信不妥之处,引出书信等应用文的格式行文,对考生写好本题作文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四川内江试题,则是将阅读与写作打通,体现出教考高度的一致性。其中“杨绛笔下善良的人力车夫老王,在逆境中充满勇气的女作家海伦·凯勒”等人物事迹,分别出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老王》、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的人》。如果考生对这些课文的主要内容、主旨等能够熟络掌握和迁移内化,完成本题的写作可谓胜券在握。
四川达州试题出自《孟子》中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六年级下册第8课《学弈》、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等都选自《孟子》,考生对“亚圣”孟子的语言、内容都有比较深入、全面的认知。特别是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课后“拓展积累”的第五题:《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当初完成这项作业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选择了这句话,并且,老师也给出了这句名言的指导与阐释,对同学本题的写作大有裨益。
四川眉山题,就与八年级上册第7课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七年级下册第3课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七年级上册第10课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的人》,可见,学好课文对中考写作有着直接的、真切的好处,不可掉以轻心。
四川宜宾试题,则是直接取自九年级上册第4课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可谓教考无缝对接的典型代表。
四川凉山州题的第一题,与七年级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下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紧密关联。
山东滨州试题,如果对八年级第6课鲁迅的《藤野先生》记忆、理解准确、深刻的考生,写作本题就会信手拈来。
还有江西省题: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听几首歌,画几笔画,去一趟旅游,做一回志愿者……体育强身健体,艺术陶冶情操,旅游开阔视野,劳动培养品格。请以你参加过的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为素材,写一篇文章,或叙述活动经历,或讲述活动故事,或论述活动意义等,与朱自清的《春》等课文密不可分,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试题整体上体现出紧密关联教材,引导教学的特征,提醒师生平时教与学中要倍加重视教考衔接的工作和功课。
备考应对:首先,每篇课文都应该实打实地教学好,绝对不能因课时、喜好等原因有选择地教学课文,致使一些课文没有教学。其次,结合有关课文的课后练习与所在单元的写作实践,进行具体、切实的写作训练。最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习作,从中汲取写作思路,以便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三、考查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中分别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考查核心素养在2024年全国许多省区市中考作文中得以充分体现。请看真题:
例1:青海省题
1.河流是大地的礼物,花朵是春天的礼物,勇气是青春的礼物,爱是生命的礼物……
请以“______是______的礼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2.“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给你什么启示?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例2:内蒙古赤峰试题
“经典之‘望’”专题学习活动结束后,学校准备编辑一本作品集,作品集分为回望篇、展望篇。请从下面的提示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完成你的作品。
①可以回望过去,重温岁月的足迹,生发新的体会和认识,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②可以重新审视曾经的认知,阐发新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③可以展望未来,将想象的触角伸向未知世界,探寻自己和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写一篇想象类文章.
例3:广东省题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
请以“当好自己故事的主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例4:吉林省题的第二题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例5:浙江省试题
假如有人问我:你努力了这么久,似乎并没有获得什么。我会这么回答:我虽然没有获得什么,但我失掉了懈怠、浮躁、怯懦、无知......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带来的改变。根据你的体验和思考,就其中一项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从以上五个省市作文题来看,都是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即中考作文题凸显核心素养的考查。
青海省试题,第一题是提醒考生对“礼物”多视角、多维度、多元化的思考与体察,是语言与思维发散性的着重检测;第二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短小精悍讲话进行理解、提炼,要求考生能够写出应有的启示和领悟。内蒙古赤峰试题,是有关“经典”学习的专题,集综合性、思考力、想象力于一体,是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广东省试题,要求以主角的身份讲好自己人生故事,涵盖了理想、行动等诸多方面,并且要去粗取精,要表达好、得高分,也一定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思维的碰撞、人生的自信等。
吉林省题的第二题与浙江省题中的“创造力的人”“探索”“修身”“体验和思考”等,同样是核心素养中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综合性的体现与考查。
备考应对:首先,熟练知晓新课标中有关写作的要求,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落实。其次,阅读和思考近3~5年内相关优秀文章的写法,从中了解写作思路。最后,除了班级统一布置的写作内容外,考生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有侧重地训练。
2024年各地中考作文试题注重关联考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读写经验,关注考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协同发展,凸显语文学科特色。鼓励考生进行个性化写作,侧重考查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与创新性,落实新课标的写作要求。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上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这段话,不仅是整个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教与学的指导总则,尤其是初三备考时作文教与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如果能够依次开展好扎实、有效的教学,就能迎来教与学的双赢。
当然,中考作文涉及的方面与内容很多、很广,这里不可能穷尽所有方面,需要广大师生多下功夫,细致研究和全力备考。
回望2024年中考作文,是为了鉴往知来,能够对2025年乃至今后几年的中考作文精准地、高质量地把脉定向,从而使中考作文的教学走向事半功倍,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赵树元,苏新春.重视语文知识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建设,2022(20).
[2]叶茂,邓正琴.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语文教学路径建构[J].新课程研究,2023(01).
[3]汪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最新思想及顶层设计解读[J].福建教育,2022(18).
(责任编辑:吕研)